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兴乡 |
释义 | 1 四川大邑县元兴乡四川省大邑县元兴乡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属大邑县,距大邑县城十三公里,离成都市区近五十公里,全乡幅员面积十五平方公里。人口一万一千多人,有两条公路分别通往大邑县及安仁镇,与上安镇毗邻。元兴乡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一姓黄乡绅出资建场,因在每年的元宵节开放,所以叫元兴乡。此外,还有同名乡镇,四川省中江县元兴乡。 ◎ 历史沿革元兴乡位于县东南。乡人民政府驻地元兴乡,距县城14公里左右。乡依治得名。 清代乾隆时,今元兴地区,属南忠乡;清咸丰起属上南乡三甲,设公义、德胜、义正、上玉清、下玉清5个团,团下设甲、牌。民国2年,三甲改为三区。22年上南乡改为第三区。24年置元兴乡,5个团改编为22个保。治所在元兴场关帝庙。25年8月,元兴乡建制撤销,行政区域并入唐镇。27年7月,元兴乡复置,辖18个保,170个甲。30年1月缩编为10个保,137个甲。37年又编为122个甲。 解放后,元兴乡仍置。1950年11月,保、甲改为村、小组。1951年5月土改结束时,全乡辖10个村,村下为居民小组。乡政府驻王院子,1951年迁元兴场。1956年2月,苏家乡的普乐、永兴村和安仁乡的金井村部分地段划入元兴乡,元兴乡的锦江村划入唐镇乡。新华、清源村合并改为和平村。全乡仍辖10个村。 1958年10月,此乡成立锦江人民公社,唐镇乡锦江村还属此乡。同时,村改为管理区。全乡(社)辖11个管理区,52个生产队。1959年初,锦江公社改为元兴公社。1961年6月,原锦江村仍划属唐镇乡。1962年1月,原普乐、永兴村仍划回苏家乡。其余管理区调整为13个生产大队,98个生产队。1968年9月,元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政区只称元兴公社,不再同时称元兴乡。1984年3月,元兴乡复名,下辖12个村,83个村民小组。 ◎ 乡镇概况元兴乡位于大邑县最南端,距县城82公里。东北与仓山镇接壤,东南与永丰乡相接,西南同乐至县的良安、中和等镇相邻。 全乡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5个社,幅圆面积28平方公里。全乡共计5521户,其中农业户5118户,非农业户403户。总人口18207人,其中农业人口17451人,非农业人口756人。总耕地14896.2亩,其中旱地11064.6亩,水田3831.6亩。 元兴乡有一年一度的鸽花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举办,会期有三天至五天,会期间热闹非凡,人山人海,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小吃,特色产品,淋漓尽致,五花八门,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在最后一天,会放飞鸽子,气球,满天飞翔,活动达到高潮,夜晚会放烟花,五彩纷呈。 ◎ 农业信息化(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998年,四川因陋就简,率先在因特网上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农业信息平台。随后,又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的指示和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的精神。1998年成立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全省农村经济信息化工作会议。制定通过了《四川省“九五”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意见》、《农业信息管理制度》、《重大信息投送制度》等,建立和调整完善了十大农业信息调查体系。2000年,根据农业部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批示,编制了《四川省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建立健全与农业信息发布、收集系统,建立充实了信息资源库。 (二)自力更生,建成农业信息化网络中枢框架。 1995年来,元兴乡白手起家,从日常工作经费和事业费中挤钱。应用信息领域新技术,狠抓省级农业信息网络和专业信息网建设。在九十年代初,就建成了联通农业部的计算机远程通讯系统。1998年又率先在因特网上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四川农业网”,开设了市场供求、价格行情、分析预测、政策法规等二十多个网页,总访问量已达25万人次,名列全国农业网前列,受到农业部肯定和表扬。在政府上网工程中,多次受到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好评。在建设全省农业信息广域网的同时,还建成省农业厅机关、事业单位局域网。 (三)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2002年来,先后从农业部、省财政、省计委争取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给予资金支持,“九五”期间通过各种渠道投入资金450多万元,使农业系统计算机达到300多台,一些先进信息技术已在农业上开始应用。全省11个地(市)中,成都市农业局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半年内就建成了成都市农业信息网,2000年8月开始运行,全市七区六县全部接入市农业信息网并向乡镇延伸。大邑地区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项目,投资150万元,在7县、94个乡(镇)配备信息处理设备,建设农业信息网,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措施成都市利用省农业厅、财政厅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资金,于2008年4月建成成都农业信息网站,随后又建成了局机关计算机局域网。 ◎ 作风建设根据中共大邑县委《关于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江委发[2007]26号)文件和县2007年6月28日召开的“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杨恩林同志的讲话精神,认真召开会议贯彻落实。 