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巴罗萨行动
释义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前苏联,一 “巴巴罗萨”行动举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摧毁,尽管当时两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前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简介

巴巴罗萨行动(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战争的代号,整场作战在1941年6月22日展开。这个名称是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Barbarossa”(红胡子)。巴巴罗萨作战从1941年6月一直进行至12月以失败告终,但东方战线一直要到1945年5月苏联占领柏林才算正式结束。

作战原本的计划是要快速攻克苏联和乌克兰的东方领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战线为止,这条预定的终极目标也被称为AA战线。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继续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的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装备老旧和战术不佳的苏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由于严酷的寒冬而攻势受阻。这场作战的受挫可以说是造成纳粹德国最终战败的主因,也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捩点。最重要的是,巴巴罗萨作战的失败开启了长达数年的东方战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数千万人因此罹难。

历史背景

人们很早以前就预见到了德国与苏联之间将会兵戈相向。长期以来,希特勒一直认为德国人口密度过大,需要更多的土地加以解决,“东扩”计划能够为德国创造所谓的“生存空间”,而占领波兰和苏联领土则可以使“生存空间”成为现实。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写道:“如果乌拉尔连同那里数不尽的原材料、西伯利亚连同那里富饶的森林,以及乌克兰连同那里不计其数的麦田都尽在德国的掌握之中,那么在纳粹政府的领导之下,德国将会畅游在繁荣富足的海洋之中。”

法国战败后不久,纳粹德国空军便陷入了同英国皇家空军的不列颠大空战之中,一时半刻难以脱身。就在这时,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在一次会议中提出了进攻苏联的计划。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元帅、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还有来自最高统帅部的威廉·凯特尔元帅和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

希特勒认为,在大西洋上,德国海军的潜艇战正在切断通往不列颠群岛的食品和燃料供应线,此举足以将英国活活困死。他还认为,在欧洲,英国只有说服苏联进攻曾与自己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国,才有可能存活下去。希特勒对于斯大林及其领导的苏联持怀疑态度,试图通过先发制人的袭击彻底消除来自苏联的威胁。他认为,尽管美国截至此时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但其对于英国的处境还是表示出了深切的同情。希特勒确信,美国在适当时候一定会卷进战争的漩涡。为此,他决意在1941年年底之前攻占苏联。因此德军统帅部制定出“巴巴罗萨”行动。

行动内容

12月5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拿出了详细的侵苏作战计划,根据他们的计划,这次行动的代号将是“奥托”。但是,希特勒对这个代号并不满意,因此,在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的第21号指令中,“奥托”被改成了“巴巴罗萨”。此时的希特勒,满脑子想的是他的赫赫战功,也许只有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大帝才能与之比肩,他用腓特烈的外号“巴巴罗萨”作为此次行动的代号,但愿腓特烈的在天之灵能保佑他成功。

第21号指令是希特勒的杰作。虽然有些史学家说整个命令在目标、语言和形式上都显得杂乱无章、含糊不清,希特勒在这份指令中的身份也一再转变,时而是经济学家,时而是最高统帅,时而又是陆军部队的指挥官,但是,不可否认,这份指令确实体现了他的战略思想。指令开门见山:“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准备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俄。为此目的,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部队……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匕日前完成。必须非常谨慎,以防泄露进攻的意图。”

应该说,希特勒对进攻苏联是极为重视的。他知道,德国所面临的,不是长期处于绥靖思潮影响下的、胸无斗志的英法军队,而是训练有素的、装备精良的红军。苏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且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远非德国可比。战前,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希特勒的德国虽然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并奉行“以战养战”原则,但是,一旦苏联把整个国民经济动员起来,德国仍不是对手。因此,同苏联开战,必须万无一失。根据希特勒设计的方案,德军将使用大量的飞机和坦克,在苏德战场的几个方向实施一系列强大而深远的突然袭击,将战线分割成几段,切断展开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苏军战略集团之间的联系,并在苏军预备队赶到之前加以歼灭。设想德军将在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辅3个独立的战略方向近20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实施3个大规模的战略性战役,力争在战役之初就消灭苏军主力,夺取制空权,免除苏联空军对德国本上的威胁。因此,“巴巴罗萨”行动实施之日,德军将投入152个陆军师计330万人,空军120万人,海军10万人,总人数达460万人,占德军总人数的77%。这支庞大的军队装备有4.726万门火炮,3712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预计德军将在4~6周内结束战斗。这个期限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短,德军可能力不从心,但是,考虑到德军的赫赫战功,这个期限定得已经够宽了。德军曾经在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拿下丹麦,23天夺取挪威,5天内轻取荷兰,18天荡平比利时,39天就使有“欧洲第一强国”之称的法国俯首称臣。因此,如果不出现意外情况,德军是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更何况,德军的主要目标是击溃苏军主力,拿下苏联的欧洲部分,而不是吞下整个苏联。

对于这么庞大的战争计划,能否达到目的,希特勒自己也没有完全把握。他深知,如果目标暴露,德军不能在战争初期消灭苏军的主力,夺取战争的主动权,那么,德军将陷入一场消耗战中,这对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他认为,“巴巴罗萨”行动成功的关键在于保守机密,不让苏联觉察德国的进攻阴谋。在第21号指令中,希特勒特别提到“切切不可暴露意图”,并认为如果暴露了德国的意图,将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希特勒把保密的任务交给了德国两个最强大的情报机构,其一是德军谍报局,另外一个就是党卫军保安局。希特勒规定,由这两个机构全权负责“巴巴罗萨”行动的保密工作。为了降低泄密的可能性,希特勒根据“有必要才知道”的原则,严格控制知情人的范围。“巴巴罗萨”行动刚刚出宠之日,偌大的一个德国统帅机构,只有5个人了解整个行动计划,除了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有2个人了解“巴巴罗萨”行动之外,其他3个知情人分别是德国三军总司令,战场指挥官仅仅被告知这是一个应急计划,如果苏联改变了对德友好的外交政策,这个计划将被用来对付苏联。“巴巴罗萨”行动的时间表也仅仅发了9份。

