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石乡
释义

元石乡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东南部,距县城19公里,东邻板庙乡,南与达县江陵镇接壤,西与白衣镇毗邻,北与江口镇相邻,是平昌县典型的山区农业乡,总面积58.8平方公里。有耕地16985.9亩,辖15个行政村,98个农业合作社,总户数4995户。

地理环境

元石乡所辖区域由两座山、两道梁组成自然的轮廓,形状似“山”,东部的牛岭子、大包寨、尖山子属秦岭支脉大巴山系,东部香炉山牵着毛家庵、八卦石、元石盘;西部猫儿寨牵着檬梓丫、双山子、白顶子;山岗梁、赵家梁环绕两座山,正好形成一个“山”字。境内整个地势呈南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属丘陵地带,海拔最高927米,最低278米(该乡境内黄梅村的黄梅溪是全市最低海拔处),巴河经平昌湍流而下经该乡黄滩村到白衣,过该乡黄梅村到达县江陵、道让,下洛车、滴河,沿桥湾抵三汇,入州河。元石地貌山高谷低,全乡最高点猫儿寨海拔930米,全县海拔起始点黄梅溪330米。

行政辖区

元石乡下辖村:毛庵村、香炉村、黄梅村、元盘村、柏桠村、秋风村、云顶村、檬子村、双山村、华光村、黄滩村、白顶村、白马村、猫寨村、长垭村。

人口状况

元石乡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98个农业合作社,有村(居)民户4899户,20374人,其中农业人口19468人。有耕地面积16634亩,其中水田8350亩,地8284亩;有农村劳动力9394人,其中劳动年龄内人数7856人。全乡有党支部18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5个,党员546人。有15条村道路,81条社道路,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

元石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9987

男 4960

女 5027

家庭户户数 2908

家庭户总人口(总) 9970

家庭户男 4946

家庭户女 5024

0-14岁(总) 2933

0-14岁男 1541

0-14岁女 1392

15-64岁(总) 6370

15-64岁男 3107

15-64岁女 3263

65岁及以上(总) 684

65岁及以上男 312

65岁及以上女 37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9618

历史沿革

巴河经白衣而下,至黄梅溪沿滩口左侧小溪汇北上,两山狭峙约10里处,溪边忽伸一巨石其圆形历称“圆石盘”。1952年,建立乡政府时,故称“元石乡”。 1956年冬,迁于复兴场下何家坪,以一民房为基,扩建新址,仍名“元石乡”。 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划分为8个管理区。1960年管理区称为耕作区,51个生产队。1962年进行改组,将管理区称为大队,全乡便是8个大队,51个生产队,1981年将人民公社又改称为乡人民政府,沿用至今。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巴中地区,从原属达县地区管辖的巴中、平昌、通江、南江四县分出,归巴中地区,辖通、南、巴、平四县,元石乡随平昌县归属巴中地区管辖。2003年10月,平昌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原长垭乡整体并入元石乡,组建了新的元石乡,辖15个行政村,98个社,幅员面积为58、8平方公里。

乡镇经济

元石乡共有98个农业合作社,总户数4995户,总人口20246人,其中农业人口19421人,非农业人口831人,场镇个体私营经济147户,民营加工企业15家。“黄梅酒”驰名巴蜀;特丽洁纯净水厂,年生产总量1800万吨。2003年,GDP3823万元,人平年纯收入1531元,粮食总产量15355吨,人均粮食占有700公斤。乡人民政府驻元石场,传说仙女黄梅下凡夜宿此地,种下樟树和柏树,现有古樟、古柏106根,距县城19公里。

元石乡主产水稻、玉米、豆类、蔬菜,气候温和,宜种性广,适宜发展绿色农业。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始终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放在工作首位,依靠科技突出品种改良。全乡水稻面积11610.8亩,产水稻4000吨;玉米3880亩,产玉米1500吨;小麦4810亩,产小麦1400吨;油菜6887亩,产油菜800吨。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生猪存栏20589头,能繁母猪3400头。年出栏肥猪3万头左右,人平出栏肥猪1.5头以上,年产仔猪48000多头;耕牛存栏4013头,能繁母牛2539头,改良1298头,产牛犊1438头,年出栏肉牛1280头。出栏禽类52080只,产蛋量达25万斤,蜂蜜产量5100公斤,南江黄羊存栏610多只,出栏750多只。全乡年养猪3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有300户,养肉牛在50头以上的大户2户。全乡仅畜禽产值8500万元,人平增收400多元。

风景名胜

1、祠堂、庙宇

元石素有“文化重地”之说。早年修建的尖山寺、草堂寺、香炉山和胡氏宗祠、李家祠、何氏宗祠等,设计古雅,结构严谨,其中神像高大,塑造精细,宛然如生。只可惜,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部分珍贵文物递时摧毁,仅存少部分,距今386年。

