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嘉三大家 |
释义 |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中文名:元嘉三大家 代表人物: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时期:南朝 三人小评偏安一隅,钟山风雨起苍莽。西晋灭亡,北方士族大举南迁,导致南北士族矛盾加剧,王导和谢安以国家为重,协调关系,稳定了东晋的政局。一旦稳定下来,帝王又与士族产生了矛盾。在地方上,士族与庶族的矛盾斗争还在继续,不过,士族已经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像陶渊明这样的庶族,只好退出历史的舞台,啸傲田园。谢灵运虽然出身显赫的士族阶层,在东晋安定的时候,游哉优哉;刘裕篡夺政权建立宋,重点打击和压抑原先政权的两大支柱:谢家和王家。谢灵运虽然因袭康乐公,但爵位已降至侯。原先的儒家思想退居二线,佛道思想开始上升。 一次病中,登池上楼,抒发低沉的情怀,久病在床,不觉恍惚间已是一派春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迷失了方向,飘然走向山水。对山水的依恋,不外两种原因:躲避祸患和对现实无声的抗议。 写景状物,借以抒情,谢灵运成一圣手。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景物描写可为代表。 泛舟湖面,山林沟壑远逝,隐没于苍茫暮色,绚丽的晚霞迷失于夜色中。弄菱蔓荷叶,迭迭重重;水底倒影浓重,柔软修长的蒲草纠缠,似少女纤手,轻拂兰舟。微风搀扶流水,在夜色中漫步。 谢灵运在这首诗中,很灵活的调度了时空,虚虚实实,一会儿高卧东窗之下,一会儿立于“日尚早”的石壁,一会儿已在“阳已微”的舟中。 谢灵运的诗作特色读谢灵运的诗,能被山泉的丁冬声所吸引,不由得驻足聆听;亦可被山峦间飘动的云雾所流连,使人心旷神怡。“诗中有画”也是可以用来评价谢灵运的诗歌的。而且不仅是画,每一首诗歌都如同一篇简短的山水游记。 他在摹山写水时,也继承了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的传统,并不是完全放情于山水,而是有所指。对于政治的失败,他承认,他可以妥协,但是不服气,不服输。他为官时,“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动愈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当官吊儿郎当,不愿为刘宋政权卖命。不久,他辞去刘宋的官职,回到会稽,带领童仆门生几百人到处搜奇探胜,但他并非完全放浪形骸于山水,仍旧时时感叹自己游山的孤独寂寞;他努力融入明山秀水中,但时时难以挣脱那纷扰的蝇营狗苟和恼人的名缰利锁的羁绊。 谢灵运同宋武帝的次子庐陵王交好,多所唱和,后来,庐陵王被文帝冤杀,株连到谢灵运,被流放。后来因无罪被赦免,回到京师,文帝问:“自南行来,何所制作?”谢灵运说:“过庐陵王墓下作一首。”面对政治凶险而并不隐匿对友人的情谊,谢灵运的棱角之分明,敢做敢为之胆量,着实令人钦佩。不过,这也成为他的致命的所在。西晋竹林七贤等名士在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分化下,逐渐销声匿迹。谢灵运游走于山水,也想当名士,刘宋政权自然也不允许;而且晚年又做了些错事,扩充庄园,屡次侵占山泽和百姓的耕地,与当地太守孟觊闹翻,刘宋王朝趁机下手,谢灵运索性自言造反,要“反宋复晋”,被囚禁,最终在广州被杀戮。 躁动的灵魂——谢灵运在文学史上,你是个光辉的角色,山因为你而成为山,水因为你而成为水。本来山很宁静,因为你的木屐,踏破了行空,变得喧闹而骚动;本来山水没有情,因为你的愤懑,化作了云彩,扰乱了它的心灵。 你太招摇,每次游山,必乘轿,每次戏水,必乘舟。你的队伍浩浩荡荡,山花被你揉碎,山树被你摧折,荆棘被你削平,沟壑被你填平。轿下的人在滴汗,滴血,你在轿上远观风云;船下的纤夫喊着苍凉的号子,艰难的挪动,你站在桥头吟风弄月。 你走的是陡峭山尖,趟的是急流险滩;你的躁动的灵魂无缘在世间沉浮,便把满腔的情绪洒在青山绿水间。你不喜欢平静的水,你喜欢飞流直下,浪遏飞舟;你讨厌沉稳的山,你欣赏陡山峭石,丑石崖松。并不闻名声的一块石头,在你的笔下有了灵性,毫不知名的一棵枯松,在你的笔端流出了光彩。 你的诗有太多的崇拜者,纸片飞扬,墨迹未干,已家喻户晓。他们高喊你的名字,高声朗读你的新出炉的诗文,一时间,“建邺纸贵”。