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朝秘史 |
释义 | 《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历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它从一二四零年成书至今,已阅七百六十多年沧桑,这部书以比较重要的身份进入文学史,是一位博学的文史学者,也就是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郑振铎先生的功劳。 基本信息书名:《元朝秘史》 作者:佚名ISBN: 7533314816 页数: 226 开本: 32开 封面形式: 简装本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 2005-5-1 定价: 15元 内容简介《蒙古秘史》是13世纪蒙古国宫修的史书,原文是叙事诗形式写的,畏兀儿体蒙古文,对语言学和民族学等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佚名。现存的文本是明四夷馆的汉文本。明初翰林译员出于教学蒙古语的需要,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傍注汉译,并分段作了节译,题名《元朝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最早用蒙古文字写成的近三十万言的历史文献。此书从成吉思汗22代祖先写起,记载了许多蒙古氏族和部落的起源。书中突出描述成吉思汗早年的艰难经历和他在战乱中壮大自己势力,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记载蒙古国南征金、夏,收服畏兀儿,进兵中亚,远征欧洲的情况,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事迹,以战争手段变革社会制度的过程,风俗习惯的变迁。书中包含关于12、13世纪蒙古社会状况的丰富资料,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史典籍。并交代了《秘史》成书年代和地址,也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元朝秘史》是元朝重返草原后遗留在中原的历史文献,重要的历史文献应该都被蒙古贵族带回草原了,可见也不是元朝重要的历史资料,不是用八思巴蒙古文写成,秘史是类似历史演义性质的文献,虽然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可是不能看做是客观历史,与蒙古皇室的金册国史不能相提并论,其内容也有很多错误,研究蒙古和元朝历史还是应该以众多的历史资料如《史集》、《多桑蒙古史》、《世界征服者史》、《元史》、《金史》、《新元史》等等。 本书目录元朝秘史卷一 元朝秘史卷二 元朝秘史卷三 元朝秘史卷四 元朝秘史卷五 元朝秘史卷六 元朝秘史卷七 元朝秘史卷八 元朝秘史卷九 元朝秘史卷十 元朝秘史卷十一 元朝秘史卷十二 元朝秘史卷十三 元朝秘史卷十六 附录张跋 金跋 元秘史注跋 校点后记 主要内容《秘史》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蒙古古代游牧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时间上讲,从蒙古民族图腾、成吉思汗的远祖,一直写到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汗在位时期。从地域角度,横跨蒙古高原。全书内容共分12章282节,大致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一是成吉思汗先祖的谱系;二是成吉思汗本人一生的活动历史,三是窝阔台汗的活动历史。 蒙古社会中,蒙古人是怎样生活的?它的社会组织又如何?军事活动有哪些?古代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又是怎样?《蒙古秘史》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作了详细记载。 