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源流序 |
释义 | 源流序是道光年间榖旦的作品,宋代理学家程颢先生(1032年-1085年)教导人们说:宗谱可以教育人们不忘根本,使人了解自己的祖先是怎样传流下来的。凡稍有教养的人都应当重视和熟悉自己的宗谱,没有宗谱就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始祖,也不知道一代一代是怎样相传至今,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往下传的。 源流序古文明道程先生曰:修宗谱使人不忘本而识祖源祢流,稍有知识者,当以谱留心。苟前乎此而谱不立,则不知其谁始;后乎此而谱不修,则不知其谁传,故三代不修谱,朱子以为不孝。即太史公亦曰:百世不泯,有益於史乘者,莫如谱,族不立谱,昭穆混淆,世系紊乱。可知谱之修 所关至钜,而源流不可不细考也。朔吴姓之始,自泰伯以让德封於吴,子孙因国为氏,而姓以著,瓜瓞蔓延,历朝不替。周章十五传至札,望重延陵。三传及公子友。友下九世,至西汉芮,封长沙王,谥曰文。次子郢封义陵。子重、袭爵居饶。四传至千秋。又五传至东汉,若演、若汉、若洽,声称藉甚。洽次孙昕,封筑阳,昕十一传至晋。猛得异人丁义神方,许旌阳师之,同飞升。又八传至少微,唐进士。先是文章家以徐庾为宗,气调卑弱,惟少微与富嘉谟,词本经学,雄迈高卓,称吴富体。吏部侍郎韦嗣令,荐为监察御史。后解官居歙,徙石舌山,遂世居焉。少微子巩以孝称,仕至中书舍人,越七传,景元弟景秀官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四传至武,有子七,三子高字中复,举宋熙甯进士,仕至浙江布政。兄几复嗣复同登进士,号吴氏三凤。於是七传至寿一公,偕弟寿二、寿三由饶渡江抵皖卜宅。寿一公迁怀郡,名渤海。寿二公居桐。寿三公裔居潜、太、望三邑。寿一公次子秀二亦迁於潜。世远年遥,居址星散,欲收各邑之族,以共成一谱,诚戛戛其难。爰追阅前代,考明鄱阳新安诸系,参以经史,由泰伯至迁怀始祖寿一公,八十一世,二千七百余年,一线相承,迄今又二十余传,户日大,族益众。不明一本 而濬其源,究万派而清其流,恐人代散殊,罔知同祖,不至相视如秦越者,几希!历序本末,编辑详明,庶一披览。有以识源远而流长云。 道光十一年辛卯岁冬月 榖旦 源流序今译朱熹先生(1130-1200)说:三代不修谱就是不孝。司马迁也说:历史之所以延绵不断,能够如实记载,编写成书,很多资料都是来源于宗谱。一个宗族如果不修谱,就会使宗法制度混乱,先后长幼次序颠倒紊乱,世系不清楚。由此可知修谱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还应当详细考察宗族的源流。我们吴姓始自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他三弟的儿子是周文王),他因三让天下的美德封于吴,子孙们就以吴为姓,所以泰伯是我们吴姓的开氏始祖,泰伯二弟仲雍(传代始祖),世代相传,繁衍昌盛,其曾孙周章再传十五世至季札,也三让王位,仁、义、礼、让四德具全,受到世人赞颂景仰,成为延陵的名门望族(延陵遗址在今常州市南淹城,延陵郡包括江阴县、丹阳县、常州市和武进县一带),季札的第三代公子名友(吴王夫差的侄子),季札的第十二代孙就是西汉长沙王吴芮,谥号文(死后皇帝的封号叫做谥号),他的次子郢,封在义陵,郢之子名重,承父爵,住在饶,芮下传四代到千秋,千秋传五代便到了东汉时期的吴汉。创建东汉时,吴汉任大司马,屡建奇功,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广平侯,谥号忠侯,史称广平忠侯,兄吴演(封大将军)、弟吴洽(封褒亲侯)皆立有军功,名声大振,吴洽的次孙昕分封筑阳(今湖北)。再传十一世到了晋代,传说吴猛七岁时不敢驱赶蚊虫是怕蚊子不咬自己而去吸他母亲的血,孝心感动了天神,于是派一名叫丁义的奇人给他传授了法术,有一次他回豫章,遇到江水水流特急,无船过渡,他以白鹅毛扇指向江面上一划,便成了一条路走了过去。他又将此法术教会了许旌阳,竟一同飞上天成仙而去,成为中国道家的神仙人物,其女彩鸾也成仙飞上天空。