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
释义

人物

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 Iosif Chisinevschi(1905年——1963年)

前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罗马尼亚革命元勋、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杰出战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罗共文化、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人,是罗共党内“亲苏路线”的代表人物,被形容为“莫斯科在罗马尼亚的右手”。

革命生涯

1905年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比萨拉比亚的基希讷乌的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高中时辍学,以后靠自学成才。1928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1965年称工人党),同年以“参加非法组织”(1924年罗马尼亚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遭禁止)被捕入狱,被判处6年徒刑。1930年获释后去苏联,在共产国际的国际列宁学校进修。1931年1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在莫斯科附近的戈里科夫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基希涅夫斯基在共产国际领袖库恩·贝拉和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的支持下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在苏联期间,他还与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建立了人脉关系。

按照莫斯科的指示,1932年回到罗马尼亚后重组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宣传鼓动部,成为罗共宣传部门的领导人。1933年被捕,1936年获释。1940年被选为罗共中央书记处成员,并担任布加勒斯特党委负责人。同年再次被捕,被判处25年苦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关押在Caransebes监狱和特尔古日乌集中营。在此期间,他成为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的亲密战友。自二战爆发后,特别是1942年以后,乔治乌-德治和斯特凡·福里什之间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基希涅夫斯基积极介入其中,直接参与了对福里什的清洗和杀害(1944年4月,福里什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46年夏以“叛国罪”被处决)。

1944年“八·二三”武装起义后,基希涅夫斯基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1945年起任罗共机关报《火花报》总编辑。1945年10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8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为罗马尼亚工人党,当选为工人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50年3月17日——1954年8月20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1952年5月27日工人党中央全会清洗了“莫斯科局”三驾马车控制的书记处,基希涅夫斯基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54年4月20日工人党中央全会上,根据集体领导和党政分开的原则,解除中央书记职务。1954年8月20日——1955年10月4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55年10月2日工人党中央全会再次任中央书记。同年12月党的七大上当选为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

“大清洗”

在1948——1954年席卷东欧的大清洗中,基希涅夫斯基以“斯坦尼列斯库”的笔名连续撰写、出版了几篇文章和小册子,为罗马尼亚的“政治肃清”制造舆论,实际扮演了乔治乌-德治清除政治对手的“智囊”的角色。对于1952——1954年间的安娜·波克尔垮台、处决卢克雷奇乌·帕特勒什卡努、审判瓦西列·卢卡,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希涅夫斯基出身犹太人,但他却极力撇清自己的犹太渊源。在1952年的“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充当“急先锋”。1952年2月,他向同是犹太人,同样有着苏联背景的“莫斯科局”领导人发难。1952年5月中央全会,在他和乔治乌-德治的组织下,会议对“莫斯科局”三驾马车(波克尔、卢卡、乔治斯库)进行批判,撤销了他们的党政领导职务,并将他们开除出中央委员会。

1968年4月罗共中央全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与大清洗相关的一系列案件审判中,出现了重大的违反党纪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和国家保安部门负责人亚历山德鲁·德勒奇吉直接介入司法诉讼程序,施加了干预和影响,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莫斯科的右手”

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是罗马尼亚共产党(工人党)著名的权威理论家,1944年起长期主管党的文化和宣传,为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和列昂廷·鲁图在二战后将“苏联模式”,特别是“斯大林主义”移植到罗马尼亚的思想文化领域,严重束缚了罗马尼亚的文艺和学术的发展。

作为“斯大林主义者”,基希涅夫斯基致力于加强罗马尼亚同苏联的特殊联系,参加了社会主义阵营所有重要会议,是负责协调党的国际关系和监督干部政策的主要领导人。基希涅夫斯基是“莫斯科路线”的积极追随者,他把对苏联的态度作为衡量列宁主义正统性的标准。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后,基希涅夫斯基亦随之转向,跟着赫鲁晓夫的调子,借“非斯大林化”转而攻击昔日的老朋友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反对乔治乌-德治的政策路线。受赫鲁晓夫的鼓舞,在1956年3月工人党中央全会上,基希涅夫斯基和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主张改革,加强党内民主和法治,一改往日“斯大林主义者”的面目,把自己塑造出党内民主斗士的形象。他们试图争取盟友,以政治局多数票废黜乔治乌-德治。他们得到中央检查委员会主席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的支持,但亚历山德鲁·莫吉奥罗什将他们的密谋告知了乔治乌-德治,结果以失败告终。1957年6月28日—29日和7月1日—3日的中央全会上,通过了《反对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内斯库“宗派集团”的决议》,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内斯库被解除党政领导职务。1960年6月罗共八大后未能再进入中央委员会。

1961年11月30日——12月5日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期间,基希涅夫斯基再次受到昔日的同志们的批判: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扬·格奥尔基·毛雷尔、列昂廷·鲁图、彼得·博里勒、亚历山德鲁·莫吉奥罗什、亚历山德鲁·森科维奇、维尔吉尔·特罗芬等人纷纷对他予以谴责,乔治乌-德治称,“波克尔、卢卡、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内斯库应对斯大林主义在罗马尼亚的暴行负主要责任”。此后,基希涅夫斯基继续担任《火花报》主编直至去世。

1963年,基希涅夫斯基在布加勒斯特逝世,终年58岁,罗官方没有刊登讣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1: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