词条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释义 | 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苏联领导人,曾任联共(布)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28年,他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工业化,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这个落后国家迅速改变了面貌。1939年的第十八次党代会上,斯大林承认在大清洗运动中他犯下了错误,然而肃反运动的余波一直延续到卫国战争前夕和战争初期,并在战后再掀高潮。1945年6月获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称号。著有:《斯大林全集》、《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 中文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外文名: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国籍:苏联 民族:格鲁吉亚族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哥里市 出生日期:1879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1953年3月5日 职业:政治家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领导卫国战争胜利 代表作品:《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人物简介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Joseph Vissarrionovich Stalin),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格鲁吉亚人,原姓朱加什维利。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母亲1937年7月去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家。 1894年,斯大林进入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东正教中学读书期间开始研读马克思的作品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梯弗里斯组织。1900年开始参加地下政治活动,在高加索一些工业中心组织罢工、示威。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化为孟什维克派和布尔什维克两派后,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派。 1904年12月领导巴库工人大罢工。从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监禁。 1912年2月被选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主编党的机关报《真理报》,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苏共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参加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1918年至1920年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和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22年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报告。他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1936年12月5日在第8次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上批准了在他领导下起草的一部苏联宪法。1939年3月,联共(布)召开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强调指出:“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雅基尔、图哈切夫斯基、布哈林和其他恶棍之类的间谍、杀人凶手和暗害分子从苏维埃组织中清洗出去,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他又说:“决不能说,在进行清洗时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遗憾的是,所犯的错误竟比原来预料的还多”。 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1941年6月任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成为同盟国最成功的统帅,1941年冬季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期间,斯大林始终留在首都组织大反攻。在他的卓越指挥下,苏军先后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使当时的形势急转直下,兵锋指向德军,他领导苏联人民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斯大林参加了盟国的几次首脑会议,包括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 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10月联共(布)19大将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时,他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 早年生活斯大林于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西部的哥里城。其父为一名奥塞梯鞋匠,母亲是格鲁吉亚农奴。斯大林在家中排行第三,两个兄长在婴儿时就已夭折。早期他的父亲颇为富裕,拥有自己的工厂,但嗜酒无度,经常毒打妻子和儿子。及后家庭的财政状况变差,斯大林随父母多次搬家。其母语是格鲁吉亚语,10岁那年,母亲把他送到哥里的神学学校就读,他在该处学会了俄语,但讲俄语时仍带有格鲁吉亚口语音。16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他成绩优秀并获得了奖学金。期间他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因其无法支付突涨的学费,而不得不放弃最终的考试,被学校开除。随后他供职于第比利斯的气象观测台,亦同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他选择加入以弗拉基米尔·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边。不久斯大林就成了高加索地区主要的革命活动者,他组织罢工、发放传单,为布尔什维克活动募集资金,为之而抢劫银行、绑架、敲诈。1906年夏天,斯大林和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她不久后就为他生下首个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1907年6月26日,斯大林和手下在第比利斯市内的广场伏击帝国银行的护送队。枪战中,自制炸弹爆炸杀死了40人,而斯大林和手下则劫取了25万卢布脱逃。随后他带着妻子来到巴库,但斯瓦尼泽却在1907年12月因斑疹伤寒去世,这使斯大林在悲痛中渡过了几个月,最后他选择了把孩子雅可夫交给了娘家抚养。来到巴库后,他积极从事阿塞拜疆和波斯地区的革命活动,包括暗杀极右翼民族主义团体“黑色百人团”的成员,并参与绑架资本家、抢劫国家银行等。1902年4月-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1912年,来到圣彼得堡的斯大林在列宁的指示下创办了《真理报》。