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袁玉江
释义

1.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专职画家

简介

袁玉江, 原名袁江,1957年出生于山东,现居北京。笔名悟痴,中国焦墨焦彩画创始人,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1988年在济南举办个展,1995年荣获“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画家”称号,并名列榜首。 自此,闭门谢客,沉醉丹青至今,擅长国画山水、花卉,兼及人物,对书法、诗词、艺术理论及哲学颇有研究。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专职画家,《美术关注》总编。2009年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书画系列《袁玉江专辑》出版。

其而立之年的画展惊爆泉城,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多年闭门谢客、清修艺道。其作品秉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民族文化之精髓,具有传统意味的圆通的朗润,坚持淡化个性、崇尚中正、不求怪异。袁江先生与“焦墨焦彩”结缘。这个新生命的横空出世,源于天地人和;源于对自然的感悟和妙得;源于百折不挠地探索和研究。

其主要作品有:《子牙独钓图》、《悟道图》、《戏禅图》等。传略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等。

与“焦墨焦彩”的梦缘

焦墨画,又称渴笔、干笔、枯笔、焦笔画。初始宋、兴于元,行于明清,迄今不衰。清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着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著力,可以运用从心。”然而,虽知其理,却难于表现。此科,自初兴至今,焦墨画传世精品、成功之作甚为稀少。期间虽有山水高手偶尔为之也是凤毛麟角,终究没有形成气候。探其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枯润”这一核心主题。焦墨画不能因“焦”而失润……,显而易见焦墨画一科还不成熟。在绘画实践中,我发现“枯润”远比“水润”精彩、玄妙,且笔墨意境更加新奇、古朴,更加耐人寻味。

走进焦墨天地,源于一个“梦缘”之思。古人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日于梦境中我见到一幅旷世神品,就是焦墨一法所为。

此画为山水,整个画面,元气淋漓,墨气十足,透着一股仙气。神秘而深邃,苍润而幽静,清纯而澹逸,笔枯而气动,层次分明,山石、树木、丛草独立而蔚然生机……,鬼斧神工,不类人为。凡尘哪有如此之作——没有表现技法上的缺陷,没有笔墨的枯躁之感。我震惊,我激动。醒后仿佛还在梦中,依然兴奋不已……。时至今日,如新如亲,历历在目,惊魂动魄..。我很愚笨,几个月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佛主的开启啊!神灵引领,知古、知今、知我,从此“焦墨画”就成了我的研究课题。

任何一种艺术,都不能因材料和表现技法上的局限而影响主题思想的表达。“焦墨画”也同样不能因“焦”而四季不分,因“焦”而失“气”失“韵”。所以“焦墨画”的根本在于解决“润”的问题。

跟着梦的感觉,放弃一切旧习陈规,以“点、线、面”为基本表现手段,我开始了“追梦”,“思梦”,“画梦”。

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枯润”已俱小乘,“四季”初俱景象。

两千年之初,一日又有一梦:我站在两山峰中间,看到山头石壁上有三个“O”形的桔红色图案,用手去抓,结果是桔红色干粉。醒来很茫然,不知梦神又要传达佛主什么旨意。

光阴如梭,一转眼几个月过去。一次作焦墨山水,为突出树木,我用桔红水色点染树叶时,猛然想起梦境中的三个“O”形图案,瞬间脑海里闪现出两个令我惊愕不已的大字:焦彩。对啊!——焦墨亦可施焦彩。两者融合,岂不相得益彰。

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使我天目大开,步入一个崭新境界。

在艺术创作中,探索始终牵着悟道,悟到始终牵着表现。如何把焦墨焦彩溶化“中和”,是我遇到的一个新课题。以墨为主,墨不吃色,色不伤墨,墨色浑然天成,这是原则。然而首先是表现过程中因受“干枯”缺水的影响,阻碍了墨线的自然发挥,笔中原有的素养和特点难于再现,笔墨缺少玄变和活灵;其次是表现“枯润”。没有润味,自然就没有气韵生动;其三是墨色交汇处的留白和互为作用后的环境空色味素。(表现技法专题另论)解决好这些技法问题,焦墨焦彩的“中和”,“枯润”等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此科,前无古人,难以借鉴,只有梦里寻它千百度……

艺术生命在探索中衍生,真理与天地日月同生同在。在自然中发现、掌握和运用真理,凭靠天慧和勤奋。

梦使我与“焦墨焦彩”结缘。这个新生命的横空出世,源于百折不挠的探索和研究;源于对自然的感悟和妙得;源于天地人合。

我感谢梦神。感谢佛主。

(原载《水墨前沿》总第二十期)

