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员工精神
释义

员工精神——企业员工从优秀到卓越的10大法则内容简介:“企无人则止”、“人无神则死”,企业从初创到壮大到辉煌,员工从入职到优秀到卓越,都离不开——精神。“员工精神”是一种至高的信仰、强大的力量、不息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向前的动力、热情的态度,也是员工从优秀到卓越的职业准则,更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永恒动力。

李强 主讲

内容简介:

企业员工从优秀到卓越的10大法则:

高贵:尊老爱幼,文明礼仪

进取;积极热情,主动乐观

追求:谦虚好学,永攀高峰

奉献:乐于奉献,不拘小节

榜样:以身作则,决不推让

协作:团结互助,互助互爱

自信:大胆创新,积极表达

执行:承担责任,全力以赴

归属:公心为上,企业为家

节约:成本控制,注重细节

李强其他作品《为自己工作》

内容:为自己工作,做一名懂感恩、讲孝道、负责任的好员工!

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如何使工作热情和努力程度不因工资待遇不高、别人评价不公而减少?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教育与员工加薪统一到一起?如何强化和培养员工的敬业态度及自身定位平衡的心态?李强老师《为自己工作》针对企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从员工心态入手,深入浅出,剖析答疑。对于个人成长和企业稳定都不啻为一剂“心灵鸡汤”。为员工和企业共赢指明了一条通向成功之路。

员工精神修炼远比员工的技能培训更重要!“企无人则止”、“人无神则死”,企业从初创到壮大到辉煌,员工从入职到优秀到卓越,都离不开--精神。“员工精神”是一种至高的信仰、强大的力量、不息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向前的动力、热情的态度,也是员工从优秀到卓越的职业准则,更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永恒动力。

讲师:李强 亚洲著名员工培训专家

·2005年中国十大超级培训师

·中国经营报专家顾问团高级顾问

·《中国工商》杂志副总编

·中国国际营销节副秘书长

·著名营销策划专家

·中国顶尖企业培训导师、享有“中国启智训练第一人”之美誉

·湖南益阳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总顾问

·中国奥康集团高级顾问

·北京巨思特营销策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深圳特锐思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强简介:

1978~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生、研究生毕业。

1985年7月起在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所)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系主任。

1999年9月起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社会学系主任。2003年6月起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

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委员、国家民政部、卫生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等。1998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第一批“跨世纪优秀人才”。

1993年至2006年期间曾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狄更森学院、布法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加州洛杉矶分校等大学讲学和作学术演讲,亦曾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布里斯特尔大学、日本立命馆、早稻田大学、筑波大学、青山大学等作学术讲演。

著有《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1989)、《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1993)、《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1995)、《中国扶贫之路》(1997)、《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1999)、《我国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2001)、《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2004)、《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2004)、《中国水问题:水资源与水管理的社会学研究》(2005)等著作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曾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奖励。社会学家李强访谈“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倡导“和谐社会”是我们对“社会目标”的重大反思。

《员工精神》读后感

近日观看了李强老师的《员工精神》系列讲座,感觉受益匪浅。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其对自身在企业中的角色地位,决定着他对企业的情感和对工作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工作态度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当然李强老师还讲了很多,譬如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象我们制水班组,一、二泵房和加氯工之间如果少了合作,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看具体情况,机组想开就开,反冲洗想洗就洗,不仅会增加大家的工作量,使电耗增大、机器磨损严重,给公司造成浪费,还会使同事关系紧张。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工作中,个人和个人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都需要精诚协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优秀的团队精神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团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无所作为。

李强老师还说到要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家庭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是如此。特别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今天,降低成本节约每一分钱也是一个企业生存下去的法宝之一。我们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总之,李强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从敬业、忠诚、奉献、责任、进取、合作、高效等几个方面对什么是员工精神作了阐述,让我们在笑声中对工作、对生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李强老师说的这些,其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做事先做人,只有自身的业务水平、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提高了,自己的事业才能更上一个新台阶。(吴燕)

图书信息

书名:员工精神

作者:李强 著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3-1

字数:72000

版次:1

页数:168

印刷时间:2008-3-1

开本:大32开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ISBN :9787802234109

包装:平装

定价:¥19.80

目录

第一章 感恩之心

人生处处是考场

爱企业也是爱国家

全面地理解事物

第二章 理解之心

领导风光背后是辛劳

成由勤俭败由奢

大河无水小河干

第三章 乐观精神

抱怨企业之时就是离开之日

尊重公司,尊重客户,彼此尊重

思想、理想要落于实处

第四章 自信之心

自信与自负仅一步之遥

相信自己,执着追求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身先做到

第五章 谦虚之心

虚心学习可以创造成功

当场出丑不一定是坏事

绿叶的价值在于衬托着鲜花

第六章 进取之心

勇于展现自身能力

心在哪里收获就会在哪里

学习、体验、改进就是进取

第七章 责任之心

责任不容推卸

以工作为中心

责任需要用心打造

第八章 团队之魂

团队精神威力无穷

注重团队协作精神

具备一技之长是立足之本

后记

书摘第一章 感恩之心

人生处处是考场

三岁娃娃都知道的事情,八十岁老人未必能做到。不信?请静下心来,想想以前的岁月:

在孩童年代,钟情于自己喜欢的玩具,无论是捏泥人儿、掏鸟蛋,还是在雨水汇成的水坑中“徜徉”,不管父母喜欢与否,总能自得其乐。

到了上学年龄,有了自己的梦想以及人生目标:我要当有钱人!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文学家!我要当……

大学毕业后,长大了,成熟了,有知识了,梦想与现实开始贴近,可生活、工作仍不尽如人意,甚至会有些迷茫。

而今,放眼四周,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有多少人都在做着令自己痛苦甚至痛恨的事情?

回顾逝去的岁月,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似乎都在变动中。原因在哪里?

没有把考题做好?没有好好地学习?

学习的地方,不仅仅是学校,还包括社会。社会才是更重要的考场,社会中的每件事都是考题。请记住:

人生处处是考场,人生事事是考题。

社会调查结果表明:从社会中学到的人际关系、处世技巧、经验能力等,实际应用率达到85%;而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等仅占15%。可见,社会这个考场中的考题更加难考,也更加重要,与学校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学校里,只要学习好,基本不会有其他方面的压力;社会则不同,工作成绩、人际关系、性格等许多方面都有可能导致你的失败甚至惨败。

学校里的考题往往黑白分明、逻辑严谨;而社会中的考题也许会有些许灰色,惟有心态平和,方能坦然面对。

在学校里,或许仅仅需要重视几次大考而已,例如:期末考试、中考、高考;而在社会这个考场内,每个职位、每份技能要求,甚至每句话都是考题,例如:在应聘或者升职“答辩”中,领导的每句问话,都可能在考察你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逻辑能力等,一句话答错,咔——你就可能被“剪掉”了,考试失败!

在学校里,对于不会的、答不好的试题,只要通过请教老师、同学,就可以弄清答案,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能够回答正确即可。即使像高考那样的考试,也会有春秋两考甚至重考的机会。在社会中则不同,很少有人会得到真正的帮助,即使获得了帮助,下次考题再出现的时候,也会因环境、能力变化等原因而需要做出不同的解答。

学校考试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凭证,积淀的是各类知识,培养的是学习能力;社会考试给予我们的则是更高的物质奖励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考试背后是父母的期望、自己的努力;社会考试背后则是组成家庭的必需条件、供养家庭的必要条件、赡养父母的必备条件,这些条件就是金钱。

既然社会考试和学校考试相比,前者的重要性和对人的日后成长发展的影响都较大,那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会有着轻视社会考试,重视学校考试的现象呢?

回想一下,每到期末考试,我们的心情如何?胆颤心惊!尤其是高考之前的那几天,简直就是寝食难安。可现在呢?工作和考核的时候,还会这样吗?稍作对比,就会发现二者的区别。

对高考我们有着某种畏惧,对工作则鲜有这样的感觉。畏惧并非是害怕,而是担心自己无法做好它,从而辜负了父母的辛劳、自己的努力。难道工作就没有付出自己的辛劳和努力吗?既然付出了,就应该端正态度做好它,而不是敷衍了事。

许多人都认为高考是整体,工作只是局部,高考比工作更重要,把工作理解成仅是某个阶段而已,这件工作没做好,还可以做其他的。这些人挂在嘴边上的话一般都是“是金子到了哪里都会发光”,更有甚者还会说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会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全局胜利固然重要,局部胜利也不能忽视。同样,如果不先把人生的每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整体人生怎么能获得成功?学校中的考试,给予我们的无非是名誉、文凭;而社会中的考试将会给予我们能力、信任和广阔的升迁道路。

学校中的考题,因为没有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经常会导致这样的一种情况:许多学生找工作前,一个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洗礼后,心里想的可能就是“要是有个饭店来电话多好呀!先不管钱多钱少,找个能吃饱饭的地方也行!”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有人说大学生、海归是高知群体,之所以就业状况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创业资金,缺少将智力进行转化的渠道。缺乏创业资金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脱节。将资金给予今日的大学生,其结果很可能导致投资者失眠。当然,学生创业成功者也不少,但与庞大的大学生团体相比,暂且可以忽略不计。