又八传至唐代的吴少微(武则天长安三年进士),他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富家谟两人一改当时以徐庾为代表的浮俚不兢,气调卑弱的文风,而反朴归真;其文词本经术,风格雄迈高雅,自成一体,为当时文人所推重,称为吴富体。吏部侍郎韦嗣令向朝廷推荐他担任了监察御史,任期届满便来到歙县城里,后迁舌石山(今凤凰山)定居。其子吴巩被世人称为孝子,开元进士,官做到中书舍人(正五品,在中书省执掌诏令、待从、宣旨、慰劳等事)。又传七代至景元,其弟景秀官至国子祭酒(从三品、国子监执掌教育行政)兼御史大夫(从三品、御史台执掌监察、执法)。又传四代至武,吴武有七个儿子,三儿子高,字中复,是宋代熙宁间的进士,任浙江布政,其兄几复、嗣复同登进士,人们称为吴氏三凰。再传七代便是寿一公(迁怀始祖),他偕同寿二、寿三两弟一同从江西饶州渡江迁到安徽,寿一公迁怀宁名渤海,寿二公居桐城县,寿三公迁到潜山, 其后裔有到太湖及望江等县者,寿一公次子秀二也迁到潜山县。几百年来延绵衍绎,星散各地,要想把族人世世代代都修成统一的宗谱,是难上加难的,也是不可能的。回顾先祖,考察鄱阳、新安等地各系的族人历史,参阅经史,可知泰伯至寿一公已是八十一代,二千七百余年了,于今又是廿余代,户数日增。人口日众,如果不知道自家的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源流,也不知道本族已繁衍、发展到何种程度,互不了解,一家人见了面,就像一个是秦国人,一个是越国人,互不相识,岂不成为笑话。所以必须编辑一部详明的宗谱,把自始祖以来的各支系,各代的族人一一记载,使大家都明了自己世系根源,知道家族繁衍历程和现状,万代相传。 道光十一年辛卯岁冬月 榖旦(公元一八三一年阴历十一月 吉日) 二000年五月 二十二世孙怀宁译 合族祠堂宗谱序书曰:以亲九族。礼曰:敬宗故收族,容儿时从父水园公授尚书,少长 从伯兄颜山读礼经,每教以顾名思义,毋徒事吟哦,因思亲九族者。自高曾祖考以及身,由身以及子孙曾元。皆五服亲,故宜亲其所亲也。若夫族,则合同姓而言之,不但九族,已收族则合同姓而亲之,不但亲九族巳於此,想见古人用意於一本者,如是其忠厚缠绵,愈推而愈远也。犹记吾先大父俭亭公在时,有新游泮水来谒门下,称吾大父为伯父,称吾父为兄者,私以问父,父曰:此我同族弟讳道生,字端本,与吾共二世祖者,非寻常混称同宗者比。但前代彼此各修支谱,祖同而谱不合为可憾耳。呜呼!谱而不合,恐今之称兄弟者此同族,异日视如途人者亦此同族也。吾父蹙然憾者殆为是与?容是时己怀合修宗谱之志,分卑年幼未逮也。嘉庆二十五年,从 伯兄颜山、仲兄韫山董修本邑学宫,道光三年功竣归,兄弟相谓曰:我皇上以孝教天下,其所以尊崇学校者,皆为此也。今文庙己修,先师之灵固妥,祠宇未建,祖宗之灵何凭,且前代不能合修宗谱,亦以族无祠宇,聚会无所,参考无由,故各执己见耳。今欲合修宗谱,先宜合建宗祠,因请於伯父静斋公,公欣然。以语维尚、风从、学举、 盖士诸伯叔暨盛从、广名、攀云辈,莫不踊跃从事。遂於道光六年建祠於甘露之东,命我仲兄韫山董其事,鸠工庀材,阅五月告成。此固祖宗之灵,抑亦两房子侄协心同力合助而成之者也。是年冬月进主合祭时,凡属深山僻壤远徙播迁之墓裔,莫不偕来拜主,欢呼各循其序,有一生未尝谋面,数十年未尝聚谈,相见后道及同某祖某宗、共某坟某墓,而殷勤握手,不觉其言之娓娓者。呜乎!同族之宜合而不宜分,不已於此可见哉。是时即议修谱,以年歉未能,今秋始有成议,合族嘱容董其事,容以有事为荣,愿与闻焉。因取前谱观之,见两房世系支分派别,且数十年来未登谱者,支分之中,又有分支,派别之后又有别派,今将取两房之各有支分派别者合之。且取两房支分之中,又有分支,派别之后又有别派者合之。诚千头万绪,茫无际涯,苟有一字之误一笔之乖,以致卑喻尊、少凌长、远间亲、小加大,则与其合也,不如其分也,不几为祖宗之罪人乎!一念及此,不胜惴惴焉,如临深而履薄也。虽然溯流者在穷其源,齐末者宜揣其本;吾视两房如衣之有袖焉,揭其领而两袖昭然矣;两房之支分派别,如纲之有目焉,提其纲而万目灿然矣。况有颜山兄定其款要,可人、广诏诸人共相校阅,或者差谬之愆,可以稍减,是则容之大幸也。敢曰亲族收族无异古人哉。 旹【3】 道光十一年岁次辛卯冬月【4】 榖旦【5】 十六世孙容谨识 注: 【1】敬宗收族:《礼记》语,意思是说人类天性是亲亲的,由亲亲而尊崇祖先,由尊祖先而敬重同宗,由敬宗而团聚族人。 【2】泮水:孔庙前的池子叫泮水,池子上的拱桥叫泮桥。【3】旹:“时”的异体字。 【4】公元一八三一年公历十一月。 