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远山的声音
释义

《远山的声音》,作者黄美英,她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客家的女儿。她在散文集《远去的故乡》诸多篇什中,以亲切、拉家常式的口吻,回忆她小时候发生在故乡的琐碎故事,反映出当时客家人是怎样默默地生存生息,隐隐地透露出当时山区农家生活的艰辛和烦愁,情趣和欢乐,让读者产生了某种情感上的怀旧和共鸣。

书名:《远山的声音》

作者:黄美英

ISBN:ISBN 978-7-5443-3202-6

类别:散文、随笔

页数:236页

定价:¥25.00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2月第一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字数:约30万字

CIP数据:CIP数据核字(2010)第029411号

内容简介

作者黄美英,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客家的女儿。她在《远去的故乡》篇什中,以亲切、拉家常式的口吻,回忆她小时候发生在故乡的琐碎故事,反映出当时客家人是怎样默默地生存生息,隐隐地透露出当时山区农家生活的艰辛和烦愁,情趣和欢乐,让读者产生了某种情感上的怀旧和共鸣。

同时,作品中亦有相当篇幅,记述了作者畅游祖国山河、寄情山水、品味人生的美好情怀。在她那醇美的笔调中,有忧思,有哀怨,有天地的博大,有岁月的沉淀。读之,如沐三月春风,如坐轻舟荡漾,物我无间,天地自在。这就是中国的写意传统,以小见大,言有尽而意无穷,李白的乐府、苏东坡的小品短赋,不也是尺幅寸心、天地无穷吗?

品读《远山的声音》,我们仿佛 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遇见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

编辑推荐

《远山的声音》是作者在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不管是作为一个职业女性,或者家庭主妇,还是一个旅人、一个网民,她都是在写实——平静地说着自己所经历的事。每一篇文章的主题不是十分的突出,都是一些平常的琐碎的衣、食、住、行,但作者却从容地让读者解读到一个从客家乡村走进都市的知识女性的幸福生活。这是一种令我们望尘莫及的生活状态:平静、闲适、富余而又不乏浪漫。作者在静隐中,享受亲情、爱情、友情的快乐。

作者简介

黄美英,女,广东河源龙川人。当代散文家。客家女子。现居广州市。在广州某高校供职。

作者的话

样书今天拿到了。检阅着,不无开心。固然知道,现如今那谁谁出书,值不得大惊小怪。当别人赠你书时,第一本你或许新鲜,感觉开心,迫不及待地翻阅,很认真地将书读完。当你的赠书越来越多,你的态度不一样了。如果那是你欣赏的作者,你还是会看,以欣赏的目光看,看书行后面的秘密。如果是那不大熟悉的人的赠书,你或者看或者不看。如果看,那是以批判的眼光看。不看扔过一边也很平常。那是你的态度。

自己的书呢,自然是不同的。俗话说“别人的老婆,自己的文章”,自己的书自己是珍惜的,以为好的。

《远山的声音》,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当初写字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想到今后会出版的。网络写作开创了草根写作的先河。有欣赏有共鸣有和应,便有了动力。积攒了有些年,当我回头翻阅时,就有了结集出版的愿望。而今终于要做出来了。