社会和学校中的考试内容有着诸多不同,但有一点共同之处,就是都需要不断学习。天下没有一学就会的事情,也没有永远学不会的事情。努力做事才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一切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两个字:“观念”。

观念会影响人的一生,也就是说思路决定出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改变思路,总是抱着“为老板工作”或者“为黄世仁工作”的思想,工作成绩肯定不会理想,结果也只能去改变坐的位置,不断地更换工作,直至走完坎坷的一生。

因此,无论你的知识积淀多么深厚,都要放下身段去重视工作中的考题;相反,即使你的知识积淀比较薄,也不必灰心丧气,把工作做好,同样会有好的生活、好的前途。

答好社会考场中的考题,需要我们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只有怀着对家庭、父母、亲友、领导、同事的感恩,才能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考场上的冠军。

爱企业也是爱国家

国家是个人的依托,个人再强大,在异乡都是弱小的个体。国家落后时,连国土都无法保护,更何况身处异乡的国人呢?

回想一下中国近代史,无数中国人被当做“猪仔”卖给西方人,圆明园被烧,国土被践踏,人民惨遭屠戮。“人穷志短,马瘦毛长”,面对外国人,国人总觉得低人一等。

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国家都曾经发生过排华事件,最恶劣且最明显的便是1882年5月6日美国总统切斯特,阿瑟签署的《1882年排华法案》。面对如此恶劣的排华事件。当时的清政府也只是外交抗议而已。

我们很幸运,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29年的历史。在前20年,中国企业绝大部分都是给外国品牌做代工,产品则被认为是“廉价货”。当海尔、联想、三一重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一大批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后,情况有了巨大改变: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文、学说普通话的热潮;外国人印象中的中国人,从长袍马褂、瘦骨嶙峋、面黄肌瘦的“东亚病夫”,变成了西装笔挺、腰缠万贯的旅游者。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形象与思想、行为并不统一,但此时的不文明行为,已经不会再引来关于民族劣根性的讨论,而仅仅是对某一暴发阶层的鞭挞。

人类有着普遍的“敬富基因”。国家贫穷落后时,国民就会被欺负、被歧视,即使个人非常富足、强悍也无济于事,人家可以用其他的手段获得竞争的胜利;国家富足强大了,国民就会被尊敬、被重视。今天的国人在出外旅行、工作时,如果遇到困难和危险,国家不会再袖手旁观,而是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自己的公民渡过难关。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以前我国公民到外国后,首先被询问是否是日本人、韩国人,最后才问是否是中国人;而现在,国外友人会先问“您是不是中国人呀?”

发生上述转变的原因在哪里呢?

人的言谈举止问能够显露出精、气、神。“家有二斗谷,说话气都粗”,人在底气十足的时候,必然精神焕发。

作为普通人,不需要把“爱国”理解为“马革裹尸”、“冲锋陷阵”,该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工作,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那么,爱企业与爱国家有什么关系呢?

不爱企业也就等于不爱祖国。许多人认为这是过分夸大企业的作用。其实不然,当今世界国家经济的崛起,必然需要依靠强大的企业,企业的强大联系着国家的富足。

企业可以为国家创造税收,满足就业需求,从而为社会和谐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企业家作为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对国家、民族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雪岩、乔致庸等初具企业家雏形的富商们,在抵抗外侮时的鼎力支持和对灾民的救助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可以以企业家冠称的陈嘉庚等爱国人士,在抗日战争中抛家舍业、不遗余力地支持抗战,获得了国人空前的尊敬。

由于历史原因,企业家的称号有着某种辛酸,再加上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贫富差距的加大,使得企业家背负了许多重压。毋庸讳言,第一代企业家诞生于改革开放后,他们身上固然有着体制转轨时的明显痕迹,但第二代(诞生于邓小平南巡后)、第三代(21世纪兴起)企业家已经成长起来,不能因第一代企业家身上的各种历史问题,而对整个企业家群体心生厌烦。否则,不仅于国于民不利,更对自身成长不利。

不注重企业家成功之处,却专注于企业家失败之点,正如整日说人是非,不进行自我反省一般。如此做法,极有可能导致强者不敢强,弱者更变弱。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每次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国家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乃是根本原因。

唐朝敢于面对,敢于学习,敢于敞开国门,国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记录唐朝历史的文献中,我们很少看到高高在上,口称他人为蛮夷,对外国人排斥的行为,当时的唐朝政府内有众多非汉族甚至非中华民族的人士担当要职。唐朝的知识分子甚至不惧惊涛骇浪,远赴重洋去学习知识、技能。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发展,企业才能壮大,国家才能富强。成功的道路和方法有很多,快速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别人成功的心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决心,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好的方法。

