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远东华尔街
释义

名称简介

“远东华尔街”是上个世纪30、40年代外国对中国上海外滩的一个称呼,当时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位居全球第三;3里长的江边弧线,汇集上千家金融机构,成为中国现代金融业活化石。这不仅仅是对外滩的一个称呼,也是外国人心目中外滩在中国的作用。外滩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名称形成

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扇平原,面临东海,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就成为全国贸易的重要港口,为“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上海开埠,1845年又辟为租界。开埠之后,由于租界独特的社会政治条件,上海很快成为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我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的主要口岸。旧中国输入的洋货与输出的土产,大部分在上海集散。

上海的对外贸易日益繁荣,很快超过原先处于领先地位的广州。1861年,上海外贸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50%。在1871年尤为突出,上海的对外贸易比重甚至达全国的63.6%,而此时的广州仅为13.4%,天津为1.5%,汉口为1.7%,其他口岸为19.8%。

金融与贸易之间的影响互相依存。上海当时既然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商货集散地,必然要大量地、每日每时地产生金融周转。在鸦片战争后,上海的金融业获得迅速发展。

除早在乾隆年间已成规模的钱庄外,票号在上海迅猛增加。在鸦片战争之前,山西票号在上海尚无一家分号,而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已达24家。钱庄主要开展拆放款业务,票号主要进行汇兑业务,钱庄和票号合在一起,为工商企业提供了相对比较完善的金融服务。但因历史和文化的因素,钱庄与票号之间的行业分割,造成这两类金融机构资本薄弱,竞争力不高,很难做大做强。最终票号因业务单一,加上过度依赖于清政府以及银本位制消亡等因素,在辛亥革命后没能避免全行业倒闭的命运。

此外,在中国没有自办银行前的半个世纪,外国侨民还只有134人的1847年,英商丽如银行已在上海设立其分支机构。继英国之后,其他国家的银行相继在上海设立机构。到19世纪末,西方列强在上海设立的分行已达23家。此时的上海,存在着外国银行、山西票号和上海钱庄三种金融势力。在这三种势力中,外国银行凭借雄厚的资本、近代化的经营方法外,还利用治外法权等特权,除大力推进存放汇款业务外,还经理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巨额赔款,从而在上海金融市场上占尽优势,处于主宰地位。

这时的上海金融业已相当发达,但还不足以构成完全的金融中心。因为当时的金融繁华主要是由于贸易发展所引起的,还未能充分发挥金融相对独立的功能;另外当时还没有一家华资银行,金融市场范围也较狭窄。

进入20世纪,上海的华资银行迅速兴起。自1897年盛宣怀开办中国通商银行以来,在沪华资银行纷纷设立,20世纪的头十年就开设了19家。辛亥革命后不久,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趁此良机,凭借租界的有利条件,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获得巨大发展。华资银行也迎来了“黄金时期”,存款不断增加,贷款到期收回,利润倍增,资本积累迅速。商业银行中遂有著名的“南三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北四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的兴起。而煊赫一时的山西票号,在清政府灭亡后,因与清政府和官吏有关的垫款不能收回,出现周转不灵,全行业集中倒闭。此时的上海,金融业是外国银行、华资银行和钱庄三分天下。

一战期间的1916年5月,发生了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反北洋政府“停兑令”这一重大事件。该事件不仅确立了上海分行在中国银行中的枢纽地位,也树立了上海金融业独有的信誉,更为上海成为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设在北京的中国银行总行和交通银行处于北洋政府控制下,只顾为财政大量垫款,滥发钞票,以至实力削弱,信用不稳。北洋政府拟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合并,集中现金,并准备发行不兑现纸币。消息传开后,京津两地中、交两行的钞票持有者,前往银行兑现的日益增加,交通银行的情况尤为严重。北洋政府国务院遂于5月12日对中、交两行下达了钞票停兑、存款止付的命令。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商股股东(中国银行系官商合股)则认为骤行停兑,金融枢纽立时破坏,无异国家宣告破产,银行宣告倒闭,坚决表示“中央命令万难服从,沪行钞票势难停兑”。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嘉璈、经理宋汉章在取得上海金融界的支持后,毅然决定拒绝接受北京政府的命令,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照常办理兑付、付存。经过4天的挤兑现银后,上海平安度过了停兑风暴。这一事件让社会各界认识到,在反复无常、横征暴敛的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上海是资金最安全的地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0: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