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原始原子爆炸假说 |
释义 | 原始原子爆炸假说(primitive atomexplosion hypothesis)是大爆炸假说较早提出的一种设想模式。指宇宙最初为一个温度极高(10^12开以上)的由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致密球体发生爆炸,不断膨胀而形成现今宇宙的假说。1927年,比利时勒梅特(GELemaitre)提出,宇宙开始于一个体积小而密度大的如同白矮星物质的原始原子,它非常不稳定,一旦外界条件变化就会爆炸并迅即膨胀,炸裂碎片以不同速度向外离散,在同一方向上速度相同的碎片互相聚合而形成天体。即火球一旦出现,便立即开始膨胀,发生爆炸,不到三分钟经过膨胀已使自身密度、温度下降到10^9开,使某些基本粒子结合成原子核。两小时后温度降至10^8开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活动条件,不是衰变,便是与质子结合成氘、氦等(离子)。此后的10万年左右温度降低到3000开时,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这时中性原子形成,原子核开始俘获自由电子并保持在稳定的组态中,宇宙开始变得透明,使辐射几乎可完全自由穿行;等离子体复合成气体,以后气体逐渐凝聚成粒,进而形成各种星系和恒星体系,且在恒星内部形成新的重元素。此假说是阐述一个演化宇宙,并能说明相当多的观测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