1913年3月,他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并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为“钢铁的人”)这一笔名。随后不久他最后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将他强征入伍参加一战,却被医生检查出左臂有伤,于是他免于参与动员,被流放到阿钦斯克。 革命时期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斯大林被释放,他于3月25日重返彼得格勒(圣彼得堡),与列夫·加米涅夫、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人继续从事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的编辑工作。他们曾一度对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俄国临时政府持支持态度,而在4月召开的党内会议中,列宁主张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等人于是转变了立场支持列宁。会议上他被选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员。同年发生七月事件,列宁由于试图发动革命而被临时政府所通缉,斯大林协助他逃往芬兰,为了避免扩大流血冲突,斯大林下令让被围困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投降。不久列宁重返俄国,并在斯莫尔尼宫策划武装起事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成为了领导团体的一员,最终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夺取了政权,随后他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斯大林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谢苗·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强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期间,斯大林多次违抗时任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了很多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革命分子”。为了强迫征粮,他还使用了焚烧村庄的手段,防止食物供应被强盗劫掠。最终红军在察里津战役中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和第一骑兵军的军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关系。为了纪念他的功勋,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24日他与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他严厉的把红军的逃兵处决。 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任苏军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斯大林希望夺取波兰城市利沃夫,然而此举却违背了列宁和托洛茨基主攻华沙的战略意图。他说服了第一骑兵军的谢苗·布琼尼和亚历山大·叶戈罗夫一起行动,拒绝援助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的西北军,最后苏军在利沃夫和华沙的两场战役均以失败告终。归国后,斯大林的行为受到批评,他则辩护说问题在于中央的决策,而同时也主动辞去军职。在党内第九次会议中,托洛茨基更是公开地指责了他。 击败竞争对手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中,斯大林并没有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随后的两年中他表现得积极出色,多次受到列宁的委派前往最关键的战线与国外武装干涉势力和国内反对势力作战,巩固了新生的政权。这一期间,在斯大林的主导下,俄国的国家名称由原来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有使苏联成为“未来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国”的意图。1921年红军解放格鲁吉亚,建立了格鲁吉亚苏维埃政权,斯大林在其中举足轻重 。由于此时列宁和托洛茨基在若干问题上有所分歧,于是列宁重用斯大林与之抗衡。在加米涅夫襄助下,1922年4月3日,斯大林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同年5月列宁突然中风,开始减少政务活动。在处理格鲁吉亚事件时,斯大林要求削减格鲁吉亚的地方自治权,主张格鲁吉亚苏维埃应并入南高加索联邦再并入苏联,引起当地布尔什维克的不满。他和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于是开始严厉批评反对派,列宁对此非常反感,称他们的行为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同时,斯大林要求放松外贸垄断的建议也跟列宁发生了分歧。列宁于是在遗嘱中写道:“我建议把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到几十人甚至100人。如果我们不实行这种改革,我想,一旦事态的发展不是对我们十分有利(而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十分有利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央委员会就会遭到很大的危险。”同时列宁开始考虑重新安排托洛茨基的职位。斯大林得知后,在电话里与列宁的妻子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发生争吵,列宁之后曾愤怒写信给斯大林,并以绝交威胁他道歉。斯大林选择低头认错最终事情平息。 在列宁健康恶化时期,斯大林和列夫·加米涅夫、格里哥里·季诺维也夫建立了政治同盟,共同对抗党内威望较高的托洛茨基。在列宁逝世后,克鲁普斯卡娅把列宁的遗嘱交给了中央政治局。在苏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列宁的遗嘱没有被公布于众,而仅仅是在中央委员会的高级领导人中传达,斯大林根据列宁遗嘱的建议提出辞职,而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不同意,他们认为列宁的建议是不合适的,并一致选举斯大林为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写下《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直言不讳的批评了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促使两人与斯大林联手形成共同对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三人发表文章称“托洛茨基主义”并非真正的列宁主义,斯大林还表示“党的任务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义这一思潮”。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解除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而不久之后,斯大林与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的意见亦见分歧:斯大林支持尼古拉·布哈林的意见,延续新经济政策,减少约束农民,并希望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而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反对放大新经济政策并拥护世界革命的主张,他们形成“新反对派”,1925年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他们和斯大林为首的主流派公开对抗,却以失败告终。