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袁姓 |
释义 | 袁姓,是中华民族的大族之一,其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36位,人口约有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4%。 姓氏来源妫姓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姚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轩辕黄帝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少数民族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迁徙分布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历史名人:河南省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册。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代三公”。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风鉴,累验不爽,曾仕于隋,为盐官令。唐时,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在隋朝时曾出任盐官令。在洛阳曾给杜淹、王珪、韦挺三人相面,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出任武官。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届时大家还会见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由太子李建成举荐王珪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三人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公等终且贵”,最后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结局后来验证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贞观初年,袁天罡以相术预测已是名扬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召见袁天罡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并问他:“古有君平(汉朝严君平,术数大师),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要比他强得多!在九成宫让他为贞观重臣张行成、马周等人看相,所预测后事无不准确。 袁盎:字丝,汉朝楚人,个性刚直,有才干。汉文帝时名震朝廷,因数次直谏,触犯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吴王优厚相待。他在汉武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氏头一位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东汉名臣。少承家学,举孝廉。曾任阴平长、任城令 ,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 ,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京师肃然,名重朝廷,为时人称道。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时为郎,灵帝时辟为大将军何进的椽属。中平元年(184年)任中军校尉。灵帝死,绍劝何进召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及何进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进宫,将宦官无论少长一并杀光。董卓入京后废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与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讨卓,被推为盟主,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又联合公孙瓒迫冀州牧让权,自领冀州牧。后利用乌桓击败公孙瓒,镇压黑山军和河北地区的民变队伍,遂占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称大将军,兼督州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绍外宽而内忌,刚愎自用,拒绝谋臣沮授所建积蓄力量以图天下之策,与北方另一较大割据势力曹操争战。五年,双方决战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灭,逃回邺城,于七年忧郁病卒。死后,诸子争立,均为曹操所灭。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后汉末年的军事家,军阀。袁绍兄弟,“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入洛阳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怕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阳。之后被刘表推荐为南阳太守。之后袁术召集各路诸侯,190年攻入洛阳;在南阳时由于骄奢不修法度,成为当地百姓之患。后袁术与袁绍起称突,而与幽州公孙瓒结盟,遭袁绍、曹操夹击。袁术抵挡不住,率其部众前往九江,自领扬州刺史。后来袁术获得东汉的传国玺之后,便决意称帝,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术称帝的行为并没有获得各路诸侯的支持与响应,袁术不久后便受到曹操击败,199年吐血而死。 袁宏: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累迁至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专掌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后汉纪》30卷。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 袁郊:字之仪,袁滋之子,陈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学家。