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约翰·加尔文 |
释义 | 约翰·加尔文(法语:Jean Chauvin,德语:Johannes Calvin,英语:John Calvin,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又译喀尔文、克尔文,是法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别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人称日内瓦的教皇。 加尔文生平生活背景十六世纪初,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半途而废,路德教竟然堕落成德国诸侯手里的工具,统一国家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是,作为资产阶级运动的宗教改革,仍然继续向纵深发展。不久,在瑞士的苏黎世和日内瓦,先后有茨温利和加尔文继续倡导宗教改革。慈温利的宗教改革影响较小,主要限于瑞士一地。加尔文则不同,他的宗教改革在日内瓦取得胜利,建立了欧洲第一个新教掌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对欧洲的革命运动发生极大的影响。恩格斯指出:“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一大支派,至今在英国、美国和瑞士等地影响很大,拥有信徒约四千万人。加尔文的思想在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影响很大,他接纳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使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奠定了归正宗的基础,他的神学名著是《基督教要义》,并被誉为美国的“信仰之父”。 信仰之路加尔文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国北部皮卡迪的努瓦荣。父亲曾任主教的秘书,颇有名望。母亲系堪布累一旅店主的女儿,不幸早逝。加尔文曾在努瓦荣一个贵族家庭里受启蒙教育。1523年8月,努瓦荣流行鼠疫,加尔文随贵族子弟赴巴黎,就读于巴黎大学的马尔奇学院。后来,他又进入拉伯雷学习过的巴黎大学蒙太古学院深造。这时,路德宗教改革之风已吹进古老的学校校园,有人表示支持,学院领导则加以反对,斗争激烈。1529年,一位支持路德的学生领袖竟被焚死。这场斗争不能不使加尔文受到影响。1528年,加尔文毕业,获文学硕士。他本想攻读神学,迫于父命改学法律。1528年3月,加尔文进入奥尔良大学,就教于名法学家雷图瓦尔,并开始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法律。1529年秋,意大利人文主义法学家阿尔恰提来法讲学,加尔文长途跋涉去布尔日听讲。他依然不忘情于神学,跟随路德的支持者、德籍教师韦尔马尔学习希腊语,研究《新约》。1531年5月,加尔文的父亲去世,他决定去巴黎专攻神学。他在巴黎研究了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拉丁文《圣经》,要求按照古代基督教的面貌改造罗马教会,逐渐倾向宗教改革。 最迟不晚于1534年秋,加尔文终于成为新教徒。有两件事可资证明。一件事是,1533年11月1日,加尔文的密友科普在巴黎大学演讲,公开引用德希德里·伊拉斯莫和路德的话为信仰得救辩护。巴黎当局疑惑加尔文是起草人,下令追捕和抄家。加尔文只好逃离巴黎。另一件事是,加尔文的表兄、新教徒奥立韦唐译《圣经》为法文,于1535年初出版。1534年秋,加尔文为之作序,公开支持受迫害的新教徒。 1534年10月,加尔文逃到巴塞尔,化名卢卡纽斯,继续研究路德派的著作和《圣经》。巴塞尔商业发达,学者云集,号称瑞士的雅典。1536年3月,加尔文在巴塞尔出版他的名著《基督教要义》。此书初版时仅六章,到1559年最后修订版时达八十章,篇幅为初版的五倍。虽然加尔文对最后修订版仍不满意,但它不失为他毕生研究新教和在日内瓦从事宗教政治活动的全面总结,是宗教改革时期一部影响最大的新教百科全书。 约伯般的苦难1540年8月加尔文与伊德莉特·司徒德,一位重洗派寡妇结合。伊德莉特从前夫带来一儿一女。1542年7月28日,他们头生儿子雅各出生,不幸于二周后离世。加尔文在写给朋友威雷的信中说道,主借着我们幼子之死施予沉重苦痛的创伤。