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长乡 |
释义 | 旧称元掌庄,隶属云林县,位于东经120.20度,北纬23.36度,总面积:71.5872平方公里。区划21村316邻,毗邻:褒忠乡、东势乡、四湖乡、北港镇、大埤乡、土库镇;嘉义县溪口乡、新港乡。民意机关为元长乡民代表会,2008年11月户数:9,184户,人口:29,423人。 中文名称:元长乡 别名:元掌庄(旧称) 行政区类别:乡级 所属地区:云林县 邮政区码:655 地理位置:东经120.20度,北纬23.36度 面积:71.5872平方公里 人口:29423人 地名由来明末清初之际,福建沿海居民为了远避兵祸或饥馑,以及残虐人民的官吏,甘冒台湾海峡险恶的航路,相渡海来台,另建家园。明神宗年间,约公元一六○○年前后,一股黄吴苏傅等四姓先民,先后定居本地垦殖,是开垦本地的原始四姓。后有大伙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十六都芙蓉乡李姓族人五大房移入,族人众多,遂成为本地最大氏族。昔时垦殖之初,因耕地或排水或通路之争,难免发生纠纷,是当时台湾各地数见不鲜的现象,而举族由一地移往另一地,重新寻找耕地者,则到处可见。本地原始四姓之中,除了傅姓之外,黄吴苏族人陆续迁徙他地,另谋发展,留居本地者,仅寥寥数户而已。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本地隶属诸罗县,光绪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本地改隶云林县,当时元长行政区称白沙墩堡元长庄,云林县共划分十五堡,白沙墩堡辖二十三庄。 原始四姓内的傅姓先民,来自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桃源铺户分枝十六都官园董头社,于清朝乾隆六年岁次辛酉,即公元一七四一年渡台,定居本庄。有一位俗名「傅元掌」者,领导族人垦地开渠,筹建茅舍,为人热诚豁达,乐于服务,远近村庄及来往商旅,以及本庄居民,乃以「元掌」称呼本地,于是元掌之地名就此建立,通行于当时。台湾移民早期,各地以人名或姓氏为地名者,比比皆是,元掌即为一例。(清朝时地方行政区之划分,府以下设县,县以下设都,都以下设乡及社。编者按。) 清朝治台期间,盗匪猖獗,不论城镇乡村,受害甚烈,居民苦不堪言,地方政府无力保护善良百姓,各庄遂各自纠合壮丁组织团勇自保。本庄曾协助官兵击溃贼寇,表现英勇,据云,官府获报佳音,通令各地,将「元掌庄」改为「元长庄」,有天张地久,长年发达之意,并助「掌」与「长」同音(但闽南语发音不同),容易记认。 据台湾文献丛刊记载,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举兵反清,五十二年九月,「贼党分踞大埔林,打猫、斗六门、水沙连、庵古坑诸处。」九月十五日,「鹿港总兵普吉保领兵五千五百人,理蕃同知黄嘉训率义民数千人,往援诸罗,札(扎)营元长庄。」云云。此时官方记录不称「元掌」而称「元长」,可知「元长」之地名,早在林爽文事件之前定案,何年定案尚待查考。 当今台湾全岛,闽南语呼「元长」之「长」字为「掌」字发音者,仍然到处可闻,可见「元掌」之名受台湾居民所接纳,并深植于记忆之中,长年不衰。 注一:据本地傅氏宗祠祖先牌位记载,有一位傅元使者,生于康熙四十年岁次辛巳(公元一七○一年)一月三十日酉时,卒于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公元一七七五年)二月一日未时,享年七十四岁。傅氏族谱记述元使于乾隆六年岁次辛酉(公元一七四一年)渡海来台垦荒,时年四十一岁。据傅秋林等多位傅氏后裔追忆,元使俗名「元掌」,是傅姓族人定居本地的先导者。但元使确为「元掌」本人或另有其人,留待史料证实。 注二:元长早期原始四姓中的黄氏族人,曾建宗祠于现元长加油站西侧,现部分为民宅部分为耕地,当地仍留有黄氏先民开凿的水井遗迹。 主要产业农作物 本乡系属平原地带,总面积为七一八四公顷,可耕面积为五千三百多公顷,主要栽培作物有水稻、落花生、甘藷、食用玉米、大蒜、蔬菜、毛豆、牛蒡等作物其中以水稻、落花生栽植面积最多,水稻种植面积年两期作约三千三百公顷,年产量为二万四千多公吨,落花生种植面积年两期作约二千八百多公顷,年产量约一万一千多公吨,为本乡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畜产 本乡饲养家禽、家有猪、鸡、鹅、红面鸭等其中以猪、鹅为大宗,猪饲养头数约六万五千头,鸡饲养只数约三十多万只,鹅饲养只数约十万多只,为本乡农民收入来源之一。 地方小吃 牛蒡、花生制品、鸭肉羹、禽类加工制品。 交通台19线 台78线 县道145号 县道145甲 县道160号 教育国民中学 云林县立元长国中 国民小学 云林县元长乡元长国民小学 云林县元长乡新生国民小学【乌瓦窑】 云林县元长乡客厝国民小学 云林县元长乡山内国民小学 云林县元长乡仁德国民小学 云林县元长乡忠孝国民小学【龙岩厝】 云林县元长乡仁爱国民小学【潭内】 云林县元长乡信义国民小学【五块厝】 云林县元长乡和平国民小学【子茂】 特产水稻 花生 牛蒡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