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作有传奇小说《甘泽谣》一卷。 袁枢:字机仲,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南宋史学家。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著《通鉴纪事本末》42卷,因其文总括为239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创造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 袁江:清代著名画家。字文涛。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善界画。长于山水楼阁,精湛绚丽,能粗能细。初学仇十洲,中年继而临摹古人画,在传统基础上创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间。他后半生受当时在扬州的山西盐商之聘,同他的从子袁耀到山西运河作画,作品流传在北方较多。其山水主要学宋代阎次平;画石多鬼面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后期多画古代宫苑图,如《梁园飞雪图》、该图以枚乘、江淹的梁园、兔园赋为依据,极尽宫苑之壮丽 。另画《东园胜概图》卷,此图用长卷形式,界画精亚,建筑物比例适当,树石形态若真,山影波光,层次深远。《东园胜概图》为其代表作。还有《汉宫秋月图》等。 袁耀: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之侄。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袁江相似。其精品有胜于袁江者。偶作花鸟,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骊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宫图》,现藏南京博物院。约活动于乾隆中期。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学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定居江宁。其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书,为“江右三大家”之一。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擅长音乐,与羊昙之唱乐、 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袁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代表作为《后汉纪》。 明代中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并称“文三袁”,明末辽东,袁崇焕、袁应泰、袁可立,并称“武三袁”。 袁宗道:(1560-1600) 明代文学家。字伯修,号石浦。湖广公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会试第一。授编修。官至右庶子。他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与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而绝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汉。他说"心中本无可喜之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之事而欲强哭,气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论文》),就是说,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他的诗文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率真自然,不事模拟。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等,真切感人。他的散文缺点是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上,少有佳作。著有《白苏斋类集》。万历十七年(1589)归里,钻研学术,以禅宗思想研究儒学,著《海蠡篇》(今佚)。九年后复入京,官右庶子,任东宫讲席。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①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他在《与江进之尺牍》中说:"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在《雪涛阁集序》中说:"唯识时之士,……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 .. 袁中道:(1570-1623) 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柿录》(《袁小修日记》)20卷。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二月十五日)-1633年11月12日(十月十一日)),字礼卿,号节寰,又号闲闲居士,睢阳卫军籍,明睢州城(河南睢县)内人。举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苏州府推官、山西道监察御史、尚宝司司氶、本司少卿、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左通政、侍经筵、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加正治上卿,南都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战略家。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 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东林党人。授临漳知县。因为勤政爱民,治水有方,他被升为工部主事,后又被提升为兵部武选司郎中。后守辽东,履立奇功。 袁崇焕:字元素,号(或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广东省东莞市)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但不救朝鲜,擅杀大将仍触兵家大忌。