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 |
释义 | 【名称】元倪瓒渔庄秋霁图【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文物现状】上海博物馆藏 【简介】 纸本,水墨,纵:96厘米,横:47厘米。 倪瓒信奉道教(全真教), 崇尚佛学, 常与和尚和道士们为友, 也许因研习佛道之故, 养成他孤僻狷介的性格, 加之他爱洁成癖, 故世人称他为“倪迂”。倪瓒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 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 反对刻意求工、求似, 曾云:“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渔庄秋霁图》一画是倪瓒山水画典型风格的作品。近景是平坡, 上有杂树五六枝, 中景是一片空白, 实为浩森的湖水, 远景是低平的峦头,境界极为旷远。此画墨法浓润, 与他晚年一意平淡的风格稍有不同。 此图写太湖一角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湖水浩渺,遥接逶迤山脉。近处小丘上有嘉树五株,参差错落。疏笔亁墨,精心勾皴,笔法方中参圆,简中寓繁,给人以耐人寻味的笔墨意趣。图上有自题诗跋,言此图为作者五十五岁(公元一三五五年)作于好友王云浦渔庄,七十二岁时重题。裱边有明董其昌的行书题签,又有孙克弘、董其昌和宋旭题识。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1301—1374,一作1306—1374),字元镇,号云林,无锡梅里柢陀村(今江苏无锡梅里镇)人。他出身于江南豪富之家,早年丧父,由兄抚养, 自幼过着闲适的读书生活,后来其兄倪昭奎病故,他成为一家之主,但他不会经营,只会写诗、作画,玩古董,所以家道日趋衰落。此时社会也是动荡不安,倪瓒为了逃避官租和义军,卖去田庐,遁迹于太湖一带,栖居于村舍、寺观,游山玩水,写诗作画,过着所谓“隐士”生活,长达二十年之久。明初江南安定,他才回到故乡,寄住在亲戚邹惟高家。 倪瓒是一位学识很高而又秉性孤傲的文人。他信仰全真教,后来又信奉佛教,对他的精神和艺术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诗文风格清新,书法有魏晋风致。他擅长水墨山水画,据记载,他曾经学习董源及荆浩、关同、李成诸家,后来摆脱古法,别开蹊径。但从他的作品分析,不能否认赵孟颊、尤其黄公望的艺术对他的影响(倪瓒在其《六君子图》题款中称“大痴老师”)。 倪瓒的山水画风格鲜明,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创精神。他虽然置身于山清水秀的江南,但是他的作品却大多表现枯木寒林,远山野水,并以简练文静的笔调,明洁淡雅的墨色,塑造出荒寒萧瑟、凄凉寂静的境界,流露出淡淡的感伤情调。他的画境和真诚的感情,使后世许多文人陶醉。他的画被赞为“逸品”,而且成了高雅人格的象征(据此图绫边上明代孙克弘题记:“江东之家以有无(倪画)为清浊”)。 《渔庄秋霁图》是1355年秋,作者寄居在友人王云浦渔庄时的作品。这幅画描绘风雨之后“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湖边景色。 倪瓒的山水画,绝大多数采用平远三段式构图,近景平坡叠石,上有杂树数株,有时加上细竹和茅亭,中景大片空白,表示湖水,造成空间的广阔(此即黄公望在《画山水诀》中总结的所谓“阔远”)。远景画低矮逶迤的冈峦。《渔庄秋霁图》的画画结构也大致如此。但是他的画,前景与远景的墨色并无明显的差别,似平画面的深度消失,令人觉得近景被推远,远景被拉近。宋入山水中三度空间的层次感被他破坏,变成了平面结构的图式,而近乎抽象化的表现,这显然是画家主观意识的增强。 倪瓒的笔墨枝法具有独创性,画山石是以枯笔变化披麻皱,兼采斧劈皱侧笔皴擦(画史亡称他的皱法为“折带皴”,一名“叠糕皴”),石块似方而圆,有一种拙朴的趣味。他的用笔所形成的线条具有特殊的魅力。他多用干笔侧锋,行笔深沉雄健,笔凋始终保持文静闲雅的风致,而且淡淡的、干干的,一笔——划都有一种微妙的均衡和张力。从树木枝干的描绘,就可以体悟到这种张力的效应,笔墨不多而生气盎然,充满了秋天的寒意,同时使大片空白变成空灵的境界。这是倪瓒以简胜繁的超人之处。 另外,作者在十八年后(1372年)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补题诗款。全诗如下: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