欺骗计划

希特勒的保密工作不可谓不严,但是,“巴巴罗萨”计划并没有真正守住机密,计划的内容还是逐步流传开来。几乎从希特勒签署“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有关该计划的内容即不胫而走。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泄密不仅没有影响到德国的军事行动,反而强化了突然袭击的效果。在计划完全泄密的情况下德军仍能取得突然袭击的成功,这不能不归功于希特勒的战略欺骗手段。他的第六感官告诉他,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天下没有能真正守住的机密。因此,他在命令德军谍报局和党卫军保安局加强保密的同时,也策划了世界上最狡诈的欺骗行为,用欺骗手段扰乱视听,干扰斯大林的决策,从而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

在制定“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德国专门制定了一项掩护“巴巴罗萨”行动的欺骗计划。为了贯彻这一欺骗计划,希特勒规定由最高统帅部参谋部国防处负责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欺骗战略,负责协调各军种指挥部采取的欺骗措施和德军谍报局长拟定的措施,在与各军种参谋部和情报主任磋商后他有权发出指示,明确意图,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欺骗的具体措施。德军谍报局长卡纳里斯负责发布假情报,情报的传递只能根据他的命令,通过严格规定的联络渠道进行。

在希特勒的欺骗计划中,最重要的要数“海狮”计划。“海狮”计划本身不是一项欺骗计划,由于英国久攻不克,德国缺乏克敌制胜的海军,戈林的空军除了说大话外,也没有能力夺取英吉利海峡上空的制空权,因此,德国强大的陆军只能在海峡这边看着英伦三岛干瞪眼。不得已,希特勒于1940年9月17日下令“无限期地、悄悄地推迟”“海狮”计划的执行。稍后,他又决定“海狮”计划的准备工作继续进行,目的仅仅是继续对英国保持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压力。他认为,绝不能让英国人认为德国已经取消了人侵计划,这样将使英国人士气高涨,使德国人威信扫地。 当希特勒决定将下一个征服目标定为苏联后, 他又敏锐地感到,可以将“海狮”计划变为掩护“巴巴罗萨”行动的欺骗计划,这样,既能对英国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又不让苏联觉察德国的入侵意图。于是,希特勒于1941年2月6日下令,要尽可能给英国造成最惨重的损失,德国空军逐步加强了对英国的空中打击,这场轰炸就成了一场蓄意策划的骗局,其目的是“使人觉得对不列颠群岛的进攻计划将在1941年实施”。其后,希特勒又命令德国陆军制定了两项西线作战计划,代号为“鱼叉”和“鲨鱼”,并有意泄露出去,目的是使英国确信,对英国人侵将在1941年8月1日开始。“鱼叉”计划要求,驻挪威、法国和丹麦的德军着手对英国实施两栖作战,“鲨鱼”计划内容和“海狮”计划相似。希特勒从A集团军群中抽调出三个野战集团军,公开作登陆的准备,摆出一副渡海作战的架势。由于希特勒确实想征服英国,“海狮”计划也确实存在,因此,这一切做起来就像模像样,煞有其事,更具欺骗性。不明真相的人还真的以为,德军大规模调动是为了进攻英国呢!

除了利用“海狮”计划作幌子以外,希特勒还制定了其他一系列的欺骗措施,以强化“巴巴罗萨”行动的欺骗效果。这些作战计划中,有真正要实行的作战计划,也有纯出于欺骗目的而制定的假作战方案,假计划渗杂于真计划之中,令人真假莫辨,搞不清希特勒下一步的征服目标到底是谁。大规模的德军东调因此而被掩饰一时。在这些真真假假的作战计划中,“马利他”战役是要征服希腊,“向日葵”战役是要入侵北非,两战役除了自身的战略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其欺骗意义,如A集团军群的东调就是在“马利他”战役的掩饰之下进行的。另一些计划, 如占领直布罗陀的“黑葡萄”战役、占领法国南部的“阿提拉”战役,则纯粹是纸上谈兵,喧嚣一时,完全是“巴巴罗萨”欺骗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苏德边境移开。德军进占巴尔干,完全是德国侵苏之前的准备工作之一,这是不可能瞒过苏联情报机构的,但希特勒竟然利用巴尔干行动来掩护“巴巴罗萨”行动。他借口要在巴尔干地区采取军事行动,频繁地使用了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运输网,从而有效地掩盖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准备工作。希特勒成功地使斯大林相信,德军在东欧的调动是为了征服巴尔干,德军1941年4月、5月间在巴尔干进行的军事行动已经排除了它在6月份进攻苏联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苏联是一个大国,征服这么一个国家怎么也不可能一激而就。而且,苏联的天气多变,秋季大雨滂沦,道路泥泞,不利于装甲兵行动,冬天气候寒冷,更是不利于作战。因此,即使希特勒要发动侵苏战争,那也只能等待来年了。这样,尽管德国在巴尔干地区遇到的麻烦延缓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步伐,但它有效地掩盖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准备工作,从而为德军的突然袭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除了在军事上进行欺骗外,德国还利用各种机会散布假情报,旨在使苏联情报机构误入歧途。德苏的经贸合作一直在进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被大肆渲染,在预定的进攻发起回到来前不久,德国最高统帅部宣传处还策划了一项欺骗行动。他们大张旗鼓准备迎接苏联贵宾。苏联客人下榻的宾馆里摆满了鲜花,挂起了红旗,晚上德国人还秘密装饰柏林火车站,以便迎接苏联客人。尽管这些准备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但没有宾馆服务人员和火车站职工的配合很明显是不行的,因此消息很快传了出去,秘密成了新闻。宣传处还散布谣言说斯大林即将到德国南部的巴登疗养,给人一种德苏关系友好的印象。