神话传说《蒙古秘史》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作为乞颜部的始祖神而被记载下来的。后来,他们的子孙生齿日繁,传至第十代后裔,有个名叫脱罗豁勒真伯颜和他的妻子字罗黑臣豁阿生了两个儿子都娃锁豁儿和朵奔蔑儿干。 都娃锁豁儿是个额上只生了一只眼,能看三程远的人物。一天,哥儿俩一同登上不儿罕山,都娃锁豁儿极目远眺,望见沿统格黎小河迁移来一群百姓,在一辆华丽的牛车上坐着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对弟弟朵奔蔑儿干说:"在那群迁来的百姓中,一辆黑篷车的前沿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若未许配人家,就给你求亲吧?"说着就叫弟弟前去探视。朵奔蔑儿干到那里一看,果然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阿阑豁阿,是很有名望的霍里秃马惕部那颜的女儿,尚未许配人家,于是便向女方求婚,娶为妻室。 从朵奔篾儿干娶妻开始,史载其事迹趋于翔实,由于《蒙古秘史》的记载,阿阑豁阿成为蒙古第十一代女祖先而闻名于世。 阿阑豁阿来到朵奔蔑儿干那里,生了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两个儿子、朵奔蔑儿干去世后,阿阑豁阿寡居时又生了三个儿子,一名不忽合塔吉,一名不合秃撒勒只,一名孛端察儿蒙合黑。于是她原来的两个儿子窃窃私议,怀疑这三个儿子是跟家仆马阿里黑·伯牙兀歹氏人所生。阿阑豁阿察觉以后,给每人一枝箭去折,他们毫不费力地都一一折断了,然后她又把五枝箭杆捆在一起要他们轮流去折,结果都不能折断。为此,阿阑豁阿对原来两个儿子讲述了受胎生子的奇异经过"每夜都有个黄白色的人,藉着天窗和门额上(间隙)露天地方的光,进来抚摸我的肚皮,光亮渗入我腹,出去时,藉着日月之光,如同黄狗一般,摇摇摆摆飘然而去,你们怎敢胡说!这样看来,显然是上天的子息啊!你们怎能比做凡人呢?等他们做了万众的可汗,凡人们才能明白呢!"说完又进而教训五个儿子道:"你们这五个儿子啊,都是从我肚皮里生出来的,你们正像方才那五枝箭,如果一支一支地分开,你们就像那一支一支的(孤)箭一般容易被任何人折断。如果像那(捆)在一起的五支箭一般,同心一体啊!任何人都难以把你们怎样。" 阿阑豁阿母亲死后,前四个儿子把食物牲畜都分了,只有五弟孛端察儿愚弱,不被当作亲人,没有给他一份。孛端察儿便骑着一匹背上有鞍疮、秃尾巴黑脊梁的青白马沿着斡难河,放马奔驰而去,到了巴勒谆阿拉勒之地,搭个草棚住下了。后来,不忽合塔吉前来寻找孛端察儿,就在这个"傻弟弟"的劝说下,五兄弟突然袭击了住在统格黎河边的一群"没有大小好歹,不分头蹄上下,没有头脑管束,容易对付的百姓",把他们掳为奴仆,兄弟五人各自分得一份属民和畜群之后,便移住在不儿罕山麓,从此形成了五个姓氏("斡孛黑坛"),鞑靼--蒙古部由此而来,孛端察儿便成了乞颜孛儿只斤的祖先,成吉思汗就是这个部族的后裔。 以上所引《蒙古秘史》的历史传说,总的来说描述了黄金家族的发祥史,从而生动地展示了蒙古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图景,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良好愿望。 从"孛儿帖赤那"、"豁埃马兰勒"开路到十一世祖的所谓"感光而孕"的"日月神"传说,向人们叙述了蒙古部是"天神"(承受天命而生)或"日月神"的后裔,这种"天命观"同蒙古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天神"信仰相联系。"神孕"、"感生"神话故事追溯其渊源还是与远古图腾崇拜及泛灵信仰有关。但是,随着生育之奥秘被人们认识,那种不与男性接触而孕育的原始思维观念已被否定,特别是从对偶婚进入一夫一妻制后,氏族血缘关系已成为维护氏族组织制度的牢固纽带,因而,血统是否纯正就决定着每个人能否成为该氏族成员的标准。 阿阑豁阿无夫生子按那个时代人的思想认识来说,便大可怀疑了,所以,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私下认为以后三个弟弟的血统有问题。