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郁洛善 |
释义 | 郁洛善(1894年-1969年),原籍南宫县郁家庄人。幼时家中清贫,14岁就给地主当雇工。民国23年(1934年)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冀县西沙疙瘩村定居。 抗日战争时期,郁洛善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并于民国33年(1944。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与反奸清算斗争,有力激发了人们的抗日热忱。在旱灾严重的情况下,他响应党生产自救的号召,集股办起劳资分红的全县第一个副业生产合作社,全村人在他领导下,靠打井、开粉坊度过灾荒。由此,郁洛善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劳动模范。 民国34年(1945年),郁洛善将变工组、报工队发展为互助组。他和全组成员努力生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中共冀县县委在县农业展览会上,用连环画形式表扬和宣传了他办互助组的事迹,并树为全县开展互助合作的一面红旗。上级奖给他一头驴、500万元奖金和切片机、五轮水车等奖品。他把奖品全交给组里,以此鼓励大家努力生产,报答党的恩情。 1951年冬,郁洛善响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关于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指示,率先办起有9户农民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劳动光荣”。1952年4月,郁洛善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这使他开阔了眼界,进一步增强了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的信心。 1954年他又创办了三村(东沙疙瘩、西沙疙瘩、田家庄)联社,人社农户达297户。 1955年又发展为拥有5个村(西沙疙瘩、东沙疙瘩、田家庄、陈家庄、王孟张庄)703户较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社。 1956年,他将初级社发展成高级社,并从实际出发,合理改革了社内管理体制。 西沙疙瘩村受风沙、盐碱两害影响,历来是个贫困村。郁洛善带领群众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在村西北筑起防风墙、造起防护林,在地里打大眼井、砖井、机井151眼,从此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社内年增加收入两万多元。 郁洛善艰苦朴素,严于律己。 1952年,他被选为冀县副县长,但仍穿一身家做衣服,头包一条白毛巾。出门办事、开会,从不要集体补助。他与群众同下地、同劳动,苦活、累活总是带头去干。渠道决口,他不顾天寒地冻,第一个脱衣下水。 郁洛善时刻关心群众疾苦。逢年过节,宁肯自己家里苦一些,也要想法让社员们吃得好一些。他常用自己的钱和东西帮助别人。社员文信福生活困难,他就将二儿子捎来的五元钱给了文信福;春节时社员石翠印没钱买猪肉,他就把自己买的猪肉送去;对孤儿尚竹会,他总装在心里,照顾得无微不至。 1969年1月4日,郁洛善因心脏病逝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