【5】榖旦:明朗美好的日子,即吉日的代称 续修宗谱序当闻葛藟【1】荫庇本根,棠棣【2】辉联花萼,矧【3】人之有族类也,必有谱以系属之,乃相得而益彰焉。溯吾姓自泰伯分封,周章肇祀,迄今百有馀代,历世三千馀年。其远之别派分支或郡渤海,或郡延陵,原难穷纪。而若居潜、太、望三邑者荣膺甲第,庆衍壬林【4】。其祖寿三公与吾始祖寿一公兄弟也。自二世迁潜,越数传还居怀邑冈子保者,虽非迁潜之总派,实自潜邑以分来,其祖秀二公,与吾二世祖胜二公兄弟也。分居怀邑渌水乡者,钟【5】龙山之灵,挹【6】江流之秀,其祖天佑公与吾三世祖添贵公、原三公兄弟也。嗟乎!自一世二世三世而始,分支别派,至今不过十馀传耳。本亲近而可考,非疏远而莫稽【7】 ,而何以我添贵公、原三公两房於道光六年建祠,十一年修谱,竟听其分门别户,不搜罗等公世系,备而登之,岂前人独薄於一本之谊乎。殆【8】以时有所不可,势【9】有所不能;究之前人之心,何尝不以此为憾。故虽各修支谱,必於序内详载等公后裔之所居,知宗谱之合,前人属望於后人也甚殷,后人仰承乎前人也宜急矣。咸丰初年,各房曾议合祠谱以继先志,卒因兵乱阻於垂成,一回忆之伤何如也。不谓经十馀年之蹂躏,虽嗟琐尾【10】於异域,犹获聚首於一堂。微祖宗呵护之灵不及此。当此时也;能不笃宗盟而顾前好哉。且各房自修支谱,距今数十年矣,其遗亡於播越【 补 注1】者几何?其消磨於兵燹者几何?加之生齿日益繁,居址日益广,其中之存亡聚散,显晦升沈,悉数亦复难终。生斯会者【 补 注2】,苟不思燕翼【 补 注3】之贻【11】,勉作貂续【 补 注4】之计,固无以为启,亦无以为承,一传再传,将迷所自出,有等族人於途人者,此固吾人所深惧也。爰议各房捐修祠宇,俾创造於前人者,自今复焕然一新。遂进神主以妥先灵,即修谱牒以联族类。鄂棠适在祠作馆,得亲斯役,幸弟廷兰与拾登、广志、问谟、由渊、得芳、永清、道生、飞腾、时高、芬桂、锡光等,胥勤劳执事,乃能告厥成功,庶几豕渡无讹【 补 注5】,各支之世系源流,暸如指掌,抑且雁行不紊,合族之子姓兄弟,爽若列眉,因叙数十语於卷首,非敢谓能尽亲族之道也,聊以记事之始末云尔。 旹【12】 同治六年【13】岁次丁卯月 榖旦【14】 十六代孙鄂棠谨识 注释:【1】葛藟(lěi):藤也,葛藟,即葛藤,落叶藤本植物。【2】棠:夏开黄花于短枝顶端之灌木。【3】矧(shen)读审,况也。【4】壬林:壬,“大”也,林,“盛”也,“壬林”言礼之盛大。【5】钟:此处作集中解。【6】挹(yì):读“邑”吸取也。【7】稽:考核。【8】殆:大概。【9】势:当时形势,指当时修谱的力量。【10】琐尾:即“琐尾流离”意为少美好,长而丑。后来转为艰难困苦。【11】燕翼之贻:燕者安闲也,翼敬也。燕翼引申为善为子孙计谋,贻,遗留也。【12】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 补 注1】播越:流亡在外。【 补 注2】生斯会者:生于这个时候的人。【 补 注3】燕翼:善为子孙谋。即为子孙妥善安排。 【 补 注4】貂续:狗尾续貂之简语。此处乃谦词。【 补 注5】豕渡无讹:经过艰难而修成的谱牒没有差错 续修宗谱序庚子仲秋,兄美含以书来告曰:我姓宗谱,自同治乙丑纂修丙寅告成,迄今三十有五年矣。人事之代谢,子姓之蕃衍,惧其久而难稽也。今春燮和、发祥、居仁、献廷、注东、澍坤、尊三、惕乾、用九、邵钰暨男钊等,举事重修,以续先乘,以垂后昆,意甚善也。吾弟游宦远羁,不能身亲其事,曷邮寄一言以叙之,此亦族人之意也。维时中外多故,晨夕趋公无暇搦管;复因奉檄【1】建南【2】,办理各属教案,尤为棘手;幸蒙祖宗呵护、次第议结,获免愆尤【3】。回忆谱牒将成,势难再缓,爰【4】举我族修谱之意,与濬所自勗【5】者,言之可乎!夫族之有谱,非徒以纪世系明宗派也。盖将本尊祖之文,寓亲亲之道,俾知与父言慈推而及於族之诸子,皆有抚字教诲之意焉。与子言孝,推而及於族之诸父,皆有尚德敬老之意焉。与兄弟言友恭,推而及於族之诸弟诸兄,皆有式好无尤之意焉【6】。庶几一族之中雍和仁让,相与维系於无穷耳。我姓之先,出自泰伯至寿一公八十一世,是为迁怀之始祖,由始祖以至於今,积年五百余岁,积世二十余代计丁四千余口,生齿可谓盛矣。律以制礼定服之义,此四千余人中,有服【7】者不过百数十人耳。此外皆无服者也。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疏,其不至视如途人者,几希矣!