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远东慕尼黑阴谋 |
释义 | 远东慕尼黑阴谋是日本侵华时期英美等国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的国际阴谋。因袭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 事件简介概述远东慕尼黑阴谋 Far East,Munich Scheme in 日本侵华时期英美等国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 牺牲中国的国际阴谋。因袭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促成远东慕尼黑危机的主要因素是:英、美的东方绥靖政策,德国、意大利一度进行的劝和调停,日本的诱降和中国国民党当局的妥协。 背景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12月在日本政治诱降下,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国民党当局的妥协分裂倾向日益加强。英、法、美由于欧洲局势的牵制,无力东顾,遂策划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欲使国民党政府同日本“议和”。1939年7月24日英国与日本签订《有田克莱奇协定》,承认日本侵华为“合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国由于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发动进攻,急于对日妥协。1939年10月英、法从华北撤军。1940年8月8日,英外交部拟定《对日总协议》的备忘录,力图达成全面对日妥协。 事件1940年法国溃败,英伦告急,日本南进趋势加强。英国开始转向诱引中国参加英美集团,利用中国战场拖住日本的策略。德、意在战略上急于要日本从中国脱身,南下打击英、美,以配合其全球攻势;经济上又有攫取中国市场的需要,一度成为劝降中国的主角。1940年底,德外长通过劝和,力图拉国民党当局结束战争参加法西斯阵营。 1941年3~12月美、日进行秘密谈判。美国面临西线告急 、东线吃紧的严峻局势,为了援英反德,确保欧洲重点,力求避免或推迟在远东与日冲突。谈判中美国承认伪满,同意日本延缓从中国撤军等,出卖中国换取日本同意恢复“门户开放”,以维护美国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 由于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坚持正确政策,反对英美阴谋,从而扭转了危局。 远东慕尼黑阴谋历史的一幕一天,香港日商东肥洋行的会客室里,走进三个身穿西装的中国“商人”。当他们刚刚坐定的时候,“呀--”的一声,室旁的小门开了,进来的是三个日本“商人”,他们个个都在鼻子底下留着一撮小胡子。 “欢迎,”日本人立正,深深地鞠了一躬。 三个中国“商人”马上起立,抱拳哈腰地说:“贵方代表远道而来,有失迎迓,谨致歉意!” “现在出示证件!”日本人说着,从皮包里拿出一张盖有日本陆军大臣畑俊六印章的文件。文件上清楚地写着:日本大本营参谋本部臼井课长、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今井课长、铃木参谋。原来,他们不是“商人”,而是军人。 三个中国人“商人”也立刻从皮包里拿出一张文件,上面盖有最高国防会议张秘书长的印章。文件上写着:重庆行营参谋处陈副处长,最高国防会议章主任秘书,还有一个姓宋的没有军衔的人。原来他们也还是“商人”,而是三个负有秘密使命的人。 “请坐,请坐!”日本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现在开始谈判。”于是,六个人就围坐在贺桌旁谈了起来……。 谈判缘由日本军队正在大举屠杀中国人民,怎么重庆的国民党政府却同他们进行秘密谈判了呢?原来,日军占领武汉以后,日本侵略者把主要精力放在进攻八路军、新四军方面,对国民党则采取诱降的办法。日本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引诱国民党政府投降,以早日解决“中国事变”。果然,汉奸汪精卫带了一批人离开重庆,在日军的卵翼下,于沦陷区成立了伪政权。武汉战役期间英法和德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使日本受到很大的鼓舞,几乎所有的日本报刊都吹捧出卖捷克领土的协定,宣传“中国事变”的解决对于世界“和平”比解决捷克问题更加重要。德国在慕尼黑取得的“胜利”,英法等国对捷克的出卖,使日本意识到,它可以利用在中国所掌握的对英国施加压力的手段,让英美等国在中国再来一个慕尼黑协定。在英国方面,由于欧洲战争日益迫近,已无力顾及远东,希望以妥协的办法来保护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利益。美国这时也不愿意卷入对日战争,表示准备参加对它有利的谈判,以解决中日战争。 