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袁家沟
释义

袁家沟——一个走出四位省委书记的小山村

袁家沟,位于陕北清涧县城东60多公里的高杰村北10多公里处,山大沟深,它的东面10多公里是黄河,西面5公里多是无定河。这里地处黄河西岸,与山西隔河相望。

全村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有风水先生说这是一条龙山。在两沟离沟口不远的相对应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说这是龙的两个眼睛。全村人都饮用这两股泉水,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当地村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这样描述。白家祖辈居住的袁家沟分前沟和后沟,在后沟的地方分岔,形成东西两个沟,两条小溪沿着东沟、西沟顺流而下,汇入无定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等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各个地区特有的人文现象。在这个陕西地图上都难觅踪迹的小山村,数十年走出了四位省委书记和70多位县处级干部,而其中的家风渊源与传统,可追溯到更久远的时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村子先后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省委书记,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省委书记村”。袁家沟出来的人多跟该村的传统有着莫大的关系,明朝末年时,村里有个叫白行顺的人做了都御史,据清涧县志记载,此人是白如冰的先祖。明亡后,白行顺告诫后代要忠顺亡明,不做清朝的官。到了近代,袁家沟人仍尊崇家风。

白姓在陕北地区是一个著名的大姓。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白姓家族中不断有重要的人物出现,并且伴随着革命的发展,显赫于中国的政治舞台。其中,尤以清涧县袁家沟的一支白姓最具代表性。 村民们介绍说,袁家沟的白氏先祖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至今,村子里还珍藏着一本修于明代的家谱,据称是清涧县最老最全的家谱。

据说,这本老家谱是由明代洪武年间的贡生白严生主持书写。在家谱里,白姓族人每个人的名字按金、水、木、火、土,五世一轮回排序。不过,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已经不遵照家谱取名了。他们在上家谱的时候,就会按辈分顺序另取一个名字,在旁边加注现用名。

村子里的老人们正在筹划着续修家谱,他们合计着重修家谱也要改革:一是把在外工作或者已经举家从袁家沟迁往外地的白姓家族的人重新登记造册,二是把从袁家沟嫁出去的女子也续修在家谱里。

袁家沟历史上就高官频出,这里也自然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临近的高杰村私塾云集、文风浓厚,不少人家都把孩子送到高杰村去读私塾,直到后来袁家沟也有了私塾。

相传一位风水先生在袁家沟山头转了几圈之后,连呼:“好!太好了!”,接着他神秘地说:“袁家沟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还有一则传说,明朝初年,一名宰相看到袁家沟的风水富有灵气,断言要出九个皇帝,便向皇帝进言,在距袁家沟20公里的高家洼修建了一座玉皇大帝庙,破了袁家沟的风水。

袁家沟最终没有出现皇帝,但是出了好几个省委书记。从公开的资料看,白如冰与白栋材分别官至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是现任的云南省委书记。(实际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地省委还有第一书记的设置,该职位与现在的省委书记相当,因此白治民的省委书记并不可与其他人等量齐观,后来他就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仍属正部级干部。)

上述四人中,白如冰已于1994年4月逝世,白栋材和白治民早已退居二线,只有最年轻的白恩培仍活跃在西南开发的改革大潮中。

清涧县袁家沟村在党史上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然而,这首词的填写地方就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袁家沟。一九三六年的二月五日,也即是农历的正月十三,毛泽东翻山越岭,从川口过无定河,行程三十多公里,于下午到达袁家沟。随后东征红军总部一百多人也到达这里。毛泽东在袁家沟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窑洞里。同行的有周恩来等领导人。此行是为了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河北及察哈尔抗日前线,以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东征宣言》也是在这里写的。二月二十日晚,红军抗日先锋队在高家洼塬下面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二十三日早,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先后乘坐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黄河,踏上抗日东征的路程。

毛泽东等在袁家沟住了十八天。到达的当晚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毛泽东等踏着积雪,来到毗邻黄河的高家洼察看地形,站在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极目远望,一片苍茫。毛泽东的诗兴油然而生,就在他居住的窑洞里,他填写了这首著名的《泌园春.雪》,填写时所用小方桌,今天还安放在他居住过的那间窑洞里。

就在毛泽东填写《泌园春.雪》的陕北小山村袁家沟,后来走出了四位共产党的省委书记。他们是:白如冰,一九一二年生,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一九一六年生,曾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一九一八年生,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一九四六年生,现任云南省委书记。这个偏远小山村,还走出了八位副省级干部,二十八位地师级干部,一百多位县处级干部。

最近,陕西日报记者到这个小山村作了采访,他们在报导中写道,白炳凡老人掰着指头说:“我们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四条:一是‘闹红’早。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一批革命青年,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都是那次出去的。三是留下来的人觉悟高,继续革命。四是最重要的一点,村里注重办学,从清朝起,私塾没有停办过,如果没有文化,出去的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袁家沟的卧龙地形

袁家沟村距清涧县城100余里路,离高杰村镇政府也有二三十里地。袁家沟村现有136户538口人,总土地面积3000亩,耕地1800亩,其中,枣林1000亩,退耕还林480亩。袁家沟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风水先生说这是一条龙山。在两沟离沟口不远的对应位置,各有一股清泉流出,有人说这正是龙的两个眼睛。全村人饮用的正是这两股泉水。沟里有两条小溪流出,南下汇入无定河。村正面几道土山交替间隔,把村子包围的很是隐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