季诺维也夫于是重新联合托洛茨基,并和列宁遗孀克鲁普斯卡娅等人结成反对派联盟,共同和斯大林的“右倾”集团斗争。反对派反复无常的搞政治阴谋使广大中下党员厌烦,最后,党内大多数人宣布支持斯大林,1927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后开除出党。 1927年末,苏联谷物短缺,斯大林认为其为富农囤积之果。他力求迅速消灭富农阶级,并始推农业集体化政策。而布哈林等人则认为谷物收购危机原因不在于富农,而在于不合理的收购价格和工业品之不足,继续维护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于是批评布哈林等人是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集团,并于1929年将布哈林逼出政治局。 领导苏联农业集体化主条目:农业集体化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由于对“富农”概念缺乏准确界限,集体化开始时国内“富农”占农户总数不到3%,而最后被剥夺的农户却达到农户总数的6%-8%,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在合作劳动的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形式。”开始在广大农村推行社会主义的新农业制度,建立“集体农庄”。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到1928年底也仅有6.5万个农业合作社,3.3万个集体农庄建立起来,联合的农户仅占1.7%。于是1929年4月,联共(布)第16次代表大会决议提出了“加速整村、整乡集体化的措施。同年5月苏共中央由通过了《关于大力支持整村、整乡集体化决议》 1929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从此集体农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两个月内集体农庄的比例从15%增长到59.3%),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社。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1930年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改变态度,赞扬全盘集体化的成就并批评反对者是“和共产主义的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到1933年底未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仅占0.2%,至此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至1934年“集体农庄化运动”基本实现。截至1934年7月1日集体农庄已达23.3万个,农户1572万户,占71.4%集体播种面积已达87.4%。 1932年-1934年之间,新经济政策负面影响的余波在集体化完成之后体现了出来,苏联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不过随后这场运动使农业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大加强至1937年农村中等马力拖拉机达56.1万台,联合收割机12.9万台,载重汽车14.6万辆,机械动力占农业播种面积54%,机械收割面积占44%。 苏联1928年-1934年间农业集体化代替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谷物的总产量下降了7.8%,这直接导致了波及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地区、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等地的严重的粮食供应困难。在此次饥荒中大约有600万人受灾,其中以乌克兰大饥荒最为惨重(超过250万-500万人受灾)。随后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苏联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193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1913年的产量。1913年的粮食产量为8600万吨,1932年为6960万吨,1937年达到了9740万吨,1940年超过9505万吨,即使是在经过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破坏之后,1950年的粮食产量依然达到了8120万吨,1953年恢复到了8250万吨。 大规模工业化在1929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共产党内部曾就怎样实现工业化发生过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决定依据马列主义的再生产理论来拟定工业化的方针。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二部类)两大部类,只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才有可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更迅速。所以,苏共中央决定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因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技术设备装备包括农业和轻工业的整个国民经济,为生产力的提高,为人民福利不断提高和文化的发展,以便“彻底地永远地战胜饥荒和贫困”创造物质技术前提。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从长期来看才能更快的让轻工业和消费工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于是苏共决定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把农业放在后一位,优先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为18%。其中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期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了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也以无与伦比的高速度发展。提前一年完成的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1938~1940年这战前三年,苏工业的消费品生产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增长使得苏联取消了配给制。“1935年首先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米的配给制,后来又取消了按定额发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给制。1936年初,工业品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与1932年相比,苏联1937年通过零售商品流转渠道供应的重要日用工业品和食品增长情况如下:针织外衣增长2.86倍,针织内衣3.08倍,砂糖1.92倍,动物脂肪1.59倍,糖果点心0.81倍,灌肠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长、短裤子0.97倍,自行车3.2倍,留声机10.7倍,手表7.2倍。消费品的销售额有了很大的增长。 “斯大林主义”斯大林主义是指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共产主义国家,在斯大林统治下及其之后的共产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外交主张,其中有一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阶级斗争等观点。