具体事件一九三八年六月,日本和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进行非正式的“和平”谈判,孔样熙曾表示希望英美进行斡旋。接着日本五相会议决定,为了解决中日战争问题,准备接受第三国的“善意斡旋”。月底,英国外交副大臣巴特勒表示,英国愿意单独或同其他国家协力,调停中日问题。十二月,英国大使卡尔由上海到重庆进行活动和蒋介石会谈了七次,并历访国民党政府要人。事后他在香港曾对日本人表示“假使日本和中国两方面都能自动地接近,那时英国很愿作一个调停者”。一九三九年春,国民党政府透露的消息,也证明了西方帝国主义的这一意图。二月九日路透社重庆电称,重庆一个国民党官员对路透社记者发表谈话,说:“中日问题将由列强以压力加诸中日两国解决”。 一九三九年初,英美通过报纸大量散布关于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以解决“中日冲突”的消息。四月,英国大使卡尔再次从上海到重庆进行活动,劝说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蒋介石集团对此表示响应,并在报刊上公开宣传“拥护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太平洋国际会议是有益于中国的,这不是什么慕尼黑,这是复兴中国的步骤”等等。 十月前后,美英大使一齐到重庆活动。这时国民党外交部长王宠惠对美国合众社发表谈话称:“希望爱好和平的国家如美国,能促成调停”,并请务将此意告诉美国。接着孔祥熙也对美联社记者表示:“罗斯福总统曾明白宣示其本人之政策,主张召开国际会议,以解决中日之纠纷,以恢复远东之秩序,足见你们之行政当局已经承认,欲求保护美国之利益,则恢复远东之和平,实为必要”。此后张群等纷纷赴香港,作“和平”的试探。于是“和平”、“妥协”之声,传遍各地。但是,由于日本同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无法真正协调,由于一九三九年九月欧战爆发后,英国在远东地位的被削弱,太平洋会议未能举行。但是,远东慕尼黑活动并未停止。欧洲战争爆发后,英美企图利用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内部矛盾,拆散东京柏林轴心,贿买日本,把日本拉过来。美国虽然于一九四○年一月废止日美遁商航海条约,但是大量的军事物资,特别是石油和废铁,仍然通过私人企业之手运往日本。五月,英国违反中立原则,与日本成立共管中国政府在天津租界所存白银的协定。七月,英日成立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三个月内,禁止武器、弹药及铁道材料经缅甸运往中国。同时禁止这些物资从香港运往中国。九月,英日恢复会谈。谈判中英国在上海公共租界问题上作了让步,于十月至十二月撤退大部分驻在中国的军队。法国和英国采取同一步调。英法的妥协鼓舞了日本,日军于九月下旬入侵越南,切断了中国的又一条国际交通线,并为进一步南侵做准备。还派出重兵侵占襄阳、宜昌,摆出全面进攻重庆的架势。蒋介石在日寇的诱降政策下,派出了这个代表团去试探“和平”(也就是试探投降)。这是一九四零年三月七日的事。 经过四天的秘密商谈,双方商定三个月后再进行“圆桌会谈”。 六月的一天晚上,三个日本人由国民党人摘引,在澳门一条没有人影的路上摸黑走着,他们不知转了多少个弯,最后钻进了一间阴暗的地下室。在暗淡的烛光下,看见地下室里早就有三个国民党民士等待着。双方上次已经认识,所以一见面就出示证件,这次的会谈比上次升了级,东京方面的证件上盖着日本参谋总长闲宫院的印章,重庆方面盖的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印章。就在这个阴暗的地下室里,他们在蜡烛光下一连谈了三个晚上。最后商定,在这一年的秋天,举行蒋介石、汪精卫和板垣(日本侵华军总参谋长)三人秘密会谈。投降阴谋正在进行…… 可是,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却没有听到蒋、汪、日密谈的窃窃私语声;听到的,却是八路军的隆隆大炮声。 国内反对呼声远东慕尼黑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一九三九年七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指示》,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力量,推动各方面共同起来反对这一阴谋。在此前后,《新中华报》、《群众》、《解放日报》多次发表社论,揭发这个阴谋,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相关争论综述日本侵华期间英美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利益的阴谋活动。因沿用牺牲捷克期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历史上是否存在远东慕尼黑阻,”这是研究太平洋战争前中美日关系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对此有着一系列的争论,其焦点是,如何看待美日谈判?