《远山的声音》,那里有一个我在。开心或不开心,得意或失意,记忆或遗忘……,书行中,几十年的踪迹,小思想小意识……相当自恋。

远山隐隐,声音渺渺。

作品目录

一,远去的故乡

三月天

童年

走进客家山歌

七月半

鬼屋、荒冢、老榕树怀念父亲

与母亲的絮语

奶奶

春华秋实

四月芳菲尽

师生

师祭

昨日重现

二,生活在广州

去饮茶喽

天河城

请跟我来

我家毗邻天河北

走,到摩托登去

天寿路,据水为财

饭三角

说茶

我的食物与我的朋友

冬至阳生春又来

老邓

有甚于画眉者

伤筋动骨

因为懂得

夏令营

拜佛记

寂寂君子兰

作家、名牌衬衫、地铁及其他

流星划过

酒话——情人

三,行走的足迹

西行记忆

千里走单骑

藏行记

惊魂记

随流水漂流

假日行迹

四,我的阅读

风中羽毛

蛾儿飞

将身体卖给权力与灵魂

与子偕藏

青衫磊落

花边新闻

学名木槿

出塞曲

能不死吗

菊花记

究竟谁更靠得住

草木有情

情怀与文字之美

童话抑或幻象

《手机》女人

作品节选

随流水漂流

去黄姚的头天晚上,下了一晚上的雨,第二天,天很清凉。下午,我们从梧州乘巴士到八步,路上坏车,比预定的时间大约晚了一个钟。当晚宿于八步的君悦酒店。酒店还干净。一宿安枕。八点钟从八步打车到黄姚。我们走的是条镇公路。道路似长蛇蜿蜒,向大山深处。旁边是条小溪。我们就是随着这条小溪前行。沿途一派田园风光,青山隐隐水迢迢。南宁素有绿城之称,这贺州乡下也是醉人的绿。在这山间田野里行走,我心旷神怡。

此前,我经历过许多次的孤身行走。常常沿着一条小溪行走一整天。我喜欢旅行。对前路的未知,常促使我背起行囊。陌生的地方,通常让人感到新奇和神秘。我会在一些小县城,或者县城的边缘住下。有一次,我经过梧州,不知什么触动了我,我竟然对这个小城产生了兴趣。于是一个人再来到梧州,畅游一日。我更喜欢静寂旷野,让山风拂面。我旅行的线路更愿意选择人烟少的、最好是尚未开发的地方。旅行,不宜人多。人多太闹,失去静心体察的心境。最好三俩志趣相投好友作伴。当然,最好还有一条小溪相伴。一路风景一路乐。

我家乡多山。山多平缓逶迤,连绵不断。我惯看家乡山川的春秋冬夏。春天的簇簇野花,夏天的草香味,秋天黑红的果实,冬天凄厉的风,为我所熟知。我在山坡上眺望,在山顶上看落日朝阳,在山谷里采摘,在山脊上奔跑……其实我很想家。

黄姚在南方的群山深处。当朋友邀我游黄姚,告诉我黄姚是座山里的古镇时,我心动了。我要去寻找一个有河流穿过的古镇。我喜欢静寂的古镇。那样的地方会越来越静谧——镇里的许多人都走了,如流水一样奔向大海。远道而来的人,则是匆匆过客。

“很早以前,黄姚只有黄姓和姚姓两户人家最先落籍定居,北宋开宝元年(972年),一位叫杨文广的将军率部到昭平平乱路经此地,给取名黄姚,黄姚之名自此传开。”“明清时代,黄姚发展成繁荣的市镇。”黄姚古镇的介绍里这样说。

小珠江、姚江和兴宁河三条小河流环绕着一座座“喀斯特”尖顶山,这山水画般的古镇就是黄姚。

的士直接来到黄姚门口。买票窗边,有个大门洞开,门边挂“中共广西工委旧址”牌。这是文物了,忍不住多瞧上一眼。绿树掩映着黄姚大门,青砖绿瓦 。我们踏入黄姚大门,清风拂面,顿时神清气爽。几株阔大的古榕树遮天蔽日,榕树下有小桥流水。一个古镇拥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小镇的河边上,很多女子在浣洗衣服。见到溪水,我的心一下子亮起来。我看到了那些逝去的流水清澈的日子。那些日子里的许多心田与水色一般,清丽如花。

没有去过江南。但从古到今,对江南的描绘太多,以至江南在我的脑里有了幅幅画像。水光潋滟的西湖,烟花三月的扬州,秦淮河的浆声灯影,断桥故事,“谁把苏杭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在黄姚,我会想起江南。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一色的青石板铺成;砖砌的弯弯的拱桥,卧于翠碧的溪水上。和大河相比,这样的小溪只是旧时文人笔下的潺潺流水,她的流速并不快,和小镇一样缓慢,似乎一伸手便可以握住一朵小小的浪花。溪边一棵苍老的古榕,绿叶斜伸出来遮住了一段过往的水面,流水的色彩在不停地晃动和变化着。高高挂在屋角的红灯笼,紧闭的小窗扉;村边竹林如雾,水上绿柳成烟,亭台在水波上,……