但是,斯大林本人从来不承认自己创立了任何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列的所谓“斯大林主义”,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是列宁的学生。很多人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一个核心是中央集权体系。托洛茨基认为斯大林主义体制的本质是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主义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斯大林主义还经常被他们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 也有人认为斯大林主义其实是西方反共势力强加给斯大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斯大林主义的话,就只能说,首先,它是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主要的一面;其次,它包含了一些极为严重的、必须彻底纠正的、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他同时指出:“所谓非斯大林主义化就是非马克思主义化,就是搞修正主义。” 大清洗1934年12月1日,苏联政治风头正盛的列宁格勒州委书记谢尔盖·基洛夫在斯莫尔尼宫三层被刺客枪击头部身亡。斯大林对此案高度重视,他亲自前往列宁格勒参与调查和审讯,并且宣称此次暗杀是由托洛茨基及其反对派所策划,开始了针对老布尔什维克的清洗。1935年2月原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党中央书记格里科·雅戈达被尼古拉·叶若夫接替。同时安德烈·维辛斯基被任命为检察长。斯大林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总部”的名义逮捕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以逼供手段迫使他们认罪,最后于1936年8月在莫斯科公审将他们处死。不久后,又以“托洛茨基反苏军事组织”的指控处决了图哈切夫斯基等红军将领。1938年3月针对“右派和托派反苏联盟”,斯大林又以同样的手段处决了布哈林等人。1938年4月内务部的叶若夫被拉夫连季·贝利亚接替,失势的雅戈达、叶若夫均遭到清洗。1940年,身在墨西哥的托洛茨基被苏联特务刺杀。1930—1953年间根据由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部等机关起诉的刑事案件,有3778234人受到镇压,其中被判极刑(枪决)的786098人。列宁时代的政治局成员“老布尔什维克”只剩下斯大林,米哈伊尔·加里宁和莫洛托夫三人,苏联元帅中的五人只剩下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两人。大清洗活动也涉及到社会中的许多人:知识分子、农民(尤其是所谓的“富农”)、神职人员、技术专业人员和少数族裔。很多人遭到逮捕,被关押在古拉格劳改营里,部分人在饥饿、疾病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死亡。苏联境内的诸多少数族裔被集体迁移和流放,其中包括:波兰人、伏尔加德意志人、摩尔多瓦人、犹太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车臣人、朝鲜人等等。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乔巴山也对国内实施了政治清洗。二战后,东欧地区成立了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随着1948年苏联和南斯拉夫关系恶化,在东欧国家中也开展了反"铁托分子"运动。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科斯托夫,匈牙利外长哈伊克,捷克斯洛伐克中央书记夏兰斯基等人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决。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后来成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一书记的卡达尔等人受到逮捕、关押。1936年7月29日,苏联中央书记处向各地组织下达了联共(布)中央《关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革命集团恐怖活动》的密信,以此揭开了“大清洗”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被看作是一场政治权力斗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清除党内的反对派即“有党证的暗害者”,但无数的知识分子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除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受到批评及政治迫害以外,自然科学界的权威人士也难逃厄运,例如,物理学的专家院士以及几乎所有的学术带头人都被称之为“敌对思想的走私犯”,许多人被捕处死,而在农业和生物学界,列宁格勒农学院院长被处决,棉花、畜牧、农业化学、植物保护等研究所的领导人也相继遭到同样下场。 天文学家们更是胆战心惊,据统计,在此期间,约有20%的天文学家被捕。此外,苏联中央气体液体力学研究所几乎所有的研究人员都被逮捕入狱,而整个航空科学的几乎所有学术骨干都被监禁——但为了使新飞机的研制工作不致于中断,内务部不得不建立了一座代号为“中央设计局第29号”的特别监狱,让这些科学家一面接受审讯,一面进行科学研究。 其他政策斯大林在30年代主导苏联外交。他先逐步改善与英法等国家的关系,1933年又同美国正式建交。1934年苏联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使苏联走出了建国初期孤立的处境。1936年底,斯大林在苏维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新宪法草案》的报告,大会随后通过了苏联宪法草案(这部宪法也被称为“斯大林宪法”,之后的苏联宪法虽几经修改,但都以此版本为基础),从法律上规定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把俄罗斯人视为其他少数族裔的老大哥,他不断提升俄罗斯民族英雄和俄语在苏联的地位。文学艺术方面,斯大林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指导纲领。 二战时期集体安全政策1933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苏联政府为推行这一政策采取许多积极步骤。1933年12月19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关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计划。同意加入国际联盟,不反对在国际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地区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参加包括法国和波兰在内的反对德国侵略的地区性共同防御协定。1934年 6月,苏联和法国共同倡议签订对被侵略的签字国提供军事援助的《东方公约》。1934年 9月,苏联参加国联。1935年,苏联分别同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协定。慕尼黑事件后,战争迫在眉睫。1939年苏联和李维诺夫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与英法建立反对纳粹德国的同盟遭遇失败,于是转而寻求和德国建立和平防止苏联被纳粹德国首先进攻。同期阿道夫·希特勒也为避免使德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遂于1939年8月23日派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前往苏联,与苏方代表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秘密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包括了对波罗的海三国和对波兰的瓜分。