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约翰·弥尔顿
释义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代表作《失乐园》是和《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中文名:约翰·弥尔顿

外文名:John Milton

国籍:英国

出生地:伦敦

出生日期:1608

逝世日期:1674

职业:诗人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代表作品:《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人物大事记

约翰·弥尔顿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1632年至1638年五年间,弥尔顿辞去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住到他父亲郊外的别墅中,整日整夜的阅读,他几乎看全了当时所有英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作品。在这段时期弥尔顿写作了《酒神之假面舞会》(the masque Comus,1634年)等一些作品。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

生平

1608年12月的一天,莎士比亚还在创作他伟大的戏剧作品,英国另外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伦敦呱呱坠地了。他就是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的父亲是一位法律文书,家境较为殷实。他父亲虽然是清教徒,但并不像当时其他的清教徒那样呆板,他喜欢音乐,也引导弥尔顿喜爱上音乐。他还爱书如命,而年轻的弥尔顿打小就同父亲一样爱好书籍。弥尔顿的父亲还专门为他聘请了私人教师,弥尔顿刚满十岁时,就能写出一些不错的诗歌。那时弥尔顿就经常学至深夜,这对他以后的身体影响极坏。

12岁时,父亲便把弥尔顿送到当时伦敦一所名叫圣保罗的著名男子学校念书,15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年轻的弥尔顿面相英俊,但为人骄傲,思想独立,据称当时已被认为是剑桥大学最出色的学者。

弥尔顿原本打算入英国教会做牧师。但当时国教徒和清教徒之间的冲突激化,而弥尔顿是一个清教徒。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些清教徒开始到普利茅次去传教,若干年后,清教徒中的一部分人在新英格兰的塞勒姆和波士顿开始殖民定居。

完成大学学业以后,弥尔顿放弃了入英国教会做牧师的想法,曾有一段时间,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反复思考之下,他坚信自己天生就应该做诗人。他在父亲离伦敦约20英里的霍尔顿乡村庄园生活了将近5年,为了日后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开始努力地写诗和读书。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的短诗,其中《快乐的人》抒发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沉思的人》对深思冥想进行了描写,《列西达斯》歌颂一位被淹死的朋友,《科马斯》则展现了一次化妆舞会。

但不久,他对这种安静的田园生活开始感到厌倦。他渴望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于是,他带着父亲给他的钱,踏上了去法国、瑞士、意大利的旅行之路。在意大利,他听说英国国王同人民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马上可能就要爆发战争。于是他立刻放弃了旅行和写诗的计划,匆忙回到了英国。

回到伦敦以后,他极力反对保王党,并倾注全部精力写下了大量的拥护人民自由的政治性小册子。1641年出版《论出版自由》,大胆攻击当时英国新闻审查制度;1649年出版的《偶像的破坏者》,主张处死查理一世;1650年出版《为英国人民辩护》,为此迎接共和与革命的到来。

1649年,根据议会判决,国王查理一世被斩首,同时奥利弗·克伦威尔上台,成为政府首脑,并受封为“护国公”。行的清教政府的领袖们对在革命中弥尔顿为共和国的胜利写下的大量随笔和小册子记忆深刻,于是任命他为外交事务拉丁文秘书。他除了负责翻译外国政府的拉丁文书信以外,还必须用拉丁文进行回答,他还负责对反对克伦威尔政府的攻击和言论进行批判。由于任务繁重,他不得不日夜工作,不久,视力开始下降,医生警告他必须停止用眼,否则他将会失明。但他拒绝了医生要他放弃繁重的阅读和写作工作的劝告,继续勤奋工作。最终,到了1652年,他双目完全失明。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停止工作,他采用他念别人写的方式夜以继日地继续工作。不久,妻子病故,给他留下了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女孩,最大的也不过6岁。这对于一个公务繁忙的盲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久,保王党重新夺回了政权。查理二世(前国王的儿子)登上了王位。新教徒到处逃命。有的去了美国,有的被抓住判了死刑。弥尔顿则躲进朋友家住了几个月,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书被刽子手焚毁。最后弥尔顿还是被抓进了监狱,好在过往后来放过了他。弥尔顿结束了社会生活,又重新开始了诗歌创作,他花了七年的时间写下了伟大的诗歌《失乐园》。在这篇诗歌里,他讲撒旦怎样背叛了上帝,夏娃和亚当怎样被逐出了伊甸园等等。他因双目失明,只好由他念,有时候让他女儿代写,有时候由来访的朋友代写。《失乐园》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因此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拜访他。完成这篇大作之后,他又写下了《复乐园》,和一部关于力士参孙的戏剧(参孙是以色列大力士,晚年像弥尔顿一样双目失明)。