惟有谱以联之,支分派别历百世而维昭【8】,云子礽孙【9】皆一祖所自出,显以垂寖【10】炽寖昌之系,隐以寓教孝教弟之文,此我族人重修之微意欤。濬德薄才浅,仰托祖宗余荫,窃科第,陟监司【11】,碌碌无所表见,既不克勉自建树以为光宠,即睦族敬宗之谊,亦毫发之未有尽焉。乃因宦迹淹留,不能躬亲剞劂【12】,追随诸君子之后,稍分编纂之劳,是尤濬之所愧对於族人而益自内疚者尔。 旹 光绪二十七年上元日【13】 十九世孙濬谨撰於川南建昌道署 注释:【1】奉檄:“奉”同“捧”。檄,召书,奉檄犹后世接任命。【2】建南:是“建昌上南道”的简称,位于今成都市西南,道署在雅安,辖区范围甚广;今成都市之大邑等县及安宁河谷之西昌市均属之。【3】愆尤:罪过也。【4】爰:于是也。【5】朂(xù)“勖”的异体字,勉励也。【6】式:榜样。尢:过失。【7】服:指分清支派和上下辈行,载於谱牒者。【8】维昭:连繋明显。即连接的清清楚楚。【9】云子礽孙:有福禄的藩衍子孙。【10】寖:此作“益”、“愈”解。【11】陟:读(zhī),读至,升也。监司;监督州府县的高级官员为监司,如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12】剞劂:读“基决”即镌版,此处意为编修印刷家谱。【13】光绪二十七年:公元一九零一年;上元日,正月十五日 续修四届宗谱灊阳【1】吴至德堂祝词 太史公纪世家,首推吴氏崇让德也,泰伯让於前,季札让於后。夫既以让世其家,则吴氏所以肇封受姓者,极天下后世莫不传而诵之,史志以外而谱尚焉,盖家之有谱也。上绳,祖武下启孙谟“敬宗收族”以为体,徵文考典以为用,体明用达,甚盛典也。谁是谱而不修乎?然而宋徽宗赐我族谱序曰:谱官爵,不如谱诗书;谱族党,不如谱礼让。旨哉斯言。凡天下吴其姓者,虽延陵渤海支派不一,而世世子孙可不於礼让之风躬循,而谱著之以毋忘祖典也耶?如曰谱之修也,必以门第爵秩相高下,则我族历获让德美报,其簪缨黼黻【2】彪炳史册【3】者,如汉之广平,唐之谏议,宋之铁御史,元之草庐先生,明之大学士,勿论矣。即最近勲名藉藉膺川南建昌道濬公者,皖怀世禄之家,其公子文孙雁行、竹林辈出,入清明两政府亦班班焉。未始非我祖我宗 至德所感应 而留贻之也。今皖怀吴氏谱方续修,果不出濬公家人主其任,而其迁怀始祖寿一公亦唐进士御史少微公后,其二世秀二公本由潜还居於怀,与敝股支派仅一二世,诸先达曾有共谱之宣言,旋因年限早迟中辍,迄今敝股重修,又逾十稔矣。而贵乘适建馆,并辱函前往参观,以为下届合修地,得毋欲大胞与之量而以一源所出,两萼齐辉,又何妨再有三凤和鸣盛事乎。虽然宗谊昭昭,礼宜志庆,第於甲子续修时,遍考同宗谱帙,渊源家世,不稍同异,惟堂名有曰三让,有曰仁让、有曰礼让、有曰让德,均之不若名崇让为显,寓尊祖敬宗深意,而适合后人逊让分际耳。今而后,谨就卑让尊、少让长、耕者让於野、仕者让於朝、工者商者让於市,晋祝於崇让堂前而已。尤望宗支蕃衍,奕叶辉煌,渤海扩源头、江水清流独挹;延陵绵脉络、龙山灵秀偏钟。由是天潢之贵胄【4】攸长,而玉牒之成规永续者,则怀邑吴氏又当为天下吴姓中第一云。 潜阳吴至德堂裔敬撰 注释:【1】灊阳:即“潜阳”,今潜山县。【2】簪缨黼黻:簪缨,古代官员行礼的冠饰;黼黻,古代官员礼服上所绣的花纹。皆云做大官的。【3】彪炳史册:光荣的记载在史书上。【4】贵胄:胄,后代也;高贵族裔的后代。 第四届续修宗谱序吾族谱牒凡三修,其世系皆始於元季,自鄱阳来迁之初祖寿一公,不肯影扳【1】妄附,陈义甚高。今距三修又三十余年,族长老与馀既蕝【2】续之,谱成属序於馀。余以谓谱牒之学,出於宗法之制,方今言群治者,崇西学,狭隘家族,势且易天下。而於斯时,犹竞竞於谱牒,岂独不见夫风会所趋哉?毋亦实有见於周官“九两系民” 【3】之果,为治平要道也?九两之五日宗,以族得民。上古宗法盛行之际,族之事皆受成於宗子【3】,又其时“大功同财【5】”而有禄者必仁其族,其平时饥寒相恤,死病相救,有事则聚族而谋,犯难去国,以其族行,而莫之贰。故公刘之诗曰:君之宗之,一国之民,上之统於元首,下之统於宗。郊内自比闾【6】以至州,乡野自邻里以至县,遂胥各以宗法治之。其生也,联之以大宗、小宗之属;其死也,制之以疏衰之服,哭泣殡葬之节。年远派岐,则又为之庙室之制。大祭、合祭、时祭之礼,陈器、设衣、荐食之仪,其所以相维系而获“敬宗收族【7】 ”之效者,其事至易,而其法则至详。故孝友睦婣之化成於家,而和亲康乐之风,即蒸为俗而淳焉,国势以固。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追远之事,无逾於宗法。