同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则开始加紧建立东方战线,之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同年秋季,苏联向芬兰提出领土交换的要求,遭到芬兰的拒绝。不久后苏联制造了“曼尼拉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于1939年11月30日动用红军四十多万人进攻芬兰,引发苏芬战争。在芬军顽强抵抗下苏军损失惨重,但最终芬兰因寡不敌众被逼割让卡累利阿等地来换取和平。1940年间,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的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三国,又强逼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1940年9月27日,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与日本帝国在德国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了三个轴心国的同盟关系。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为避免遭受德国和日本两面夹击,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相互承认双方的势力范围,并承诺在对方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早上4时45分,希特勒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等国军队,发动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在此之前,斯大林已经收到了来自一些苏联间谍和苏军将领的警告,但他认为纳粹德国不会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在彻底击败英国之前就进攻苏联,因此没有对同纳粹德国展开本土战争做充分的准备。在确认德军的入侵后,斯大林担任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于7月3日发表演说,号召苏联人民不仅要消除本国面临的危险,还要帮助解放在德国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之下,同时因为大清洗带来的负面影响,苏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德军入侵后一个月,占领的苏联领土相当于法国领土的两倍。而在8月,由于斯大林拒绝采纳格奥尔基·朱可夫的建议,下令红军死守基辅,结果导致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中被德军围歼,纳粹德军宣布歼灭苏军66万人,希特勒宣称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1941年11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逼近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坚决留在城里组织反击。11月7日,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阅兵式,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斯大林说道:“让我们的伟大祖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札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姿,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吧”,斯大林在这次讲话中提及的这些俄罗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用意,是以俄罗斯民族主义来鼓舞苏军战斗。受阅的苏军部队随即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在格奥尔基·朱可夫、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等将领的指挥下,苏军最终守住了莫斯科,并在12月的反攻中将德军击退。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使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宣告破产,之后德军被迫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同年7月,德军向伏尔加河地区的重要城市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经历了200多天血腥的战斗,直到1943年2月,苏军以重大伤亡为代价最终守住了城市,并将德国第6军团约33万名德军士兵全部围歼,此役被认为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1943年7月,苏联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对此斯大林评价道:“如果说斯大林格勒会战预示着德国法西斯的衰落,那么库尔斯克会战则使它面临灭顶之灾”。1943年11月,斯大林参加了德黑兰会议,同美国、英国领导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等人会谈,通过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之后苏联在对德战争中逐渐转入反攻。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1945年2月4日,斯大林参加了雅尔塔会议,根据协议,苏联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员,并将波兰等地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5月,苏联红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纳粹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同时苏军进入并控制了东南欧等地区。7月17日,斯大林出席了波茨坦会议。8月8日,苏联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向日本宣战,同时立即发起八月风暴行动。一周之内,苏蒙联军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和满洲国军,推翻了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和蒙疆自治政府。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而苏联也在战争中付出了重大牺牲(死亡人数达到2820万人)。同年,斯大林获苏联大元帅军衔。 在此期间,西方国家开始指责苏联的违法军事法的行为,详见苏联战争罪行。 战后时期东方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温斯顿·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世界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宪政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国家两大阵营长期对峙的冷战格局。斯大林在苏联东南欧占领区的前轴心国国家内,积极扶植各国的共产主义党派上台,建立了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等卫星国,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这些国家在宪法中确立了共产党执政的一党专政制度,推行国有化经济政策,并对国内的自由主义分子和支持宪政民主人士实施严厉打压和清洗。