这脚下的条石,当年是谁铺就?常年的潮湿处,不免青苔附着。究竟有多少人在上面走过了,以至它似经过打磨般光滑?那青砖砌成的流线的墙壁,就现在看来也堪称精致。屋顶上的瓦旧了破了,但青砖依然光洁清爽,眨着古朴的亮光。溪水之上的大榕树,树干盘根错节如沧桑的老人,气根和粗壮的枝干一起横伸向天空,遮天蔽日。如果你没有广角的镜头,你是收不下这阔大的。真武山下古戏台,吴氏宗祠——“宗开渤海,祠镇珠江”,司马第门前的大石鼓,鼓越大,官越大。只有在这里,我才看到了岁月的底片——没有被篡改和矫饰的岁月。

我们在古镇上随意地行走。由于是自由行,少了领导,自然也就少了约束,少了导游的介绍。这正好符合我的秉性。我旅行不为求知不为印证,只为我心快乐。

几只鸡婆,或舒服地梳理着羽毛,或悠闲地迈着方步。一条趴在门廊边的狗。案版上,大瓶子里装的是辣椒酱,塑料薄膜包装的豆豉。无论你买与不买。或者,你闻一闻,香香的,有些辣。你走过。条石砌起来的方井,一口一口。天光云影徘徊的明镜也似的那口,你不能糟蹋,那是古镇的饮用水源。那一口可以洗菜,那一口用来浣衣。村人在方井边搓洗。全然不受游人的打扰,气定神闲。

你没有想到吧,我们竟然可以进入黄姚人的家里去参观呢。走过圆形的拱门是清爽的回廊。门洞古朴,回廊幽静,天井敞亮。我在廊里照相,背景是这古朴的圆拱门。我像画中人一样。这是张铺着竹席的床,寻常人家的卧具。主人不在。挂在墙上的镜框。我凑近了看。没有私隐,也不用说对不起。古镇人坦坦荡荡。

当年,殷实的商家,大兴土木修建黄姚时,这里轰轰烈烈,一派繁忙景象。他们建设自己的家园,为心爱的妻儿,为年迈的双亲,为平生的夙愿——退了,独善其身建家园。于是有了黄姚。

当民盟的梁漱溟、共产党人狄超白、文化名人千家驹、欧阳予倩、莫乃群等人,他们在黄姚宣传抗日,创立广西日报(昭平版),创办黄姚中学的时候,这里是何等的热烈和热闹!他们是黄姚人,他们是过客,他们是黄姚曾经的风景。我们参观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参观欧阳予倩老先生的寓所。

我数着这一块块牌子:广西文学创作基地、贺州文联创作基地、昭平县文联创作基地,这是个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

我听说,有作家就住在黄姚进行创作。黄姚的宁静和美丽淳朴一定会给他们以灵感吧!这南腔北调的游人里有没有作家呢?我与他们擦身而过。我看到一些年轻的学生在河边的榕树下画画。你看那男生,他很专注呢,我咔嚓按下快门,他竟然全不发觉!他的姿势与他的画和黄姚的风景一起收进我的相机。

黄姚不是江南。她少了江南的那份脂粉气,也没有江南的那份凄迷。如果你没有来过黄姚,不妨来看一看。这座被誉为梦境家园的古镇,据说被外国人誉为中国最值得去的古镇之一。你来,你的感受或者和我的不同。黄姚动人的美丽,我们可以用画笔,用相机将她带走。但这一切都尚显粗浅。要更真实地感受黄姚,感受她春夏秋冬四季的魅力,你非得投一份真心,再花上些时日才能办到。你还得有份善感的心。我们用半天的时间,草草地走完黄姚。当我们踏出黄姚的拱门,回首依依。

