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豫章
释义

豫章,古郡名,唐才子王勃在其《滕王阁序》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所谓豫章郡,即今江西省, 这也是广义而言的豫章概念。狭义而言,豫章指今南昌地区一带。

豫章沿革

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拥有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豫章”。 史有三说:一、据应劭《汉官仪》:“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有樟树,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树生挺中,故以名郡”。章即樟树,“豫,乐也”《尔雅,释祜》,以之名郡,意谓乐有此大樟也。二、据汉志记载,“赣有豫章水”,《水经注》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北源最远,故独受名焉”。三、豫章之名,六见于《左傅》,据杜预注:春秋时的豫章,皆在江北淮水南,“汉移其名于江南,置郡”。

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莽新的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将豫章郡易名九江郡。 东汉、三国、晋、南北朝,以郡名则为豫章,以郡治所名则为南昌。 隋开皇九年(589)罢豫章郡置洪州,治南昌县。 唐至德元年(756),豫章郡名改称章郡。 唐朝贞观年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了江南道,公元733年唐玄宗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历经演变,现在已是江苏安徽两省;江南西道则以江西之名延续了下来,进而也逐渐取代了“豫章”作为江西地区的行政名称。

豫章江

即赣江,据南朝刘宋雷次宗《豫章记》记载,赣江古称豫章水,豫章城是因水而得名。 赣江(the Ganjiang River)南北流贯江西省,包括贡水在内全长751公里,是长江的第7大支流,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赣江古称豫章水,又称章水、章江,流域面积8.35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面积的51%。以万安、新干为界,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豫章城

即今南昌市,南昌位于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是整个江西地区的地理要冲和行政重心,为赣江上最重要的城市,华东大埠,自古富庶。豫章一词本就源起于南昌一带,古书就有“吴楚交战于豫章”的记载。历史上南昌也一度更名豫章,故狭义而言的豫章是指南昌地区。

豫章十景

南昌城古代有豫章十景之说:洪崖丹井、西山积翠、滕阁秋风、章江晓渡、龙沙夕照、南浦飞云、铁柱仙踪、苏圃春蔬、东湖夜月、徐亭烟柳

新豫章十景

南昌“豫章十景”早在清初时就已成型,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和世事变幻后,其中的一些景致已变得面目全非,甚至了无踪迹。2002年8月,为显现新南昌的新形象,更好地为促进南昌旅游经济、宣传南昌形象服务,“新豫章十景”应运而生:

滕阁秋风(滕王阁)

军旗朝晖(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起义纪念塔、朱德军官教育团、贺龙指挥部等军事旧址群)

云谱丹青(八大山人纪念馆)

金塔镇宝(绳金塔)

梅岭奇秀(梅岭风景名胜区)

青湖春色(青山湖风景区)

象湖仙踪(象湖公园)

都市候鸟(天香园和青山湖丹霞岛、象山森林公园、南矶山候鸟保护区等候鸟城市栖息地)

古村寻幽(安义千年古村)

滨江飞虹(赣江、抚河上的数座大桥)

豫章书院

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香火鼎盛,后来逐渐发展成赣地四大书院之一,也成为江西书院文化的代表。清康熙皇帝赐匾:“章水文渊”,历代帝王褒励,获得崇高的殊荣。

南昌豫章书院相传为南昌罗氏后人,为纪念罗氏理学家罗从彦,弘扬儒道而建。因罗氏郡王豫章,故以堂号命名之。在其他地区“豫章书院”者,也皆为豫章罗氏后人所建,如广州豫章书院、福建宁化豫章书院等,形成极具罗氏特色的“书院文化”。各地罗氏聚居地“豫章祠堂”林立,理学家声远,豫章世泽长,形成独特的、统一的“宗祠文化”。

豫章中学

在今南昌市内,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创建于1907年,前身为教会办的南昌私立豫章中学。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命名为江西省南昌第三中学;1953年,改名为南昌市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改名为南昌七中;1991年,经市政府同意改名为南昌市豫章中学。

豫章社

以临川才子艾南英为首的豫章社,包括章世纯、陈际泰、罗万藻以及南昌的万时华、新建的陈宏绪、清江的杨廷麟、瑞金的杨以任等组成,跟陈子龙、张溥、张采、夏允彝等人的“复社”,“几社”就文坛文风等问题展开论争。