后被崇祯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兴“文字狱”,清政府为贬损明朝君臣在百年后杜撰了皇太极以“反间计”构陷袁崇焕的故事,史学界至今争议颇大。袁崇焕曾为魏忠贤建祠,大学士韩爌云:“袁崇焕…,亦俱建祠,但与诸奸宜减等论。” 1630年,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处以极刑,北京百姓恨之入骨,明末史家张岱津津乐道地记下了这个血腥的场面“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到了夜里,袁崇焕的头颅在刑场,他的佘姓部下趁夜盗取了头颅,就埋在现在东花市斜街52号院内,还交代子孙,不必再回岭南原籍了,世世代代就在这里陪伴。60多岁的老太太佘幼芝自称从1630年至今,佘家已经守了372年的墓,历经了十七代,但其说法令人质疑。 有人附会说:(崇祯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极恩诏》……又复袁崇焕、赵光抃原官。 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祯死后于南京即位登基。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后金编《明史·袁崇焕传》)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这一说法也是沿袭的清编《明史》。 袁枢: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寓,袁可立子。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善骑射,有边才,工诗赋,为明末书画及收藏鉴赏大家,曾藏有董源《潇湘图》、《夏山图》、巨然《萧翼赚兰亭图》、《层岩丛树图》、《秋山图》、王维《山阴图》、宋《松桂堂帖》等,藏品流散天涯不为世所知者殊多。张庚《国朝画征录》卷首列传。子袁赋诚,清初知名守令,详载《碑传集》。袁赋谌,蕴藉善收藏。 袁于令: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另有小说《隋史遗文》。 袁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争议的是戊戌告密事件,与日签署二十一条,称帝等。他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重视教育,努力恢复中断三百年的汉族文化。期初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氏记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后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富国强兵,仓促称帝,因尿毒症夭折。葬于河南袁林,现有袁氏故居。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没有了首领,中国陷入了数十年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状态。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袁雪芬:中国越剧泰斗,工正旦,绍兴人。她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她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袁义达,袁伟民,袁则留,袁木,袁义达,袁洁莹,袁洁仪,袁咏仪,袁文杰,袁淑珍,袁和平,袁国强,袁泉,袁立,袁彩云,袁扬,袁腾飞,袁姗姗 郡望堂号郡望1、郡望 陈 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堂号2、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宗族特征1、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代有才人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2、字行辈份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辈份排语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 袁姓宗祠通用对联〖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扬风惠政; 卧雪清操。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疏陈五弊; 曲列三绝。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书藏万卷; 笔扫千军。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忠臣孝子; 四世三公。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倚马才高。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抚射衔道义; 接武在文章。 ——康有为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到处自开诗世界; 无人不拜老神仙。 ——黄之纪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黄初词赋空千古; 白下江山送六朝。 ——孙子潇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明德自有达人后; 忠臣心求孝子门。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才捷当庭赋铜鼓; 节高卧雪对梅花。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叱逆怀忠,谁出其右; 负图卫主,重义予生。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隋主宫人,司花美眷; 随园女弟,小草楼居。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袁崇焕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政得民心,后刺史称前刺史; 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父言慈子言孝职分当尽; 书可读田可耕世业悠存。 ——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慎修三年修;追远一片心。 ——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崇德追范前烈远; 尚朴遗规后昆长。 ——睢州袁雅堂墓表 水东追祖源,姓字尝开传帝后; 埭南立门户,农桑自可乐田园。 ——袁家云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中世文成 有廷得凤 图乃宗大 同尚贤朋 广昭法守 永庆安平 _____河南济源下街村袁氏族谱联 袁随圣 袁姓典故〖袁天纲相面武则天〗 隋末唐初,四川成都人袁天纲以善相面闻名天下,他在隋大业年间,曾为杜淹、王硅、韦挺等相面,后都应验。 相传武则天尚在襁褓中时,袁天纲应其父亲武士邽的邀请,来此做客,他一见武则天母亲说:“根据夫人的骨相特征,必生贵子。”武士邽又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让他相面,他相后来做了韩国夫人的武则天的姐姐说:“这位小姐也是大贵人,然而将来对丈夫不利。”他相武则天哥哥武元庆、武元爽:“这两个儿子都是保家之主,将来官可至三品。”这时乳母抱着穿着男孩服装的武则天,袁天组一见就觉得此幼儿不同凡响,脱口说道:“这位公子神色奥妙,前途不可限量。请抱着他走动走动,我再仔细相命。”袁天纲看了会儿,又让武则天抬头举目,大吃一惊道:“龙睛凤颈,贵人中之最贵者。”袁天纲再从侧面看,又惊讶道:“这个小公子未必是个男孩吧?若是女孩,就不可预测,将来一定是天下之主呀!” 〖义犬报仇〗 早在泰豫元年(472年),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褚渊、刘倓、萧道成共掌机密。 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年),桂阳王刘休范起兵进攻建康,形势非常危急,叛军已攻至南掖门,朝中诸将情绪低落,都没了主意,只顾自个儿准备逃命。这时,一向散淡的袁粲却慷慨激昂地对将帅们说:“寇贼已进逼到家门口了,而诸位却离心离德,我受先帝嘱托,辅助幼主,本当以死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今日正是我为国家而死的日子。”他令左右随从备马出战,神色悲壮。见久病、瘦弱的袁粲要去送命,一些将领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立即重新部署兵力,终于平定了叛乱,使朝廷转危为安。袁粲因功被授予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意即礼遇同太尉、司徒、司空相同)、领司徒。 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 升明元年(477年),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功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袁粲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袁粲遇难时,他的小儿子由保姆抱着投奔了他的门生狄灵庆,谁知此忘恩负义之人竟将这个小孩交给官府处置,并教训保姆说:“听说交出小公子可获得重赏,而今袁氏已被杀,把小公子藏起来有什么用?”保姆哭着咒骂:“袁公昔日对你恩重如山,现在遇到大难投奔你,你怎能忍心为私利杀害小公子?如果天地鬼神有良知的话,我会见到你灭门的那一天。” 几年后,一条狗忽然闯进狄灵庆的家,将其一家全部咬死。 〖脔婿〗 宋朝时,人们把科举榜下选择的女婿,称为“脔婿”。“脔婿”一语大概出自东晋文人袁山松,但这一说法实在没有道理。就中榜的科举士子来说,他们中间也有本不情愿做别人的乘龙快婿的,只是迫于权贵豪门的威逼强诱而不得不屈从。 有一位新科少年,相貌俊美,风度潇洒,被一个极有势力的权贵所欣慕,欲择为已婿。这个权贵使命十几个仆人将新科少年簇拥到自己府中。一路上,少年欣然而行,全无趋避推辞之意。到了权贵家门口,前来观看的人们几乎围成人墙,里三层外三层的,好不热闹。 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位穿金紫衣服的官员来,见了新科少年,满脸堆笑地说:“老夫我只有一个女儿,容貌也不错,愿与君结为秦晋之好,不知尊意若何?” 少年连忙鞠躬拜谢道:“我乃寒微之士,得以托迹高门,实乃三生有幸。只是小生已是有妇之人,待我回家后与妻子商量一下,再来答复如何?”众人闻之,大笑而散。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袁凯装疯避祸〗 袁凯在明朝初年曾任侍御史,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圈录应处决的囚犯,让袁凯送给皇太子审核。皇太子将名单删减了不少,惹得朱元璋很不高兴,就问袁凯:“朕与太子哪个正确?”袁凯一听此话,大费周折,双方都得罪不起,弄不好就要掉脑袋。急切之间,他巧妙对答:“陛下对囚犯处以极刑,从法律上说是正确的。而太子宽宥罪犯,说明太子心地仁慈。”朱元璋平常对人猜忌多疑,苛暴寡恩,一听此话,认为他在耍滑头。就把他关进监狱,随后又宽宥之。但是每逢早朝,朱元璋一见袁凯总要说“这是个滑头”。 伴君如伴虎,袁凯深知朱元璋秉性;凶残狠毒,许多功臣良将都被他诛杀,一定大事不妙,恐怕大祸临头。在一次早朝时,袁凯诡称中风,仆倒在地不起。同僚们慌作一团,朱元璋冷冷地说:“他既然中风了,就一定失去知觉。让我试试,看他是否假装。”命侍从用铁钻钻他,袁凯忍住痛,像死人般一动也不动。朱元璋这才相信,把他逐出朝廷,赶回家中。 袁凯回乡后,知道朱元璋不会放过自己,就装起疯来,用铁索锁住自己的脖颈,毁坏自己的形体。他还叫家人用炒好的面粉和沙糖搅拌后,从竹筒里挤出来,状似猪狗拉下的粪便,暗地里用布撒在篱笆脚下和水边,故意让人看见他爬着去取来吃。 后来朱元璋常念叨他:“东海跑掉了一条大鳗鲡,到哪里找回来呢?”于是派人到他家去,起用他为本郡的儒学教授,在乡饮酒礼上被尊为上宾。袁凯瞪着眼睛,注目细看使者,唱起了《月儿高》一曲。使者回报皇上,朱元璋这才认为袁凯真的疯了,便搁置下来。 〖袁知县智取骗骡人〗 明代江西人袁道任太平县知县时,县里有位老农,家住深山中。有一天,老农用骡子驮着钱物,骑着出山去购买东西。走到半路,骡子倔强不肯走,老人正无计可施时,一年轻人骑着毛驴前来,关切地问老人:“老人家,往哪里去呀?”老人气喘吁吁地说:“我要到县城去,可这畜牲怎么也不肯走了。”那人闻听此言,眼珠转了一转,对老人道:“我正好也要到县城,咱们可以同行。这里离县城还远呢,如果不加快速度,天黑以前赶不到县城。这样吧,既然你的骡子不听话,你又摆弄不住它,我的毛驴很驯服,为了早点赶到县城,暂且跟你换一下坐骑,怎么样?”老人觉得这年轻人真是通情达理,虽然素昧平生,却热心助人,便很感激地骑上毛驴。年轻人也跨上骡子,与老人边走边聊。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年轻人突然挥鞭猛抽骡子,拱手一揖:“老人家,得罪了。”便飞奔而去。 老人这才知道遇到了骗子,想到大半生家产顷刻间被人骗走,真是悔恨万分,无奈之下,老人便告到袁知县那里。袁知县听罢案由后,沉吟不语,忽然下令把毛驴关在厅堂上,不准给它喂食,并要老人不要离开,四天后再来听消息。