但是主自己就是一位父亲,他最知道什么是对他儿女有益的。“伊德莉特从此一直身体嬴弱。他们又生了两个孩子,孩子都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故去。1549年3月29日,伊德莉特病逝,病因很可能是肺结核。 加尔文为了缓解他的胃病和偏头痛,一天只吃一顿饭,且从不加餐。有时一个月要讲道二十次左右,办神学讲座十二次之多,仍然要抽时间探望病人,勉励信徒,料理教会事物。 政治神学1536年4月,加尔文去意大利访问。由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同德皇查理五世的战争重新爆发,加尔文打算绕道回巴塞尔或斯特拉斯堡,于1536年7月来到日内瓦。加尔文在这里恰巧遇到老友法莱尔,经老友相劝停留下来,于是,原来只是偶然路过的日内瓦,竟成了后来加尔文宗教改革活动的大本营。此后,除了有三年多的时间(1538年4月—1541年8月)因市民中的保守分子掌握了政权,反对激进的宗教改革,加尔文被迫离开,到斯特拉斯堡法国移民中充当牧师以外,他的后半生都是在日内瓦度过的。他为这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做了不少工作。 十六、十七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刚刚兴起,还不够强大,不能建立同自己阶级地位完全适应的意识形态,需要借用宗教作为自己意识形态的外衣。资产阶级曾经一度找到路德教作为自己意识形态的外衣,但是不够理想。路德叛变以后,资产阶级继续寻找真正适合自己阶级利益的宗教外衣,于是加尔文教应运而生。 加尔文也主张信仰得救,但把它解释成先定论(Calvin's Predestination)。他认为先定论是他整个宗教观的核心,不承认先定论就是否认上帝。加尔文说:先定论“乃是上帝的永恒旨意,就是神自己决定,他对世界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因为人类被创造的命运都是一样的;永恒的生命是为某些人前定了的,对于另一些人,却是永远的罪刑。”原来,成功与失败、永生和犯罪甚至贫富荣辱,在加尔文看来,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用先定论否定中世纪沿习已久的对教皇的盲信,否定封建主阶级的出身和特权的意义,在宗教改革时期是有积极意义的。加尔文把资产阶级的发家致富和劳动人民的贫困破产也说成是上帝的先定,却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他还一再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把再洗礼派,污蔑为受了魔鬼的诱惑。所以,先定论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理论,又是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 加尔文把先定论说得玄而又玄,说它是神的智慧的最隐秘之处,只能崇拜,不能了解,更不许追究探索。想在神的话以外去了解先定论是愚蠢的,好象走进死胡同一样。他说只能根据《圣经》去了解先定论,神一住嘴,我们也赶快住嘴,不再追问。加尔文把先定论描写得如此神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十六世纪,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商业和价格的变化是空前的,殖民掠夺已经开始。那时候,发财和破产,成功和失败,并不是个人的意志或行动所能决定得了的,而是取决于未知经济力量的摆布。人们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神,这位神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即价值规律。它使一部分生产条件较好的人,以及靠殖民掠夺拥有廉价商品的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发财致富;使另一部分生产条件差的人,贫困破产。即少数资本家发财致富,多数劳动者贫困破产。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它的秘密,只好借助于神加以解释。 加尔文主张大大简化教会组织,规定教职人员从信徒中民主选举产生,从而彻底改革了教会组织。