德国情报机构竭力隐瞒德军的大规模东调,为东线德军的出切寻找借口。如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出现在波兰境内,宣传处说这是必要的“防范”措施,要保护胜利果实,反对可能的侵略。宣传处还利用电台的听众点播节目,让人觉得德军的精锐部队还在西线,东线德军仅仅是些老弱病残之辈。外国情报机构的无线电侦察机构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点歌节目:“近卫军官兵寄给他们受伤的连长三瓶‘亨尼西’酒,祝他早日康复。”近卫军是德国的精 锐部队,而亨尼西则是一种法国名酒。根据这个节目,人们很容易判断出,近卫军还在西线。甚至于当德国民众不得不承认东线出现了德军的精锐部队之后,宣传处还让他们相信,部队的集结是为了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欺骗演习,目的是遏制苏联,保证对英战事的顺利进行。宣传处和陆军、空军总司令部配合,们东线部队下达了很多命令和情况通报,反复强调入侵英国对于战争的结局至关重要,必须将敌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东方。希特勒甚至对苏联人讲,所谓“巴巴罗萨”行动计划确实存在,只不过它不是用来进攻苏联的,而是用来掩护德军进攻英国的欺骗计划。德军将士也很快了解到,苏联人对德军在东线的集结并没有任何防物措施,德苏关系依然友好,头号敌人仍然是英国。在入侵前,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出马,在纳粹党的党报上写了一篇《克里特岛就是榜样》的文章,似乎人侵英国指日可待。在报纸出版后,德军统帅部下令没收这份报纸,但许多订户已经从邮局取到了报纸,外国情报机构费了好大的劲才弄到这份报纸,德国的欺骗目的很明显达到了。

德军发起进攻之前,有关“巴巴罗萨”的流言纷起,其中,既有反映“巴巴罗萨”行动的真实情报,也有纯出乎欺骗目的的假情报。希特勒平时就对其亲信讲:“我的想法你们永远不会知道。对于那些夸口说了解我的想法的人,我更是不会讲真话。”为了给德军在东线大量出现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希特勒对其高级军官讲,“巴巴罗萨”行动是防止苏联改变其对德政策时的紧急计划,德军在东线集结是为了防止苏联“先发制人”的打击。他还竭力让德军下级官兵知道,加强苏德边境上的兵力是防御性的,德军在东线大量集结,只是增加苏德谈判中的筹码,逼迫苏联让步,确保对英战争的胜利。对于德国的盟国,希特勒也不放心,竭力对它们隐瞒真相。除了芬兰较早知道德国的行动计划外,罗马尼亚、匈牙利都是在战争前夕才知道“巴巴罗萨”行动的详细计划,而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虽然说与希特勒是铁杆“哥儿们”,但他事先对“巴巴罗萨”计划也是一无所知。6月22日上午,他还在梦乡,他的女婿齐亚诺叫醒了他,从而看到了希特勒从外交途径转给他的信,才知道战争即将爆发。日本人则自始至终未被告知“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3月5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第24号指令明确规定:“关于‘巴巴罗萨’行动不允许对日本有丝毫暗示。”希特勒告诉保加利亚、芬兰和匈牙利等国的领导人,他们采取的措施是纯防御性质的。希特勒的参谋长约德尔在与芬兰代表谈判时说,德国的备战措施是防御性质的,如果德国不能与苏联达成政治协议,德国可能会发动一场预防性的战争,赶在苏联动手之前发起进攻。5月17日,德 国外交部散布流言说,未来德国的行动是由苏联决定的,言下之意是,只要苏联满足德国的要求,德国就不会进攻苏联。5月25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向德国三军总司令、驻挪威德军司令和驻罗马尼亚军事代表团发出一份绝密电报,内称:“元首再次提请诸位注意,近数周内苏联有可能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因此必须具备制止这一行动的充分保证。”这一招骗过了很多人。6月1日,罗马尼亚报纸报道说,罗已经按照驻罗德军司令的指示,开始进行秘密动员,以保卫边界,免遭苏联的突然袭击。希特勒甚至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几小时还在致墨索里尼的信中重复这种说法。他在信中对意大利“领袖”大谈苏军在边境地区的集结,说:“实际上,俄国现有的一切部队都在我们的边界上,如果情况使我有理由动用德国空军对付英国,那也会产生这样一种危险:俄国将开始执行它的勒索战略,而我只是由于感到空军处于劣势就不得不默默地屈服于这种战略。”因此,他决心趁早下手,以免后患。

间谍情报

希特勒的第六感觉没有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关于“巴巴罗萨”行动,希特勒也费了好大的劲进行保密,但是,几乎从“巴巴罗萨”计划一出笼,有关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就不胜而走,而且越传越详细,不仅德军的兵力调动和主攻方向暴露无遗,就是希特勒决心开战的日子,也一步步地泄露出去,成了当时喧嚣一时的新闻。