美国是否以牺牲中国来实现对日妥协?争论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争论一一部分学者认为“远东慕尼黑阴谋”是不存在的,对日妥协并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邓蜀生认为,罗斯虽出现过绥靖倾向,但“整个说来”,不是执行的像张伯伦那样的对德投降妥协的慕尼黑政策,他在根本问题上没有打算把中国出卖给日本,“慕尼黑”远东没有出现。王斯德、李巨廉指出,绥靖不是美国对日政策的主要内容,亦非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太平洋战争前夕美国对华政策有双重性,但主要倾向不是牺牲中国,不是害怕中国革命力量兴起。1940年下半年起,美国逐渐在财政和军事物质上加强对中国的援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希望中国各种抗日,因此总在某种程度上反对蒋介石挑起内战,1941年日美谈判中,美国始终坚持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不能独占中国的立场。可见太平洋战争前美国援华制日的倾向大于勾结日本牺牲中国的倾向。金灿荣认为,“七·七”事变后,美国立场由在中日之间搞平衡转为支持中国。以后援华制日逐渐取代了绥靖主义1937-1941年美国外交政策虽存消极面,对中国支持是有限的,但基本倾向是援华制日,并在实际上给予中国外交和物质上的支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抗战起了程度作用。考虑到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当时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就可知罗斯福政府推行的是一项现实主义政策。朱听昌认为1941年日美谈判,美英动机是出于“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下的策略性考虑。而当美国得到德国进攻苏联的确切消息后,更不愿让步,对日态日趋强硬,并1941年于7月开始了对日全面经济战争,1941年谈判不是“远东慕尼黑”而是美国全球战略制约下的产物。不否认其有妥协的一面,但谈判中美国的让步始终小于要求日本作出的让步,亦即美国对日政策进攻性大于妥协性。这于慕尼黑阴谋有质的区别。 争论二一部分学者承认美国虽非一味退让,但主要是推行对日绥靖的外交政策。胡之信认为美国1937年-1941年采取了对日姑息和赞助中国统日的两面华政策。美国为了在中日战争中获得更多利润和自身安全,在这一阶段大部分时间内,对日姑息是主流。只有在珍珠港事件前几个月,制日助华方逐渐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方面。而即使如此,美国仍未完全放弃对姑息。王开琚认为1941年美日谈判是美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美日间互相蒙蔽,争取备战时间或推迟战争爆发的补交斗争。综观美日谈判,从局部和暂时意义上讲存在“绥靖”性质,有远东慕尼黑倾向,但未变成事实。丁则勤丁克迅指出,从《日美谅解方案》意在推动美国与日本共同笄远东慕尼黑阴谋。“美国朝野一部分强烈的孤立主义者的言行具有明显的远东慕尼黑性质,从美国政府支持两国私人接触和姑且同意以《旧美谅解方案》作为谈判基础等处来看,也有某种东慕尼黑倾向。他们指出,历史情况表明1941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加强援华制日政策和本国军事力量同时,也推行“先欧后亚”战略,对美日谈判达成妥协抱有热切期望。中国问题是美国对日妥协的重点。美国作法是对日本侵略中国既得利益作可能的让步,而遏制其进一步推行“大东亚共荣圈”和武力南进。美国政府对美日谈判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说它力图在这一阶段会谈为中谋求与日妥协,并不过分。 争论三仍有学者坚持1941年美日谈判乃是远东慕尼黑的见解。任重认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后,美英政府在将介石进行劝降活动。而最终美日矛盾无法妥协,远东慕尼黑阴谋未能得逞。1941年美日谈判是“远东慕尼黑阴谋”的继续。黄德禄论述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日对中国一直勾心斗角的争夺,两面三刀的勾结。美国为了避免卷入战争或尽量推迟东慕尼黑,以牺牲中国,姑息日本达到妥协目的。刘甫武说,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对日妥协求和的愿望,始终改变不了他所推行的日美妥协、牺牲中国的“远东慕尼黑”政策,这与张伯出卖捷克来维持其欧洲利益如出一辙。太平洋战争前,确有一个远东慕尼黑的阴影徘徊在中国的天空,所谓日美谈判不是远东慕尼黑的说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