1674年11月8日,这位伟大的英国诗人终于与世长辞,在身边陪伴他的只有几位最知心的朋友。他最伟大的作品《失乐园》采用宗教讽喻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基本思想让人一目了然:即揭露当时的反革命力量,表达对自由的强烈呼吁。

诗集《失乐园》共分12卷,结构复杂,前后似乎自相矛盾。该作品根据《圣经》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的传说创作加工而成,还讲述了上帝及其永恒的对手撒旦的故事。该诗开篇描述了天使们的一次集会。在崇尚自由的撒旦领导下,反叛的天使们群起反对上帝,但他们与上帝及其支持者的对抗中落败,撒旦和他的信徒因此被逐出天国,被关进了地狱,从此受尽折磨。但是,就在火焰与毒气弥漫的地狱里,撒旦和他的信徒们毫不气馁。撒旦斗志高昂,绝不屈服,他以超人的毅力忍受着所有的苦痛,并且满怀激情的争取斗争的最后胜利。撒旦把战场定在了上帝所创造的世间最美妙的地方——伊甸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美丽无比的伊甸园天真无邪地幸福生活,他们自在快乐,只是禁止吃长在善恶树上的水果。撒旦渴望着让他们摆脱上帝的影响,成为他反抗上帝权威的斗争工具。但是,上帝觉察了他的企图,派拉斐尔天使长提醒亚当和夏娃谨防撒旦的邪恶企图。天使长告诫他们要谨记自己遵奉上帝的誓言,并且详细告诉他们撒旦往日的错误行径。拉斐尔天使长接着还给他们讲述了上帝开天辟地、创造所有生命的光辉业绩,惟一就是没有解释天体转运的奥秘(受伽利略学说的时代影响),当亚当和夏娃问到这一点时,拉斐尔天使长建议他们不要去询问与他们无关的一些事情,随后就走了。拉斐尔刚走,撒旦便化作一条毒蛇,出现在夏娃面前,他狡诈地劝说夏娃不要相信上帝的鬼话,夏娃轻信了他,偷吃了禁果,并且还帮亚当也摘了一个。上帝目睹了他们的过错,祭出了他公正裁决,剥夺了亚当和夏娃永生的权利,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罚入人间,经历生老病死,经受无尽的苦难的惩罚。米歇尔天使长向两位罪人宣布上帝的旨意,还为他们勾勒出了人类的未来图画以及他们获得“拯救”的途径。于是亚当和夏娃看到了未来人类世界的画面,目睹了人类的起源、战争、劳作及人们的欢乐和悲哀。天使长对亚当预言们人类通过艰苦的劳作可以达到道德的完美,并且可以通过皈依基督信仰重新获得永恒的福祉。

整篇诗歌以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而告结束。他们手挽手离开了伊甸园,他们面对的并不是冰冷而又无意义的存在,而是充满活力和挑战的现实生活。