评袁玉江之画

杨茂银撰文:我们应当明白在当今中国美术界,背负着怎样的一个“叠加的历史”和创新之重。一方面要继承厚重的传统,另一方面它还要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在一次次改变着它的生存空间。它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美术的本身。而每个画家或许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看到一点美妙的顿悟,也如同在世界美术史上只触到大象的身躯。大多数画家在商业环境的冲击下,都无法抗拒资本的诱惑,但他们还是有着自己的观感、创作、见识和灵感。而他们表达的方式与场合,又都交织着媒体和公众评判的倾向。这是画家错了还是这个时代不再需要画家了,抑或是画家远离了这个时代?有良知的画家仅凭一己之力又怎能去撼动资本追捧下的炒作。当下,是固守自己的桃花源,还是随波逐流的随着大众的审美和评判而安逸的走下去,这是当代中国美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有良知的美术家所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妨在梳理一下中国美术史,截至到元朝的时候,中国美术所有的科目都已经完全确立,更确立了山水、人物、花鸟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山水画又是首当其冲。在传统的画作之中,有着自己的格局和体态。山水画,从来都是精神的反应,千百年来一脉相承。它生动的记录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和观照方式,更是中华儿女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审美体现。

中国的许多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那种充溢在画中的浓重待渡之感,这是诗意人生的最好体现,也是生命观和现实的最好结合。我与袁江交往不多,但是当我看到他的画作的时候,被一种内在的充满气息的精神所打动着、震撼着。

观袁江作品《夜行图》、《静》、《清月无声》,更是能体现着一种生命观在现实的碰撞下,一次次发出追问的气息。既寒风带雨,又笑脸迎风。

焦墨焦彩,有着文人的气质,又凝结着时代的痕迹,它的诞生对于当代中国美术界无疑是一种推动。这种推动是从画的本身出发,既能夺物之真,又能出物之神。袁江初探焦墨焦彩的时刻,本着作为一名画家的良知,能给后世留下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也不枉此生。

采访中,袁江这样表述了他的观点,“任何画家在作品里表达的总是一种希望和寄托,这种深层的表达是源自于画家的内在的修养。”确实如此,千百年来,哪一位在中国美术史上流芳的不是学问大家呢?

“格物致知”是出自经典典籍《大学》,《大学》开篇讲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修身的出发点就是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宋代的“二程”更是将这一观点发挥到淋漓尽致,影响了后世之学。袁江正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将学理的要求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一丝不苟,孤胆直入,又将生命价值的追问带进自然的情趣中,去感悟生命的价值所在。

山水画,更让人们怀旧、抒情,有时传达了作者对某种现象的不满,也有时是画家为了证明现实的合理性。焦墨本身,就放大了想象的元素,焦彩,又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某种程度,给人鲜明的气象。袁江先生认为,焦墨焦彩,蕴含了“理与象”的统一,这种方式方法所表达的就是画家自身对现实的感悟和思想的思考,又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之中心性的修养和道德的启迪。它们同以心为源,相互渗透、互换,柔而尤刚而又天然浑成。“一上一下,以和为量”,焦墨为阴,焦彩为阳。这是一种和谐,更是一种圆融。“月落万川,处处皆圆”, 中国艺术倡导的生命形式,让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张力之间的平衡就是圆融。焦墨焦彩,实现了历史的二元结合,它具有生命自身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是穿越时空的复合审美。

在袁江的作品上,体现着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自觉意识,把有限的空间完成无限的审美想象,把“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根蒂留给了大众,留给了那片审美的天空。中国艺术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一系列审美知觉和审美评价的总和,因此中国艺术家把艺术品当作一种不断产生新的生命形式,艺术的创造过程体现在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中”。

袁江在一次谈话中谈到,作为画家,总要能找到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不盲目、不随从、不媚俗,这又是一个画家的品质所在。这也能从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空灵、平和、淡雅、幽情、超越等相互印照。这正是一个艺术家应当遵循的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那些画中的江山叠嶂、溪桥高隐、云雨楼阁一次次体现着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也体现着中国艺术家的生命精神。