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你既不是仁者,也不是智者,你对家乡没有依恋,你对乡亲没有感情。你在家乡没有了对山水的脉脉温情,有的也只是狰狞的面孔。你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恶霸。霸占山林有你的份,强取豪夺有你的份,欺压善良有你的份,掠夺人口有你的份。要不是你的诗写得好,有诗的光彩笼罩着你,我们还真看不透你竟是个乡绅恶霸。 你的庄园扩大了,但你脚下的青山绿水,田园桑竹,哪一处不见有鲜血在滴淌,白骨在哀号!我好恨,恨我不能在你那个时代,扼住你的手,使你悬崖勒马,让你的人品与文采一起飞扬! 你对政治有强烈的渴望,但你又没有足够的政治胸怀,你的狭碍与偏私,躁动而傲慢最终毁掉了你,我就很纳闷,你对佛学很有研究,可为什么研究到最后,也渗透不到你的心里去!你用山水包裹了你,你用诗歌遮掩了你,但最终还是纸里包不住火,你的那颗不安分的心还是跳出来,同当权者较量起来,真正的面对面。 但刚一交手,你便溃不成军了。最终,你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或许在死前你才会省悟,为什么自己不完全融入山水呢? 人物评价毛泽东读谢灵运《登池上楼》评价说:“通篇矛盾。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东晋以来的玄言诗,到了谢灵运的手中,逐渐被山水诗代替,不过,在诗的结尾,还留有玄言诗的尾巴。改造的并不彻底,而到了谢眺手中,就变的没有痕迹了。 在谢灵运之前,谢家出了个才女,她就是以“柳絮因风舞”来吟咏雪花的谢道韫。她的丈夫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本来夫妻恩爱,夫唱妇随,可惜好景不长,丈夫王凝之被五斗米道的道徒孙恩杀害,王羲之和谢安等士族在这次浩劫中被屠杀殆尽。她抽刀出门,手刃数人,自此她生活飘零,似南宋李清照,辛酸悲苦,最后寡居会稽。南方伤心地,断肠处,无奈山河未统,北方沦陷,不然,登凌云五岳之首,移家于此,了却此生,也是唯一可慰之事。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红颜易飘零,诗才更惹人愁。 与谢灵运齐名的是颜延之,他的诗歌描写边塞的还是有些特色,喜欢用典。 《从军行》“羽驿驰无绝,旌旗昼夜悬。”颜延之批判了当时战争的残酷,用典故写了汉武帝的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封侯者日多,魂归故乡的士卒更多。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马援,攻打交趾,因为瘟疫,士卒死亡十之四五,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唐诗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还至梁城作》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了刘裕的北伐,虽小有成就,但建树不大,祸乱生活不少。真正的英雄并未出现,都是些政坛小丑。 沉重的车轮,辘辘缓行,面容憔悴的队伍,无力的行走。北伐的路,漫长。多少帝王将相,唯留古墓与石碑;几翻英雄豪杰,终湮灭。是历史的嘲弄,还是历史的无情? 对竹林七贤,颜延之有所赞颂和批判,写《五君咏》。由于山涛四十岁后,投靠司马氏,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不知耻辱,而为颜延之唾弃;王戎为人吝啬,功名心强,善于钻营,口碑很差,颜延之亦鄙弃之。 鲍照代表刘宋时代最高诗歌水平的是鲍照,他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出身庶族,家境贫寒。他的一生,自然也在与士族制度进行抗争,在悲剧与郁闷中徘徊。他没有像左思,在抗争之后心灰意冷,走向归隐,加入陶渊明的行列。而是毫不掩饰其对功名富贵的强烈追求。他才华横溢,当然认为自己理应得到自己所想的一切,“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我无万古名”。二十多岁,把自己写好的诗献给临川王刘义庆,有人劝阻他,他勃然大怒:“千年以来湮没无闻的英雄异士,难道能够数的清么?大丈夫怎么能因为身份卑贱,而将自己的抱负和才能掩藏,不去辨别好坏,终日碌碌无为,与庸才相处呢?”为了求的自身价值的体现,即便化作一只飞蛾,扑火而死,也比那些藏首藏尾的老庄学者们要好的多。 