这种思想苗头一旦发展,就会破坏这个血亲家族的团结,造成分崩离析的恶果。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具有政治远见的阿阑豁阿非常明白,所以,她作了上述解释,稳定了人心,挽回了同母异父的五个儿子的分裂危机。因为在那个时代虽然生育奥秘被认识,但天命观却又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天神与母体接触妊娠生子之说是谁都可以接受的一种观念。阿阑豁阿以天赋论的生动实例进行教诲,不仅稳定了人心,而且提高了子孙的声望,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信赖和团结,从传说反映的经济形态和图景来看,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成分,但狩猎仍然是许多部落重要的生活来源。这时的蒙古社会已出现贫富、贵贱的阶级差别,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某些原始部落仍然保持着氏族社会的面貌,如住在统格黎河沿岸的一群没有大小、上下的百姓,就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他们注定要被强者掳为奴婢属民。 激烈的阶级分化,使那些被称为"蔑尔干"、"伯颜"、"额真"的人成为奴隶主贵族,而被称为"扎刺兀"、"字斡勒"、"失伯赤"的人沦为部落奴隶。奴隶则被当做会说话的牲畜随意赠送或买卖,甚至可以用一只鹿的后腿便可换得一个穷孩子为奴隶。那时财产和奴隶的主要来源就是战败部落的牲畜和属民,因此,氏族部落之间、大小奴隶主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频繁。为了保卫部落的安全,首要条件就是加强内部团结,抑制内讧分裂。"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传说正是客观地反映了那个弱肉强食的历史时代人们普遍的愿望和要求。 上述"感光而孕"、"五箭训子"的传说,许多民族中均有类似故事产生。还有都娃锁豁儿额上生了一只目力超群的独眼,也颇有特点。这种"千里眼"的传说,各个民族所在多有。不过,都娃锁豁儿这一特异形象的出现,又与本民族的生活有关,它以幻想形式反映了牧人猎户发展生产的愿望。牧人希望放眼辽阔草原,照料好五种牲畜;猎人搜索和猎取野兽更需锐利的眼睛。所以,无论传说的内容和形式与其他民族如伺相似,一旦结合本民族的生活和人们的思维天地,就会渗透着他那浓郁的民族气息。 相关报道内蒙古一家祖孙三代历时近百年破译天书 内蒙古自治区一个达斡尔家族的祖孙三代,用近百年时间为破译被誉为绝世奇书的《蒙古秘史》而皓首穷经。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原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74岁的达斡尔族学者阿尔达扎布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的祖父成德公在1915年从俄国学者札木查拉诺那里第一次接触到叶德辉版本的《蒙古秘史》,1917年8月完成了对《蒙古秘史》的蒙古文翻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用蒙古文还原《蒙古秘史》的著作。 《蒙古秘史》被世人称作绝世奇书,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成书于13世纪,原本是一部用畏吾体蒙古文写成的编年体蒙古历史文献,被元朝统治者社为“事关外禁,非可令外人传写”的“秘籍”,写成之后藏入密室。 这部“秘籍”在140多年后才被发现,以汉字标音形式拼写的明朝《元朝秘史》版本流传于世,被称为像岩画般难以解读的“天书”。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蒙古秘史》研究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成德公的次子、阿尔达扎布的父亲额尔登泰于1961年调入内蒙古社科院,继续秘史的研究。 