他把复杂的天主教七礼减去五个(坚赎礼、赎罪礼、涂油礼、授职礼、婚礼),也不许望弥撒、崇拜偶象、朝圣和斋戒。他认为在真正的教会里只有牧师、教师、长老和执事四种人是不可缺少的,其他人员一律精减。牧师负责执行圣诫,施行圣礼,发出规劝。教师负责讲解《圣经》。执事经管信徒捐款和教会的收入,用来发放教职人员的薪俸、修理教堂和救济穷人。长老的职责是监视每个人的行为,对“做坏事或生活无节的人”进行劝告,并且还是权力很大的宗教法庭的成员。所以,在加尔文教里,长老的地位十分突出,人们称之为宗教改革的警察,也称加尔文教会为长老会。有时,声望高的教师和牧师亦称长老。加尔文要求长老品行高尚、完美无缺、敬畏上帝高于一切,并在精神上能够深思远虑。上述四种人又称“监督”,均由信徒投票选举产生。据加尔文说,古代基督教会原是这种民主和简单的组织,在教皇制出现后遭到破坏,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古代的这种教会制度。当然,他举起恢复古代教会的旗帜,并非真的要原封不动地恢复古代的教会。他精心描绘的古代教会的图景,实际却是当时庞杂而腐朽的罗马教会的对立物,是一个资产阶级中意的廉价的教会。民主选举也不是毫无限制的,候选人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民主选举和组织简化的结果,产生了一个资产阶级分子层层控制的加尔文教会。所以,加尔文教穿着古代教会这个受人尊敬的圣衣,演出的内容却是历史的新篇章。 加尔文的国家观是保守的。他虽然在宗教问题上,纵横驰骋,一往无前,但在国家问题上却畏首畏尾,徘徊不进。他仍然囿于把基督徒分为属灵和属世的两种本质,把基督徒的自由只限于属灵方面的成见,同时神化一切国家政权和官吏,把他们说成是代表神来进行治理的。百姓对官吏,即使是对暴君,也只能尊敬服从,千万不能自己动手激起骚乱。遇到暴君,群众首先应当“省察自己”如何违背神的旨意,神就是用苦恼来管教人们,最多对暴君的命令“置若罔闻”,千万不能自己去“纠正暴政”。在特殊情况下,三级会议可以行使职权反对暴政,因为它是神派来保障人民自由的。至于如何消除暴政,加尔文并没有回答。 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民主化、共和化,那么人间的王国也不能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也必须民主化、共和化。加尔文的英国信徒们不久以后终于讲出他本人不敢讲的话,即主张王权的源泉存在于人民之中,未经人民同意的王权是非法的! 原先,日内瓦处于萨伏依公爵及其代理人日内瓦主教的封建管辖下。1536年8月,即加尔文到日内瓦后一个月,日内瓦在伯尔尼的支持下打击了教会的权威,取得了反对萨伏依公爵的胜利,成为独立的共和国。这给加尔文在日内瓦获得了实践其理想的机会。 日内瓦教皇1537年1月,加尔文向日内瓦议会提出成立新的市政府方案,未获批准。1541年11月,加尔文重返日内瓦时,方案被议会通过,定为法律。方案主张成立由长老、市议员和市政官等组成的宗教法庭,密切监视每个人的生活和行动。从宗教法庭的所做所为,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出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加尔文规定:长老发现干“坏事”的人,马上提醒教区长进行规劝,邻居和亲属也有相劝的责任;规劝无效,就发出警告并向全体教徒公布;如果仍然无效,则开除出教。开除出教的人被认为是受魔鬼支配的人,可听传道受教育,但不能与信徒随便交谈。方案规定每个居民必须“表白和说明他们的信仰”,以便长老知晓“谁赞成福音,谁不赞成福音并喜爱教皇的王国甚于耶稣基督的王国”。宗教法庭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称“星期四晨会”,任务是检查有无违法乱纪现象,共同商量应当采取的补救措施。加尔文虽非宗教法庭正式成员,但经常出席法庭例会,是法庭的实际负责人。宗教法庭虽然镇压天主教会的反抗活动,但对群众的控制也很严,稍有不从,便施加劝告、罚款、监禁,甚至驱逐出境或活活烧死。我们从加尔文拟定的关于日内瓦郊区农村的法规,可以看到对群众的控制达到何等程度。法规规定:星期天,除非遇到有人需要留在家里照料孩子或家畜,全家人都应当去听讲道。如果有人在讲道开始以后到会,予以警告。假如还不改正,罚款三个苏铜币。还规定:对念玫瑰经、崇拜偶像、朝圣、望弥撒、举行天主教斋戒、遵行宗教节日以及对所谓攻击上帝的语言或渎神的人,根据不同情节进行劝告、监禁、以口吻地、罚款或送交法庭惩处。