老人也不知道袁知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焦灼地等待。 四天后,袁知县升堂,宣老人进堂问道:“你还认得离去的路吗?”老人道:“我知道。”袁知县说:“那好,今天就让你找到骡子。”于是就叫隶卒牵着毛驴同老人一道来到丢失骡子的地方,然后放开毛驴任其所往。毛驴因为饿得厉害,而且熟知回家的老路,飞快奔回主人家。老人和县衙隶卒跟进一看,老人的骡子正系在这家门前,老人指着这家院子中站着的年轻人叫道:“这就是骗我骡子的人。”隶卒们一拥而上,将其捆绑到县衙去见袁知县,那人只得认罪。 〖天胆推官断鬼案〗 睢州袁可立,明万历中进士,出为苏州府推官。公方正廉直,在长期的问案过程中遇到很多鬼神的事情。有一次袁可立因为访查案件的缘故,天晚了宿于一个驿馆,但这个驿馆夜间经常有鬼作祟,知道的人都不敢在这里住宿,有些胆量小的住店人竟然活活被吓死。衙役们劝告袁可立不要在这里入住,但袁可立不以为然,屏退吏卒,而且偏偏选择了夜鬼经常作祟的房间,毅然入住其中,他要看看这个鬼作的是什么祟。夜深人静,袁可立点亮蜡烛半倘半卧榻上,床头放置一把利剑。 夜入三更,忽然有风刮起,冷气飕飕,虚掩的房门呼的一下被吹开。仔细看时,但见一人披散长发蒙面,脚步轻盈异常,径直走到袁可立床前,跪地上。袁可立镇定精神,坐起身来从容问道:“来者是何人,为何夜半惊我,如果有冤枉就如实相告,我为本地李官,当为尔伸冤。」话音刚落,只见那披发人径直起身,往夜深处走去,袁可立拔剑紧随其后,跟随披发人走了很远一段路,来到一片荒草间,朦胧间有一废旧砖窑处,那披发人就消失不见了,袁推官记下了废窑的位置和来去路线,就回到驿馆休息了。 天刚亮,众人见推官不但没有被吓死,竟安然坐于堂中,感到十分诧异,吴人传为“天胆推官”云。袁可立起床后命吏卒过来,带着锨具来到夜间长发披面人所指废窑处,刨开五尺见深,果然见有一尸体躺卧其中,身高服饰恰如昨夜披发人。正欲起尸回驿,吏卒又报发现三坛,坛很重,俱固封。 袁可立回到驿馆后把驿卒找来询问,开始时驿卒还支支吾吾,袁可立命其看到披发尸体,驿馆老板忙颤栗下跪讨饶,招供道:“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夜里,有一外地人来住店,见所带行囊甚丰,必有厚资,随动贪心,将之勒紧脖颈闭死,遂将尸体埋于旧窑中,并以土填实。至于坛中之物,确非本驿所为,实不知也。近来听说苏州来一神探推官,经常微服私访,就一直寝食不安,知道祸不可免,没想到今日东窗事发,终于解脱了。”袁可立将驿卒捕至衙门,开大堂公审,依律处斩秋后决。 审判完案件,袁可立当堂开坛验物,皆赤色元宝,开另一坛,元宝为白银,第三坛亦为银。三坛元宝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元宝的底面都有一个篆字曰“袁”。可立令将坛重新封实,交苏州太守石昆玉定夺。太守不敢留,命飞骑送往京师,报皇上。万历皇帝一向以爱财著称,但这次见所有元宝底面有一“袁”字,认为是天意,日后当用于袁,遂封府库中。数十年后,袁可立官至大司马,致仕荣归故里,时已是烈皇帝崇祯朝。崇祯帝为了表彰袁可立的功绩,令有司在睢州东西通衢中为袁可立修两座过路大石牌坊,左曰“三世司马”,右曰“宫保尚书”,牌坊正上方有“玉音”二字,为皇帝所亲题。修牌坊时正值连年战乱,国库已虚,工程费用尽取自当初库中所封之元宝。袁尚书大石坊精巧高大,睢州至今有“一两青石一两银”之说。 〖袁世凯的驭人术〗 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对袁世凯的“颠覆性”刻画,让许多观众感到了“震慑”,据说这是为了要“善待先人”。不过我想袁世凯在世时对后人会不会“善待”他,并不是很在意,否则他也就不会“视四万万人的尊严如无物”,悍然称帝了。实际上,和理想主义的孙中山不同,袁并无大政治家的胸怀与抱负,总以权谋手段取一时之势而自以为得计。他虽然不至于对国泰民安深恶痛绝,但首先要满足的,还是自己对权位的野心。 “不学多术”的袁世凯发迹的最关键一步,是“小站练兵”。有一次他对张之洞透露自己的练兵秘诀道:“练兵的事,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的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服从就吃刀。”当时在“新式陆军”中,每棚(相当于班)都供奉有袁的肖像,朝夕焚香跪拜。袁又经常派人到各营演说,向士兵灌输袁世凯是所有士兵的衣食父母,大家都是袁世凯养活之类的鬼话,以至于部队中弥漫着对袁世凯的个人迷信,“但知有袁宫保,而不知有朝廷”,更不用说国家民族了。 对士兵是这样,对重要干部,袁则另有一套笼络控制的手段。如袁手下有一个文案阮忠枢,有一次结识了妓女小玉,欲纳为妾,结果遭到袁的痛骂。事过之后袁却秘密派人将小玉赎出,并购置了房舍和各项陈设,然后带阮过去,这时天色已晚,阮随袁进入一个院中,只见房中铺陈异常华丽,堂上红烛高烧,摆着丰盛的酒席。及至进入屋里,看见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玉,方才恍然大悟,从此对袁更加忠实效劳,甚至在袁称帝失败,落到了国人皆曰可杀的地步的时候,阮还在四处活动让袁留任大总统。 袁世凯对他的许多心腹,高一级的如有“北洋三杰”之称的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次一级的如曹锟、张作霖等都使用过类似手段。据袁世凯的女儿回忆,有一次时任师长的张作霖由东北来京谒见,当时袁的办公室内陈列着四块打簧金表,样子极其精致的。袁在和张谈话时发现张不时地注视离他座位很近的这四块金表,当场就送给了他。北洋军之所以除了袁之外,谁都无法驾驭,这套驭人之术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但是,当一些新型人物出现之后,袁世凯的这套百试不爽的驭人之术开始失效。袁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极想笼络众望所归的宋教仁,他派人暗中了解宋的体型,送去的西装,比宋自己定做的还要合体。他还送交通银行五十万元的支票一本,请宋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留下衣服,支票却让人退还给袁,并修书一封曰:“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这件事是使袁对宋起了杀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驭人之术失效,标志着袁无法再随意羁縻他人为自己效劳。后来的史家多认为“刺宋”是袁走向末路的开始,这还是很有道理的! 〖袁世凯称帝〗 1915年11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国民代表大会终于通过以“君主立宪”为国体的决议。此后,袁世凯的心腹们又强迫各地代表在统一拟定的推戴书上签了名。 袁世凯见到推戴书后,心中窃喜,表面上却一再假意推让,一直到第二天,才发表公告,表示“遵从民意,勉为其难了”,只好接受帝位。