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圆叶牵牛 |
释义 | 中文学名:圆叶牵牛 拉丁学名:Pharbitis purpurea (L.) Voigt 别称:圆叶旋花、小花牵牛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菊亚纲 目:茄目 科:旋花科 属:牵牛属 分布区域:原产地:热带美洲;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和归化。 英文名:Common Morning Glory 形态特征茎长2~3m,被短柔毛和倒向的长硬毛。叶圆卵形或阔卵形,长4~18cm,宽3.5~16.5cm,被糙伏毛,基部心形,边缘全缘或3裂,先端急尖或急渐尖;叶柄长2~12cm。花序1~5朵花;花序轴长4~12cm;苞片线形,长6~7mm,被伸展的长硬毛;花梗至少在开花后下弯,长1.2~1.5cm。萼片近等大,长1.1~1.6cm,基部被开展的长硬毛,靠外的3枚长圆形,先端渐尖;靠内的2枚线状披针形;花冠紫色、淡红色或白色,漏斗状,长4~6cm,无毛;雄蕊内藏,不等大,花丝基部被短柔毛;雌蕊内藏,子房无毛,3室,柱头3裂。每朵花可以结1~6粒种子。蒴果近球形,直径9~10mm,3瓣裂。种子黑色或禾秆色,卵球状三棱形,无毛或种脐处疏被柔毛。 地理分布原产地:热带美洲;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和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现已分布于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 1890年我国已有栽培。该种适应性较强,故分布广泛,目前已成为庭院常见杂草,有时危害草坪和灌木。 生物学特性阳性,喜温暖,不耐寒,耐干旱瘠薄,多年生攀援草本,常生于路边、野地和篱笆旁,栽培供观赏或逸为野生,海拔2800m以下。花期5~10月,果期8~11月。种子繁殖。 为害特点一般性杂草。有时侵入农田(旱作物地)或果园危害。该种适应性较强,故分布广泛,目前已成为庭院常见杂草,有时危害草坪和灌木。 药用价值种子有药用价值,与同属中俗称“喇叭花”的牵牛(Pharbitis nil,亦称裂叶牵牛)一样,能泻水下气、消肿杀虫,主治水肿、尿闭等症 景观用途攀援棚架、篱垣 栽培技术播种育苗圆叶牵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育苗,因一般花期控制在五一、国庆,所以播种时间秋播在10~11月,春播在6~7月。播种前装好介质,浇透水,播后细喷雾湿润种子,种子不能覆盖任何介质,否则会影响发芽。播后保持介质温度22~24℃,4~7天出苗。第一对真叶出现后施50×10-6浓度的氮肥液,并注意通风,种苗也可逐渐见光。种苗出现2—3对真叶时,介质温度可降低到18~20℃,每隔7—10天,施0.1%尿素液或氮磷钾15-15-15的0.1%的复合肥液。此阶段仍应注意通风,防止病害产生,每隔1周左右喷施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当植株出现3对真叶时,根系已完好形成,温度、湿度、施肥要求同前,仍要注意通风、防病工作。 移植上盆用288穴的育苗盘育苗,秋播直接移入13厘米口径的营养钵,春播一般只移入10厘米口径的营养钵。也可先定植于苗床上,再移入营养钵内。 光照调节。圆叶牵牛夏季生产比较耐高温,一般只在移栽后几天加以遮阳、缓苗,在整个生长期均不需要遮阳。 温度控制。圆叶牵牛移植后温度控制在20℃左右,不要低于15℃,温度过低会推迟开花,甚至不开花。在实际生产中,要求国庆开花的要在大棚内进行生产,避免在国庆前因温度低而影响开花;要求在五一开花的,也可在露地进行生产,但必须保证冬季霜不直接落在叶片上,否则叶片会出现白色斑点,影响观赏效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均采用保护地设施栽培。 栽培管理浇水始终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夏季生产盆花,小苗生长前期应勤施薄肥,肥料选择氮、钾含量高,磷适当偏低的,氮肥可选择尿素,复合肥则选择氮磷钾比例为15-15-15或含氮、钾高的,浓度控制在0.1%~0.2%,水溶性肥料一般选择20-10-20和14-0-14 两种,浓度在50×10-6~100×10-6。冬季生产盆花,在3~4月勤施复合肥,视生长情况,适当追施氮肥。矮牵牛生产中一般不经摘心处理,但在夏季需摘心一次。圆叶牵牛较耐修剪,如果在第一次销售失败,可以再修剪一次,之后通过换盆,勤施薄肥,养护得当,一般不影响质量,仍可出售。 病虫害防治圆叶牵牛的病害主要是苗期猝倒病(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防治),生长期茎腐病;主要虫害有菜蛾、蚜虫、卷叶蛾等,尤其在国庆花卉生产中较为常见。出现蚜虫一般不能用杀灭菊酯喷施,容易引起药害,影响生长。 出圃质量冬季生产的盆花,采用12厘米口径的营养钵,冠幅一般在20~25厘米间,株形整齐、饱满,开花一致;夏季生产的盆花,采用10厘米口径的营养钵,冠幅一般在15~18厘米。圆叶牵牛可进行长途运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