宗法者,所以教民以亲亲长长之道者也。自秦一区宇,废封建,郡县其天下,世爵世禄之制不行,于是有族而无宗。其后又沿秦人子壮出分之俗,期兄弟皆异居,与财而不相收恤,其流迁转徙,散之四方者无论矣。即同居一里,同萃一群,其骨肉相视,亦漠然如途之人,甚至号呶诟谇,怨暴格斗,以酿为人伦之大变者,往往而有,此宗法既坏之极弊也。隋唐之间,名族类有谱,其见箸录於二书艺文志者,多至数十百家,不可谓不盛矣。然卒无救於民德之日漓。盖其时,以九品官人,士大夫以门望相高,声华利禄之见炽於中,而依托附会之,遂不胜其失,古人“敬宗收族”之遗意,荡然尽矣。故至五代,其学遂不传。迨有宋欧苏诸贤出,乃精研谱学,制义法以教后世。故自宋迄清,其学转盛,千余年间,比户有谱矣。而“敬宗收族”之效,犹莫之覩。是则所以“敬宗收族”者无其实,徒然立训诫,次世系,托诸空言,视为具文而已耳。其不为空言而能覩 “敬宗收族”之效者,莫若义田一法,其法始於宋范文正公,其族之孤釐贫瘠者皆赖以赡,教法亦赖以行,其家法至严也。宗子正位於朝,祖父行皆俛首而听命,过愆辩讼,皆於家庙治之。其后生来裔,相与袭而守之,越数百年无一干纪受罚於公庭者。兹非其明效大验欤。今世变方亟,说者谓宗法之美,我所独具,他日与强邻异族鏖战而不败者繄此是赖。是说也,与近者德名将“鲁登道夫”所立之神通教义有合焉。其哲学概念曰是教盖合全体性战争观念与种族国家观念二者而成。而血统之意识与种族之自尊,尤为立国大本,此群法至新之说,与向者狭视家族之见,迥乎不侔矣。彼血蔑 圣废经,好捃摭【8】所闻西事以自矜诩,遂欲有所施行者,其智与识,岂及此哉!然吾以为其说犹有以强武战胜为荣之见焉。盖尝闻殊邻绝域,感战争之祸烈,因欲穷揅【9】吾古先圣哲之学以药彼之人心国俗者矣。异时宗法之说,孝弟之道必将偏行於蛮貊【10】之邦,其人民皆敦诗、说礼、兴仁、讲让,慕化吾先祖泰伯季子之风烈,不以强武战胜为荣,而以竞私利鬬争为耻,则屠杀残酷之祸,庶几不戢而自止欤。高明之家常患前人无高世名,而吾祖既彰彰有之,顾为其子孙者欲亢其宗亦曷易乎?第有努力以崇其至德,而绍而远之,裨史册有述,举世慕化,则不独吾一族之可大可久已也。此吾族诸长老群从所以亟匕蕝续其谱牒之志也。因序之如此。 旹【补注1】 民国二十六年孟夏月 榖旦国立中央大学教授二十一世孙镜天撰於江上草堂 注释:【1】影扳:影,摹写;扳,攀;指抄袭。【2】蕝 :读“绝”,古代演朝会礼仪时,束茅以表位之称;似应读“橇”。【3】九两:《周礼》有“以九两系邦国之民”语所谓九者: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数,以富得民。所谓两:即偶,含有“联缀”“融含”之义。二者合起来就是融合九件事末继系一国的老百姓【4】宗子:指嫡长子,承继大宗,为族人兄弟共尊之人,大宗统帅小宗,小宗向大宗进贡。【5】大功同财:周朝宗法制度中,从经济上团聚族众,巩固家族统治的制度,宗法制度规定,凡同祖父的堂兄弟等,大功亲虽已异居分爨,仍有同财的义务“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即财多的人向宗贡献,贫困的人向宗族取救济。另外还要收养族内孤儿。大功小功为服表制度之一,大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6】比闾:五家曰比,五比为“闾”。【7】敬宗收族:见于《礼记》人类天性是亲亲的,由亲亲而尊崇祖先,由尊祖先而敬重同宗,由敬宗而团聚族人。【8】捃:“搜集;摘取。【9】揅:同“研”。【10】蛮貊:古族名。 【补注1】旹:古时字。 第五届续修宗谱序前四届谱序对宗谱要义的论述十分精辟,现代学者认为正史、方志、宗谱三者组成了中国的历史大厦,而数量之多,影响之广首推宗谱,宗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典籍的组成部分,它不但为正史和方志提供可靠资料,还为人口学、遗传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 宗谱是本着同根相系,长幼有序的原则,祥明记载了本族渊源和祖辈勤劳节俭、艰苦创业的绵长历程,表彰孝敬长上,睦邻和亲,道德高尚的族人和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优秀宗亲,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激励族人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它不同于只记载帝王将相或少数代表人物的历史书籍,也不同于各种人物词典只记载与专业有关的人物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和历史学家们都认为劳动人民和普通百姓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都为历史的前进贡献了毕生精力。