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原本大学微言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4月1日)平装: 715页

开本: 32

ISBN: 7309035518

内容简介

《原本大学微言》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原本大学”,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作了揭示,给人以知识的乐趣和人生的启悟。《大学》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所著。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是宋代以后士入学子必读的教科书。文中以“明明德”、“亲民”、“至善”为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对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目录

第一篇 开宗明义

一、原本《大学》的原貌

二、从教授来访说起

自幼诵读益处多

但开风气不为师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被误用于考取功名

变本加厉的新八股

四、书生大半出农村

传统的农村生活

农村自动自发的教育

五、启蒙教育的审思

一夜发白《千字文》

先学做人,再谈政治

六、乌鸦式的读书法

但求能够写信记账

学童“齐放好喉咙”

七、先摆几个方块阵

“道”字的五个内涵

“德”字的内涵

“天”字的五个内涵

八、大人之学的探讨

怎样才算是“‘大人”?

《乾卦·文言》新解

还它的本来面目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北方与南方的文学风格

《大学》首文竟可以治病!

十、《大学》修养的次第

四纲、七证、八目

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

自觉觉他而觉行圆满

十一、朱晦翁昧改《大学》

“亲民”改作“新民”!

擅自改编《大学》次序

一字之差的故事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么?

宋德理学兴起的背景

朱子“虚灵不昧”说的探究

第二篇 七证的修养功夫

第三篇 内明之学

第四篇 外用之学

第五篇 内外兼修之道

第六篇 齐家治国

第七篇 治国平天下

第八篇 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

第九篇 西方文化与中国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序言

同样的,唐、宋以后的道家,也与禅宗互有关联,例如道教《清静经》的主旨,也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生在任何一个时代,要想做到思想、学术、生活完全能脱离现实而独立生存,肯定地说,是绝对不可能的。尤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儒者,如二程夫子、朱熹先生等读书人,当时学了佛、道两家的学问修养,就回来反求诸已,重新打开孔家店,自立门户成家,那也是无可厚非、情有可原的事。这些确实资料,你只要遍读程、朱两家遗集,及明了历史演变,就到处可见。但最不能使人赞同的,明明是借了别家的资本,或是偷用了别人的本钱,却又指着别人的大

门大骂“异端”,实在是令人齿冷,令人反而觉得假道学倒不及真小人了!

朱子“虚灵不昧”说的探究

现在,我们且看朱子怎样注解“明明德”和“亲(新)民”的涵义。这段注解在前一章已经引述出来。现在我们为了讲解方便,也为了加深印象,再次引述他的注解如下。他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朱熹先生代表宋儒,以及程、朱理学的最高哲学的主旨。我们把它试着用现代白话来说清楚。他说,《大学》所讲明德的内涵,是说什么呢?那是说人们生命中本有之性,原来本是虚灵不昧的,它能够具备一切的道理,而且能够适应万事的作用。

注意啊!这是朱子说,天生人性,本来便是“虚灵不昧”的,人性本来是具备理性,能够适应万事(万物)的。

但是,天生生命的禀赋,同时为气质的功能所拘束了,又为人心自己的欲望所蒙蔽了,所以有时候就昏迷不清醒了,也可说不理性了。不过,那个人性的本体,还是照样很清明的,并没有停息过。所以学问之道,就要在它发动气禀、发动人欲的时候来明白它,就立刻恢复它的最初面目。

注意啊!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朱子当然知道,但他不用“性善论”做定位,却用“虚灵不昧”四个字来说明人的本性,这就不知所云了!等于和尚不信佛经佛说,专门学那些五花八门的特异功能之说来当佛学。

虚灵不昧是心理上的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成的知觉或感觉的心态,这是由父母所生以后的后天现象作用,说它是后天的个性还马马虎虎。如果说是父母未生以前的先天之性,就大有问题了!

文摘

同样的,唐、宋以后的道家,也与禅宗互有关联,例如道教《清静经》的主旨,也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生在任何一个时代,要想做到思想、学术、生活完全能脱离现实而独立生存,肯定地说,是绝对不可能的。尤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儒者,如二程夫子、朱熹先生等读书人,当时学了佛、道两家的学问修养,就回来反求诸已,重新打开孔家店,自立门户成家,那也是无可厚非、情有可原的事。这些确实资料,你只要遍读程、朱两家遗集,及明了历史演变,就到处可见。但最不能使人赞同的,明明是借了别家的资本,或是偷用了别人的本钱,却又指着别人的大

门大骂“异端”,实在是令人齿冷,令人反而觉得假道学倒不及真小人了!

朱子“虚灵不昧”说的探究

现在,我们且看朱子怎样注解“明明德”和“亲(新)民”的涵义。这段注解在前一章已经引述出来。现在我们为了讲解方便,也为了加深印象,再次引述他的注解如下。他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朱熹先生代表宋儒,以及程、朱理学的最高哲学的主旨。我们把它试着用现代白话来说清楚。他说,《大学》所讲明德的内涵,是说什么呢?那是说人们生命中本有之性,原来本是虚灵不昧的,它能够具备一切的道理,而且能够适应万事的作用。

注意啊!这是朱子说,天生人性,本来便是“虚灵不昧”的,人性本来是具备理性,能够适应万事(万物)的。

但是,天生生命的禀赋,同时为气质的功能所拘束了,又为人心自己的欲望所蒙蔽了,所以有时候就昏迷不清醒了,也可说不理性了。不过,那个人性的本体,还是照样很清明的,并没有停息过。所以学问之道,就要在它发动气禀、发动人欲的时候来明白它,就立刻恢复它的最初面目。

注意啊!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朱子当然知道,但他不用“性善论”做定位,却用“虚灵不昧”四个字来说明人的本性,这就不知所云了!等于和尚不信佛经佛说,专门学那些五花八门的特异功能之说来当佛学。

虚灵不昧是心理上的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成的知觉或感觉的心态,这是由父母所生以后的后天现象作用,说它是后天的个性还马马虎虎。如果说是父母未生以前的先天之性,就大有问题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