为了提倡资产阶级的节俭,加尔文规定:凡唱下流放荡的歌曲、跳维罗拉舞或其它任何舞蹈者监禁三天,然后送交议会。对喝醉酒、赌博、吵架的人,也照此办理。 许多优秀的人物,包括著名的学者、医生和大批再洗礼派信徒,因批评加尔文的主张横遭迫害。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教师卡斯特里奥批评加尔文后长期受迫害,只好离开日内瓦。医生波尔赛克因为在星期五的群众大会上公开批评先定论,被驱逐出境。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学者弥贵尔·塞尔维特因批判圣经和三位一体说,长期遭受罗马教会的迫害。塞尔维特同加尔文是多年朋友,常有通信往来。后来,他在日内瓦被捕,加尔文亲自审讯,以死刑逼他承认错误。塞尔维特大义凛然地说:我的言行是正确的,我不怕死。你们诽谤我的学说,但是举不出来有分量的证据。我将勇敢地为自己的学说、为真理而死去! 1553年10月23日,塞尔维特昂首挺胸走向火刑柱。这时,有人说:只要承认错误,还为时未晚。塞尔维特不屈地摇摇头,终于英勇死去。他的著作,被天主教和新教都定为禁书。恩格斯愤怒地说:“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至于一般的再洗礼派信徒被驱逐或被杀死的就更多了。人们称加尔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不是没有道理的。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概述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宗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认为政权是上帝按其神圣意志所任命的,要为人民造福,并捍卫纯正的教义和教会。关于圣餐礼,加尔文的立场介于路德和U.茨温利两人之间,从形式上看,似乎更接近茨温利,但从实质上分析,应该说更接近路德。他反对天主教的变体论和路德的同体论,但也否定纪念说。他明确地肯定在圣餐中凭信心所领受的,是一种真实的,但是属灵的身体。这种主张,后被称为灵性的“真实存在论”。加尔文还在可见的教会和不可见的教会之间作了明确划分,并强调教会自治的原则。 圣灵论虽然他在《基督教要义》中未另辟一章节还清楚说明他的圣灵论,但是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知道他对圣灵工作的观点。对加尔文来说,上帝的灵与上帝的工作同时进行,而促成人的“相信”,当圣灵在人心中运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读了上帝的话而产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确认圣经的权威,而是圣灵那奥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 救赎预定论虽然救赎预定论(Predestination)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但主要架构非他独创或原创。就救赎预定论可分“救赎”及“预定”两点来说,对于预定,加尔文认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选择在这件事上是毫无主权的。至于人们疑惑为什么有人不被捡选,他引用了申命记29:29:“隐密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上帝的,惟有显明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一切的话。”人不可能理解上帝为什么施恩于人,属神的心意,人无法明白,但对于拒绝救恩,人类依然需负责任。 至于救赎他发展了马丁·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称义之论述。这个论点起初由奥古斯丁所提出,直到马丁·路德时发展出“法庭式的称义”。二人不同在奥古斯丁认为“义”是内在的,当神赐给人恩典时,“义”便成为人的一部分。对马丁·路德及加尔文而言,这“义”是属外在的,是“算作”、“当作”、“归给”,人依然是罪人,只是在人们因着信神就算我们“为义”。而加尔文更提出“双重恩典”说,在神的眼中算为义是恩典之一。第二个恩典则是:当人接受耶稣与基督联合之时,信徒便可进入更新的过程,使其内在生命更像基督。 