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御制盛京赋 |
释义 | 概述2010年8月10日,由清入关后第四代皇帝乾隆于1743年赴盛京(沈阳)拜祭祖陵时所作的《盛京赋》在沈阳首发。专家认为,《盛京赋》首次单本出版发行,对于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沈阳首度出版发行的《盛京赋》,分繁体字本和简体字本,两种版本各有千秋。繁体字本采用函套线装,保留原注,原文繁体文白对译,图文并茂,宣纸印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简体字本彩色精印,取消原注,原文简体文白对译,难字加注拼音和注释,精选60多幅珍贵图片,为图片编写了较为详尽的文字注解,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简介《盛京赋》是清入关后第四代皇帝乾隆第一次东巡盛京(1743年)祭祖时所创作的一篇歌颂先世创业之武功和盛京物产之丰富、人才之鼎盛的文学作品。乾隆帝在32岁的鼎盛之年创作的这篇赋是其所有作品中唯一以都市为题材的大赋。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只有乾隆专门为一座城市创作过大赋,足见对盛京的高度重视,对开国先祖的无比尊崇。如今,这部沉睡了267年的皇家大赋重新面世,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沈阳城在历史上特别是清代的重要地位。《盛京赋》是历史上首篇全面描写沈阳城的辞赋,首次单本出版发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200多年来,《盛京赋》出过篆书手抄本、刺绣、刻印、影印等多种版本,但至今尚未出版过文白对照的线装宣纸印刷本和简体白话图文版本。《御制盛京赋》,三十二卷,清高宗弘历撰,傅恒等编校,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武英殿刻三十二体篆文本。版框21.8cm×16.8cm。 此书系乾隆皇帝令臣工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各体篆文,镌刻成书,一种篆体为一卷,内容相同,共三十二体,故为三十二卷。三十二体篆文名为:玉筋篆、奇字篆、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篆、倒薤篆、穟书篆、龙爪篆、碧落篆、垂云篆、垂露篆、转宿篆、芝英篆、柳叶篆、鸟迹篆、雕虫篆、麟书篆、鸾凤篆、龙书篆、剪刀篆、龟书篆、鹄头篆、鸟书篆、科斗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篆、殳篆、金错篆、刻符篆、钟鼎篆。各篆所书字体婀娜秀丽。 首发仪式2010年8月10日,上午,由沈阳市地铁建设指挥部、沈阳出版发行集团联合主办的《盛京赋》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沈阳举行。在首发座谈会上,沈阳市文史馆馆员、著名文史专家孙丕任作为《盛京赋》译文的作者,他跟大家分享了在翻译作品时的感触。辽宁省社科院原副院长、著名学者彭定安也表示,“因为乾隆写作讲究辞藻华丽,制作的恢弘庞大,所以今天读起来相当困难,我觉得我们的翻译能做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可以说非常具有时代意义,恰好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现象。”同时彭老也指出,“《盛京赋》对今天的沈阳也有意义,当时乾隆皇帝就已经从广泛的地缘视角来看沈阳的地位和价值,认识到沈阳不是自己的沈阳,而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沈阳,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