不过,最早报告德国即将入侵苏联的不是当事国苏联的情报人员,而是与苏联不共戴天的老对头——美国人。美国驻德国的商务参赞萨姆·伍兹在柏林有很多神通广大的朋友,其中有一位朋友同德国政府及纳粹党的高级官员都有来往,而他本人是反对纳粹的。 因此,1940年 8月开始,他就把有关希特勒的战争意图告诉了伍兹。1941年1月,伍兹向国务院发回一份机密情报,内称,希特勒已经决定进攻苏联,时间可能是春季,“海狮”计划是掩护“巴巴罗萨”行动的幌子。但是,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不相信这是真实的,他召来了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胡佛询问了伍兹的情报来源,认为伍兹的说法可能是真实的,国务院于3月1日训令美国驻苏大使劳伦斯·斯泰因哈特将此事通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或副外长维辛斯基。但是斯泰因哈特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苏联人不会相信。国务院后来将此事通报苏联驻美大使乌曼斯基,后者被震惊了。他面色苍白,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完全认识到你向我提供的消息的严重性。对于你的情报,我的政府将不胜感激,我将立即把我们的谈话通知我国政府。”但是莫斯科始终未有消息。赫尔相信莫斯科已经有所警惕,因为在3个星期后日本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赫尔认为苏联此举很明显是要稳住远东,以免在遭到德国进攻时腹背受敌,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3月22日,英国秘密情报局也向美方提供了一份备忘录,称德国将在两个月内进攻苏联。此外,美国当时已经破译了日本的外交密码,4月3日和4日,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在发回东京的电报中勾勒了德国对苏战争的准备,证实伍兹的情报是可信的。为了让苏联人相信美国提供的情报是准确的,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甚至冒泄密的危险将美国破译的日本外交电报的副本给了乌曼斯基。

另一位反共分子,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向斯大林提供了类似的情报。1941年4月3日,丘吉尔通过英国驻莫斯科大使克里普斯写了一封信给斯大林,信中提到,希特勒是贪得无厌的,德苏战争不可避免。德军在波兰南部调动,目的是为了对付苏联。不过,总的说来,促使丘吉尔提出上述判断的根据不是情报,而是来自他对希特勒心理的准确把握和他对形势的客观判断。不过,当时莫斯科对伦敦并不信任,克里普斯还在莫斯科坐冷板凳,因此,他未能立即把这份情报交给斯大林或莫洛托夫。丘吉尔对克里普斯十分不满,若干年之后,他在回忆录中,对克里普斯还是耿耿于怀。实际上,即使当时克里普斯真把这封信交给了斯大林,恐怕也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斯大林看来,丘吉尔的反共热情比起希特勒来,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英国困守英伦三岛的情况下征吉尔同斯大林大讲德国的威胁,还不是为了把苏联拉人战争中县,为英国人火中取栗?

1940年底,驻柏林的外交使团都发现,德军开始了新一轮的 动员,不满员的师补充满员,新兵征集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防厉。德国的农民也发现, 军马的调拨数量突然增多。1940于 12月,紧邻苏联的东普鲁士的农民被告知向德国西部迁移,并告知不要准备春耕,农民的财产和牲口都被没收,但政府给予了赔偿。类似措施在波兰东部也得到了贯彻。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公开进行的,外国使团清清楚楚。如此规模的动员表明希特勒将再次使用他的军队,但是,所有这些信号都是含糊不清的,人们无法从中得知希特勒的真正意图。德军的动员是一次战争威胁,是希特勒想发动新的战争,抑或真是想在英国登陆?不得而知。因为这些信号没有提供德军发起进攻的时间,也没有透露德军的矛头所向。

1941年 3~ 4月间,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卡文迪什·本汀克接到报告,德军正在延长波兰机场的飞机跑道长度,并对跑道进行整修。此后,他又得知德军正在资助高加索反政府组织。本汀克由此认为,德国可能进攻苏联,因此,他要求联合情报委员会注意这一可能性。

1941年3月,柏林风传原来关押在德国和波兰东部的近百万战俘已经西移,原先他们居住的营地已经扩充了两倍以上。

1941年春,德国所有书店里的苏联地图被订购一空,有关苏联的书籍从书店里消失了,有关拿破仑侵略俄国和1920年苏波战争的书籍大量出现在德军司令部里。人们不难从这一迹象看出希特勒对苏联的浓厚兴趣。

有关希特勒即将发动侵苏战争的另一个明显迹象是,1940年10月后,德国空军的越境飞行侦察频频发生。由于德 国情报机构未能在苏联组织起谍报网,德国对苏联内部的情况所知甚少,为了配合“巴巴罗萨”行动,德国情报机构不得不在苏联西部进行挑衅性的侦察飞行。希特勒命令空军中校西奥多·罗韦尔在苏联西部进行高空侦察,并要求在1941年6月6日前完成。从1941年2月开始,罗韦尔的侦察机中队频频穿越苏联西部国境,深入苏联内部进行侦察飞行。1941年3月27日苏联首次发现了德国的越界飞行,翌日,苏联驻德国空军武官非正式地向德国空军部长戈林提出了抗议。“到4月18日,苏联发现了80次类似的侦察飞行。4月15日,有一架德国侦察机由于出现飞行故障,甚至不得不在苏联境内紧急着落,飞机上的照相机、已经曝光的胶卷和苏联的地形图被苏联发现。4月对日,苏联政府正式就此事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但是,这次抗议实际上默认了德国的过境侦察飞行。抗议照会中提到苏联政府已经命令边防部队不得对德国飞机开火,“除非此类飞行频频发生”。6月对日苏联驻柏林大使再次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随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也重复了这个抗议。抗议照会指出,自4月19日以来,德国共进行了180次越境飞行,有时甚至深入苏联境内150公里,因而它们不可能是偶然发生的。

