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圆觉禅林 |
释义 | 圆觉禅林位于沭阳县城区大连东路北侧,为该地区唯一集寺院、游览礼佛为一体的大型佛教寺院。 圆觉禅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搂、素斋馆、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搂、宝塔。其中,天王殿面阔28米、高15米,外形为单檐庑殿式仿古建筑;大雄宝殿面阔39米、高21米,为重檐庑殿式仿古建筑;宝塔总高38米,是一组仿中国唐代佛教大乘佛法早期的一组高层密檐宝塔建筑。 中文名:圆觉禅林 地理位置:沭阳县城区大连东路北侧 所属地区:江苏省沭阳县 简介同时,寺院内建10000平方米广场,广场入口为长21米、高5米五彩琉璃九龙壁,广场正中设直径30米的音乐喷泉假山水池及直径85米的休闲广场。寺院内还配有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星级宾馆。 寺名来历沭阳县是佛教历史很悠久的地方,最早在元代开始传播,渐渐止于清末,在明朝时期最为繁荣,全县有寺庙118所,但是后来由于战乱,寺庙全部被毁了,沭阳县从此无庙。直到80年代又才渐渐开始活动。 圆觉禅林取名圆觉,是佛教中“觉”的三种境界之一,又称“无上觉”,指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同时也是希望来寺院诚心拜佛修行的人都能达到最高境界。功德圆满。 下面按有外到内顺序介绍圆觉禅林: ◆广场牌坊 整个牌坊重60吨,由纯汉白玉打造,高9米,宽14米,上面雕刻有镂空盘龙纹,柱子直径80厘米,圆觉禅林四个大字就雕刻在上面,牌坊正面刻有国泰民安,反面刻有风调雨顺。牌坊每个柱子上立有朝天吼。 三门殿 走过牌坊,映入眼帘的就是山门殿。一般寺庙都在山中,所以称之山门殿。绝无仅有的两层山门殿。此外,寺庙的大门通常由空门、无作门、无相门三门解脱门并立,又称三门殿,三门殿是寺院的大门,将佛门清静地与世俗隔开。 ◆钟楼与鼓楼 山门殿两旁的对称建筑,东边的是钟楼,西边的是鼓楼。在寺院里,钟、鼓是僧侣们每天作息报时、集合课颂所敲击的法器,有晨钟暮鼓之说:闻钟而起,闻鼓而息。佛教对钟鼓声是极其敬重的,寺院鸣钟以108下为准,象征破除108烦恼。尤其到了新年的时候,大家都喜爱到寺庙来敲钟迎接新年祈福,大家互相祝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如意。 ◆放生桥 穿过山门殿,走上的是放生桥,佛教讲究因果关系,上辈子做的事情会成为因,到了这一世就会成为果,这一辈子做的事情同理会成为因,到了下辈子就要吃自己种下的果。来这里放生,戒杀,尊重生命,得到善果。 园区内的水面景观占地面积很大,在布局和设计上独具特色,配以水榭亭台,将北方寺院的宏伟壮观与江南水景的温和柔美相结合,整体呈玄武造型,和谐,生动…… ◆黑松岛 放生桥的右方是一个特色风景黑松岛,上面栽植有100棵黑松,又称百松岛。黑松它寿命长,耐瘠薄,四季常青,树姿优美,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材料,多年培养的黑松树会枝干苍劲,盘根错解,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连同底座整个黑松岛俨然呈一个大型盆景造型。不多久我们还会在上面安放一个滴水观音,将岛与寺庙融于一体。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28米,高15米,是仿唐朝的单檐建筑,里面供奉了弥勒佛,四大天王还有韦陀菩萨。 进了天王殿,首先看到的是弥勒佛,弥勒佛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菩萨之一,他大肚盘坐、喜笑颜开,形象化的代表了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深受大众喜爱,弥勒佛教导世人要懂得忍让,乐观。他寓教于乐,启迪人们的心灵。为佛法庄严的寺庙带来愉悦的气息。有一副对联最能说明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围绕在天王殿四周的是佛教的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着做事情不可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出声来,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过了头,也不能有欠缺,事情才能圆满。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是一样的意思,代表着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物质世界的现实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那样才能够从容应付。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有种种染污,所以要预防,不要被污染。