一、贯彻县委会议精神 2007年7月4日,乡党委组织召开了全体乡干部、村三职干部及乡部门负责人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陈俊华同志主持,党委副书记黄璞同志传达了县委书记杨恩林同志在“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党委书记陈俊华同志作了强调并提出了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时时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不断改善民生,并将“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2007年7月16日召开乡村干部会,组织乡村干部认真学习了中共中江县委关于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江委发[2007]26号)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和讨论,全体乡村干部对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到,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情贴心亲民,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追求,办好实事惠民,把人民当家作为第一准则,真心实意助民;把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排忧解难安民。 二、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进展情况 1、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陈俊华同志为组长,乡长雷龙兵同志、党委副书记黄璞同志为副组长,纪委书记况厚松同志、纪委委员曹文全同志、组织干部李扬有同志、党政办主任蒋琳同志为成员的“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2、制定了《关于开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 3、根据县上要求,元兴乡认真开展了猪蓝耳病的预防消毒工作,确保了农民群众财产不受损失。 4、积极组织庙沟村、西泉村建设村道水泥路,现已完成了任务的80%,组织西泉村、西阁村、富家村、雷胜村、石鸭村、李沟村申报村级道路建设,为群众解决好行路难的问题。 5、组织群众积极抗旱防汛,认真排查险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认真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7、认真组织“爱心献学子”捐资助学帮扶活动,使贫困学生能上得起学,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 相关措施元兴乡2005年-2010年规划确定了元兴乡的发展方向是“建茶桑竹畜基地,创生态农业强镇”,而茶产业作为元兴乡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措施。 1、以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运作,培育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历史机遇,充分挖掘、解放农村劳动力,有侧重地发展名优绿茶、级内茶、边茶、出口茶及茶叶内含物提供,努力延伸壮大茶业产业链。 2、在质上下功夫,以茶叶精加工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外地资本、技术,投资出口茶生产线,形成创汇能力,投资茶叶内含物的提取,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省内名优茶叶企业。 3、扶持元兴乡茶叶粗加工等私有企业,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以级内茶、边茶为主要产业方向,形成优势竞争力。 4、依靠民间自我发展,发挥“草根经济”的强大生命力,在茶叶种植、采摘等领域,发挥劳动密集型优势,形成“社会化与专业化协作相结合,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相结合”的生产组织模式。 2008年,元兴乡将按照市上要求和镇人代会提出的目标,在广泛宣传、征求意愿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全力落实种植计划,新发展优质茶1130亩。 2 四川中江县元兴乡◎ 乡情简介全乡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幅圆面积28平方公里, 全乡共计5521户、其中农业户5118户,非农业户403户, 总人口18207人。其中农业人口17451人,非农业人口756 人,总耕地1489.6亩,其中旱地11064.6亩,小田3831.6亩。 元兴乡地处中江县最南端,与陈毅元帅故乡乐至县接壤,属 浅丘地区,气候温和,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气候区。物产丰富,盛 产水稻、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生猪、山羊、小家禽、鱼 饲养业十分发达,全乡辖12个行政村,135个社。耕地15088亩, 人口1.8万余人。 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元兴水库碧波荡漾。羊成群,鱼满箱。社会 稳定,人民富庶安康。 ◎ 地理位置元兴乡位于中江县最南端,距县城82公里。东北与仓山镇接壤、东西与永丰乡相接、西南同乐至的良安、中和等镇相邻。 元兴乡交通较为便利。距仓山11公里,成都107公里,大英40公里。省道106线过境段纵贯南北,出入境较较为快捷。 ◎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经过元兴乡人民的努力奋斗,经济繁荣,商贸活跃,集镇旧貌换新颜。一条长约2公里的元兴街如蜿蜒蛟龙,昂首郪江河头。 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元兴乡独树一帜,成为中江县的“万羊乡”。有“元兴山羊肉质香,赶着羊群奔小康”之说,元兴乡的大耳麻羊、黑山羊、南江黄羊,源于南非的世界明星肉羊——波尔山羊,饮誉川内。元兴乡波尔山羊良繁场爱到省、市、县领导肯定,成了元兴乡农民“发羊财”的期望和保障。“啊 !元兴乡,这块28平方公里的土地,物华天宝,处处充满生机和力量。”——这首歌谣就是今天元兴的真实写照。 文化教育 在抓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元兴的学校一天比一天更美丽,规范化的校园建设,催人奋进的管理,生机蓬勃的校园文化,为元兴之崛起而读书的莘莘学子,敬业、乐业的教师精神,构建了元兴乡教育事业春天的画卷。 元兴乡的中、小学分别获得了教学常规达优秀级学校,校风示范学校的殊荣。乡党政的“教育,发展,稳定”的工作方针,使元兴乡教育犹如出水芙蓉,成了元兴乡人民治穷治愚的希望。 ◎ 自然资源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旋律中,元兴乡一改过去的穷乡僻壤之旧貌,这儿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汉朝的岩墓,唐代的西阁寺,明代的焦家大石狮,清代的石屋,跨越德阳、内江两市地的主园10余平方公里的中型水库——元兴水库。这些人文景观尤如攻彩音符点缀着元兴乡的山山水水。 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适宜各类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