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此后,袁世凯大封爵位,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确定以“洪宪”为年号,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当上皇帝后,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谴责,被搞得焦头烂额;各地的反袁护国战争风起云涌,袁世凯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对此他深感绝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反对的怒潮中,忧惧而死。屈指算来,他总共只做了八十三天的洪宪皇帝。 〖袁世凯送龙袍〗 1916年,袁世凯正式称帝,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他做皇帝之前,总统府给他特制了一件龙袍,龙袍上有龙九条,蜿蜒全身。袁世凯看了不悦,认为着九条龙是散龙,龙气不团结,于是又命重做一件九条龙团结在一起的龙袍。龙袍作成以后,袁世凯试穿了两次,进行登基演习。但到了登基那天,全国讨袁四起,袁世凯不敢穿龙袍,而是穿了总统服当了皇帝。袁世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一直不敢把龙袍穿出来。 袁世凯满57岁生日这一天,他特地请来了京剧老生刘鸿声给自己唱《轧龙袍》,他很欣赏刘的唱功,心想自己的龙袍虽好,但没机会穿出来,不如送给他算了。就对刘鸿声说:“我这里有一件龙袍,就送给你。”从此,刘鸿声外出唱《轧龙袍》,就穿了袁大总统送给他的龙袍,一时名声大噪,观众都前来观看袁的龙袍究竟是何等豪华? 〖袁世凯与烟草史上的“三个第一”〗 袁世凯以窃国大盗的臭名昭著于世,因为他十分善于钻营。在任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民国大总统时,为弥补财政亏空,在中国烟草发展史上,创了三个第一。 其一为征收烟酒税。191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第二年年,在直隶省实行加抽烟酒税,并极力向全国推广。他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言:“烟酒二项为民间嗜好所需,无关养生本计,重征尚无妨碍。”通过试办数月之后,“解征之款,已有十数万两。”收益不小,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认可,旨定直隶烟酒税专供练兵饷需,“每年额征银十万两,本不容丝毫短绌。”以后又制定了《直隶加抽烟酒税章程》,详细规定了征税的办法。直隶烟税有一定的影响,后来逐渐为其他省所效仿。 其二为开办烟厂。自1890年,纸烟输入中国以来,“中国之利源外溢者岁不下数万金”,严重影响了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袁世凯等人的倡导、支持下,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北洋烟草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兴办的机制卷烟厂,也是清代唯一官商合办的烟草工业。在兴办过程中,事无巨细,袁世凯都——过问。公司兴办之初,颇有发展之势。但由于公司掌权的封建官僚营私舞弊,负债累累,开办不到4年,便宣告破产。 第三为实行全国烟酒公卖,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以后,挥霍无度,后来又图谋称帝“尽耗于无形之暗支”。为弥补财政亏空,财政总长周学熙及其幕僚倡议国家管理烟酒公卖。这项建议得到袁世凯的同意,于1915年5月批准公布了《全国烟酒公卖暂行简章》,特设全国烟酒公卖局。这是中国第一次烟草专卖。其实所谓公卖,当时只是增加和整顿烟税,并没有把市场管理起来。 袁世凯所首创的证烟税,办烟厂、实行烟酒公卖虽然出于维护其权力的个人目的,但也为中国卷烟工业和烟草专卖事业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烟草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袁家文化遗产:袁家山 袁家山又称小蓬莱、吕祖庙,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是一处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清代《睢州城池图》上看,袁家山建于袁可立尚书府第以南,与明崇祯帝赐修的东西两座袁尚书大石坊恰对峙在一条中轴线上,十分威严壮观。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气势,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纯阳洞,洞中置吕洞宾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山上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淼,杨柳依依,数百年不减雄伟壮美之色,只是近几年人为的违章建筑破坏了原有的园林布局才大杀其风景。明代的董其昌、王铎、钱谦益、孙承泽、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汤斌、宋荦、田兰芳等名人学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赋。有诗赞曰:“金缕歌终撒瑟期,露盘丹炉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睢州志·艺文》)。王铎于崇祯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诗而为此山增色。 书画鉴赏家张庚在《漫成》一诗中写道:“袁家山头晴霭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见袁家山在清代早期就是睢州城内著名的胜迹。清道光二十九年,睢州知州范阳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后,州中名士各撰联题额,有诗赋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由此可想见袁家山当年之盛。袁家山建筑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已历沧桑四百载,虽历遭地震水火,数劫不毁。昔日的袁家山道场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尚有规模盛大的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礼节最盛,吸引着周边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 袁林 袁林,也称袁公林,位于安阳洹水北岸之太平庄,南临洹水,北望韩陵,东接御道,西依京广。