整日端坐屋中,细数企业家的不足,倒不如尽快成长为好企业家,使那些坏企业家无处藏身、不能恬颜苟活,也使国家真正实现伟大的复兴。复兴的标杆儿是谁?大唐!它也许不如宋、清富有,也不如元朝刀戈锐利,但其自信至今都是值得称赞的。自信自身强大,而又不洋洋自得;既吸取他人精华,又不失本我。如此,方能真正地强大。

个人只有让自身发挥最大价值,才能使企业兴隆,进而使国家繁荣昌盛:国家繁荣昌盛了,个人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可见,个人才是最终的受益者。因此,员工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工作、热爱企业。

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既然国家给了我们自豪的历史、和平的环境,我们就应该对其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努力地工作,才能创造美好的前程,才能为祖国的强大尽一份绵薄之力。

全面地理解事物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有先掌握好方法和思路,才能把事情解决好。

人们对企业家的看法中有许多都有待商榷,例如:认为企业家都是为富不仁之徒。虽然有“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一语,说的是仁慈的人不宜带兵,对待敌人仁慈就是对待自己一方的残忍;仗义的人不宜开公司,因为它会带来许多人事问题。但是,对企业家的各种行为,我们不能仅凭主观臆断、一概而论,例如李嘉诚、张瑞敏等企业家,他们既是时代的骄儿,又是民族的骄傲。

每个强大的国家都需要有强大的企业作依托,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企业家所处的地位,充分认识到在企业家带领团队成员实现企业存在价值的过程中,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尽公平的事情,难免会需要有人做出牺牲。

什么是企业存在的价值?

企业家带领团队成员必须要获取利益,让团队内的成员拥有各种学习、成长的机会,才能使得企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功。当企业不能获取利益时,它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不能孤立地理解事物,否则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近年来“废除中医”的闹剧,就是孤立地理解事物的典型代表。正确理解企业家的行为,才能更好地明白企业家。员工只有对企业和企业家全面理解,才能保持心态平和,事事洞明。

全面理解事物,首先就要求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作为企业家,要站在员工角度,思考员工需要什么,他为何工作不努力、不积极;作为员工,要站在企业家角度,思考企业家作出相关决策的原因,如果换做自己该如此对待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全面理解事物,就是要确立“了解对方需求后满足他,对方才能满足你的要求”的思想。

其实这一点在《道德经》中早有体现:“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虽然各种版本的《道德经》在文字上有所不同,但其含义却没有本质区别。当然,《道德经》是从反面来说明论点的。

全面理解事物,就要从现在做起。

比如,尝试找自己不喜欢的电视剧、图书看看,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聊聊天。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曾经不喜欢的东西同样有着让人喜欢的地方,以前的不喜欢也许仅仅是由于自身的偏执。

全面理解事物,就是要求每个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认定自身的过错。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事情获得解决,才能让他人更好地理解你、认同你。放弃偏于一隅的思想与固执。个人才能拥有更好的心情、更洞明的眼光、更广阔的胸怀,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近代西方国家的发展速度之所以超过中国,乃是人类自狂、自大的本性使然。一个国家、民族、企业、个人不能长期都处在兴盛阶段,原因就在于不能正确面对得到与失去,一有成绩便会沾沾自喜,好大喜功;遇到困难就会裹步不前,惟恐避之而不及。如果将衰落的原因仅归咎于文化乃是大错特错。当然,文化中确实有些该反思的东西,但反思不等于“全盘否定”、“全盘学习”。学习应当在保持自身优点的前提下,去吸收其他文化、企业、个人的优点。

传统文化要求我们遇到问题时,要“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吾日三省吾身”等等。在这点上我们应该感谢传统文化。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延续了自身的文化,仅此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新世纪,企业、个人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立身之本,在学习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怀着感恩的心去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书籍

基本信息

作者: 埃德加·沙因 / 宁一 / 宁一

译者: 宁一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出版年: 2004-6

页数: 160

定价: 16.80元

装帧: 平装(无盘)

ISBN: 9787502825249

内容简介

《员工精神:优秀员工的职业基准》是《纽约时报书评》举荐给美国企业员工的最完美培训读本。员工精神是每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职业精神,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职业基准。

目录

第一章 敬业:忠于职位本分

1 工作是人类的天职

2 保持敬业的职业态度

3 认同所服务的企业

4 敬业到位彻底

第二章 责任: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1 做好本职工作

2 责任不容推却

3 借口不是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第三章 忠诚:企业和员工生存的基石

第四章 进取:工作积极主动

第五章 合作:发挥团队优势

第六章 高效:提升工作价值

第七章 创新:用创造性思维工作

第八章 服从:执行力就是竞争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