屡屡碰壁的英雄 鲍照鲍照的深广的忧愤大都倾洒在形式自由活泼的乐府诗里,奔放的节奏,警醒的用语,交缠着冲动,激荡和紧张,涌动,涌动,在诗行里,在诗行外。 他为了心中的理想,也曾结交贵族,结交江湖间的侠客,那时的自己,好春光,好年华,觥筹交错,男男女女,纵情欢乐,纵情吟唱。少年意气,杯酒之间起争杀。血气方刚的往昔,换来的是自己暮年的悔恨和一事无成,牢骚满腹。十年一觉建邺梦,赢得豪门薄幸名。 刘熙载《艺概》中说:“(鲍照)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无二。”在南朝开始大规模盛行绮罗香泽之气时,能够不染靡靡世风,追怀魏晋风骨,的确为中流砥柱。鲍照的寒门抗争集中体现在了《拟行路难》十八首中。 第一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 宁闻古时清吹音叹时光易逝,华年易老,人生当如何?秉烛夜游,及时行乐。金杯,美酒,玳瑁,雕琴;翠鸟羽,葡萄绣,七材宝帐,九华锦被。奇物送于人,欢乐以忘忧。何以解忧,不独杜康也!韶华的流逝追随容颜的衰老,让悲伤走开,欢乐来相随。世间路本就如此,难于上青天。听我一曲不平音,消尽尔等胸中不平事。君不见,柏梁台上人已逝,且不知,铜雀台上歌声去。 第三首,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春燕差迟风散梅,开帏对影弄禽爵。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豪门深似海,青春年华和爱情自由被枷锁,幽怨的女子,寂寞苦闷的生活。 椒房多华美芳香,美玉绮罗秀。金兰一女,绫罗绸缎,满身芬芳味。春燕双飞,熏风散梅的时节,难从楼阁下。如禁锢的金丝鸟,伫立“笼”中。良辰美景日,开启帷帐小窗,举杯邀风鸟。不想春未赏,酒未干,幽怨暗恨生。虽然悲歌强忍,眼泪强咽,欢乐却无多少。宁做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孤独寂寞,虽福贵可以抛弃! 余冠英评论说:“这诗所咏女子,似乎是小家碧玉,嫁在富贵人家但不忘旧日的爱人。”古时被富贵人家当笼鸟养的女子还真不少,这是陋习,自然应该大加批判,但是倘若现代,一些女子甘做笼中的鸟,做什么二奶三奶之流的角色,则是时代的悲哀,文明的倒退了。也有一些男人,为了所谓的前途,振振有辞的说:“放弃爱情,嫁给一个富婆,是为了少奋斗二十年。”无论言辞多么的冠冕堂皇,终究逃不过一个“悲”字。看来,在现实,笼中鸟并不仅仅是女子的专利了。 第六首,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面对桌前冷食,焉能下咽,丢弃筷子,搬五岳矗于胸臆,注奔腾于天外的黄河于心间。怒发冲冠,凭几处。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怎么会是大丈夫的作为!岂能为了五斗米折腰,侍奉权贵?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遁迹避喧嚣,货农栖寂寞。弄儿床前,看妇机织,朝夕与亲人相处,天伦之乐胜于官场冷漠。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悲孤且直! 这首诗,分明可见:平静生活掩盖下的一股强烈的感情潜流。隋代的王通说:“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鲍照的敢怒敢怨,可见一斑。 国内的地位歧视制度,像紧箍咒,牢牢的控制着天下的人们的思维。鲍照的抗争并不能对这个制度损耗几分,振臂一呼,都被时代的喧嚣淹没。悲愤之余,他将目光投向了边塞,或许,建立军功是一条捷径。他说到,也做到了,担任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开始了戎旅生活。 前期的军旅生活,的确很符合鲍照的激情和奇幻,的确给予了鲍照期盼的刺激与紧张。但现实经不住时间长河的大浪淘沙的洗练,军旅生活中的黑暗和无奈,渐渐映入鲍照的眼中,重重的撞击着他的敏感的心灵。原来,奇妙的大漠风光里,也会有悲慨的人生剧在上演。曾经一次行军,路遇一个已经解甲归田的老军人,曝晒于日光下,艰难的劳作。鲍照下马与之促膝谈,深有感慨,作《代东武吟》: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战争的年代,万里征途似乎近在咫尺;平静的岁月,也须多次奔命,不得休息。为国尽忠,是他的一生的概括;马革裹尸,是他的人生的志向。