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约瑟夫·班纳迪克特·奇夫利 |
释义 | 约瑟夫·班纳迪克特·奇夫利(1885年9月22日-1951年6月13日)第16任澳大利亚总理,是澳大利亚最有影响力的总理之一。他的功劳包括颁发澳大利亚公民权、规定移民法则、建立国营航空公司TAA、设计失业者社会保险,并建立澳大利亚安全情报组织(Austral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Organisation:ASIO)。澳大利亚历史上最成功的修改宪法公民投票,发生在他的任期间。 中文名:约瑟夫·班纳迪克特·奇夫利 国籍:澳大利亚 出生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巴瑟斯特 出生日期:1885年9月22日 逝世日期:1951年6月13日 职业:政治家 主要成就:第16任澳大利亚总理 政党:澳大利亚工党 家庭(1885年-1917年)他生在巴瑟斯特,父亲是祖籍爱尔兰的铁匠。他有三个兄弟,5岁到14岁期间由祖父抚养。由于祖父在1892年的一场银行危机中失去所有的储蓄,所以奇夫利从小就不喜欢私立银行。他就学于罗马天主教学校,15岁退学,到新南威尔斯铁路公司工作,学习成为一个火车司机,后来还成为“澳大利亚火车司机工会”的发起人之一,并因此加入了澳大利亚劳工党。 1914年他与伊莉沙白·麦肯锡结婚;她是基督教长老教会的信徒。奇夫利为了和她成婚,告别了原属的罗马天主教会,后来终生都是长老教会的信徒。1917年奇夫利一直在罢工运动中担任发起人的角色,也由于如此使他后来被解雇。1920年他受到政治人物Jack Lang的欣赏,在由工党所主政的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任职,代表工会居间调和,期间并自修产业法令。 早期政治生涯1928年奇夫利第二次参选巴瑟斯特籍下议员选举时成功。一般来说,他是詹姆斯·斯卡林政府的经济政策的支持者之一。1931年他担任国防部长。但内阁在同年的大选失利,奇夫利本人在自己的选区也参选连任失利。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他依赖妻家的支援和他拥有部份股权的地方报纸《National Advocate》的收益维持生活。 1935年由于他个人的专长,约瑟夫·莱恩斯政府指派他担任“皇家银行委员会”的委员;他曾经提出一份报告,指出许多私人银行应该转型成国有。 1940年奇夫利赢回曾代表的议席,并于次年担任约翰·柯廷内阁的财政部长。尽管法兰克·福德才是柯廷总理的副手,但是奇夫利是总理当时最倚重的阁员。当时总理的重点聚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而奇夫利在总理的信任下,在国内事务的处理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任财长的奇夫利必须在战时为政府支出和税务两方面来尽最大的努力;也由于战时资源上的吃紧,他的经济资源管制政策引起媒体和工商界怨声载道。 总理时代(1945年-49年)当总理约翰·柯廷在1945年7月辞世时,法兰克·福德继任了总理一职。但是奇夫利在党内经过票选,取得了领导权,遂于6日后取代了福德的职务。战争结束后,奇夫利在1946年的联邦议会改选上,面临了孟席斯所新成立的澳大利亚自由党的挑战,最后由奇夫利内阁延续执政。奇夫利在战后时期,维持了战时经济管制的政策,包括高油价(抑量)政策,使得社会大众对他颇不谅解。事实上,由于当时澳大利亚的贸易倚赖英国甚深,所以奇夫利帮助英国的目的就是期望英国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生机、政治趋于稳定,对澳大利亚的政治和经济也自然有许多助益。 奇夫利在感觉领导权已稳固之后,决定推动社会民主主义的政策,即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之中,确立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人民的生计与工作权。第一步就是1947年他首先声明的政府即将进行银行“国有化”的政策,但这项政见招致了中产阶级和媒体界对工党政府非常巨大的反对声浪;澳大利亚高等法院也根据宪法指出,奇夫利内阁的这项相关法案不受宪法支持。 由于诸多争议和奇夫利所领导的工党日益孤行使自由党在接下来的1949年12月的大选中取回执政权。工党在当届一举丧失了48个议席,是联邦议会史上最惨重的一次败选。当时的他已年届64岁,健康不如从前;而他和约翰·柯廷一样,也是烟瘾很重的人。不过他拒绝就此退休。工党在上议院仍保有席次上的优势,于是奇夫利充分透过这个舞台,使孟席斯与自由党的提案皆遭驳回。孟席斯所领导的自由党政府则准备以通过“禁止澳大利亚的共产党在澳大利亚组党”的法案。孟席斯预期奇夫利会再于上议院将此案驳回,如此孟席斯则将以此为由宣布double dissolution,进行国会改选。 数星期之后,奇夫利因心脏病发,辞世于所下榻的堪培拉Kurrajong饭店。奇夫利在担任总理期间,一直长住于此,并未遵循传统居于总理府内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