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域城镇 |
释义 | 域城镇位于淄博市博山区西北郊, 镇机关驻地距博山区政府2公里,北与淄川区磁村镇、昆仑镇交界,西与石门乡、莱芜市茶叶口乡接壤,东与博山城区、白塔镇相邻,南与山头镇相连。域城镇地处山区和平原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东西最大距离10.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3.8公里,总面积72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32公顷。全镇辖41个行政村,总人口5.2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13‰。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和蒙古族, 人数为5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全镇有王、刘、田、李、昃等38个姓氏,其中刘姓最多。 基本概况历史沿革北魏道武帝拓跋?(386~408年),赐崔恬食邑,因名胡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1949年10月改为博山第二区,1958年10月改为钢铁人民公社,1962年复改为域城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为域城镇至今。 域城镇位于博山区西郊,北临淄川区,西接章丘、莱芜,东临白塔镇、开发区,南接山头镇。205国道、滨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张博快速通道穿越北片10个村。总面积90.45平方公里,近郊村17个,山区村27个,总人口2.8万人。 域城是南北朝时绛幕县故治。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为“域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村,民国时期属博山县第二区,1949年10月改建成为域城三区。1958年10月成立钢铁公社。1962年建立域城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为域城镇。1992年11月岭西乡撤消并入域城镇。1994年5月将蕉庄镇撤消并入域城镇。2001年4月石门镇撤消合并到域城镇。 和尚房村位于镇西南部,又名柿岩村。距城区5公里,地处悬崖深谷之中,四面环山,群峰夹峙。和尚坊植被面积95%以上,山林资源丰富,有流苏、黄楝、国槐、黄栌、侧柏等树种,还有珍贵的后娘棍树(学名刺楸)。村西号称“山东第一桧”的桧柏,根扎巨石缝隙中,背靠石壁,主干挺拔,直插云天。树高37米,胸围2.9米,树龄300年以上,传说系清朝兵部尚书孙之獬所植。和尚坊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禹王山系原山之主峰,因其峰建有禹王殿,俗称禹王山,位于博山城西9公里,域城镇岭西村西部。主峰海拔797.8米,山势奇伟,为颜神八景之一“禹王积雪”。禹王山有古齐长城遗址,主峰建有禹王殿,侧峰修筑泰山行宫。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举办庙会。 自然状况主要山脉有禹王山、 瑚山、双峰山、歪嘴山等。主要河流有范阳河、素滨河、石沟河等,境内流长14.2公里,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蓖麻等。全镇植被面积5618公顷,覆盖率78%。 行政区划域城镇辖张家庄、小乔、小李、羊栏河、孟家顶、大李6个社区居委会;大峪口、小峪口、闫家楼、伊家楼、昃家庄、姚家峪、和尚房、岭西、上虎、下虎、桃花泉、牛角、南闫、北闫、叩家、董家、徐雅、茜草、汪西、李芽、楼子、尚庄、荫柳、桃园、北峪、天门、石门、石匣、东流、西流、上恶、黄鹿岭、黄石坞、龙堂、夹山、青龙湾、泽蒜峪、山王、岳峪、峪口、东厢、西厢、黄连峪、镇门峪、东域城、北域城、南域城、西域城、平堵沟、大乔、房家庄、杨家、岜山、蕉庄、张庄、大庄56个村。 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初期,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02万元,1978年为2730万元,20 00年为56.2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11.2∶61.6∶2 7.2。 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22.68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8.2亿元。域城镇工业发达,主要企业有万杰集团、山东祥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强镇由来域城镇系全省百强乡镇之一,多次被淄博市政府命名为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第一镇称号。自1988年以来,财政收入连续13年位居博山区第一位,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山东省文化体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省级星火示范镇、淄博市先进党委、淄博市模范镇政府、淄博市经济强镇、淄博市企业综合实力第一镇、淄博市企业经济效益第一镇、淄博市利用外资十强乡镇、淄博市科技兴市先进集体、淄博市发展乡镇企业龙头镇、淄博市土地管理先进单位、淄博市明星乡镇、淄博市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淄博市首批小康镇等。 大事记北魏道武帝(386~408年)敕封崔恬为绎幕子,建北、东、南品字型三城,即现北域城、东域城、南域城。 1943年4月,原山区中队、岭西联防队100多人,对姚家峪东山炮楼展开政治攻势,连续喊话四天,炮楼内日伪军15人,除一名日军逃跑外,其余全部投降。 5月13日, 博莱县大队在内线配合下,一举消灭北域城伪警备队一个小分队,俘敌25人,缴枪28枝。 1944年11月,区中队在西域城、和尚房民兵的配合下,对日军西域城据点进行了长时间围困,但日军拒不投降,最后用炸药把炮楼炸歪,拔掉了这一据点,俘虏日伪军50余人,缴获枪支50余枝。区中队牺牲三人。 1947年8月27日, 鲁中警备七团政委张建庚带领一个营,护送博山、淄川1000多名村干部和土改积极分子转移时,在禹王山与国民党新五军一个团遭遇,在博城、原山两区武工队、联防民兵及淄川县独立营的配合下,与敌激战一天,毙敌团参谋长以下官兵70余人。战斗中,七团郭敬富营长英勇牺牲。 1948年2月24日, 博山县独立营和原山、博城两区中队,突袭房家庄据点,歼灭敌自卫大队及联保队66人,解除了博城敌军对西山根据地的威胁,受到泰山军分区的通令表扬。 1953年, 博山烈士陵园建成。陵园占地1.62万平方米,安葬着本籍和外籍137名为革命殉难的烈士忠骨。 1972年3月, 域城镇水泥厂动工兴建,1974年投产,后几经扩建,形成了年产40万吨的能力,并投资建设了微电机厂、运动器材厂、生物制品厂、塑料厂等,1997年更名为山东祥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至2000年公司产值1.6亿元。 