6月6日,斯大林得悉德国和罗马尼亚军队共400万人在苏德边境集结。来自土耳其的绝密情报来源也报告,德国已在德苏边境集结了120个步兵师,并正在芬兰和罗马尼亚进行紧急动员。

德国目标

在表面上,德国一直表现出恐惧红军先行侵犯的姿态,以此来证明他们的攻击只是为了先发制人。但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里,他显然透露出先行侵略苏联的意图。在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纳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计划中这些地区的都市人口会经由饥荒加以彻底灭绝,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并改由德国人居住。德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认为斯拉夫民族也是属于雅利安人,提出建议应该将攻克的苏联领土依照以下形式划分行政区:

奥斯兰(Ostland)—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

乌克兰—乌克兰和邻近疆土

高加索(Kaukasus)—南俄和高加索地带

土耳其斯坦—中亚国家领土

纳粹的整个政策都是为了依照地缘政治学的生存空间概念彻底摧毁苏联的政治实体,以替未来的“雅利安”世代准备发展的环境。

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

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参战单位

德军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的总人数为350万,共计146个师,1830架飞机,3580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辆。其中北方集团军群27个师,南方集团军群58个师,中央集团军群45个师。

中央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在普利佩斯特与苏瓦基峰之间进攻(1941.5)包括第一装甲兵团,第二装甲兵团,第三装甲兵团 第二装甲兵团由古德里安一级上将指挥,李本斯坦中校任参谋长。

其中包括第二十四装甲军(由盖尔上将指挥),下辖第三装甲师(师长姆德萨中将),第四装甲师(师长朗格曼少将),第十摩托化步兵师(师长罗普尔少将),第一骑兵师(师长费尔德中将),第二五五步兵师(只在进攻开始前和最初阶段归该军指挥)。

第四十六装甲军(由维京霍夫二级上将指挥),下辖第十装甲师(师长夏尔中将),党卫军“帝国”摩托化步兵师(师长豪塞尔中将),“大德意志”步兵团(师长斯托克豪生少将)。

第四十七装甲军(由李梅尔逊二级上将指挥),下辖第十七装甲师(师长阿尼姆少将),第十八装甲师(师长内林少将),第二十九摩托化步兵师(师长波顿斯坦少将),第一六七步兵师,第二五五步兵师

此外还有一大队支援飞机由比格少将指挥,一个“戈林”高射炮兵团由阿斯科海尔少将指挥,炮兵由海尼曼将军指挥,工兵由巴赫将军指挥,通讯兵由普劳恩上校指挥,侦察机由巴瑟维希中校指挥,战斗机掩护由姆德尔斯上校指挥。

第一装甲兵团由克莱斯特一级上将指挥。

第三装甲兵团

第四装甲兵团

第二军团

第六军团

第九军团

第十一军团

第十七军团

奥廖尔和布良斯克战役开始后中央集团军群做了大调整(1941.10.2.)任务目标:莫斯科 %)

第四十六装甲军,连同党卫军“帝国”师和“大德意志”步兵团,在罗斯拉夫地区都已经交给第四装甲兵团指挥。

第一骑兵师又再度受第二装甲兵团的指挥。

此外好新增了第四十八装甲军(由肯夫二级上将指挥)第九装甲师(师长胡比基将军),第十六,第二十五摩托化步兵师第三十四军由梅兹二级上将指挥第二九二,第二六一,第二九六,第九十五步兵师。

10月25日第三十四,第三十五,连同第四十八装甲军(第二十五摩托化步兵师除外)交由第二军团指挥,第一骑兵师回到东普鲁士,改编为第二十四装甲师。第二装甲军团接收了第四十三军(由海利希将军指挥)下辖第三十一,第一三一步兵师。第五十三军(由魏森贝尔格将军指挥)下辖第一一二,第一六七,第二九六步兵师和第二十五摩托化步兵师(归第四十七装甲军)都属于第二装甲军团,大德意志师也再次回交,第十七装甲师划入第二十四装甲军指挥。

1941年11月30日OKW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德被免职,赖兴兹元帅继任。

行动开始

6月22日凌晨3时15分,德军航空兵和炮兵对于苏军前沿阵地的火力准备,摧毁了作战计划中大部分的预定目标。

苏联道路泥泞,给德军摩托化部队带来了的困难

在遭到突然袭击时,苏联红军仍处于和平时期的状态,没有采取任何伪装和防御措施,重要设施完全暴露在敌军的眼皮底下。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轰炸机和歼击机在德军的轰炸中幸存下来。此时,在边境线上,弹尽粮绝、寡不敌众的内务人民委员会边防部队正在掩体和哨所中进行着顽强的抵抗。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投入了近2 000架战机,编组成3个航空队:第1航空队由阿尔弗雷德·克勒将军指挥,负责支援北方集团军群;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指挥第2航空队,为中央集团军群提供支援;第4航空队在亚历山大·劳尔将军的指挥下,为南方集团军群提供支援。而远在北方的第5航空队在汉斯-朱尔根·施塔姆普夫将军的指挥下,支援从挪威出发的山地部队对摩尔曼斯克的进攻。

早在1940年,德军就强迫波兰和犹太劳工在波兰东部修建了100多处机场和50多条分散的跑道。让·斯捷帕尼克和多米尼克·施鲁格曾经是那些波兰劳工中的一员,他们在回忆起这些工程时说:“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对苏联开战所做的准备。”

