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园林村 |
释义 | 园林村位于衢县、江山市、常山县交界的乌石山下,江山港环村区而过,紧靠衢(州)江(山)公路及浙赣铁路后溪火车站。隶属于衢县华墅乡。1992年,有526户、2000人。其中,朱姓1600余人。水田1360亩,山地3500余亩。 简介园林村人,历史上长期以儒学为规范、文明建村庄而闻名四邻。民多义举。清初园林村民助常山招贤渡良田40亩,使园林朱氏子孙免费过渡;康熙年间衢州灾荒严重,外出逃荒者数以万计,园林朱仁九慨然开仓博施,衢州府属5县有数万灾民受其救济,灾民讴歌颂德,康熙五十年(1711)吏部右侍郎仇兆鳌途经衢州时闻悉后上奏朝廷,康熙皇帝恩赐仁九“爵隆七品之荣”,仇兆鳌并撰《仁九朱公传赞》;乾隆年间,柯城鹿鸣书院创办时,园林村民助良田40亩。 民俗特色保婴敬老清道光九年(1892)前就开设保婴局,并置有保婴田产。同治九年(1870),为禁溺女之风,重整保婴局。共捐得年田租28担,又钱80余千文,以备散给保婴经费。赤贫难育之家,怀孕之时每月给钱600文(约4个月),生后每月给钱300文(约年半)。产妇死亡,局内出钱5400文,其女婴由董事代为觅人抱领。如有父母溺婴者,查出重则鸣官重办,轻则罚款。光绪年间朱东海溺女婴,局内罚大洋10元。实难育者,可到局内领取大洋5元,觅贴无女者抚养。同时,颇重敬老,村中无靠老人60岁每月给米1斗;70岁每月给米2斗,每两年给小棉袄1件;80~90岁每月给米3斗,每两年给长棉袄1件。死亡后,由局给棺义葬。此外,规定同姓不准结婚,实行一夫一妻制,如元配生子,丈夫终身不得娶妾;丈夫已逾40岁而元配无子者方可娶妾,但不得卖、租、典、当元配。违者重罚。夫妻不和难以共处者,可写休书退回。21世纪30年代,朱石林卖妻,罚其琉璃宫灯4盏,悬挂于祠堂内,以示警戒。1949年后政府提倡男女平等,溺婴现象断绝。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感召下,村内只生一女就节育者亦为数不少。 勒碑禁赌清道光二十五年村请示县衙,由县出告示禁赌。园林村民从而恪守无犯。咸丰年间兵燹,告示遗失。至同治年间赌风渐盛,为害不浅。村民心忧。同治十三年(1874)由朱机成等呈文西安县知县请求禁赌,获准立案,勒碑祠内永禁。禁令规定:凡在园林境内聚赌,不论何地何人,则罚赌者给园林村内居户每户猪肉1斤,16岁以下犯者每户半斤。1875年,朱机成侄朱禄敏赌博被抓,其家贫寒,朱机成代其侄受罚,自宰肉猪,按禁令给每户分猪肉1斤。朱机成如此严于律己,村民敬畏。数十年间,村民恪守无犯。民国初年,刘坂郑某、江山平埂周某,先后在园林山场聚赌被抓,各罚其给村民每户分猪肉1斤。1942年,朱鸦头、杨卸丕等聚赌被抓,给村民每户分猪肉1斤,另加大馒头两只;抗罚者鸣众,并拍产惩罚;赤贫者,勒令迁出园林;严重者鸣官查办,严惩不贷。50年代,如聚赌被抓,自敲锣游村示众。60年代,罚做义务工。 尊师义塾老师报酬,每年修金大洋120元,分四季按期分送,不得延误。在塾必须尊重,不得率意轻慢,如藉酒訾言滋事者,鸣众责罚。有可造之才者,父兄须督促子弟,体谅教师,能升上高一级学校者,应给教师自酬谢仪。凡子弟入塾者,有贽见节礼及膏火、茶炭小费派出供应 老师。逢二、八两月由值年校董率领子弟,恭祭文帝及先祖朱熹,并拜谢老师教诲之恩。1941年后,师金除公费外,紫阳书院尚补助老师年稻谷 500~1000斤不等。 奖学清康熙年间,朱氏七世祖仁九析产4子外,提拨良田10亩作助学田,因而仁、义、礼、知、元、亨、利、贞等 房皆提拨儒产田租,以供后生奖读之费。清以文武秀才,民国时期以小学毕业为限。有可造之才,亦可藉此继续深造。并在暑期内,集园林村学生于祠内由紫阳书院出 资延师补习功课,以免子弟学业荒芜。园林办学在衢县南部颇有影响。新编《衢县志》专设“园林义塾”、“园林小学”两个条目以记。 兴学重教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五代孙朱照于宝三年(1255)随父朱楫(任衢州判)至衢州,拜经坂(今华墅乡金坂村)徐霖为师。后娶徐霖女儿为妻。见经坂南部的园林风景秀丽,遂于咸淳二年(1266)定居园林。从此,园林成为朱熹后裔兴学重教之地。 自朱照卜居园林后,本着朱熹“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遗训,其子孙十分重视教育,殷实之户延请先生课蒙子弟。迄至清咸丰年间,园林遭兵燹瘟疫之灾,村民生活穷困,一时无力延师蒙训子弟。直到同治九年(1870),由族长朱通培及其侄朱机成等倡仪,并经族人同意,采取自愿原则,挨户劝捐,置得年田租12余担,筹得资金156千文,创办园林朱氏义塾。推荐朱经明等16人为义塾董事,分为四班,轮流处理义塾事务。朱通培将办学过程及有关义塾10条规则撰成《园林朱氏义塾碑记》,勒碑刻文以示族人。现此碑因祠堂倒塌移立在村敬老院内。