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的墓地所在。 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规模略小,袁氏墓冢则仿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制修成,为内包水泥,外砌石墙的独特欧式风貌。照壁、牌楼、碑亭、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等建筑,以神道为中轴,分布其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承袭我国传统建筑规制,又吸取西洋建筑风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陵园建筑特色。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南省仅存的少数几个官式建筑群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袁姓将军及英烈生平简介袁国平将军 袁国平(1906.5-1941.1.12),原名袁裕,字醉涵,湖南省宝庆(今邵东)县人。早年随田汉从吏革命文艺活动。 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因积极参加长沙学生运动,被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安徽省泾县茂林地区,曾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袁国平就是在这次事变中壮烈牺牲的新四军重要将领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袁姓当代将军简介袁守芳上将 袁守芳,吉林省吉林市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共产党党员。1980年入读解放军政治学院基本系。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91年1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5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96年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11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纪律委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候补中央委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6月21日晋升为上将军衔。 袁俊中将 袁俊(1924-2004),江苏省启东市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连政治指导员、副股长、区长等职。参加了车桥战斗和如皋遭遇战,担任区长期间为抗日部队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营政治教导员,华东野战军营长、团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高邮、七战七捷、盐城、莱芜、孟良崮、鲁南突围、平汉线、确山、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团长、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长、副师长兼师参谋长。回国后,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军长,1979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校长,陆军指挥学院院长,**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等职。参加了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和抗美援朝作战。经常深入部队和边防一线调查研究,经常深入教学科研一线现场办公,为加强部队建设,为保卫祖国边防,为培养我军中级指挥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4年4月25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0岁。 袁子钦中将 袁子钦(1908-1968),又名袁致卿。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抗大总校政治部主任,第六分校政治委员,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下三纵队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政治委员,第18兵团60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干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0岁。 袁升平中将 袁升平(1912-2003),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游击队班长,赣南独立团排长、连长,红军卫生学校政治教员、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师13团总支部书记,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二、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支队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教导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辽吉、辽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第12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0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8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