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释义

作品名称: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创作年代:唐朝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刘禹锡

作品原文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1]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2]尽是刘郎去后栽。[3]

作品注释

[1]紫陌红尘拂面来:道路上车辆杂沓,人声嘈杂,当面而来。

[2]玄都观:在西安城内。桃千树:桃树多。暗喻在朝之官(新贵)多。

[3]尽是刘郎去后栽:都是我(刘禹锡)被贬后栽的。喻政治改革失败,自己贬,朝廷新贵更换了。

作品赏析

805年(永贞元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不久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815年(元和十年春),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们,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一同被召回京。当时朝政在满朝新贵把持下,愈趋腐败,诗人十分愤慨,于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写了这首诗进行讽刺。诗题用了“戏赠”二字,含有嘲讽之意。

诗的头两句用简洁的文笔,描写看花归来的情景:暮春三月里的一个晴和日子,在京城大道上,尘土飞扬,原来是看花的人们正在归来,一路上,人喧马嘶,人们都在说着看花的事情。短短两句,就把看花归来熙熙攘攘的喧闹场面描绘了出来。后两句点题,指明是去玄都观看桃花,并且指出这些桃花都是我刘朗离开京城之后才栽种起来的。

粗粗一看,这首诗写的是观花所见所感,并无深意。实际上,该诗用的是比体,诗人别有寄托,在写作上使用了语意双关的讽刺手法。表面上写看花,骨子里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来讽刺满朝新贵的。诗中以“玄都观”暗喻朝廷,以“桃千树”暗喻满朝新贵,暗示他们是由于永贞革新失败后,攀附了新当权者才爬上去的。虽然眼前红极一时,但这只不过是象桃花一样,好景是不长的。最后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言外之意是:要不是永贞革新失败,我们革新派人士不被贬出京的话,你们这些新贵是爬不上去的。诗的最后一个“栽”字,形象鲜明,讽刺深刻,为点睛之笔。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由于此诗“语涉讥刺”使满朝新贵极为不满,执政者很不高兴,于是没过儿天,诗人又被排挤出京,被贬逐到比朗州更边远的连州去作刺史。计诗人到京,仅一个月。但诗人是无所畏惧的,正如他的战友柳宗元所说的“自取之”,就是说,诗人明知道会因此遭到迫害,但是不惧。从这里,可见诗人不畏权贵、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此诗表现手法很高明,写的是看花,但不写去,只写回:也不直接写桃花如何繁盛美好,只从侧面衬托。“红尘拂面”四字,衬托出了京城大道上人喧马嘶、络绎不绝的看花归来的盛况。“无人不道”四字,既把看花归来的人们心满意足、春风得意的神态描绘了出来,又把桃花的繁盛美好、红极一时的情景从侧面烘托了出来。着墨不多却耐人寻味。

十四年后,刘禹锡再次复出,重游玄都观,感慨万千,写下了《再游玄都观》,表现了刘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 ,洛阳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11: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