确切地讲,德国空军在对苏联的进攻中名义上共投入了1 945架战机,其中,真正能够使用的战机只有1 280架,包括510架轰炸机、290架俯冲轰炸机、440架单发动机战斗机、40架双发动机战斗机以及120架远程侦察机。据德国空军情报官员估计,苏军的战机数量达到4 000多架。希特勒在获悉这个消息后也不免感到震惊。实际上,德军估计的数据至少偏差了50%,他们仅仅探测到了红军在苏联欧洲部分的30%的机场和部队。然而,德国空军认为自身在数量上的不足,完全可以凭借其飞行员的丰富经验和战机的优良品质来加以弥补。在他们眼中,苏联空军的训练水平非常低劣。此外,很多战例表明,苏联飞行员采用的战术同样非常陈旧、刻板。

在“巴巴罗萨”行动还处于计划阶段时,德国陆军与空军之间就曾爆发过一场争论——陆军打算在破晓时分发起进攻,而空军则必须在天亮之前起飞,进入有利阵位,在黎明时分对苏联空军基地进行突击。尽管陆军希望空袭能够有效地压制敌军阵地,却担心飞机在黎明前出动将会打草惊蛇,引起苏军边防部队的警惕。凯塞林从一名飞行中队指挥官的角度概括了这种两难的状况:“我的飞行中队要想形成编队对敌军实施有效的进攻,必须在天亮时进行。如果陆军坚持在黑暗中向前推进,我们就会延误整整一个小时抵达敌军机场,到那时,煮熟的鸭子也会飞了。”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从第2、第3和第53轰炸机大队抽调20~30架“海因克尔” 111型和“道尼尔” 17型轰炸机,它们将在破晓前起飞,每3架组成一个飞行编队,在5 000米高空飞行,以免被苏军发现,最终潜入苏联领空。凌晨3时30分,它们将对边境上一些预定的苏军机场进行俯冲轰炸:第53轰炸机大队负责袭击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间白俄罗斯地区的机场,第2轰炸机大队的“道尼尔”17型战斗机负责突袭格罗德诺和维尔纽斯地区的机场,第3轰炸机大队袭击布列斯特到科布林之间的目标。 虽然德军战机可以用大炮或机枪对地面进行扫射,或者应用-50、-250和-500等型号的自由落体炸弹,一种新型的-2型杀伤炸弹还是被应用在了最初的突然袭击中。盟军给它起了一个绰号叫“蝴蝶炸弹”,但德国空军更喜欢称它为“魔鬼之卵”。这种炸弹重2公斤,有一个带有弹簧的外壳,在下落过程中会像翅膀一样伸展开来,以此来降低落地速度。它在遇到撞击或飞行一段时间后爆炸,杀伤半径达12米。“梅塞施米特” 109和“容克” 87型战斗机可以挂载96枚该型炸弹,而“道尼尔” 17型则可以挂载360枚。这类炸弹对于攻击未装甲目标和飞机特别有效——其直接命中时所产生的威力相当于一发中型高射炮弹。然而,这种炸弹还有两个缺点:一是比较容易卡在炸弹挂架上,随后爆炸;二是容易在飞机着陆时落在地面上,给德军地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杀伤。后来,经过改进的-2型炸弹被放置在一个特定的容器里,这个容器只有在炸弹远离机体时才会打开,就这样,-2型炸弹成为世界上第一种集束炸弹。

“巴巴罗萨”行动的第一天,德国空军就取得了空战史上最大的胜利。在苏联的66个前线机场上,至少有1 811架战机被德军摧毁,相比之下,德军仅损失了35架战机。在这些损失的苏联飞机中,有322架是被德军战斗机和高射炮击毁的,而剩余的1 489架尚未起飞就被炸毁。德军的进攻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开始由中型轰炸机对机场进行轰炸,接着由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对地面指挥部、营房和炮兵阵地进行攻击。

这些空袭像一把把利剑刺入苏联境内纵深很远的地方,沉重打击了列宁格勒附近的喀琅施塔得、比萨拉比亚的伊兹梅尔以及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等地的重要机场、火车编组站和港口。截至6月26日,遭到德军空袭的苏联机场已经攀升至123个。

由于原始落后的通信网络,驻扎在西部的苏联红军面对德军的迅猛攻势束手无策。当时,电话和陆路通信网络都是由人民通讯委员会这个民间组织负责管理的。内务人民委员会掌控一种保密高频通信网,用于传输语音和电报信号。战争爆发后不久,这一高频通信网便移交给军队高级指挥官使用。截至6月22日10时,苏联西部的3个航空师的所有电话和电报通信都被完全切断。对于当时苏军几近崩溃的状况,我们可以从第3航空集团军指挥官对其下属的战区指挥官发的电报中窥见一斑:“我命令你报告第122和第127歼击机团转移的位置,把他们的呼号和波长告诉我,我要求你们向我增援歼击机,与敌空军进行战斗。”

在取得了绝对空中优势后,德国空军的战术轰炸机进一步袭击了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摧毁了一些苏军地面指 挥部,还袭击了碉堡、工事、战壕等小型目标。正如1939—1940年间的战役一样,德军的进攻切断了苏军前方部队和后方指挥部的联系,造成了苏军机械化部队的瘫痪。后来,苏联将军费久宁斯基回忆了当时的混乱局面:“我们的铁路、公路和交通枢纽被德国空军摧毁,我军指挥部里缺乏无线电通信装置,同时也没有人懂得如何使用它们……因此,来自上级的命令和指示总是姗姗来迟,有时根本就无法到达。”