名人杰作

约翰·弥尔顿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在剑桥大学求学时和毕业后一个时期,钻研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1638年他旅行意大利,访问过被天主教会关在狱里的伽利略,并和意大利的文人学者交往。1639年,英国革命形势紧张,他回国参加反对国王和国教的斗争,在1641-1645年间发表过许多政论小册子,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早年的创作主要是短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这两首诗描写诗人的轻松愉快心情和沉思的乐趣,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他的十四行诗歌颂自由,斥责教会,或抒写个人的情怀,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弥尔顿在担任政府职务前后写过不少政论文,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他站在清教徒立场,主张取消国教的主教制度,并在政治问题上给王党以有力打击。他的《论出版自由》(1644)主张言论自由,反对当权的长老派的跋扈。《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1649)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学说中找出论据,说明人民有权废除和杀死暴君,以坚定人民的革命信心。《为英国人民声辩》(1651)驳斥反动派所谓英国人民犯了弑君之罪的谰言。《失乐园》(1667)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旧约》。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善恶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卷5、6),于是被打到地狱里遭受苦难(卷1、2)。他这时已无力反攻天堂,才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考验人类对他的信仰,便不阻挠撒旦。撒旦冲过混沌,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居住的乐园(卷3、4)。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把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告诉他(卷7、8)。但是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卷9)。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卷10),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他们(卷11、12)。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弥尔顿继承了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接受了十七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他肯定人生,但否定无限制的享乐。他肯定人的进取心、自豪感,但否定由此演变出来的野心和骄傲。他肯定科学,但认为科学并不是一切,有科学而没有正义和理想,人类不会得到和平与幸福。弥尔顿的这种思想也就是革命的清教思想的反映。

弥尔顿在思想上要批判骄矜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这个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决心表现得更鲜明。撒旦说:战场上虽然失利,怕什么?

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

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

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同时通过和撒旦一起被贬入地狱的天使们的形象,诗人描绘了当年愤怒的革命战士:

对最高的掌权者,

他们发出了怒吼,并用手中的枪,

在他们盾牌上,敲出猛烈的声响,

愤愤然向头上的天穹挑战。

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可磨灭的记录,是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诗中的上帝却显得冷酷无情,缺乏生气。

弥尔顿在这首诗里对于封建贵族的放荡生活也给予尖锐的批评。

在《失乐园》里,弥尔顿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想象使他雕塑出十分雄伟的人物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他的诗歌风格是高昂的。诗中运用了璀璨瑰丽、富有抒情气氛的比喻,独特的拉丁语的句法,和雄浑洪亮的音调等。在结构上,《失乐园》承继着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成为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史诗。

《复乐园》(1671)四卷,根据《新约·路加福音》描述耶稣被诱惑的故事。耶稣在约旦河畔由圣徒约翰施洗后,准备公开布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这考验就是撒旦对他的引诱。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的顶上,他也毫不畏惧。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经受了考验,于是他开始面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复乐园》和《失乐园》都说明了生活的引诱问题,但《失乐园》所强调的是理性控制情欲,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清教的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复乐园》则强调信仰消除情欲,体现宗教思想的胜利,这首诗反映了革命挫败后,诗人厌弃和抗拒复辟王朝的道德堕落和反动王朝对古代文化的歪,以锻炼自己的性格,继续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诗里的耶稣念念不忘罗马奴役下的以色列,他认为以色列的解放一时还不能实现,但是它说:“一旦那一天来临,你不要想象我会坐失良机。”这说明了诗人对英国革命的始终不渝的态度。

《力士参孙》(1671)是一出悲剧,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参孙是以色列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敌人,眼珠被挖掉,每日给敌人推磨。一个节日,非利士人庆祝对参孙的胜利;参孙痛苦万分,这时他父亲劝他和解,大利拉的忏悔更给他以刺激,敌人赫拉发对他威胁和侮辱,这些都激发了他的战斗精神。在敌人威逼他表演武艺之后,他撼倒了演武大厦的支柱,整个大厦坝塌,他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出悲剧表现了坚强的革命精神。它反映了王朝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内心的痛苦和身受的迫害。歌队这样责难神:

你甚至叫他们

死在邪门异教的刀剑之下,

把他们尸体丢给野狗、猛禽;

或使他们作俘虏,

或朝代改了,在暗无天日的法庭里

受负义群氓的审判处刑。

从这里可以看出复辟王朝如何残酷地对待革命者,如何杀的杀,放逐的放逐,就连克伦威尔的尸体也被枭首示众。他们痛苦异常,愤怒无比,一定要继续革命:

有一天神会把不可战胜的力量

放在人民救星的手里,

来镇压世间的暴力、人民的迫害者

和野兽一般狂暴的恶人。

诗人也指出深自忏悔,克制骄矜,控制情欲,恢复信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力士参孙》采用了崇高严肃的题材,具有汹涌澎湃的感情,质朴有力的语言,活泼有节的音律。这一悲剧是弥尔顿艺术的新发展。它运用希腊悲剧形式,实际上是一部宏伟的剧诗。