袁江的画和他的行动始终是一致的,他说:“画非画,文章也。文不在精,在于道。中国画的笔墨始终是一个抽象的哲学范畴。”这与“余意尽在不言中”的意境又相当吻合。

袁江之画,力求焦墨焦彩娴熟的连贯运用,那种笔势和意态的沟通都是一气呵成,既显得简单、直接、明了,畅顺而又不失厚重和意蕴,反而更能引人入胜,一切的美感都水到渠成了。这种美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所要阐释的某种态度,即在人们心理形成一种影响和认同。相比较而言,焦墨焦彩这种圆融的艺术创新,不仅在和谐比例,还是有机统一,使得人们在作品的面前所产生的共鸣,还是让人满意的。

这里我们可以说,当一种艺术敞开封闭的自我的时候,到田野中去汲取营养,他就增加了一条新的生路。与其说焦墨焦彩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创新,不妨说它是袁江力图创新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还应当承认,一种新的艺术技法的创新与实践,是要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

我们提倡阳春白雪,还要从下里巴人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只有知根知底才能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实现根本的突破。

世间万事万物都因缘而生,因缘而息。袁江选择了画,选择了归隐;那归隐之后的顿悟:焦墨焦彩,又将此因缘圆满。当代的中国画坛,标新立异的数不胜数,自立门户的也不计其数,我们可以同意也可以不认可、批判或者不屑一顾,甚至超越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等,但自断根源,标新立异,否定前人或轻视前人的经验和成就,绝不可能创新,也创新不好,更不会走出一条所谓的“新路”,只能说附庸风雅罢了。以文学中的诗歌为例,中国的现代诗歌无论怎样变化,还是能追根探痕的,新诗,毕竟才在中华大地生长不到百年;古体诗,即便是创新,仍旧能看到传统诗歌厚重的根。袁江之法,“非他一人之法”,乃是对先贤成果的继承与发展,并在他的实践的体验之中,实现了审美的合流。

袁江对于艺术的追求而言,是一个痴迷于其中的“画痴”,他的山水画中,无不体现着他对自然、人类社会和谐的向往,那种在自然中寻觅解脱、慰藉,摈弃功利的念头,在山水中得以享受的唯美主义和浪漫情怀,恰恰是艺术超脱的所在,也是中国艺术的美感所在,更是中国美学的本质所在。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真正的艺术审美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从大众的内心做起,因为我们在喧嚣的这个年代,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一片高华流丽、傅彩灿烂的港湾,它给我们宁静,更会给我们诗意的交感,也让这多彩的生命在这个艺术的时代里盎然的生存。

2.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简介

袁玉江,男,生于1955年2月,新疆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本科,学士。现为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气候与环境、年轮气候与年轮水文研究、应用气候研究,具体工作涉及到年轮气候年轮水文研究、现代气候变化分析、小气候考察、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大气污染评价及预测、热量资源对棉花产量的影响、遥感地面光谱观测及分析、应用气候、第四纪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成就

[1] 新疆300-500年水文气候序列的研究与应用,1994年获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均排名第二)。[2] 新疆水情(含雪情)变化遥感遥测服务, 1997年获新疆自治区农业适用技术推广2等奖(排名第三)[3] 新疆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综合系统研究,2003年获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论文专著

[1] YUAN Yujiang et al. Variations of the spring precipitation day numbers reconstructed from tree rings in the Urumqi River drainage, Tianshan Mts. Over the last 370 year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7, 48(14)[2]袁玉江、邵雪梅,李江风、李新建、唐凤兰,夏干萨特树轮年表中降水信息的探讨与326年降水重建,《生态学报》,2002年,第12期[3]袁玉江,李江风,张家宝,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天山中段北坡348年来的降水量,《气象学报(英文版)》,2001,第1期[4]袁玉江、李新建、何 清,影响阿克苏棉花气象产量的温度因子研究,《棉花学报》2001,第4期[5]袁玉江,桑修诚,龚原,王月娥,新疆气候对地表水资源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初探,《应用气象学报》,2001,第2期[6]李江风等,李江风、袁玉江、由希尧等编著,《树木年轮水文学研究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0年[7]袁玉江、叶玮、董光荣,天山西部伊犁地区314a降水的重建与分析,《冰川冻土》,2000年,第2期[8]袁玉江,李江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450a冬季温度序列的重建与分析,《冰川冻土》,1999,第21卷 第1期,P64-70 [9]袁玉江,桑修诚,甘肃省河西地区气候对流量影响的初步分析,《高原气象》,1998,第2期[10] 袁玉江,桑修诚,吴素芬,北疆250年地表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6,第2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