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鸳鸯塔 |
释义 | 普救寺鸳鸯塔位于山西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东北向依塬平展。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是一座千年古刹,《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平面呈四方形,底层每边长8.35米,南向辟门,内为方室,室内后壁有一佛龛,已无佛像。 外貌第一层塔室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叠涩八角穹窿,中有一孔,可通上层。第一层以上塔身内部,皆为空筒。塔上壁用砖叠涩出檐十三层,塔身高39.50米,从二层到九层,塔壁间有转角通道,内设台阶,可攀登盘旋而上至九层。二层以上四面辟门,但真假门相间,门顶作拱形,游人可从真门向外眺望。塔刹原为风磨铜制,形似葫芦,高约两米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原名舍利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地方志中称“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文明中外的游览胜地。 普救寺的西轴线上,屹立着一座古朴秀雅的方形密檐式砖塔,该塔原名舍利塔。后因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描写的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人们称它为莺莺塔。莺莺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堪称世界奇塔。 1922年地震倾圮。1991年剔补维修时,另加砌葫芦形塔刹。一至二层塔外壁间,嵌有历代修葺的石刻14块,如今都成了普救寺兴废变化的珍贵史料。据我国著名建设专家罗哲文考证,该塔结构上保存了唐塔的一些特点和风格,即四方形空筒式,其外观与西安大、小雁塔如出一辙。从寺内现存碑刻记载,它是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砖塔。 普救蟾声回音建筑,在我国的文化园林中,堪称绝艺。现在,这种古代的绝艺,全国保留下来仅存四处,它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这四处古建筑被誉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莺莺塔之所以成为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首先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声学效应——“蛙鸣”,这种效应在方志中被称为“普救蟾声”。游人在塔的四周,以石相击,即可听到从塔上传来的“咯哇!咯哇!”的蛙鸣声。几百年来,这一奇异的效应成为普救寺的一大奇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并为之赞叹称绝。某些学者把莺莺塔这种奇特的回音效应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科塔誉为世界六大奇塔。 莺莺塔自明代嘉靖年间重修,至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了。据笔者调查,除1953年和1991年,曾对该塔进行了剔补维修外,全部都保留着明代重修后的原状。普救寺原有的舍利塔有无蛙声这样的回声效应?因没有确切的记载,无从查考。只有清乾隆乙亥重镌《蒲州府志》中有普救蟾声的记载。可见,莺莺塔蛙声效应的发出,距今至少有200年以上。 莺莺塔奇特回音种种 众所周知,回声到处都有,但在莺莺塔周围击石,就能听到“咯哇”!这种类似巨蛙的鸣叫,实属罕见。在特定的条件下,莺莺塔竟然成了“收音机”、“扩大器”、“窃听器”。这些前人未知的新的声学效应,是1986年普救寺修复工程开工之后,人们在莺莺塔周围不断发现的。我们把它归纳为莺莺塔的八种奇妙的声学效应。 (1)近塔探奇觅蟾声,金蛙深藏何处寻? 久闻普救寺蟾声的盛名,远途前来求索这一世界奇迹,可是在塔前12米之内拍手或击石块,在敲击处周围附近,只能听到“咯”!“咯”的拍手或击石声,而听不到蛙声,但当人们走到离塔12米以外处,就能听到微弱短促的“咯哇!”“咯哇”!的蛙鸣声。 (2)漫步离塔再击石,金蛙塔底传佳音。 当人们在离塔面15米左右处拍手或击石,在敲击处就能听到从塔底传来的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蛙鸣声,好像有只金蛙在塔底下鸣叫。 (3)游客有心探神奇,金蛙无意登塔顶。 当人们在中垂线附近离塔面20米以外拍手或击石,这时听到的蛙声不再从塔底传来,而是从塔的顶部传来,又好像金蛙爬到塔顶在鸣叫。 (4)对角线上试击石,对称位置听蛙声。 当人们在塔前离开中垂线,来到对角线附近击石,击石本人听不到蛙声,而另一个人在中垂线另一端,即和击石人相对的对角线位置,才能听到响亮悦耳的蛙鸣声。 (5)一声击石破寂静,三只蛤蟆竟相应。 每当夜深人静,在离塔西面24米处击石一声,可以听到接连的三声蛙鸣,三声蛙鸣来自不同方向,好像三只蛤蟆在不同地方竞相鸣叫。 (6)莺莺塔似收音机,坐在塔下能听戏。 在莺莺塔南2.5公里处,有蒲州镇文化站的露天剧场,台上正好与塔相对,晚上对台唱戏,一般距离这么远当然是听不到的。但在莺莺塔下人们确能听到清晰的演唱声,如同一台戏在塔里演唱。 (7)普救寺里多神奇,佛塔竟成窃听器。 漫步在莺莺塔下,人们可听到距塔几百米之外的声音,就连周围农家里一般的说话声也能听见,而这些声音又好似从塔里面传出来的。 (8)奇塔魔力人人夸,不用通电能扩大。 如果声源来自莺莺塔下附近处的声响,“窃听器”就“退位”而变成了“扩大器”。塔下的声音经过塔面扩大,又能够传到较远的地方。 谜底莺莺塔的“蟾声”已被人们发现了几百年,可是为什么它会产生这奇异的效应?其中的奥秘何在?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从1986年起,结合对普救寺的全面修复,永济市政府与山西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中科院声学研究所联合,首次对这座世界奇塔的声学机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并对其声学效应进行了录音测试和频谱分析,弄清了它的声学机理。普救寺莺莺塔产生蛙声回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莺莺塔所处的地势高敞,而四周平坦又无障碍物,它可接受大范围内传来的声波。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莺莺塔每一层塔檐挑出成内凹弧形,能把声音反射聚汇,“蛙声”就是十三层塔檐反射聚汇的结果。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莺莺塔身和塔檐全部用青砖叠砌而成,由于黄土高原风沙长年累月吹拂,青砖表面光滑,犹如涂了薄釉料,对声波反射系数高达0.95—0.98,传来的声波,几乎被全部反射。也就是说,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入射到各层塔檐表面,分别反射出原脉冲不完全相同的一系列脉冲,这些回波脉冲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形成了与蛙声极为相似的感觉。 莺莺塔千古之谜,已被我国科学界声学专家们首次揭开,并通过现代仪器测量分析所证实。这是物理学的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古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的可喜成果。“游人石击地,蛙鸣贯长空”,普救寺莺莺塔以其神奇的魅力和奇异的蛙声使众多的游客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