额尔登泰从校勘各种版本的《蒙古秘史》着手,搜集、整理、研究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和抄本,在此基础上,他与同事乌云达赉、阿萨拉图等人合著了《〈蒙古秘史〉校勘本》《〈蒙古秘史〉词汇选释》等著作和大量论文,其中《〈蒙古秘史〉校勘本》成为秘史研究者及蒙古族历史、语言、文学研究者的工具书。 1981年,阿尔达扎布调入内蒙古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蒙古文献研究室,成为家族中第三代秘史研究传承人。1986年,他出版了1044页蒙古文版《〈蒙古秘史〉还原注释》,第一次向世人介绍了中国蒙古历史学者研究秘史的情况。 已经退休的阿尔达扎布2005年出版了《新译集注〈蒙古秘史〉》,由正文汉译、注释、原文校勘和拉丁文转写等几部分组成。此书首次严格按照中原汉字标音把《〈蒙古秘史〉校勘本》的原文转写成拉丁文,并为秘史作注1160多条。这些新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三代达斡尔族学者,怎么会对《蒙古秘史》如此痴迷,并在晦暗幽深、充满荆棘和岔路的道上越走越远呢? 阿尔达扎布说,学者普遍认为,达斡尔族与蒙古族同为东胡后裔,大约在公元9至10世纪,一部分人走出额尔古纳原始森林,来到蒙古高原开始了游牧生活,发展成为蒙古族;留在黑龙江上游原始森林中的这部分人发展成为达斡尔族。几百年来,较少变化的达斡尔族语言本身,成为今天研究者们破译秘史的一把“金钥匙”。 产生与版本13世纪,蒙古在漠北兴起,并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形成了畏兀儿蒙古文。南宋使臣赵珙见了这种文字,说它“惊蛇屈蚓,有如天书符篆书”。这时,蒙古大汗才责令“笔贴式”(书记官)书写历史。于是,鼠儿年(1240庚子)七月(也有1228戊子、1252壬子、1264甲子等说),大聚会,在客鲁涟河畔的行宫里,产生了《蒙古秘史》,正因为它是一部皇家秘史,才秘不可读,看做“祖传家训”之秘籍,“事关外禁,非令外人传写”。②元世祖忽必烈时,曾对《蒙古秘史》做过一番修动,称之《金册》,即《阿勒坛·帖卜迭儿》,颁发于金帐汗国等宗藩。元仁宗(1312——1320)时,权臣铁木迭儿因“盗观国史”,遭到弹劾;精通蒙、汉文字的文臣邵庵(本名虞集,宋·承相虞允文五世孙)主持修撰《经世大典》时,欲读“国史”,亦遭到拒绝。只有察罕一人幸而奉诏,从《秘史》中译出《圣武开天记》一书(早已失传)。元末明初,皇家秘籍“脱卜赤颜”在战乱中落入明人手中。 《蒙古秘史》,是蒙古“三大圣典”之首。比成书于1664年的《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纲》要早400余年,并形成祖、父辈遗传、照引之关系。国际蒙古学协会主席〔日〕小泽重男教授称赞说:《蒙古秘史》是蒙古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成吉思汗传。所以,才有波斯人著述的《史集》、伊朗人的《世界征服者史》、瑞典人的《多桑蒙古史》、法国的《蒙古帝国史》、德国和日本人的《成吉思汗》、俄罗斯的《蒙古人》、英国的《全人类的皇帝》、美国的《人类的帝王——成吉思汗》、意大利的《蒙古行记》等一系列成吉思汗传记。据知,美国学者、探险家克拉维兹已收集600多部撰写成吉思汗的书籍,可谓“成吉思汗资源世界首富”。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奉命,翰林侍讲火原洁、③编修马沙亦黑二人为教习生员,将保存在宫廷中的《秘史》,以“华言译其语”,用汉字音写蒙古语,逐词旁注汉译,并分段节译,题名为《元朝秘史》,凡十二卷正文十卷,续集二卷,共十二卷282节刊布面世(赵万里从故宫内阁大库发现的明刻本41枚残页,替换了抄本中的相应部分),分正文、旁注汉译、秘史总译三个部分。这个明人简译的《元朝秘史》,目的不是修史的需要,而是应酬蒙地交往、训练译员,做为教材之用。所以《元朝秘史》,可能不是原本的全貌。 《元朝秘史》入编明《永乐大典》后则分十五卷。现行本有十二卷和十五卷两种版本。