古镇一如既往地幽静和清凉。山水有情,哪天,我还重来。

----------------------------------------------------------------------

冬至阳生春又来

今天是冬至。广州人的习俗,冬大过年,今天过节。人齐的话,弄几味菜,一家人聚一起吃饭,便吃不了多少,也就有了过节的味道。但今天,我一个人过节。下班后,拥挤热闹的办公室安静下来。我打开电脑随意地浏览。我将这种没有目的的网上浏览叫做“闲逛”,每有人问我正在干吗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对方说我在闲逛,它确实就象逛自由市场或者商店一样。我消磨了些时间,然后关了电脑,关了办公室的门。我走出学校,来到一个叫天涯海角的地方。肚子并不饿,我只想在这里坐坐。

“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小时候老家人这样说。今天,整一天都阴阴的,不见阳光,这是否预示着今年春节将有个晴暖和美的好天气呢?春节,合家欢聚的时刻,阳光灿烂的才好。

天涯海角位于天河北和天河东交界处。我上了二楼,找个靠窗的座位坐下来。透过窗玻璃,我可以看到交汇处的十字路口。夜色已经笼罩,车流弧线的光芒很现代。冬的寒冷在男人竖起的大衣领子里,在女人抖嗦的裙风里。斜对面的南岗海鲜城,已经点起圣诞树。这一刻,我感到宁静和轻松。我把玩着手机,但却无法拨动谁的号码。纷纷的世界,没有人分享。我叫了杯热茶,茶香氤氲,我有些恍惚。

小时候家贫。冬至日,天地寒彻。北风呼啸在落尽叶子的枝头。铅灰的天空,太阳通常是没有的,有时下些小雨,更增了寒冷。厨房里放一个火盆,让柴火旺起来。天未晚,但天阴就象黄昏。一家人,奶奶、父母亲、五兄弟姐妹,围坐在火盆边。母亲将早已经准备下的糥米、板栗放进大锅,煨着,板栗和糥米饭的香味透过锅盖的缝隙,刺激着我们五官,添了饥肠,也增了兴奋。话早说完了,或者兴致被饭香吸引了,就等着妈妈揭开锅盖,盛出香喷喷的栗子糥米饭了。在那个年代,一碗好饭驱散了数九寒冬里的多少阴冷啊,所带来的满足便多少年过去也不会忘记。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这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 诗人在寒冷的冬至夜漂泊在邯郸的驿馆,从“抱膝灯前影伴身”的描述看来,诗人那一刻感到孤独和冷清,或许还冷得哆嗦,但他并不伤感,因为他想起了那在远方的家人,他料想,虽然夜深寒冷,但亲人们此刻或许正在担心他,惦念他,谈论他。白居易毕竟是温暖的。如果没有牵念,而只孤独漂泊呢?远方的朋友,可听到我的祝福?

我心安稳是有条件的。比如我,起码,我在这节日来临之际,能有自己安闲的夜晚,能有我所知道的亲人们的平安健康,我虽不能与他们一起度过这节日,便也是快乐的。阳光的味道,经过天阴的人知道;平安的味道,经过风波的人知道;健康的味道,病体痊愈的人知道。一年又一年,过后盘点的话恍如昨天。一年又一年里,多少苦痛悲欢!

冬至是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离西方人的圣诞节仅三天。我们的冬节便也如西方人的圣诞节吧?白胡子红帽子的圣诞老人,驾驶着他的马车,带着满袋子的礼物,在祝福声中走来,他带给人们惊喜和希望!而我们的冬节呢?“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天过完的时候,春天就到了。冬至或许更适合于祝福和期待吧!

冬至,宜祭祀、剃头、沐浴,忌出行、嫁娶、安葬,历书这样对我说。这是个适宜安稳少动的日子,这是个适合亲朋好友相聚的日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古人的好句子令我多么向往!在潜意识里,我是多么拒绝今晚的冷清啊!无可奈何。我惟将自己早早地投入被窝。我祈求今夜的好梦,与你相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