弥尔顿也是英国又一位现实主义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生活于17世纪,是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出色辩护人和在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的杰出诗人。其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1644年《论教育》这篇著名的论文之中。

弥尔顿在《论教育》一文中严厉批评了当时英国学校的教育。指出学校“违反常规地强迫头脑中空无所有的孩子去写作文、写诗、写演说词”,还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日常少用的希腊语和拉丁语等,浪费了青少年的宝贵青春。到了大学,经院主义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又成为学生的主课,无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学生极易成为愚昧无知、唯利是图或野心勃勃的小人。因此,这样的教育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这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

《失乐园》评析

弥尔顿赋予自己的构思以圣经传奇的特点,由于这个缘故,反动的资产阶级文学研究中就把这首长诗看作一首“圣教史诗”。撒旦对上帝的反抗,展示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而撒旦失去天国的乐园和亚当、夏娃失去人间的乐园则寓意着资产阶级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这些可以通过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1639年,英国革命形势紧张,他回国参加反对国王和国教斗争。在1641—1645年间发表过许多政论小册子,1649年共和国成立,新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他用史诗的形式,通过他个人的体会,把他所处的英国革命时代反映进人类的悲剧:围绕对人的意志的考验说明人的自由、幸福。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是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弥而顿是清教徒,生长在宗教社会,他一生都英勇顽强地卷入宗教与政治斗争的旋涡里去,他是革命的巨人。他通过长诗宣泄了王朝复辟后的内心苦楚与无奈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始终不渝的态度。 弥尔顿的技巧特别明显地表现在长诗中的人物描绘上。弥而顿逐渐揭示那些主人公的多面形象。比如,弥尔顿先把亚当和夏娃在一起表述一番,然后用特殊的缩小画面的手法把他们个别地加以描绘;起先是写整个伊甸园后来写一起的小草地,然后写到人,最后分别写到亚当和夏娃。亚当总是英勇、智慧和刚毅的化身。这些品质和生气勃勃的人的魄力结合在一起,这种魄力使他的谈吐举止充满了崇高精神。作者把威严、刚毅而有魄力的亚当表现为人的和谐的形象。和亚当并列在一起的,还有夏娃优美卓绝的形象。弥尔顿对夏娃的抽象品质(贞洁、美丽、善良、温柔)备加赞扬之后,同时也勾勒出她的活泼富有特性的外貌。诗人歌颂亚当和夏娃对这对夫妇的家庭幸福作了诗意的描写:他俩互相关怀,体贴温存;真挚而又纯洁;感情融洽,亲密无间;分担劳动、同甘共苦。弥尔顿固执地把他俩的关系称为“由上天主持的”婚姻,从这种意义上讲长诗有着一定的清教倾向。撒旦屈从于权势欲和妒忌心,“犯了法规”,亚当为了自己对另一个人的爱情而“犯了罪”,如果对清教徒说来这两种情欲是同样“不道德的”,那末弥尔顿却是以不同态度来对待的。诗人在谴责撒旦时颂扬了亚当。他所描写的人亚当是他在跟自己的女伴一起反抗天堂和地狱的一切力量,而这些力量也正立刻起来反对他时,这确是显得非常美好。宗教的因素促使弥尔顿长诗中的人的形象那样地变了相,使他不可能成为真正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物,而这一宗教因素在上帝、他的儿子和天使们的形象中表现得倒更有力。弥而顿的那种理论认为:天使都是没有情欲的,在他们身上,同样的理智发射出同样的光芒。所以诗人笔下的众天使便缺乏个性,千篇一律。不错,不错,天使们也表现喜怒哀乐,但这只是“美丽的”假面具上的假定性的丑相而已,这些丑相并不是由于情欲的触动而产生,因而是没有生气的。弥尔顿的天使在表面上象人,但实际上是没有人性的,因为他们彼此相似,是同一个观念的表达。在外表生动的众天使的无意识性和冷漠态度中,强烈地表现出清教派的反人道主义本质。这一本质促使弥尔顿颂扬那残酷地惩罚人的勇敢行为的上帝暴君。撒旦的好战的、无止境地力求肯定自己的那种个人主义性格,成为长诗主人公精神沦亡的原因。 随着自己的暴虐而放荡的性子的阵阵发作,撒旦在四周散布死亡,违抗“自然法则”,导人于灭亡,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屈从于那种折磨着他的为非作歹的欲望。他邦处在自私自利的情欲影响之下的心灵,就不可避免地丧失了自由。