2、古树林园

古树林园位于猫儿寨余脉的毛家庵腹部,紧靠乡政府,林园乱石丛生,古树掩映。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约100米,林中以樟树为最,间有古柏。明朝崇祯年间,水竹丛生,不见天日。清朝中期,是何氏祖坟基地,民国年间,樟树古柏略有毁坏,一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才由人民政府保护下来。林园北面是一轮高10米,长300米的整块石壁。是林园的天然屏障,石壁中段,掘有小石梯100余级,可以攀顶,眺望林园全景。

石壁右侧,刻有“序言”及“诗句”。诗云:

堪叹人生几时休,江河昼夜小长流。

鱼子龟鳖往前走,不知鱼翁下钓钩。

富贵荣华拿不去,田地房子一齐丢。

思想世界空劳力,尽赴阎君一笔钩。

末尾刻:乾隆33年戊子岁何道仙手书(前面序言模糊难辨)。

3、修仙亭

元石场镇翠亨街离政府办公楼20米处,自生一石,长方形,周长150米,高15米,下大上小,凸凹重叠,顶端平,沿石座有古柏,香樟数十株,显得自然幽静。据传(群众口碑)是当年何道仙修仙练法的地方,故名“修仙石”,修仙石正面斜岩石壁顶端有一小亭,名“修仙亭”,是何道仙的寓所,小亭已毁,旧遗尚存。“修仙亭”下面斜岩石壁上,刻有“修仙亭”,隐约可见。“修仙石”背面石壁有文字记载,已被打毁,只在打滥的石壁左侧,留有石刻:“明崇祯己卯夏月王氏题”字样,再向左是“赵长庚旭书”“斗大石刻”“魁”字。

社会事业

1、修建元石小学(大连实德希望小学)。该校占地30余亩,总投资170余万元,可容纳35个教学班,极大改善了元石乡的教学环境。

2、乡村公路建设。彻底整治乡道公路23公里,达到三级泥结石标美路标准。新建村道路32公里,维护、整修村道路26公里,公路建设投资近100万元。

3、修建自来水厂。针对元石乡中心场镇历来饮水难的问题,投资17万元,修建了一个占地3亩的自来水厂,使场镇居民饮上了放心水。

4、启动多项农业发展项目。2005年全乡种优质水稻6000亩,杂糯间栽2700亩,规模化发展玉米1600亩,栽桑396亩。

元石乡基础建设,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①乡主干公路达到四级凝结石标准。村通公路达到路面保洁、平整、水沟畅通;

②程控电话、邮政储蓄日益增加,全乡开通程控电话750多部,邮政储蓄达到2000多万元;

③全乡15个村通光纤电视,覆盖面100%;

④抓好硬件达标,普通及义务教育。元石中心小学2所,村级小学15所,在编教职工145人,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1072人,初中部2所,新建综合楼房5000平方米,硬化了乡村操场,新购置了部分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仪器,2004年中考升学率60%以上,考入省级试点中学80多人;

⑤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通过改革建立了卫生院,两个卫生服务站,新建卫生院楼房一栋,建筑面积达1350平方米,卫生院购置了部分的物理诊治仪器,解决了全乡老百姓就医难、难治病的问题;

⑥信用业务蓬勃发展,金融储蓄提前完成,每年信用社储蓄总额为1500千万元;

⑦集镇建设突飞猛进,场镇面貌日新月异。按照着眼开发、积极改造的方针,今年投资48万元新建水厂一个,保证了街道居民、单位和场镇附近村的人畜饮水,全街有200多户居民,今年新增住户31户,个体私营经济147户,鼓励农民进集镇建房经商办企业;

⑧突出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开发本地资源为重点,用活用够优惠政策,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全乡有预制水泥板厂、页岩砖厂、沙石厂、纯净水厂、酒厂加工业等50多家,大小私营客货车15辆,发展个体私营大户185家,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既给个人创造了财富,又给国家拓宽了税收渠道;

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的经济渠道,乡政府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政府出面联系有序组织输出了务工人员达6200多人,仅外出务工收入就达6500万元;

⑩人才辈出。近年来,在校大专院校学生100多人。白马村胥光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⑾计划生育开创新局面。党委政府以农村为重点,以少生快富奔小康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坚持“三不变”工作方针,落实“三为主”工作方向,走“三结合”路子,以严格控制人口为核心,内攻质量,外树形象,2004年计生率达98%,当年节育率96%,综合节育率95%,“三结合”户达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当年社会抚养费征收率9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