戎马倥偬,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昔年如鹰驰,一往无前;今则如槛中猿,困窘抑郁。收割于垄亩,放牧于水野。虽年老,志犹壮;虽弃置,心仍念。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惠。愿君王,能仿效晋文公,恋恋有功之人。 鲍照的有意识写边塞诗歌,对后世的边塞诗歌的写作很有影响。他的边塞的范围仅仅局限在南方的一些抗敌前线,而北方他并没有涉足,因而有些边塞诗是根据军旅生活演绎想象的,例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想象了北部的边塞生活。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烽火连三月,将士入征程。黑云压城城欲摧,使者络绎不绝,玉门关紧。旌旗一挥,艰险行军,猎猎红旗边塞翻。军中乐曲寄托汉土思恋,旌旗铠甲蒙受北风霜雪。飞沙走石,严寒酷暑,步履唯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气节,忠良,战场是一块试金石。 此诗音节之高亢,气势之凌厉,风力之遒劲,似可见建安时代之风格。 自古南疆多瘟疫,明君重抚不重扰。可惜历代帝王,劳师而袭远,折损兵将无数。鲍照胸中,愤懑无语,唯将长啸倾洒于纸墨。《代苦热行》似乎可见征南将士的鲜血,不是洒在对敌的战场上,而是死在酷热的环境。当年诸葛,渡泸水而死伤众,曹操赤壁,水土不服折损十之三。不知乘风破浪之宗悫,付出能否收获?劝君王,轻爵禄,惜生命,勿使将军怒目争! 为了理想,为了生活,为了祖国,毅然决然的走到边塞,才知道:边塞的生活很精彩,但更重要的是无奈。很多人发现自己被自己的激情给骗了,自己给自己上了一节苦难的历史课,归家无计,才知边塞路上难走。鲍照感于此,作《拟行路难》十四,慨叹戍守无尽头。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十五从军归,八十未能归。关山阻隔,音沉断绝,家书抵万金。朝朝暮暮,暮暮朝朝。北风号,乱云渡,胡笳呜咽,勾起征人万千愁绪。胡笳哀急,风暴将来临。登高远望,家乡在何处?见亲难,难于上青天!悔不该为男儿身,坎坷流离伴边疆! 他并不演饰对荣华富贵的渴望,这是他一生的信念所在。为了功名,他可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为了富贵,他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知道,凭借自己的才能是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的。这个金字塔的政权阶梯,每上一步都要有人扶持,而且是强有力的。 他可以把才华来出卖,以廉价的方式获得尊贵的青睐。写写读读肉麻的颂歌,吹捧吹捧王者的呕哑的诗篇。世间的混浊与他没有关系,他可以趟趟浑水,过过势利桥。权贵的一句关心让他惊喜异常,王者的一次赏赐令他发誓效忠。有人斥责他为奴才,有人戏噱其为走狗。他不管路怎样走,目标便是一切,荣华富贵便是一切。殊途同归,他认为走别人所不齿的道路一样能到达权力的颠峰,一样能实现自己傲视天下的意愿。他信奉的是成功哲学,而不是所谓的道德哲学。 但他的地位太卑微,寒门细族是个“耻辱”的标记。他恨自己不生在名门望族,更恨这个社会从他一出生就抛来的讥笑,讽刺和鄙视。他不信人生来就要忍受贫贱,他不信自己没有万古的名声。他不断地挑战社会,不断地挑战自己。他的志向是陈涉的志向,那些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贵种!他不甘寂寞贫贱,做游侠,扬名于天下;进边塞,投身于幕府。市井中时时见他的打斗,军种时时见他的英勇。 每一次的战斗都给他沉重的打击,多少年了,他一直在底层苦苦挣扎,光阴岁月流逝的很快,他很焦急。慷慨悲凉化作了诗文的沉郁顿挫,他有时不得不怀疑自己,是否真与成功有缘。他有退缩的时候,牢骚满腹,拔剑击柱,义愤填膺。 短暂的休整,就是一次新的冲击波,引发更强的欲求和战斗。他恨这个世界的无道,恨自己只能用天道去获得成功。他将仁义廉耻彻底抛弃,投身叛乱也在所不惜。其实,他根本就不去区分叛乱与否,心中的理念就是他的指明灯。没想到他壮志未酬,便死在乱军中。这是他始料不及的,是他根本不会想到的。但,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屡败屡战,竟然还是个败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