1947年,苏联对东方集团提供了经济援助的莫洛托夫计划,该计划于1949年发展成为经济互助委员会。1948年,斯大林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约瑟普·铁托关系恶化,遂引起苏南交恶,南斯拉夫被苏联从社会主义阵营中清除。同年,阿尔巴尼亚也与南斯拉夫断绝关系,投向苏联阵营。1949年,由于斯大林和铁托不再援助希腊共产党参加希腊内战,希腊民主军败给了由英国和美国支持的希腊国民军,丧失了对希腊的控制权。 中国和朝鲜二战爆发前夕,苏联曾与1937年8月20日与刚刚开始全面的抗日战争的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抗日战争提供武器和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战斗机志愿队助战,一直到1941年初斯大林与日本帝国签定《苏日中立条约》之后,苏联战斗机志愿队才撤离中国回苏。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在苏联保证“不干涉新疆事务,不在中国东北长期驻军不回,不以任何形式援助中国共产党及其所属一切武装”的条件下,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主权独立国家(外蒙古独立)。二战结束后,由于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欲接管满洲,以便能更好的与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继续展开武装斗争。而斯大林则为了避免和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进一步加深冲突,拒绝了毛泽东的要求,决定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尽管如此,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1946年国共谈判的努力宣告失败,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49年,中共击败国民党夺取了中国大陆地区的控制权,并于10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2月,苏联与中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国结盟并为之提供经济援助。 1950年1月,在苏联和美国撤出在朝鲜半岛的驻军后,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劳动党领导层对局势的分析和他们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毛泽东则认为此时打仗时机不好。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迅速击溃准备不充分的大韩民国的武装力量韩国国军,占领了韩国首都汉城。而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在随后参战,于9月份通过仁川登陆而击退了南下的朝鲜人民军后,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毛泽东希望立即出兵援朝,并要求苏联提供空军支援,而斯大林担心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怀疑毛泽东出兵的诚意和效果,故一开始要求取消出动空军。10月中旬毛泽东最终决意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斯大林从1950年12月也开始派遣苏联空军的精锐战斗机飞行员到朝鲜秘密支援,苏联飞行员被命令必须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而且空中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只被允许在鸭绿江南岸的“米格走廊”一带上空作战。1953年7月27日,参战双方,由南日大将为首席谈判代表的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表团,和由马克·克拉克上将为首席谈判代表的联合国军与韩国国军的代表团,最终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结束了战事。 死亡1953年1月,斯大林的私人医生维诺格拉多夫在医生案件中被逮捕。之后斯大林拒绝医生接近,身体状况逐渐变差。2月28日晚,斯大林和拉夫连季·贝利亚、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尼基塔·赫鲁晓夫和尼古拉·布尔加宁在自己的私人别墅里举行宴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4点钟才将客人送走。3月1日白天,警卫员始终未见斯大林走出房间。由于斯大林平日里命令守卫不得打扰他的生活,警卫员直到晚上10点才以送邮件的名义进入房间,结果发现斯大林瘫倒在小餐厅里,意识尚存但不能正常说话。警卫马上将斯大林扶到沙发上,并迅速联系了医生和政治局成员。斯大林陷入了严重的中风,他右手瘫痪,双腿失去知觉,失去语言能力,心脏和呼吸活动出现严重障碍。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享寿74岁。 依据官方说法,斯大林是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溢血去世的。但也有人怀疑斯大林是被谋杀的。阿夫托尔汉诺夫早在1975年便称斯大林是被贝利亚在矿泉水中下毒杀害的。莫洛托夫在回忆录中称贝利亚对他说“我把他(斯大林)收拾了。”赫鲁晓夫也称“对于斯大林的生病去世,贝利亚并不掩饰其喜悦之情。在斯大林处于无意识状态时,贝利亚竭力表示自己对斯大林没有好感,当斯大林恢复知觉时,他则每次都向他表达热爱和忠诚。”俄《共青团真理报》在进行调查后也认为,斯大林是被贝利亚毒死的。 斯大林去世之后,他的遗体被保存在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供瞻仰参观。随后赫鲁晓夫在朱可夫元帅的帮助下,将贝利亚逮捕枪决,最终坐上苏联的第一把交椅。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表了“秘密报告”,全面批判了斯大林,掀起了去斯大林化运动。1961年,斯大林的遗体从水晶棺移出,衣服上的金纽扣换成黄铜的,埋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1961年苏共22大通过决议:“鉴于斯大林严重违背了列宁的遗嘱,滥用权力,对忠诚正直的苏联公民进行广泛镇压,再将斯大林的遗体保留在列宁墓里是不合适的。斯大林在个人崇拜时期的大规模违反法制和其他许多行为使得他的棺木再保存在列宁陵墓中成为不可能。”……他的遗体从列宁墓的水晶棺中被抬出,移入另一木棺中;然后放进红场克里姆林宫墙外已挖好的墓坑里,上面竖起一块白色大理石板,只简单地写道:“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1879-1953”。勃列日涅夫时代由苏斯洛夫提议为他树立了半身雕像。斯大林,迁入了克里姆林宫墙外12个苏共中央领导人的墓群之中。 轶事斯大林作为苏联第二位最高领导人,政治家。自然有不少轶事,现在笔者在此列出,希望能让大家对斯大林有更深的认识,不然也希望能博得大家一笑。 1. 电影事务委员会主席博尔沙科夫在为斯大林放映完一部影片后递给斯大林一支钢笔,以便斯大林签字批准上映这部影片。然而事不凑巧,钢笔不出水。博尔沙科夫面带愧色地从斯大林手中拿过钢笔,甩了两下。可他实在是笨,竟把墨水甩到最高统帅的白色裤子上。博尔沙科夫吓呆了。斯大林看到博尔沙科夫吓成这副模样,说道:“喂,博尔沙科夫,害怕了?你是不是以为斯大林同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2. 斯大林周围的人都非常怕他。一次,电影导演科津采夫为斯大林放映自己导演的一部电影。他想知道斯大林对影片的印象如何。这时,斯大林的助手波斯克利贝舍夫走了进来,交给斯大林一张字条,并打了开电灯。斯大林含糊地嘟哝了一句:“不好。”科津采夫立即晕了过去。斯大林说:“等这个可怜虫醒过来后,你们告诉他,我说‘不好’是说字条不好,不是说他的电影。整个西方都对斯大林同志说‘不好’,斯大林可没有因此而晕过去。” 3. 列夫·梅赫利斯(1889-1953)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曾任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有一次,他在向斯大林报告了前线形势后,顺便提起风流倜傥的罗科索夫斯基(1896-1968)将军“有生活作风问题”。