在撒旦这形象中,应当看到一个个人主义者的面貌,他认为自己个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是整个宇宙的中心,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对于他“一切都可容许”。代替着封建制度的暴政,建立起全能的、孤单的自私者的暴政,这一暴政把世外桃源变为小商贩的国家,而把乌托邦变为奴隶主的殖民地。弥尔顿反对当时已经产生的资产阶级个性崇拜,这是深具人民性的。然而,在他的对十七世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攻击中,也表现了清教徒神学者的观点,这就减弱和限制了批判的力量。的确,如果说弥尔顿为共和国政体而斗争,揭露了撒旦,那么在他对撒旦的蛮勇和无信仰的谴责中,不止一次地正好表现了以资本生义制度为基础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活动家所特有的那种虚假和伪善的态度。 《失乐园》是这样的一首英雄史诗,作者没有亲身参加过当代的斗争,但是他善于在长篇史诗的范围内尽量写出了战争的威力,它的可怕的 作者不仅仅是描述英雄们的宏伟的战斗场面而已,他同时还歌颂了他的同时代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文学贡献

弥尔顿!你现在活着该有多好。 ——华兹华斯

弥尔顿的一生跨过了整个十七世纪的四分之三。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弥尔顿是他那个时代的文坛巨匠,以及继莎士比亚之后主要的英国诗人。他的传记比其他诗人的更为重要也更为有趣,因为它与主人公生活时代的历史紧密相连。可以断言,任何一位诗人都受到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影响,以及受到童年时代的影响,并且有一些诗人直接投身于实际事务之中。但是弥尔顿的一生或许恰恰是他所生活的十七世纪思想史的基础。弥尔顿在他的青年时代就是一个出色的学者和早熟的诗人,其思想境界属于伊丽莎白时代。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1632年附于莎士比亚第二折本里的颂诗。他创作了《快乐的人》、《幽思的人》和《利西达斯》等精致美妙的短诗。这些诗作足以促使他在英国抒情诗坛上占据一个显要的位置。1642年国内战争爆发,他站在叛军一方,随后的二十年他背叛了缪斯精神,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小册子的创作中,为自由党服务。后来他开始变得盲目起来,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担任克伦威尔的外国语秘书。大英联邦失败王朝复辟之后,由于朋友的帮助和敌人的手下留情,弥尔顿幸免于走上绞刑架。退隐后,他把余生投入到他的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的创作中。因此他的职业生涯可以根据十七世纪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伊丽莎白王朝的尾声、共和国时期以及王朝复辟时代。

弥尔顿的早期诗歌并没有显出他稚嫩的痕迹,他初出文坛就立刻显示了他在抒情诗方面的天赋才能。二十一岁的时候创作的《基督教降生的早晨礼赞》气势宏伟,宣告了一个在其后时代创作基督主题叙事诗的伟大诗人的诞生。《快乐的人》洋溢着生活的欢欣:

晴朗的假日,

老老少少相携而行,

待到日落西山,

便品尝麦酒的香甜。

这些诗句使我们想到清教徒并不必然反对世俗的欢乐。弥尔顿就是一个明证,早年他就主张思想和艺术的自由。最初清教徒是为了廓清教会,矫正时弊,但是因为太过狂热,所以有些过火。马可利这段著名的话可以解释很多问题:清教徒之所以反对“弄熊”这项活动,倒不是因为它伤害了熊,而是因为它给民众带来了娱乐。清教徒反对剧院,导致剧院被关闭,并且把任何形式的演出都当作犯罪活动。这种敌对不是反对戏剧艺术本身,而是对已经腐败的制度的道德反抗。正如诗句中所写的那样,弥尔顿是喜欢剧场的:

