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豫剧六大名旦
释义

豫剧六大名旦是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桑振君、陈素真、崔兰田 。

中文名: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桑振君、陈素真、崔兰田

国籍:中国

民族:汉

职业:豫剧戏剧家

代表作品:《花木兰》、《秦雪梅》、《穆桂英挂帅》、《投衙》、《三上轿》

主要成就:首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

内容简介

豫剧六大名旦是中国大师级戏曲艺术家,其唱腔有代表高亢激昂的常派、委婉含蓄的阎派、大气响亮的马派、缠绵委婉的桑派、悠长天籁的陈派,对豫剧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豫剧成为一门全面成熟的戏曲艺术,进而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六大名旦

常香玉

(1923 - 2004)

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出身艺术之家。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表达人物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为《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名剧。

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脚,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

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

1941年赴陕甘演出。

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阎立品

(1920 -1996)

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封丘人,出身艺术之家。“阎派”唱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为扩展音域、求一新声、苦咏千百遍,形成了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的艺术风格。代表作为《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坠》、《碧玉簪》、《盘夫索夫》、《西厢记》等名剧。

自幼受父亲阎彩云(清末民初著名豫剧男旦)的熏染,10岁即入开封义成班,拜师豫剧名演员杨金玉门下,学演《咬箭头》、《洪月娥背刀》、《烈火旗》、《玉虎坠》等几十出戏。学艺期间,阎立品在前辈艺人身上学到“学艺先学艺德,立艺先立人品”的道理,这道理成为她一生做人做戏的准则。

1938年日寇入侵中原,为不给鬼子唱戏,正值青春妙龄的阎立品竟狠心削发、女扮男装,到尚未沦陷的扶沟县埋名隐居,显示出高尚的气节和操守。

四十年代初,阎立品辗转活跃于豫东南一带,先后和豫剧名旦徐艳琴、常香玉同台演出,并排演爱国剧目《守湖州》、《克敌荣归》。在高手云集的界首,阎立品吸收许多不同剧种和名家的表演技法,注重刻画人物,注重精雕细琢,戏越演越有味,越演越红火,在当时与徐艳琴、毛兰花、马金凤并称为界首豫剧“四大名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阎立品重返开封大舞台,并先后在郑州、蚌埠等地搭班演出。

1954年初,阎立品被京剧大师梅兰芳破例收为弟子,确立主攻闺门旦的方向。

马金凤

(1922 -)

豫剧表演艺术家,山东曹县人。 原姓崔,小名金妮。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

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

解放后,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老征东》进行整理,易名为《穆桂英挂帅》。1953年到上海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的具体指教。后对剧本和演出进行了多次认真地锤炼和加工。1956年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她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1958年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穆桂英挂帅》。该剧影响全国;至今盛演不衰。尤其那“五十三岁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60余载的艺术实践中,马金凤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形成了“马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都已拍成戏曲艺术片。

桑振君

(1929-2004)

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陈留人。 自幼学习河南坠子,后改学豫剧。 桑振君不仅继承了豫剧不同地域派别的演唱传统,而且擅长从各种表演流派以及多种姊妹艺术中,吸取精华,发展变化,而后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桑派”演唱艺术。

她在豫剧声腔中,将河南坠子这门艺术吸收到豫剧之中,豫剧的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优美耐听。正是由于她把河南坠子的韵律和嘴皮功夫巧妙地融入唱腔,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她的声腔甜润娟丽,旋律变化有致,尤以“口伶齿俐、韵乖字巧”出名。

她早期的拿手戏《对绣鞋》、《桃花庵》、《秦雪梅观文》、《投衙》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的传统剧目。几十句或上百句的段式,几个字乃至几十个字的句子,一经她的口唱出,慢时如泣如诉,快时如珠落玉盘,声情并茂,与众不同。因此,在声腔造诣上,她确有“百句不竭”的惊人功力,且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在20世纪40年代的广大民众中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望,在民间流传着“不回门不探亲,也要去看看桑振君”、“断了烟断了茶,省下钱也要听桑振君唱《投衙》”,更有痴迷者说:“搭上二亩地,也得看看桑振君的戏”等等。她主演的《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白莲花》、《桃花庵》、《对绣鞋》、《观文》、《投衙》等剧目,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发行。

陈素真

(1918.4.30 -1994.3.29)

豫剧表演艺术家,陕西富平人。 她本名王若瑜,八岁随义父陈玉亭学戏,改艺名陈素真,同时拜孙延德为师学青衣,唱腔属祥符调。十岁登台,为豫剧第一个女演员。

17岁即被誉为“豫剧皇后”,22岁又获“梆子大王”,16岁获“河南梅兰芳”的美称。1937年她去北京学习京剧武功,发展了豫剧的武戏。同年与樊粹庭合办狮吼剧团,并开始在唱腔、表演、化妆、服装等方面进行了革新,从而丰富了豫剧的表演手段,期间演出了樊编的《三拂袖》、《霄壤恨》、《女贞花》、《涤耻血》等新戏。她于1936年病嗓,致力于做功戏。陈素真的唱腔俏丽精巧,表演细致秀美。擅演剧目有《三上轿》、《宇宙锋》、《梵王宫》等。陈素真从艺66年,积一身绝技,文武生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她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形成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陈派”艺术,成为豫剧祥符调卓有影响的代表。

陈素真还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戏剧教育家,曾培养出吴碧波、关灵凤、牛淑贤、胡小凤等一大批艺术人才。她还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崔兰田

(1926 -2003)

豫剧表演艺术家,山东曹县人。 她5岁随父母逃荒到河南郑州,11岁人豫西名须生周海水的大乙班并拜其为师学须生,先后演出了《申包胥挂帅》、《斩白士其》、《胡迪罗阎》、《刘全进瓜》等。后又师承豫西名旦贾琐、张庆官为师改演旦角。

16岁出科,加入洛阳豫声剧社,主演了《凌云志》、《克敌荣归》、《霄壤恨》、《桃花庵》、《秦雪梅》等剧,在豫西一带极受赞誉。崔兰田自组班社后以一出《秦香莲》名振西安。在此期间,崔兰田通过与常香玉、陈素同台演戏,从多方面学习了两位名家的长处,还广泛吸取了京剧、秦腔、评剧、曲剧等剧种演唱方法和表演技巧,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使她的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崔兰用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兼用豫东调,是豫西流派的代表演员之一,在“豫剧十八兰”当中,其成就和影响为最大。她擅长塑造古代妇女中的悲剧人物形象。久演不辍的《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誉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

崔派唱腔深沉浑厚,含蓄蕴藉,韵味悠长。尤其是特有的鼻腔音和高低腔对比的演唱方法,幽咽低回,生动鲜明,富有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她的表演,庄重大气,做而不过,含而不露,以静显动,朴实无华。崔兰田所扮演的悲剧人物,其唱其表,无不渗透着她对妇女命运的观察和体悟、理解和同情,给人一种凝重的历史苍桑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