第一轮突击开始后4小时,来自格罗德诺的苏联第3集团军司令部的第一份战况报告才送达西部特别军区参谋长的手里:“从凌晨4时开始,每隔20~30分钟,就有一波由3~5架德机组成的航空突击编队袭击我们。格罗德诺、索波茨金,特别是一些军事指挥部遭到轰炸。7时15分?熏一支由16架战斗机组成的编队在1 000米的高空对格罗德诺实施了空袭,栋布罗沃和新德罗贡陷入火海之中,格罗德诺同样也是硝烟弥漫。从4时30分到7时许,由13~15架轰炸机组成的机群对新德瓦尔发动了4轮空袭,6人轻伤,2人伤势严重。5时,索库尔卡机场在 敌机的狂轰滥炸和机枪扫射中落入敌手。在战斗中,2人阵亡,8人受伤。”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并非所有苏军前方机场都受到了敌军的压制。一名“斯图卡”77俯冲轰炸机飞行员赫尔伯特·帕布斯特目击了6架双发动机轰炸机对苏军机场进行的轰炸,这6架德机刚刚调头离去,3架苏军歼击机就靠近了它们:“随着第一架歼击机猛烈开火,子弹拖着白烟穿过机身,那架轰炸机笨重地歪向一边,这只大鸟的身上银光一闪,双翼忽然冒着白烟开始垂直下落,一大团火焰向上喷射。第二架轰炸机忽然变成火红的一团,一边坠落,一边爆炸,碎片像秋叶一样散落下来。第三架轰炸机中弹后急剧燃烧,向下翻滚着坠落。余下的轰炸机也没能逃脱同样的命运,最后一架轰炸机坠毁在一个村庄里,燃烧了将近一个小时。6道黑色烟柱从地面上升起。”

凯塞林亲眼目击了苏联空军在战役最初几天里所遭到的沉重打击:“对我来说,这简直是一种罪过,他们(苏军)采用的编队从空战战术的角度而言简直不成体统,而他们的飞机在空中显然也是不断地遇到麻烦……我想,‘这简直就是滥杀无辜’。”

苏联红军的战地记者、诗人康斯坦丁·西蒙诺夫见证了空袭中的混乱不堪的景象:“我抵达阵地半小时后,德军就从空中发现了我们,开始用机枪扫射这片树林。战斗机一波接着一波地飞过,每次大约间隔20分钟。我们趴在地上,用脑袋紧紧地抵住枯瘦的树干底部。树林并不茂密,敌军很容易从空中对我们进行扫射……最后,一直等到3时许,一队“伊尔”-15型歼击轰炸机从头顶飞过。我们兴高采烈地跳起来,因为我们的飞机最终占了上风。然而,他们却对我们一阵扫射,附近的几名战士不幸受伤——他们都是脚部负伤,躺在地上。这些战机掉过头来,用机枪猛烈扫射己方步兵,这些被惹恼了的步兵也开始朝它们开火。”据西蒙诺夫回忆,一具半身烧焦的飞行员尸体被苏军士兵发现,他们把他当成了德国人。这些传言反映出当时那种可怕和混乱的场面。

行动结束

随着中央集团军群日益逼近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德军赖以维持闪电战的燃料逐渐消耗殆尽。同时,苏联的冬天骤然降临,严寒不但威胁着人与马匹的生命,也造成了润滑油的冻结以及轮胎的硬化,间接导致了武器及机械设备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红军果断地展开了反攻,将德国侵略者击退在首都莫斯科的门槛之外。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一个月后,越来越多地干预作战事务的德国元首希特勒在“狼穴”(位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大本营)里下达了“第33号元首指令”,确定了德军如今的首要目标是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对于希特勒改变作战目标的做法,德国最高统帅部参谋班子提出了异议,但却遭到了希特勒的一通斥责,希特勒批评他们不懂得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并且强调指出顿河盆地和乌克兰境内的煤矿、麦田、工厂是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不得不将其装甲部队交给南方和北方集团军群使用。

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德国空军负责对苏联首都莫斯科进行空袭。7月22日,德国空军第2航空队在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的指挥下,出动127架战机对莫斯科进行了空中打击。 在同年的剩余时间里,德国空军共对莫斯科发动了75次空袭,有59次轰炸出动了不少于60架的飞机。

7月3日,斯大林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命令苏联红军实行日俄战争期间曾经使用过的“焦土政策”,不必考虑平民的伤亡。当时,这项原本是为了对付德国人的军事举措给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斯大林这样说道:“一旦红军被迫撤退,所有能够运载的物资必须一同撤退,不能给敌人留下一台发动机、一节车厢、一粒粮食、一滴汽油……在敌占区,不能让法西斯德军及仆从国军队获得任何生存空间,力争通过这些措施使敌人举步维艰,不战自溃。

8月5日,德军包围下的斯摩棱斯克沦陷,31万苏军被俘。然而,就在这次胜利一个月后,希特勒再次改变了主意,莫斯科又一次成为首要目标。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不得不把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悉数交还。对于当时的南方集团军群而言,这道命令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该集团军群已经对基辅的苏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并且正在收紧。然而,德军要想在基辅取得重大胜利,必将贻误进攻莫斯科的战机,进而给苏联军民在莫斯科的布防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当时,莫斯科周边的防御工事主要是由妇女和少年完成的,因为所有的青壮年男子都已应征入伍。

相关书籍

书籍《“巴巴罗萨”行动》

作 者: (英)福勒译者:张国良,唐清华,吴小伍/国别:UnitedKingdom/英国I S B N: 7802250773

页 数: 284

开 本: 16开

封面形式: 简装本

出 版 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7-1

内容简介

《“巴巴罗萨”行动》详细讲述了德国侵苏战争第一周的历史:开篇首先对于(那次)国防军自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1941年的胜利作了全面回顾,接下来介绍了德军高层制定作战计划和苏军进行防御部署的情况,继而讲述了德军第一轮轰炸的战况以及南方、中央和北方等3个集团军群在战役头七天的进展,结尾部分对于“巴巴罗萨”行动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深刻剖析,阐释了纳粹德国企图消灭苏联红军、迅速占领莫斯科的野心最重破灭的必然原因。