斯大林听了没做任何反应。梅赫利斯不甘心,执意要打击这位春风得意的将军,临走时又向斯大林问道:“我们到底拿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怎么办?他搞女人搞得也太得意了!”斯大林不喜欢纠缠干部的枝节问题,更不爱听小报告。他反问梅赫利斯:“怎么办?你只能眼馋呗。” 4. 苏联海军元帅伊万·伊萨科夫(1894-1967)于1938年起担任苏联副海军人民委员。1946年的一天,斯大林打电话给他,说考虑任命他为海军参谋长。伊萨科夫回答:“斯大林同志,我得向您报告。我有严重缺陷,有一条腿在战争中受重伤被截掉。” “这是您认为必须报告的唯一缺陷吗?” “对。” “我们原先那位参谋长连头脑都没有,还照样工作。您不过就缺条腿,没什么了不起。”斯大林说。 5.有一次,著名的歌唱家科兹洛夫斯基得知斯大林很赏识他,便向斯大林提出一个请求 :“我从来没有去过国外,所以我想……” “你不会出逃吧?” “瞧您说的,斯大林同志!对我来说,家乡的村庄比外国可要亲得多。” “不错,好样的!那你就回家乡去吧。“ 6.“不要打扰我在极乐世界的长眠” 1936年秋,西方盛传斯大林重病不治,溘然长逝。美国合众社驻莫斯科记者查尔斯·尼特想获得最权威的消息,就来到克里姆林宫门口,请秘书把他的信转交给斯大林。信中恳求斯大林对上述谣传予以证实或否定。 斯大林的复信如下: 可敬的先生: 据我从外电外报获悉,我早已离开罪恶的人世,移居极乐世界。既然您不想从文明人名单中勾销,对外电外报倒是不能不笃信无疑的。敬请相信这些报道,务必不要打扰我在极乐世界的长眠。顺致敬意。 约·斯大林 1936年10月26日 7. 阿尔乔姆的生父名叫费奥多尔·谢尔盖耶夫,其别名“阿尔乔姆”更为人所熟知。老阿尔乔姆是前苏共党中央委员,曾任莫斯科市委书记,长期与斯大林并肩工作,二人结下深厚友谊。1921年6月,老阿尔乔姆在莫斯科郊区牺牲。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当时曾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其家属的安置问题,由于老阿尔乔姆的妻子身体状况恶化,斯大林领养了战友的儿子。小阿尔乔姆开始了幸福的童年生活。 “当时我还不到5个月大。妈妈很放心地把我托付给斯大林家抚养。她和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斯大林的妻子———编者注)是好朋友,对斯大林也很信任。斯大林一家把我养育到11岁。我和瓦西里(斯大林的二儿子———编者注)同吃同住,成了好朋友,他比我小19天。我后来虽然回到母亲身边,但差不多仍然天天都到斯大林家里去玩。对我来说,斯大林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谈到斯大林一家的生活时,阿尔乔姆说,斯大林一家生活简朴,先前的房子很小,他和瓦西里住一间房,雅沙(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的小名———编者注)住在餐厅的角落,斯大林没有工作室。后来搬了家,宽敞了些。斯大林和阿利卢耶娃都有了自己的房间,但他们仍然住在一起。 “那时家具都是公家的。”阿尔乔姆回忆道,“没有花草植物,更没有宠物。不过,在位于索契的别墅,我亲眼看到斯大林拿着锹,给果树培土浇水。他搞了一个真正的果园,有梨树、桃树、杏树……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他让人养了一群鸡鸭鹅。斯大林在别墅时,常去‘探望’它们。” “他在家里表现如何?” “他从不训斥我,即使他对我的行为和学习成绩不满。他只是平心静气地教导我,告诉我为什么做得不对。我不怕他,但是我很尊敬他。” “他看你们的作业本吗?会不会因为得了2分而惩罚你们?” “斯大林有时会检查我们的作业本。瓦西里有一次作业不及格,还让我帮他把本子藏起来。不过即使不及格,斯大林也从未责罚过我们。他总对我们说:‘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问题弄懂。’” “斯大林的母亲有时从格鲁吉亚寄来核桃酱,那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简直是过节。我还记得斯大林将邮包放在饭桌上,掏出一瓶瓶美味的核桃酱,微笑着说:‘快看奶奶寄来了什么!’” “我讲个细节,你自己判断。每当斯大林下班回家,孩子们都会跑上前去迎接他。他会轮流抱我们,把我们举得高高的,都要顶到天花板了。然后他会边脱外衣边问:‘怎么样,孩子们,今天干什么了?又学了哪些新东西?’” “您不是斯大林的亲生儿子,他对您怎么样?” “他很宠我。记得在我过7岁生日的前一天,他眯缝着眼睛,亲切地对我说:‘就要过生日了,想要什么礼物?’我不好意思地说:‘什么都不要。’他伸手递给我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我太高兴了。打开扉页,上面有斯大林的亲笔赠言:‘送给小朋友汤米克,祝你快快成长,早日成为一名有觉悟的、坚强无畏的布尔什维克。’” 阿尔乔姆后来上学、参军,参加了卫国战争。他从未对人说过自己是斯大林的养子。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斯大林曾给校长打电话说:“阿尔乔姆·谢尔盖耶夫是在您的学校上学吗?请您对他要求严格些。”阿尔乔姆是在20年后才从一个好朋友那里知道这件事的。 阿尔乔姆现在是退役将军。不过他并没闲着,他在写回忆录。他说,他会在书中讲述斯大林一家许多有趣的事情。 在养子眼中,斯大林是个称职、慈祥的父亲。 阿尔乔姆将在回忆录中讲述斯大林一家的趣事。 8.斯大林不是真正的足球迷,但足球作为集体性的竞技项目,却免不了成为其专制意识形态下的牺牲品。 二战后,苏联百废待兴,到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时,神秘的苏联国家足球队才第一次出现在了国际大赛的比赛中。在那届奥运会上,苏联一路顺风顺水打入了半决赛,而他们在半决赛的对手则是南斯拉夫。 当时的国际形势很多人都清楚,铁托手下的南斯拉夫并不愿意听从当时所谓的苏联老大哥的命令。因此在这场比赛中,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冲突。那场比赛中,苏联队很快就以1:5落后于对手。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苏联队快要被淘汰了。不过,当芬兰的现场广播员这样说:“不要低估了俄国人的实力,他们会让你们吃惊。”他刚说完这句话之后,苏联人便很快地连进4球,将比分扳成5:5。不过,在后面的附加赛中,苏联还是1:3输给了南斯拉夫。 苏联队的这场失利给了斯大林相当大的震惊。此时已是“革命导师”的斯大林认为,苏联对南斯拉夫的失利,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对南斯拉夫“修正主义”一次惨痛的失败。 就因为这样,参加了1952年奥运会的那批苏联队队员遭到了斯大林的残酷对待,他们成为铁托的替罪羊。国家队归国后,斯大林就将拥有国脚最多的中央陆军队的队员全部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即使中央陆军队有着军方的背景,但斯大林一声令下,根本没人敢抗拒。 幸运的是,随着1953年斯大林去世,这批中央陆军队的队员很快结束了流放生涯,并得到平反。 婚姻与家庭斯大林1904年首次结婚,1907年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死于斑疹伤寒。他们的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利被姨妈养大,成年后来到莫斯科接受高等教育。他的未婚妻尤利娅是个犹太人时,后来雅可夫在苏德战争中任苏联红军西方面军炮兵连上尉连长,1941年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后德军提出用雅可夫交换被俘的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元帅,被斯大林以“我不会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我没有一个叫雅可夫的儿子”及“你们手里不只是我儿子雅可夫,还有上百万人都是我的儿子,要么把他们全部释放,要么让雅可夫和他们分享同样的命运”的回答断然拒绝。1943年,雅可夫在德国的俘虏营中扑向380伏电网自杀。 1919年,41岁的斯大林再度成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当时只有18岁。