赶赴激情的舞台,

穿上琼森博学的鞋。

用“空想之子”莎士比亚的快板,

歌唱故乡园林的美好。

清教徒同时也可以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在斯宾塞和锡德尼身上具有强烈的宗教气息,但是他们对清教发展带来的偏狭和无知并不持同情的态度,比较起来,弥尔顿则宽容多了。对于弥尔顿和十七世纪的其他诗人来说,宗教不是严厉的苦难,而是庄严的欢乐。《幽思的人》让人想起弥尔顿在音乐方面受到父亲的训导,原本就是一个钢琴家:

双目失明后的弥尔顿在口述作品

在苦修庵的庭院,

我徘徊、缱卷。

沐浴在那幽暗的微光里,

品味着那些装饰着故事画的门窗,

还有那高耸的圆柱

和坚实的屋梁。

那里有高声诵读的功课,

明净的圣歌。

响亮的乐器,

伴着悠扬的合唱,

袅袅飘入我的耳膜,

将我包裹在无边的快乐里。

弥尔顿早期诗歌中最感人的诗篇是《利达斯》,这是哀念逝去的朋友的挽歌。与雪莱的《阿多尼斯》和丁尼生的《怀念》并称为英国文学中的三大哀歌。弥尔顿的假面剧《科马西》是为个人欢娱所作,它显示出弥尔顿和莎士比亚时代戏剧的紧密关系。如果弥尔顿早出生一个世纪,他无疑是一位戏剧家。他晚年创作的《力士参孙》就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戏剧才能。

《失乐园》是英语文学中最具古典趣味的叙事诗。尽管它的主题带有圣经的意味,但是与其说它像但丁的《神曲》,还不如说它更像古典作品本身。《失乐园》是弥尔顿根据《创世纪》中寥寥数言的故事,创作出来的具有十二个篇章的宏大的无韵诗。《失乐园》的语言非常优美以至于它被奉为诗歌艺术的范本。它的结构、表达方式、繁多的隐喻和象征又使它带有了异教的色彩。夏娃比潘多拉更可爱,在《约夫真正的火焰》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出现在同一篇章中。既然这个故事人尽皆知,关于故事情节毫无疑问,那么我们的任务便是欣赏弥尔顿语言的壮丽。我以为认真阅读前四本就足够了,至于《复乐园》则缺少《失乐园》的明丽色彩。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认为《失乐园》的两卷书已经很清楚地把其中所有的思想传达给了我们,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无法忽视第三卷,在其中,我们已经失明的诗人祈求宗教能够给他带来光明。在每一本书中都包含着壮丽的章节。除了由于诗人的才情缺乏自省精神,而使得有些语句单调枯燥以外,就整篇诗作而言,《失乐园》仍不失为“雄壮的文体”。也许,今天《失乐园》中的故事不再像昔日那样吸引我们,因为昔日人们相信它是“福音”,但是我们却不得不为其文体风格所深深折服。对我们而言,弥尔顿的独创性贡献除了使其语言辞章优美之外,还在于他对恶魔撒旦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亚当和夏娃充其量只是祭品,上帝和天使也只不过是影子而已。撒旦被描写得分外生动,他成为一切行动的支配者,成为诗中真正的主人公。

弥尔顿最后的杰作是《力士参孙》。还有哪一位诗人以更壮丽的演说向世人告别呢?他将自己失明的磨难都寄寓在了盲人参孙的身上。这是英文文学最接近希腊悲剧的作品,全剧以悲欢而沉静的调子结束:

平静吧,所有的热情都已燃烧殆尽。

弥尔顿仍然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散文家、雄辩家和小册子作者之一。那是个辩论的年代,其中的一些争论我们已经不再感兴趣,而一些优秀的争论则被一些劣等的作品所玷污。但是弥尔顿的一些散文和演讲至今仍旧闪耀着光芒,例如《阿洛佩格提卡》这部关于出版自由的作品就是那些信仰言论自由的永恒的宣言:“如果说,杀人者沙戮的是有理性的动物,是神的形象;那么,毁坏有价值的书籍就直接扼杀了理性本身,即神本身了。”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质问弥尔顿的疑问:“有哪个官员不会听从虚伪的报告?假如出版自由落到少数权力者之手,那岂不是助长了那种恶习吗?”华兹华斯在他那可爱的诗句中表达了真理:

他的灵魂像恒星一样永不陨落!