前者有清·古籍校勘家顾广圻和叶德辉本两种;顾广圻本是顾氏于清·嘉庆十年(1805),以张祥云所藏旧抄本《秘史》为底本,参照当时流传的其他抄本校勘而成,后归盛昱所有,收藏于上海涵芬楼;1936年,商务印书馆将其选入《四部丛刊》影印出版;叶德辉本(亦称观古堂本)是文廷式(翰林院侍读学士),在光绪十一年(1885),从盛氏所藏顾校本抄出,后归叶德辉所有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印成书。 十五卷本《秘史》,在清代由藏书家鲍廷博从《永乐大典》中抄出,只有“总译”,没有“旁注”,后归韩泰华所藏。该本于清·嘉庆五年(1800)由钱大昕(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至侍讲学士。蒙古族著名学者、诗人梦麟的弟子)写《跋》,他第一次提出明刻本《元朝秘史》即元代的《脱卜赤颜》之说,所以也称“钱本”《秘史》,但现行本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俄国驻北京学者鲍乃迪购得韩泰华藏本,后在俄国东方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1962年苏联学者潘克福的抄本,现藏俄国圣彼得堡大学图书馆东方库。关于这三种版本《秘史》的来源,陈垣教授在所著《元秘史译音用字考》中,已有详尽的介绍 内容与研究现在所看到的《蒙古秘史》,是用563个汉字(译音)拼写的蒙古语本。⑤全书十二卷282节。前58节记载的是铁木真先人的谱录,从22代传说始祖说起,直到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母亲诃额仑。其中有许多关于蒙古氏族部落起源的优美传说和实录,归结为“先祖之光”。《秘史》第59节至268节,是记述铁木真“金色摇篮”、“汗父倾倒”的窘境、“日月为轮”的婚姻、“水干石碎”的家境、“五箭训子”的母育、“雏鹰被擒”的遭遇、“寻马结义”的伴当;以及“婚礼之歌”、“三次遇难”、“破镜重圆”、“巧遇英才”、“初得汗位”;包括历次征战、统一庆典的成长历史,乃至于“札撒立法”、“巩固汗权”、“戎马生涯”,直至猪儿年(1227)病逝为止。 《秘史》第269节之后,记述的是元太宗窝歌歹汗时期的历史,以及二次西征、灭金;重申“怯薛”制度,以及制定赋税、设立驿站等。最后一卷,即续集卷二以窝歌歹汗总结自己一生“四功四过”收尾。全书最后一节,即第282节,是书后款识:鼠儿年(1240)七月,大聚会时写于客鲁涟河·阔迭额阿剌勒之地。 《蒙古秘史》属皇家秘典,是藏于“金匮石室”之圣书,自明代入《永乐大典》后得以珍藏。对于《秘史》的研究,明清两代除乾隆年间蒙古族学者、诗人博明有所研究外,基本上是汉族学者文人将其评介于学术界。⑥ 明朝,已对《蒙古秘史》进行了初步评论利用。明·天顺五年(1461),李贤、彭时、吕原等人奉英宗旨编写《大明一统志》这一巨著时,曾利用《蒙古秘史》的材料叙述蒙古地区的山川地理;史学家凌迪知在万历七年(1579)编撰《历代帝王姓系统谱》时,其第五卷曾援引《蒙古秘史》资料叙述蒙古帝王的世系和成吉思汗的简介,并指出元朝的祖先是上天“苍色人”与“惨白女”。 到了清代,不少汉族学者文人通过考据、训诂、注疏、校勘、辑佚等手段,对古人文献进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蒙古秘史》亦被当作一种重要文献来对待,不少学者文人写下了一批序文、跋言和考证文字,评介了《蒙古秘史》的内容、写法、卷数、版本、流传及其可补正史之不足的价值。⑦ 清初还有孙承泽著《元朝典故编年》九卷;乾隆年间有万光泰著《元秘史略》两卷;光绪年间有李文国《元朝秘史注》十五卷,学术价值很高;施世杰《元秘史山川地名考》、丁谦《元秘史地理考证》、高宝铨《元秘史李注补正》两卷、沈增植《元秘史补注》两卷、王树荣著《元朝秘史润文》八卷等研究考订之作。1934年陈垣发表《元秘史译音用字考》;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国维撰有《元秘史山川地名索引》(1925)、《蒙文元朝秘史跋》(1926)等,在文献学上成就显著。⑧ 现当代,中国有巴尔虎人杜固尔扎布,于1939年与日本学者服部四郎合作,还原出版了《秘史》一卷本;1940年,科尔沁人布和贺喜格在开鲁创办蒙文学会并汉译《秘史》出版;1941年,鄂尔多斯人贺什格巴图于呼和浩特出版《秘史》改写本;同年,喀喇沁人阿拉坦敖其尔在张家口出版《秘史》还原本;1978年,我国蒙古学家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美籍喀喇沁人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在台湾出版。