教会论加尔文的教会论涵盖非常广,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会的权柄、真教会的基本特质等,其中他所认为真教会的特质应该包括了:“传扬圣道”及“遵行圣礼”。所以传福音、聆听上帝的话及遵行圣礼都是十分重要的。圣礼的定义加尔文对圣礼的定义是:“神赐恩给我们的证据,是一种外在的印志,和我们对他的敬虔之互相印证,加以确认。” 其中必要圣礼特别是指“洗礼”与“圣餐”。“洗礼”:加尔文认为洗礼是基督徒的第一个圣礼,是加入教会的表记,好叫人们被接入基督,成为神的儿女。加尔文反对私人洗礼,因为他认为洗礼与圣餐是教会的公共圣职,私人不可擅自施洗,且受洗者必须要先充分明白真理,才可施洗。 加尔文强调通过圣餐,使得信徒得以与基督连结。他并不重视饼跟杯,他主张“在圣灵里耶稣基督身体真实的临在”。也就是说,人在圣灵里改变而体验到耶稣基督的临在,体验到耶稣基督的身体与血。但是在领受圣餐时,必须传扬神的道。所以对于当时天主教保留饼和杯,给生病无法前来的信徒或是王公贵族举行私人弥撒,这些作法加尔文并不赞成,因为他认为不在崇拜及充分宣扬上帝的话之场合领受圣餐,是没有意义的。 加尔文与塞尔维特迈克尔·塞尔维特是西班牙人,他认为:上帝不是三位,如果那样上帝就成了三头怪物。25岁那年,他将这些惊世骇俗的思想写成书出版。新教领袖们都把他的书视为亵渎上帝的异端之物。路德、梅兰希顿、布塞尔、茨温利、布林格都公开予以谴责。而罗马天主教西班牙宗教审判团最高议会立即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作者逮捕并带回该国,新教拒绝了他、禁了他的书,罗马教廷要把他直接送上火刑架。后来塞尔维特改名叫米歇尔·迪维兰奴夫(他出生地的城市名),隐姓埋名过了20年。 1546-1547年,35岁的塞尔维特与加尔文通信。他先后给加尔文写了30封信,这些信的口气既骄傲又尖锐。1553年4月,塞尔维特罗马教廷逮捕,处以火刑,但在第三天清晨四点,塞氏逃跑,城里疯狂地大肆搜捕,但未抓到他。维埃纳市法院通了了判决,火烧塞尔维特的模拟像。四个月后,塞尔维特来到日内瓦,有人认出他来,告诉了加尔文,加尔文立即通知议会将他逮捕。但是,判决塞尔维特的权力不在加尔文后里,此权力完全在日内瓦小议会手里。随后,小议会以全票判决如下:“本议会决定将你定罪,并作出如下最终判决:判处迈克尔·塞尔维特和你的所有书籍以火刑。”加尔文一听到判决,立即请求小议会将火刑改为砍头,因砍头比火刑要多一点怜悯,但小议会迅速否决了他的请求。 1553年10月27日,塞尔维特和他的书被一起捆在火刑架上,他就这样死于火焰之中。从此以后,这个人的名字就永远与加尔文的名字连在了一起。连在一起的原因是因为火刑,但是加尔文是唯一请求对他不使用火刑的人。若是有人把处死塞尔维特之事唯独归于加尔文,这实在是出于对当时欧洲整体情况以及日内瓦当时权力运作架构的无知。正当各地成千名忠信的新教徒被火刑烧死时,难道能让亵渎的异端者逍遥法外吗?当时的法律明文规定,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上白纸黑字写明:否认三位一体的刑罚是死刑。那是一个火刑的时代,是一个人们相信审判他人关于上帝的信仰是他们的责任的时代。 今天,在塞氏赴刑的山坡上立着一块石碑,那是多年后跟随加尔文的人们立的,上面用法文刻着下面这段文字:“我们是改教者加尔文的忠实感恩之后裔,特批判他的这一错误,这是那个时代的错。但是我们根据宗教改革运动与福音的真正意义,相信良心的自由超乎一切,特立此碑以示和好之意。1903年10月27日” 加尔文的历史地位神学家首先,加尔文是位神学家,是公认的基督教宗教改革教义的系统神学领袖。与教会先驱们像奥古斯丁、教会学者托马斯·阿奎那相比,那更具有系统性,更为有条不紊,加尔文主义神学建立在保罗书信中对罪与恩典的深刻透彻的分析之上,他具有一种极为罕见的能力,能够作清晰、有力、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说明。他建立起一整套教义,后人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立法者与纪律执行者加尔文的第二个位置是立法者与纪律执行者。他是教会新秩序的奠基人,此新秩序使新教教会协调起来、团结起来。一方面具有与罗马天主教的强大组织结构相抗衡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防止了宗派林立、互不信任的破坏性趋势。由加尔文的纪律所产生出来的此种精神从法国传到荷兰,从荷兰延伸到苏格兰,并且以其一贯的新教自由的力量,在这些土地上延续。 