在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不要受染污。对现实社会要能够完全、理智的理解,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去应付、处理(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四大天王取谐音也叫做风调雨顺,暗示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弥勒菩萨背后的是黑口黑脸神态威严、双手合十、神杵横放的韦陀菩萨,韦陀是佛的护法神,韦陀天在护法天神中以善走如飞著称。相传释迦摩尼涅盘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陀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捷疾鬼混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陀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陀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在寺庙中,正对大雄宝殿和释迦摩尼佛祖,保护佛教三宝。另外,在寺庙中,看韦陀菩萨的杵的方向就能分辨庙的大小: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圆觉禅林建成后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寺庙,因此天王殿里韦陀菩萨正如以上呈黑口黑脸神态威严、双手合十、神杵横放形象。 ◆居士楼 在圆觉禅林的后期建设中,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右边空地处将建设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宾馆级居士楼,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100人居住,同时还设有客堂,内有僧人为人答疑解惑。 ◆青龙谭与白虎山 圆觉禅林在整体设计上是独具匠心的,位置设计参照了易经,阴阳五行学说,整个寺庙坐北朝南,水面景观整体呈玄武造型,穿过天王殿,来到大雄宝殿广场,广场东边是主官运的青龙潭,配以九曲桥,曲曲折折暗含人生哲理;西边喷水造型的假山是主财运的白虎山,是圆觉禅林的一个特色景观,出自江南名家设计之手,采用安徽深山上的龟纹石堆砌而成,有山的地方就有虎,所以此景命名为白虎山,山后还有松,竹,梅岁寒三友相伴,一起组成圆觉禅林的亮点风景。 ◆大雄宝殿 供奉横三世佛的大雄宝殿,面阔39米,高21米,为重檐仿古建筑,建筑上的彩绘都是请了在东北的寺庙绘画名家手绘制成的,有别于前面两个大殿的是大雄宝殿上的彩绘是只有皇宫和寺院才能使用的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绘。是寺院最主要的建筑。佛殿称大雄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佛的大力能降伏各种妖魔;二是对佛的尊称,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圆觉禅林大雄宝殿于2009年12月18日上午9时28分举行了佛祖开光大典。 进入大雄宝殿大家都应该怀着庄重严肃的心情来参观,寺院里的大雄宝殿一般供奉的是横三世佛。 位于大殿中央的是佛教始祖释迦摩尼,他是佛教寺院大雄宝殿中必须供奉的佛像,释迦是种族名称,摩尼是圣人的意思,因此释迦摩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释迦摩尼两旁,此三人合称为“释迦三尊”。 位于释迦摩尼佛祖左手边的是消灾延寿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一般祈祷于药师佛,主要目的在于祈求现世安乐。药师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灾、延寿、去病,许多老者、病人都会礼拜药师佛,以求健康长寿。 位于释迦摩尼佛祖右手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一般祈祷于阿弥陀佛,主要目的在于祈求死后的解脱。阿弥陀佛主要是以其愿力,引渡众生到极乐世界,脱离苦难的轮回。 围绕在大雄宝殿两侧的是十八罗汉,他们原先是十六罗汉,但是在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九”是吉利数,因此总认为“十六”没有“十八”(两个“九”)好,因此唐朝以后,十六罗汉又被加了降龙伏虎两位尊者,成“十八罗汉”。又后来知名文人画家们以十八罗汉为题绘画赞颂,所以十八罗汉很容易就在我国流传开了。十八罗汉的特点就是释迦摩尼佛祖嘱咐她们要永住世间、护持正法,他们不入涅盘,在世间保护佛法,普渡众生。 