为他们竖碑立传是理所当然,用文字记录他们平凡的一生正是体现了普通百姓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国早在周代就设立“小吏”,掌诸侯志乘,是宗谱之始。秦汉时期中央设“宗正”,位列九卿,其职责主要是“掌亲属”,编修和保存帝室及诸侯王族的谱牒。东汉时一些名门望族编修民间家谱,如《杨雄家谱》、《邓氏家谱》和颍川太守卿氏《万家谱》先后问世。东晋贾弼撰《十八州一百十六郡氏簿状》,萧梁王僧儒撰《十八州谱》、《百家姓》、《东南谱集抄》史称贾氏谱学和王氏谱学,成为两个典型的谱学世家。民间修谱从此盛行,家必有谱,官必有籍,婚礼选择都依据谱籍。到了唐代开科取士,门阀观念减弱,谱牒为用也渐次减弱,但一些著名文人和历史学家如刘知等许多人物仍然纷纷参与编撰谱牒和谱学著作。到了宋代欧阳修和苏洵又各创谱式,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使民间修谱规范化,形成欧苏两大派,到了明代,欧苏二体逐渐合流,演变成欧苏合体的规范化模式。司马光、郑樵、王安石、文天祥等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也都参与谱牒和谱学的编著,明清以来修谱之风更盛,遍及全国。民国时期各族各姓普遍续修一至二次,我崇让堂抗战前夕续修一次,至德堂抗日前后各续修一次,有的姓氏修全国大统谱,1947年吴氏在《大公报》上刊登启事,发起编修吴氏全国大统谱,因战事暂辍。解放初始完成付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人都潜意识的认为宗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为避嫌,多将宗谱当废纸处理掉了,看到宗祠被改作他用或被拆毁,续修宗谱一事更是无人提及,但是也没有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批判宗谱的文章,也没有听说过政府在大小会上批判过宗谱的事,即使是在那极“左”的年代和政治运动中,人们也只是将宗谱收收藏藏,从没有听说过因宗谱而获罪名的。相反某些人和事在宗谱上得到印证者常常批露于报端,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路过家乡时,还按古代谱式亲笔书写了本房亲属的家谱谱稿,北京图书馆清理出2250种宗谱供人阅读,上海图书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派人到全国各地抢救宗谱,广乏收购,收藏了一万二千多种近十万册家谱,包函3328个姓氏,其中吴氏宗谱就收集到436种,前几年还编纂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供人们查阅。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精神振奋,意气风发,面貌为之一新,如我族岳西一支成员,是清嘉庆年间,正极公去世后夫人背着丈夫遗骨,带着四个儿女逃荒到岳西高山垦荒,相传九代已繁衍到110多人,改革开放解决温饱之后,子弟都进了学校,现在涌现出六名在校大学生,一名女研究生。这样的好时代,值得大书特书,如实记载,因此全国各地民间修谱已很普遍,三环出版社出版了《中华姓氏通书》、陈、罗、赵、吴、陆、李、刘、王、黄等姓的通书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出售,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韦氏通书》《廖氏通书》《覃氏通书》最近也正在编写《吴氏通书》。