1988年,域城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06亿元,成为全区第一个亿元镇。 1989年8月,蕉庄电厂动工兴建,装机容量1.2万千瓦。1999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综合利用电厂。 12月1日,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王怀远在市委、区委主要领导及域城镇党委书记、镇长陪同下视察了博山第一棉纺厂仿真丝工程。 1992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视察博山第一棉纺厂。 1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博山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在镇域内设立。 是年,淄博万杰医院经国家卫生部、外贸部批准设立,这是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综合性医院。 1993年12月7日,伊家楼煤井发生主提升井(立井) 塌方事故,12名矿工被堵,经多方营救,72小时后,12名矿工安全脱险。 1995年,域城镇在全省200强乡镇评选中列第16位。 是年, 万杰集团被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民营企业之一、全国500强企业之一,并名列中国最高利税乡镇企业1000家第八位。 1999年10月,博(山)莱(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其博山下路口位于域城镇北域城村。 是年,滨(州)博(山)高速公路动工修建。 2000年1月,万杰实业股票在上海上市,融资7.42亿元。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建国初期全镇粮食总产仅75万公斤,单产29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272公斤,总产437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博山城区的扩建和镇村工业的迅速发展, 全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不足0.4亩,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根据这一情况,域城镇依靠工业优势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旱作农业。1986年以来,全镇共向农业投入1500余万元,兴建各种水利设施91项,全镇水浇地由1978年的202公顷上升到2000年的920公顷。坚持科技兴农方针,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经验,在良种化、配方施肥、耕作技术等方面创出了新路子, 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2000年粮食单产650公斤,总产611万公斤。 1990年以来,积极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依托地处城郊的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 发展蔬菜种植面积380公顷,年产蔬菜3200吨,实现产值6200万元。发展果园173公顷,2000年果品产量972吨。 域城镇镇域范围有2/3地处山区。 1986年以来,全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美化环境活动。全镇共植树340万株,绿化建设风景山15座,森林覆盖率达29.8%,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03亿元,其中种植业6700万元,林果业600万元,畜牧业2960万元,渔业4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仅有少数红炉、砖瓦窑等企业。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企业,先后建立起了煤矿、 石料厂、建筑工程队、机械厂等;1970~1977年又先后建起了镇水泥厂、 通用机械厂、陶瓷厂、钻井队等。1978年镇办企业年产值达到265万元,村办企业年产值56万元。1978~1984年,是域城镇镇村企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原有企业不断上规模,同时又兴办了博山冶金耐火材料厂、水泥制品厂、电动滚筒厂、麻纺厂等;各村也逐步建起了耐火材料厂、瓷件厂、木器厂、石料厂、条编厂、腈纶纺织厂、棉纺厂等企业。 1984年镇村企业年总产值达3902万元。1985年起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域城镇根据地处城乡结合部,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的特点,把发展镇村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建起了博山开发区热电厂、淄博天福实业总公司等企业;同时镇骨干企业山东祥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域城水泥厂、塑料厂、微电机厂、建材机械厂、钢管厂、生物制品厂等一批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使该集团逐步形成了年产40万吨水泥、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省级企业集团,年产值达1.6亿元。 万杰集团是岜山村办企业。该集团从纺织印染厂起家,1984年到1989年先后建成了运动衣厂、 毛纺厂、棉纺厂、毛巾厂等十几个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03亿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1990年至1994年先后投资3.5亿元建起了全国首家中外合资的医院--淄博万杰医院。 他们从国外引进了最先进的核磁共振、伽玛刀、X刀、光子刀、诺利刀、派特、 心脏激光治疗机等大型诊疗设备,6次填补国内空白,在治疗肿瘤疾病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又投资9000万元建起了山东万杰医学院,1997年投资6000万元建起了万杰制药厂。 2000年投资7亿元开工建设了20万吨纤维项目,2001年底竣工投产。 2001年1月万杰高科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1986年以来,先后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联合,完成科技攻关计划56项,开发新产品30余个,实施星火计划92项。