本书目录

第1章新铁序的形成

第2章寻求“生存空间”

第3章苏联的防御配置

第4章“地狱降临”

第5章北方集团军群

第6章中央集团军群

第7章南方集团军群

第8章在雪地中灭亡

附录1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计划

附录2苏德交战双方战斗序列

巴巴罗萨行动

书 名: 巴巴罗萨行动

作 者:王志强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119062440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 元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德国做为战争发起者,闪击波兰,占领挪威,横扫荷兰、比利时、法国,进逼英国,袭击大西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进犯苏联,意欲称,霸欧洲。意大利法国斯头子墨索里尼更是将点火引向非洲,与德国组成“非洲军团”,出兵北非、地中海,以实现其新罗马帝国之梦。在亚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亚洲各国人民备受战争蹂躏。

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这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战争中,既有沙尘漫卷、万炮齐鸣的陆战,又有波涛汹涌、巨舰沉浮的海战,还有万里搏击、狂轰乱炸的空战。战争双方无时无刻不处于兵锋相对、殊死较量之中。可谓谋用其尽,兵用其极,演绎出一场又一场波谲云诡的战争风云。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苏联崛起

尽管在这场苏联政治巨变中,始终伴随着清洗与血泪,但苏联在内战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只用了20年多的时间,就将落后的封建俄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世界强国,斯大林在这方面的功绩是世界公认的。

斯大林是在战争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他对武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日常工作中,他对军事的关注程度超过其他一切工作他每天都抽出几个小时研究军事上的问题,尤其重视军工生产。

苏联红军时期的5位元帅中有3位被处决,5位一级集团军司令中3位被处决,10位二级集团军司令全部被处决,57个军长全部被处决,186个师长中15个被处决。

面对这种情况,苏联的压力巨大,斯大林密切注意世界格局,希望战争局限在资本主义阵营内,斯大林一面采取权宜之计与德国周旋,一面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

1.克林姆林宫的主人

2.超强的军事色彩

3.血腥的内部大清洗

4.“祸水东引”之计

第二章 四面楚歌

希特勒与苏联政府达成交易后,主要担心的是苏联不去瓜分波兰的领土。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进入波兰两天后,希特勒就开始催促苏联进军了。

轴心国缺少重大战略协同,除了德国在欧洲战场驱使几个仆从国接受以德为主的战略外。轴心国打的是一场有联盟之名而无联盟战略的战争。

正在睡觉的日军忽然被轰炸机群的轰鸣声惊醒了。远处苏军怒吼着的火炮喷出了一颗颗炮弹。砸向日军阵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200多辆苏军坦克排成几百米宽,快速向日军阵地扑来。

诺门坎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关东军,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这一战役是日本放弃不敢从东方进攻苏联的重要原因。诺门坎战役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能够集中兵力攻打德国。

1.苏德结盟,貌合神离

2.德意日的勾结

3.炮击张鼓峰

4.激战诺门坎

第三章 打造“东方战线”

斯大林提出两个分割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根据原先的协定来划分波兰,立陶宛归德国;第二个方案是:立陶宛让给苏联,苏联让给德国更多的波兰领土,包括卢布林省和华沙,波兰领土大部分归德国。

芬兰滑雪部队大部分由职业猎人组成,他们经常从七八百米外偷袭苏军士兵,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恐慌。苏军派出大量巡逻队,这些巡逻队往往被芬军消灭。许多苏军士兵称芬军为“白色死神”。

过去英法曾将波罗的海三国视为“欧洲反共产主义的桥头堡”,苏联若想兼并,一定会遭到英法两国的反对。但现在英法军队在和德军作战中一败涂地,无力干预远在东欧的波罗的海三国。英法两国也不敢在这时候得罪苏联。

苏军许多将领事后叹道:如果苏军像先前计划的那样在6月12日发动进攻该多好呀!那就比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提前了10天。事实上,即使苏军真的抢在德军前边动手,苏军所遭受的损失也不会减少。

1.合伙瓜分波兰

2.目光转向荷兰

3.兼并波罗的海三国

4.侵德的“大雷雨”计划

第四章 战争危机

佐尔格几乎成为万事通,从德国人那里获得的大量具有价值的情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佐尔格了解到:德国和日本的幕后外交;德军的情报;《反共产国际条约》各个准备阶段的秘密情报;“日德军事联盟协议”的信息。

日本反间谍机关在德国订购了最新式无线测向器,开始对几年中未能捕获的无线电发报机展开搜捕工作。“扎姆扎”小组在东京的处境更加危险了。

“巴巴罗萨”计划部署的德军进攻部队为550万人,包括43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5000架飞机。希特勒宣称:“只要‘巴巴罗萨’计划一开始实施,全世界将大惊失色,难置一言。”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斯大林丧失了一系列识破对手诡计的机会。直到几百万德军在边境线上完成集结,苏联还是没有察觉到危险的迫近。战争尚未开始,苏联就已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1.佐尔格潜伏日本

2.“扎姆扎”小组预警

3.“巴巴罗萨”计划出台

4.希特勒暗渡陈他

第五章 “巴巴罗萨”行动

1.揭开入侵的序幕

2.丘吉尔松了口气

3.德军铁甲兵分三路

4.苏军首战损失惨重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