在激烈的社会冲突中,弥尔顿耗费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二十年时光,但他以自己无法超越的智识力量卓然不群于英国诗坛上。

演说词

论出版自由(1644)

《力士参孙》

如果我们想依靠对出版的管制,以达到淳正风尚的目的,那我们便必须管制一切消遣娱乐,管制一切人们赏心悦目的事物。除端肃质朴者外,一切音乐都不必听,一切歌曲都不编不唱。同样舞蹈也必设官检查,除经获准,确属纯正者外,其余一切姿势动作俱不得用以授徒;此节柏拉图书中本早有规定。①但要想对家家户户的古琴、提琴、吉它逐一进行检查,此事确乎非动用20 个以上检查宫莫办;这些乐器当然都不能任其随便絮叨,而只准道其所应道。但是那些寝室之内低吟着的绵绵软语般的小调恋歌又应由谁去制止?还有窗前窗下、阳台露台也都不应漏掉;还有坊间出售的种种装有危险封皮的坏书;这些又由谁去禁绝?20 个检查官敷用吗?村里面自也不应乏人光顾,好去查询一下那里的风笛与三弦都宣讲了些什么,再则都市中每个乐师所弹奏的歌谣、音阶等等,也都属在查之例,因为这些便是一般人的《理想乡》②与蒙特梅耶③……脱离现实世界而遁入到那些碍难施行的“大西岛”④或“乌托邦”式的政体中去,决不会对我们的现状有所补益;想要有所补益,就应当在这个充满邪恶的浊世中,在这个上帝为我们所安排的无可逃避的环境中,更聪明地去进行立法。

言论自由之利 正像在躯体方面,当一个人的血液活鲜,各个基本器官与心智官能中的元气精液纯洁健旺,而这些官能又复于其机敏活泼的运用中恣骋其心智的巧慧的时候,往往可以说明这个躯体的状况与组织异常良好那样,同理,当一外民族心情欢快,意气欣欣,非但能绰有余裕地去保障其自身的自由与安全,且能以余力兼及种种坚实而崇高的争论与发明的时候,这也向我们表明了它没有倒退,没有陷入一蹶不振的地步,而是脱掉了衰朽腐败的陈皱表皮,经历了阵痛而重获青春,从此步入足以垂懿范于今兹的真理与盛德的光辉坦途。我觉得,我在自己的心中仿佛瞥见了一个崇高而勇武的国家,好像一个强有力者①那样,正从其沉酣之中振身而起,风鬓凛然。我觉得,我仿佛瞥见它是一头苍鹰,正在振脱着它幼时的健翮,它那目不稍瞬的双睛因睁对中午的炎阳而被燃得火红,继而将它的久被欺诓的目光疾扫而下,俯瞰荡漾着天上光辉的清泉本身,而这时无数怯懦群居的小鸟,还有那些性喜昏暗时分的鸟类,却正在一片鼓噪,上下翻飞,对苍鹰的行径诧怪不已;而众鸟的这种恶毒的叽叽喳喳将预示着未来一年的派派系系。

人物简评

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因素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存在,从弥尔顿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古代文学的影响。但古典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则是随复辟王朝从法国回来之后才形成的。英国古典主义流派依附反动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具有保守倾向。他的创始者是约翰·德莱顿(1631-1700)。他是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信仰天主教,他站在保守立场写了一些政治讽刺诗、宗教论争诗和剧本。他的文学评论如《论剧诗》(1668)和许多作品的序言,强调理性和规律,指出悲剧中三一律的重要性,主张形式完美。他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但也肯定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的成就。他观察敏锐,对作家的评论时有灼见,超出前人和同时代的评论家。他的大量古典主义创作,系统的古典主义理论,他的讽刺诗的技巧,他的翻译,他的准确平易的散文,都对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文学有很大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