山西社科院出版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编印了《中国宗谱目录》,《光明日报》、《文汇报》不断发表宗谱的有关信息和谱学文章,中央电视台和不少省市电视台,都连续播映了《百家姓》和表扬了“松花江畔修谱人”——尹律山的感人事迹。1994年已故胡耀邦总书记的故乡编印的《胡氏家谱》就得到了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指导和支持,1999年元月上海举行了“全国谱牒开发利用学术讨论会”,1983年台湾举行了“亚洲族谱学术讨论会”,美国每年出版上万种各式家谱。江西、浙江、广西等各个省、市、县的许多姓氏大都续修了宗谱,安徽省各县市也都印刷了几百种家谱,安庆新编的《高氏家谱》、《马氏家谱》、《李氏家谱》、《刘氏家谱》、《戴氏家谱》、《斯氏家谱》等等几十个姓氏的家谱,谱式各异,五彩纷呈,印刷也很精美。今年四月无锡吴氏再次发起编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我崇让堂趁此归宗,将本届宗谱呈送泰伯始祖庙。 纵观我国谱牒,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层面,本届续修家谱,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有序的记载我族成员。以期达到敬祖、存史、育人的目的,续修不是单纯的延续补充,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编辑,收入对象是:1937年健在和本年以后出生的男女成员凡自愿入谱者,均详明载入,女儿和儿子一样列为传主,传文栏内记载配偶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女儿可记到第三代,其后代愿随吴姓,则按传主另书传文,以体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传文记载生、卒、葬、时间、地点和对社会某一方面作出的贡献。除载明职业外均是务农,生不立传已是约定俗成,为了表彰宗亲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鼓励族人求学升造,积极向上,设《鸿爪篇》,将有一定社会地位,学位,和职称的个人简历一一编入,虽不同于老谱模式,意义却十分重大。对于老谱原有内容一般不做更动,依照老谱的凡例给予编印,为便于阅读,将《源流序》译成白话文附后,其他古文字的七篇序言和记加以标点和注释,《书讳书字辨》也加标点印于卷首,老谱的传记也由福歆加以标点和注释。为了便于查阅,不少卷的采编人编制了世系简表,附在每卷之末,一目了然,也是创新。对于十条家训,四种礼说和五篇祭文,已跟不上时代要求,以法治国,无须另立规矩。社会在前进,礼制、祭祀亦有新的风尚,所以将这些内容加以标点编入附录,供后人和学者们以作资料研究,还有三大本公堂契据和法院判词,已无保留意义了。老谱古文的标点注释皆经祚宁先生校勘、补注,照片由祚林拍摄。 认祖归宗,热忱欢迎,怀宁县小市镇,禅师村,兰桥队我吴氏连松公房曾单独修谱,因乱谱失,仅保存先祖牌位,记载了历代先人的名字,其字辈是“神武成周德,诗书发世昌,曹邦传祖志,君伐永贤良,谋事补诹知,斋悦映吾疆。”他们每年清明节祭祀时都在老屋旁向崇让堂原三公房的国祥、国圣、国贤三公之墓祭拜,认定此墓是他们的祖坟,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这次得到崇让堂修谱的消息,即派世烈为代表与谱馆办公室主任福钦联系。要求认祖归宗,理事会一致表示欢迎,七月十四日由邵绿、怀宁、福潭、福钦、祚林五位代表前往兰芝桥会见宗亲,受到世烈、世鼎、世恒、世节、世新、世明、昌质、小平、昌节、小龙、昌龙、昌南、昌飞、昌燕、昌虎等十五宗亲鸣鞭迎接,亲切握手,相互问好,议定连松公后裔108人全部载入崇让堂第五届宗谱,字辈从世字辈改为自字辈,余类推。因祠堂被焚,尚未恢复,连松公等先人牌位置原厅供奉。话别时又鸣鞭远送,依依不舍。 