⑨ 1980年《秘史》学家额尔登泰、乌云达赉、阿萨拉图合著的《〈蒙古秘史〉词汇选释》;同年,内蒙古师大教授巴雅尔的《蒙古秘史》(古蒙文、现代蒙文、国际音标还原转写本)出版;1986年,内蒙古教育学院教授泰·满昌《蒙古秘史》(加注现代蒙语译本);同年,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出版还原、注释《蒙古秘史》。1988年,内蒙古大学教授亦邻真出版古畏兀儿字还原《蒙古秘史》,引起《秘史》学界的普遍重视。⑩ 当今,世界“蒙古学”与“秘史学”并驾齐驱。上个世纪初,喀尔喀的蒙古官员成德(1875—1932),根据十二卷叶德辉本将《秘史》还原为蒙古文本,该原本现藏俄罗斯科学院;1947年,蒙古国学者策·达木丁苏荣(1908—1986)出版了《秘史》现代蒙文译写本(有谢再善汉译本)。 俄罗斯传道士波·卡法罗夫(1817—1878),是接触《秘史》最早的外国学者,他精通汉文,在北京得到清宫内阁大库十二卷《秘史》珍藏本,将汉文译成俄文,于清·同治五年(1866)改书名为《古代蒙古传说》出版;1872年,卡法罗夫又得十五卷《秘史》本,他想以俄文对音蒙古文、蒙古文之下注以俄译出版,不幸航海遇难未竟,原稿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图书馆。光绪二十三年(1897),俄国蒙古学家阿·波兹德涅耶夫(1851—1920)出版所撰《蒙古文学讲义》一书时,附录了石印本《秘史》的前96节;另有俄国蒙古学家斯·柯津(1879—1956)于1941年出版《秘史》俄译本一册、注释本两册。 日本学者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研究《秘史》。光绪三十三年(1907),那柯通士(1851—1908)将《秘史》译成日文,以《成吉思汗实录》为书名刊出,这部书的出版,标志着日本“蒙古学”的诞生;1943年白鸟库吉(1865—1942)所著罗马字《音译蒙文元朝秘史》十二卷本出版。之后,小林高四郎出版了一系列论著:日译《蒙古秘史》、《〈元朝秘史〉研究》、《〈元朝秘史〉的书名与撰写者》、《〈元朝秘史〉成书年代》、《〈元朝秘史〉与八思巴文》等,为世所重。此外,还有服部四郎、村上七郎、村上正二、小泽重男、冈田英弘等学者均热心于《秘史》的研究,取得不小成果。 法、德、美、匈、捷、土等国家对《秘史》的研究。法国蒙古学家波·伯希和教授(1878—1945),精通汉语、蒙语和其他东方文字,他多年搜集研究《秘史》各种抄本,将叶德辉刊本汉字音写转为拉丁文,并将前六章译为法文,于1949年由他的学生拉·韩百石出版。德国蒙古学家依·海涅什(1880—1966)多年研究《秘史》,1941年出版《秘史》拉丁文标音、德文译注本。美国蒙古学家费·柯立甫1982年出版《秘史》英译本;美国的奥·拉铁木尔、尼·鲍培、兴安(官卜扎布)、包国义(乌云斯勤),匈牙利的拉·李盖提,原捷克斯洛伐克的波·普华,澳大利亚的热哈维吉等,都有《秘史》的研究成果存世。 价值与影响《蒙古秘史》,统一是概括全书的主题;团结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忠诚、信义、勇敢是衡量全书的道德标准;训谕是写作全书的目的。 以上阐述了《秘史》的产生及其版本、内容及其研究,已显示了《秘史》的价值。概括说,《秘史》是蒙古史《金册》、《皇元圣武亲征录》的祖本、中国《元史》的母本;《秘史》是萨刚彻辰《蒙古源流》、罗桑丹津《黄金史》、《黄金史纲》、《大黄册》;拉西彭楚克的《水晶鉴》、《元史译文证补》、《蒙古史料校注四种》及所有蒙古史的底本,均为波斯蒙古学学者拉施特《史集》、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冯承均译瑞典人《多桑蒙古史》等世界蒙古史的蓝本。 《蒙古秘史》的价值是多方面的。《秘史》在蒙古历史、文学、语言以及其他一些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且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秘史》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文学体裁——历史文学的诞生。