此种精神武装起了英国议会来对抗查理一世,激发起了克伦威尔将军的辉煌胜利,更成为推动五月花号上清教徒移民先辈们的动力,将文明的种子第一次播种在西方那片新大陆上。 文学和知识界的作用加尔文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宗教信仰上和道德规范上,它同样影响到法国的文学、知识界。他在法国的语言、文字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路德在德文上一样。 加尔文主义概述(法语:Calvinisme,英语:Calvinism) 法国著名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约翰·加尔文毕生的许多主张的统称,在不同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意义,在现代的神学论述习惯当中,加尔文主义的意思是指“救赎预定论”跟“救恩独作说”。加尔文支持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说”,主张人类不能透过正义的行为获得救赎、恢复逐渐被天主教所遗弃的奥古斯丁学说“救恩独作说”、反对逐渐成为天主教神学主流的“神人合作说”,因此加尔文建立的教会命名为“归正宗”或“改革宗”。主要支派有长老会(流行于苏格兰)、公理会(流行于英国及美洲)等。归正宗的主要流传区域为瑞士、荷兰、苏格兰、法国、南非、德国西南部、比利时、澳大利亚,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若干地区。 加尔文主义出现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归正宗的基本教义和信义宗基本相似,也承认人因信仰基督而蒙恩称义,归正宗的主要特点是选举长老监督教务,由牧师和不受神职的长老集体管理教会,认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无限权力,并且认为教会人士可以参加政治活动,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归正宗掌权的国家,一般教徒更重视经济、民主制度和公众教育,长老制教会治理模式亦对美国的政治产生深远的意义。 加尔文主义五要点完全无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无条件选择(Unconditional election)上帝对于罪人拣选是无条件的,他的拣选并非因为人在伦理道德上的优点,也非他预见了人将发生的信心。 有限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基督钉十字架只是为那些预先蒙选之人,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人类不可能拒绝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为人的原因而被阻挠,无法被人拒绝。 圣徒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经得到的救恩不会再次丧失掉,上帝必能保守其拣选的。 这五点教义的英文首字字母恰Tulip,即“郁金香”之义。 同名书籍基本信息作者: (英)马莱特 译者: 林学仪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1-01-01 页数: 90页 定价: 7 装帧: 精装 丛书:译文世界史丛书 ISBN: 9787532725151 内容简介20世纪末,世界普遍流行一种历史热。其实,中国很早就有一句古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译文世界史》这套出自英国大学之手的书,每本不足十万字,聚焦人类历史上"最关键的人物,事件,制度",娓娓道来,讲故事似的一以贯之。相信本书的读者能从简短有趣的阅读中体会"以史为镜"奥妙。 目录引言 加尔文与加尔文主义的重要性 第一章 16世纪早期法国的宗教信仰与教会 第二章 基督教人文主义 第三章 加尔文:早年生活 第四章 《基督教原理》 第五章 日内瓦 第六章 斯特拉期堡 第七章 重返日内瓦 第八章 对立的年代 第九章 迈向胜利之路 第十章 加尔文的领导才能:对外政策 第十一章 日内瓦学院 第十二章 加尔文:学者、作家与组织者 第十三章 结局 第十四章 加尔文主义的扩展 建议阅读书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