位于大殿的西北角上供奉的是大行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道场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以教化众生为己愿,引导众生学习佛法。 位于普贤菩萨对面,在大殿的东北角上供奉的是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但在大多数寺院中,其地位比不上观音菩萨,这可能与观音菩萨更贴近众生有关。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他和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现在出现在大家眼前的一组大型雕塑是海岛观音,俗称“望海观音”。观音是大乘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她以传说海里的大龟或鳖为坐骑。"海岛观音"这组彩塑像有大小108尊,以山峦起伏,海涛汹涌为背景。群像中心人物是赤着双脚,立在鳌头上的观音,好手持杨枝净水瓶,内装神厅的甘露水,用以救人百病,表现出"普渡众生"的风范。其左边侍立着双手捧有宝珠的龙女,右边有向观音合十参拜的善财童子。 ◆万佛塔 圆觉禅林在大雄宝殿后面建设高80米左右,占地75亩的露天四面大佛,俗话常说:“摸摸佛手有福气,抱抱佛脚抱平安”,抱佛脚能给大家带去平安吉祥、福寿康乐。建成后大佛和宝塔一起,更使圆觉禅林成为庄严而神圣的佛教道场,不仅为众信居士祈福护法提供了场所,也为更多人士于佛结缘提供了机缘,也将为促进佛教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俗话说:无塔不成寺,位于大雄宝殿西侧的地基部分是圆觉禅林正在筹建的万佛塔,佛塔也称为宝塔,是佛教的象征,圆觉禅林万佛塔设计总高度为59.95米,呈八角九层,其建筑形式为楼阁与密檐相结合的组合结构,是仿中国唐代佛教大乘佛教法期的峦檐宝塔建筑。万佛塔底层为两层平台配以汉白玉栏杆,下面有地宫,上面每层峦檐都配以彩绘,塔内不仅可以拾级登顶,还将供奉佛像万尊,故称万佛塔。建成后的万佛塔极富建筑装饰美感,融合当代建筑美学与古典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是圆觉禅林的形象建筑,也是沭阳的地标建筑。 坐落地简介元代,僧人德贵在沭阳县城东2.5公里处建招德寺。明代,寺庙迅速增多,计有18所庙宇,庵堂12处。清康熙七年(1668),沭阳发生大地震,古刹招德寺等一批寺庙被夷为平地。灾后,虔诚的僧人和信徒,纷纷化缘捐资,先后修复和新建22处寺庙。至清末,全县有寺庙77处,其中庵堂30处,约占总数的40%。 民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皈依佛门的人增多。明国16年(1927),沭阳佛教建筑共有107处。民国25年,全县有佛寺118所。一、寺庙 沭阳历史上著名佛教建筑物有招德寺、方广院、洪福寺、观音院、普济院、严华寺、准提禅院、观音庵、城隍庙等。 招德寺 位于今虞姬生态园处;元大德年间建造,后经数次修缮,已形成前大殿、后大殿、水月阁、东西厢房等,共有99间,为沭阳名刹。寺中原有7层砖塔,清康熙年间为地震所毁;另有一大钟,钟声洪亮,10公里远亦能听到,“招德晓钟”为沭阳八景之一。寺前一株千年白果树,枝繁叶茂。民国后,招德寺逐渐荒废,40年代,仅存前后大殿,解放前夕被拆除。 天后宫位于城南,又宫天寺,建于清雍正初年。鼎盛时期,有前后大殿各5间,钟鼓楼2间,前大楼5间,看楼14间,庙内供奉天后娘娘和三尊观世音塑像。主持僧定莲,僧侣迟莲和古莲(现健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二为庙会。抗日战争间,天后宫被拆毁。 城隍庙 位于今公园路实验小学西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庙内供奉城隍塑像,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人们抬着城隍沿街出巡,届时,锣鼓喧天,所到之处,观者人山人海。庙内游戏楼,称遏云楼,每年都有戏剧团来此演出。民国25年,戏楼倒塌。40年代,僧人奔走他乡,庙遂废。 清凉社 位于今万匹乡蔡家村,清嘉庆年间。内供奉释迦摩尼、关帝、龙王爷等数百尊塑像。该寺因有“扣百子’之举而闻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无子者怀着虔诚的心情,风雨无阻来到寺内,顶礼膜拜,捐资许愿,祈求赐子,僧人则送给每人一个小面人。“扣百子”活动吸引了淮阴、镇江等地信徒远途跋涉前来求子。1987年,清凉社恢复,门前竖有清康熙年间修复寺庙的残碑,字迹依稀可辨。 龙王庙 位于今万匹乡蔡庄村,解放前一直为观音庙,有茅房3间。解放后停止宗教活动。1986年,尼姑能友化缘集资,先后建起3间大殿、3间西屋、3间前殿,内供观世音塑像,名观音庵,后易名龙王庙。平时庙前旗杆上高挑绣龙杏黄三角旗。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庙会,届时香火昼夜不绝,尼姑仁旺和圣传应接不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