它以散体和韵体、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文体叙述国史,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民间文学诸多体裁,如神话、传说、史诗、民歌、谚语、祝赞词等。可以说是书面文学之前蒙古文学的集大成。 《蒙古秘史》,从反映的历史跨度之长,展开的斗争画面之广,描写的矛盾斗争之激烈,塑造的人物之多,特别是散、韵精美的文学艺术语言,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比。《秘史》的思想艺术成就,在当时的中国以及世界文坛,都是毫不逊色的杰作。正如俄国著名蒙古学家巴·符拉基米尔佐夫所说:“如果可以说在中世纪没有一个民族像蒙古人那样吸引史学家们的注意,那么也就应该指出没有一个游牧民族保留下像《秘史》那样形象地详尽地刻画出现实生活的纪念作品。” 1996年《华盛顿邮报》评出“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全球有67400个网站报道有关成吉思汗的信息;成吉思汗被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释迦牟尼、耶稣、成吉思汗、哥伦布、华盛顿、贝多芬、拿破伦、达尔文、诺贝尔、爱迪生),列入“世界十大军事家之一”(孙武、亚历山大、恺撒、成吉思汗、彼得一世、库图佐夫、拿破仑、克劳塞维茨、玻利瓦尔、格兰特),均与蒙古史祖本《秘史》息息相关。 日本著名蒙古史学家小林高四郎先生称赞《蒙古秘史》是“神品”。 清末梁启超说:“我们有义务为成吉思汗作传记。” 李宗仁说:“我不敢妄断毛主席是向谁学习的,可据我看拿破仑是向成吉思汗学的。” 孙中山、毛泽乐、朱德、董必武、李鼎铭对成吉思汗均有较高的评价。种种评价,若没有《秘史》祖本为据,岂不全是“无根之神树”吗? 马克思“十论成吉思汗”、恩格思“四论成吉思汗”,若再看看印度总理尼赫鲁、法国总统希拉克、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成吉思汗迷)、韩国总统金大钟、美国国务秘书哲·贝克尔等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更觉得拿破仑在说“我不如成吉思汗”时,心中所持有的敬慕心理。 韩国著名作家金钟日说:“全球化,起源于成吉思汗的大一统”。 中国传记作家刘乐土在《中国大皇帝书系·成吉思汗》一书中写道:“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之论说,若没有《秘史》的底托,岂不全是“无源之圣水”吗? 《秘史》像许多伟大丰富的名著一样,通过多种版本面世以后,即成为后世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汲取题材的来源。清朝后期尹湛纳希的著名长篇小说《青史演义》,其创作素材即主要来源于《秘史》。 《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第二编第一章第四节《〈秘史〉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中写道:“近年来,在蒙古族文学艺术创作中,取材于《秘史》的文学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如苏赫巴鲁的传记文学《成吉思汗传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型历史故事片《成吉思汗》,等等。在全国乃至世界,以《秘史》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多,如(香港)董千里的长篇历史小说《成吉思汗》、俄罗斯著名文学家瓦西里·扬的历史小说《成吉思汗》、日本蒙古学者小林高四郎的传记文学《成吉思汗》、井上靖的传记文学《一代天骄》(原书名《苍狼》)等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