豫章社大力排抵王世贞、李攀龙等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及其崇拜者“文必秦汉”的拟古说,反对以钟惺和谭元春为首的“竞陵派”因袭六朝俪彩、追求硬瘦艰涩、幽深孤峭的玄风,赞同钱谦益对时文的见解。认为为文要表现“时”与“境”,要讲“义法”、“神气”、“雅洁”。他们精心挑选秦汉到元代的名家名作,汇编成《历代诗文集》;选辑明代诸家文章,编为《皇明古文定》;搜集“生吞活剥”、“钩章棘句”、“生硬套用”、“溢美饰非”及“游戏”之文,编成《文剿》、《文妖》、《文腐》《文冤》、《文戏》五书,从正、反两方面提供给学文者参考。

“明之末年,中原云扰,而江以南文社乃极盛.其最着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归有光等之说而畅其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推崇“唐宋派”归有光。

豫章社中有陈、艾、章、罗四大家之说,他们还致力于八股文的写作,与继起江苏金坛周钟、太仓张溥之"金沙派"、"娄东派",相互争夺海内制义范式的领导权。

吉凶豫章

豫章为传说中异木名。高千丈,围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凶。

《神异经·东荒经》“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亡。”

豫章亦作"豫樟"。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左传.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战国策.宋卫策》:"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张守节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唐杜甫《赠蜀僧闾邱师兄》诗:"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唐白居易《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清钱芳标《长椿寺病马行》:"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见斫樗散全。"一说,指樟木。

豫章王氏

王景肃缔造豫章王氏

太原王在江西有两支重要的后裔,一为王景肃缔造的豫章王氏,另一是以王明为始祖的临川王氏。

据省谱牒研究会副会长王炯尧介绍,豫章王的始祖——王仪,字景肃,唐高宗仪凤丁丑年(677年)生。于唐初由陕西京兆府万年县业里(一说为河南)徙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东湖菊花巷,为豫章王氏基祖。他生有三子:政、致、徵,即孟友、仲友、季友。三脉同宗,齐驱并发,以始祖开基地名而合称豫章王氏。

王徵字季友,为避旁人歧视,从东湖边辗转来到了丰城市槠山边的云岭里,在他仰慕的东汉高士徐孺子隐居地附近搭起了茅屋,躬耕苦读终结硕果,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高中,成为我省第一位状元。他善诗,任内常以诗会友,与李白、杜甫、张九龄等时相唱和,官至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其侄儿(王政之子)王仲舒(762年—623年),字弘中,曾任左拾遗,元和初为吏部员外郎,穆宗时,任江西观察史,曾出官钱200万,代贫民输税。

王令策给记者提供了一本1949年修的《王世家乘》,上面记载:南昌市青少年宫对面的中国工商银行大楼这个位置就是当年王景肃入赣的首居地——当年名叫菊花巷,今名羊子街,就是他入赣的第一站。王氏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江西王氏总祠,遗憾的是抗战时期被曰寇炸毁,不复存在了。王研会的顾问王正老人回忆,当年他读小学时常常经过江西王氏总祠,为前后两进,和北京四合院有点类似,很大。现在丰城市白土镇屯溪村附近的槠山(云岭里)、镇山两处,是致、徵二公后裔的重要繁衍地,也是迁居外省市的集散地。

王景肃的后代除长子王政回迁河南外,二子致、三子徵后均再迁丰城市云岭里,从缉辉公开始又从这里迁往外省,如山西(太原、祈县)、四川、常州、湖北、安徽、福建、江苏、河南、辽宁、广东、北京、浙江、广西、湖南等地;荣旸公开始从丰城市的方岭里、镇山、屯溪,临川、新建、南昌、永修等县又迂回迁往本省的南昌、临川、奉新、分宜、安福、宜黄、崇仁、进贤、余干等26个县市。如今,豫章王氏经过世代繁衍,枝繁叶茂,景肃公后裔世系已分布在祖国各地,成为我国有名的王氏支派。

古地区名

《左传》杜预注一作“在江北淮水南”(昭公十三年),一作“汉东、江北地名”(定公四年)。后人解释不一:或以为古豫章不止一处,又有淮南、汉东二处,淮南、江南二处,和淮南、汉东、江南三处等说;或以为西起豫鄂间的淮南、汉东,东至皖西的淮南,南包赣北的鄱阳湖一带都在豫章范围之内;或以为专指令安徽寿县、合肥一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