她后来为斯大林生下了一个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和一个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1932年11月8日,娜杰日达在陪同斯大林参加了一次晚宴后,于次日被发现在自己的卧室里自杀身亡,身边还有一把左轮手枪。官方则宣称她的死因是阑尾炎。苏联政府为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斯大林痛哭失声。瓦西里搂着他的脖子,不停地安慰他:‘爸爸不哭,爸爸别这样……’在棺椁入土时,斯大林亲自撒土安葬。不久后斯大林换了一处住宅。因为老宅子里的一切都让他想起过世的妻子。 她女儿斯韦特兰娜说:“如果她没有死,那么她以后的命运会是如何呢?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早晚她会成为父亲的政敌。当她看到她的最好的老朋友,如布哈林、叶努基泽、雷登斯、斯瓦尼泽夫妇都一一死去,她决不会沉默。她绝对熬不过去。”叶努基泽——当年也是党内的重要人物,娜杰日达的义父,1937年遭到镇压,雷登斯——娜杰日达的姐夫,1938年被捕,后被处决,紧接着他的妻子,即娜杰日达的姐姐安娜,也以“间谍”罪名被捕下狱。亚历山大·斯瓦尼泽夫妇是斯大林前妻的兄嫂,他们二人在战前同时被捕,1942年丈夫被处决,妻子瘁死狱中。此外,娜杰日达的哥哥帕维尔,原是部队的政治委员,当他得知他手下的人不少被捕以后,突然死于办公室。他的妻子以从事“间谍活动”罪被捕入狱。斯韦特兰娜在怀念母亲的文章中自问自答:“也许命运赐予她死亡使她免于遭到等待她的更大的不幸吧?” 不过斯大林的养子不同意这一说法,他回忆道:“我不同意(她的说法)。悲剧发生时她(斯韦特兰娜)不在莫斯科,她也没有参加葬礼。当时她还不到7岁。她是在4个月后才知道母亲去世的。”他回忆认为:“阿利卢耶娃经常头痛欲裂。所有办法都试过了,但都无济于事。我还清楚地记得,每当阿利卢耶娃的房门紧闭,那就表明她头痛病又犯了。所以我的解释只有一个:她是因为再也无法忍受长期头痛的折磨而自杀的。” 斯大林和娜杰日达的儿子瓦西里是空军飞行员,由于他屡立战功,24岁就成为苏联最年轻的空军少将。1952年他因指挥空军飞行表演发生严重的事故,被斯大林撤职。此后瓦西里曾一度意志消沉,常常酗酒闹事。斯大林死后,瓦西里被逮捕并被判决八年监禁,他于1962年死于酗酒。女儿斯维特兰娜,曾因男友和第一任丈夫是犹太人而遭到父亲粗暴干涉,并与1949年被迫嫁给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1967年,斯维特兰娜从苏联叛逃到美国。她到美国后发表了自传,其中描述了父母的关系。她同时表示自己憎恨苏联并永远都不会回到俄罗斯。斯韦特兰娜的女儿,留在苏联并成为一名火山科学家,从年轻时就定居在堪察加半岛的火山观测站,她反对母亲的政治立场。 名人评价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诞辰之际(当时斯大林逝世已经6年)在下院发表演说:“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无比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领导人中,他仿佛是无与伦比的”,“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自己。他是一个用自己的敌人之手消灭自己的敌人的人,甚至能使我们这些被他称为是帝国主义者的人去同他另外的敌人--法西斯主义者们作战。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另一位政治领袖,绝不同意共产党人斯大林的政治思想观点的芬兰总统Ю.帕西基维作了相似的评价:“可以以不同的观点对待他的政策,但是应该承认,是他把俄罗斯提高到它以前未必有的地位。在他的领导下俄罗斯不仅得以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也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他的胜利者尚未得到的和平。” 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这样写他:“斯大林不仅在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威望。他能使自己的敌人‘驯服’,他既不因失败而惊慌,也不因胜利而陶醉。” 斯大林的政敌克伦斯基对斯大林的功绩给予了应有的评价:“斯大林使俄罗斯从灰烬中振兴起来,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国,粉粹了希特勒,拯救了俄罗斯和人类。” 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是:“斯大林不是在所有问题上,而是在一些问题上犯了错误”,“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我们不能跟着转。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还说过,斯大林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斯大林在他一生的后期,愈陷愈深地欣赏个人崇拜,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违反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因而发生了例如以下的一些重大错误:在肃反问题上扩大化;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夜缺乏必要的警惕;对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的物质福利缺乏应有的注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特别是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作了错误的决定。斯大林在这些问题上,陷入了主观性和片面性,脱离了客观实际状况,脱离了群众……” 《斯大林评传》图书信息书名:《斯大林评传》 作者:托洛茨基 译者:齐干 策划:念念文化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书号:ISBN 978-7-5426-3559-4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开本:16开 定价:49.80元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列夫·托洛茨基是苏联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列宁最亲密的战友,苏联红军的缔造者。作为深知苏共早期党史和军事史的党政军的先驱人物,托洛茨基虽然孤傲狷介,不结党营私,在列宁逝世后竟然没有成为列宁的接班人,而斯大林在最终却能在政治局委员的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下成为了一个独裁统治者。本书即是托洛茨基将斯大林不为人知的行为和心思逐层揭露的一本政治传记。斯大林和列宁的关系真的并不亲密,甚至在列宁病重期间极度恶化乃至决裂吗?那么,列宁在病得难以忍受痛苦的时刻,真的可能向斯大林索要毒药吗?斯大林是如何取得加里宁、季诺维也夫等人的信任,让他们拥戴他呢?斯大林又是如何取代列宁的?俄国革命者曾经“用暴力抢夺金钱”作为经费吗?这是一位苏联红军缔造者对斯大林的全面解读,也是一部给作者本人直接招来杀身之祸的书。 作者简介托洛茨基(1897~1940),原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俄国与国际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苏联红军的缔造者之一,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具争议的左翼反对派领袖,他以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的独创性发展闻名于世,第三共产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之一。1927年,托洛茨基因坚决反对斯大林对中国大革命的瞎指挥,被开除出党。著有《被背叛的革命》《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总结与前瞻》《1905》《斯大林与中国革命》等著作。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