在创办义塾同时,还创建紫阳书院。 1928年,朱睿学高中毕业回村,以族祖朱熹别号紫阳为校名,将园林朱氏义塾改为园林村私立紫阳初级小学。改校董制为校长制。1941年,学校转为公办民助,称后溪镇园林中心小学。邻村子弟亦前来就读。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衢州,学校被迫停课。但校长杜宝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校中护理校产,使学校在8月日本侵略军退出后得以立即复课。1947年改为航埠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后,为华墅乡园林中心小学。1958年华墅乡并校于园林时,班级达29个,教职工41人,学生873人。1969~1982年曾附设2个初中班。校舍设在朱氏宗祠内,1988年迁入新校舍。 园林小学自创办以来,先后有3000余人毕业于该校。其中1949年后毕业的2042人。毕业生中有不少出色人才。现分布在北京、成都、重庆、上海和衢州化学公司等地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有朱睿根、朱鸿俭、朱乃昌、朱智土、周炳辉等10余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近百人。 文明建设园林村有祠堂、厅堂8座,是朱姓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主要有建于明代占地800多平方米的文一公祠和占地934平方米的文十公祠。1935年祠前造阁楼戏台。每逢重阳,演戏十天,开门以供村民游客观看,但男女有别,不能混杂。重九日演通宵达旦而无旦角上台之剧。茶摊酒肆统一安排,不演有伤风化之剧,剧班不得偷偷演戏,并有奖惩制度。九月初七祠内供村民每人猪肉1斤、寿桃一双,以佐贫困之户待客之需。1949年后,每年重阳节都要请较有名的剧团前来演出数场。60~70年代,村中文宣队组织演出。还应邀到临近几十个村庄演出。1982年村里投资15万元建园林村影剧院,内设999个座位,衢州市、江山市的婺(越)剧团多次前来演出,1986年南京军区文工团,曾在园林村隆重演出。80年代以来,还创办有老年活动室、民兵活动室、俱乐部、民校等。 园林村,1987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村党支部,1986年、1987年、1988年连续被中共衢县县委评为优秀党支部。 经济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始,园林村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农业,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先后兴筑了高弄、连口塘、汤家塘等大小水库9座。60年代筑起了蓄水量50万立方米的后弄水库。1968~1978年,垦茶园山地500亩,创办茶厂。同时,筑成蓄水320万立方米的三官岭水库,新建两座电灌站,开筑引水干渠6000余米。园林村95%以上耕地旱涝保收,粮食年产量达240余万斤。 1981年,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调动村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力提倡科学种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一优两高”,连续获得10个丰收年。1982~1985年垦杉林基地1500亩,柑桔地2000余亩。年产柑蜜桔400余万斤,人均养肉猪1.2头,人均年收入1860余元。1988年,县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单位。80年代以来园林村新建、拆建新房400余幢。村民开始向小康迈进。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8466 男 4436 女 4030 家庭户户数 2009 家庭户总人口(总) 8360 家庭户男 4348 家庭户女 4012 0-14岁(总) 2655 0-14岁男 1341 0-14岁女 1314 15-64岁(总) 5358 15-64岁男 2852 15-64岁女 2506 65岁及以上(总) 453 65岁及以上男 243 65岁及以上女 21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75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