由于我族面广人众,在谱人数巳达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三人(传主人数二万四千四百四十一人 夫人数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人 女儿未列入传主者一万四千零四十一人)其中在世入谱人数一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在世传主数一万零五百三十人 在世夫人数五千零二十六人 在世未列入传主女儿数一千九百五十四人)。分散在海内外及各省市,无法联络,遗漏者数千,新谱问世就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望各地族人闻讯后主动与谱馆联系,将自家谱稿寄来,在适当的时候再编一本补遗。 本人才疏学浅,谱成匆匆,漏舛讹,统叙失谋,创新亦或违例有待后贤重纂完善。本届宗谱全赖各位副总编、责任编辑、特约编辑以及征稿采访者的共同努力,他们不但分文不取,不少人还私下贴补邮电、交通费用,难能可贵,两年半的努力终于修成五届宗谱。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世孙怀宁敬撰 二000年十月 合修宗谱记吾族迁怀始祖寿一公有子二人;曰胜二、曰秀二,后秀二徙居於潜阅时既久,其子姓孳蕃至八千余人,蔚为巨族,可谓盛矣,兹际吾怀股四修谱牒之时,潜股诸长老、禀承、乐山、时烈、廷桢、亚澄诸公及吾怀股哲夫公合修谱牒之遗忄旨,特集会赓续前谟,先来书示意,吾怀股比复书表示赞同,潜股遂又集会,公推代表松如、律翔、政恒三先生携谱莅吾怀祠与允斌、慎诒、厚卿、季瑞诸先生及不佞接洽,意至诚恳。惟吾怀谱今既毕役而潜谱七修才十馀年,形格势禁未能即合嘉谟佥同第,有俟诸下届先共建吾鼻祖泰伯庙於省垣以妥先灵,而用为合修之地也,则古人所谓敬宗收族之效,亦於是著焉,然而大同之基端在乎是。 附怀潜两股预约合修宗谱发起人名录 岳嵩 宗泰 仲盘 伯周 联芳 松如 国聘 晋豪 尊权 律翔 镜吉 景澄 作新 澍和 希南 仪三 润生 家杰 德邻 树榛 皖山 锡章 廓民 升堂 厚卿 允斌 季瑞 镜天 天铎 兆芹 松乔 揖三 少穆 在廷 子谦 慎诒 一峰 瑞仪 聘三 德彩 仲亨 树屏 荷生 楚卿 鸾冈 自东 邵祥 邵会 附记:一九九八年五月,本届续谱理事会委托祚周(兴农)与潜山县至德堂族人联系合修事谊,方知他们已经于前年(1986)完成《至德堂》家谱的续修,末敢申张云,期望下届能完成合修之愿。 二000年十月一日至德堂代估、代富、传明参加我堂五届续谱开印庆祝大会。十一月代估、代富专程来访,重申下届合修之愿。秉乾亦来电话深表赞成。 编立字派三十字 位高由德邵 福祚自延长 必忍方能济 维和乃致祥 一门敦孝友 万代启书香 从前两房世系各编字派,以谱未合修故也。夫分则任异,合则从同。今舍两房所编旧派,另编新派三十字刊之谱首,所以画一而从其同耳。但远近祖宗讳与派连,更派则更其讳矣。以子孙而上更祖讳,於理既有不敢,累世称之,一朝易之於心亦有不安。且香火旧主,坟墓老碑,欲为更动於势更有不能。谨公同议定自第一世至十五世字派仍遵其旧,至十六世后子姓益繁两房俱用新派入谱,但道光六年所进神主己有十六世祖、十七世祖、十八世祖、十九世祖矣。因未修谱标题用字者虽多,亦间有用旧派书名者,今议定十六世以后,凡有己卒进主者,载谱亦用新编字派,要必注明原名某某耳,如此则从前名号称谓如常,以后宗支纤毫不爽,十五世以上煌煌旧讳不忍妄更,可慰百代孝慈之隐,十六世以下簇簇新编永无离异,用成一门雍睦之风,以世为主祖宗末示始不从同,有派可归子孙不言而自合,既为定理必有同心,爰书以晓后世云。合上家训十八条礼说四则祭文六篇,其言之不惮叮咛反复者,非敢驰骋文艺,无非欲后世子孙观感之余或有裨於身心耳,阅者其鉴之。 道光十一年岁在辛卯 月 中浣之吉 五届新增字派祚周提议:当今字辈巳用到延字,唯恐用完时,临时难以集中全族议订,宜趁本届修谱,增加字辈的用字,理事会号召族人献字辈诗,先后收到十数首诗,三次印发广征意见,最后选定新字辈在二OOO年十月一日庆祝宗谱开印大会上通过(个别意见认为新字辈只能接续,不宜插句,作为保留意见)。 新的字派五十字: 位 高 由 德 邵 福 祚 自 延 长 必 忍 方 能 济 惟 和 乃 致 祥 行 诚 知 品 著 用 厚 见 才 良 笃 信 重 科 教 恪 遵 在 宪 章 一 门 敦 孝 友 万 代 启 书 香 二十二世孙怀宁谨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