全镇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1990年以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至2000年,全镇合同利用外资609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436万美元,建成三资企业32家,被淄博市评为利用外资十强乡镇。1995年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淄博卓越集团和淄博鲁种集团分别列1997年度山东省百强私营企业第33位和57位。 2000年全镇拥有个体私营企业202家。2000年度个体私营企业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入6800万元。 2000年底,全镇拥有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家, 1000万元以上的8家,500万元以上的20余家。2000年全镇拥有各类工业企业367家, 从业人员10539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2.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9亿元,利税3.4亿元。 名优产品有“白石洞”牌425#、525#普遍硅酸盐水泥,被评为省优、部优和质量免检产品,4家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 第三产业建国前,镇内仅有蕉庄一处大集,第三产业十分薄弱。1978年以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旅游业均得到了较快发展。先后兴建了大峪口、岜山、平堵沟、杨家、荫柳等农贸市场。90年代以后,全镇发展第三产业本着“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边建设边使用,再积累发展”的原则,采取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 先后建成了一批旅馆、 饭店、商店并投入营业。1992年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7亿元, 从业人员1260人。 1997年以来,根据辖区自然风光优美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特别对省级风景名胜区白石洞等景点加大了投资开发力度。至2000年,全镇已建成了姚家峪、白石洞、和尚房、瑚山为主要景点的旅游风景带。姚家峪村被淄博市评为饮食文化专业村。2000年,全镇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1832户,个体运输户1 02家,从业人员4832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8亿元,实现总产值3.1亿元,利税423 2万元。 特色产业 工业是域城镇的特色产业。全镇上市企业、镇村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一齐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在全镇十大企业中,有国有企业1家、 镇村集体企业3家、 外商投资企业1家、 股份制企业2家、私营企业3家。2000年全镇工业实现税金入库4729.3万元。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解放前,全镇仅有4处小学,个别村设有私塾,在校学生不足4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7%。 解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淄博市在镇域内设立了淄博市第三中学, 至1985年,又先后兴办了4处中学、27处小学。1986年以前,域城镇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学校布局分散,校舍陈旧。1986年以来,域城镇坚持科教兴镇的战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法》,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全镇基础教育综合水平。1995年,为进一步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强化学校内部管理,进行了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五制”改革工作。投资60万元,于1995年7月完成了合班并校任务,将原来的4处中学合并为3处、 31处小学合并为19处,改变了原来办学分散、规模偏小、学校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合理搭配欠妥当的局面,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建设向高标准、高层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以来,共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校舍改造,先后新建改建了13处小学和两处中学, 总建筑面积达1.98万平方米;扩建维修校舍达4000多平方米, 扩建操场10处,对22处学校进行了路面硬化,使中小学生人均校舍占用面积分别达到5.34平方米和5.6平方米。 至2000年,已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档次较高、设施配套的花园式学校。同时认真《贯彻教育工作条例》,加大扫盲力度,全镇的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75%。 1994年全镇顺利通过市“两基”验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9.4%、94.17%。投资300万元,建成了4212平方米的教师公寓, 大大改善了教师住房条件。1995年,投资9000万元的民办万杰医学院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全镇实现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系列教育。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128名,其中大学232人、大专436人。中等专业教育从无到有,成立了博山职业中专学校。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科技教育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少年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 从抓托儿、幼儿、小学和中学基础教育入手,普及高中或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加速向高等教育迈进。成人教育已初具规模, 辖区建有成人教育中心、科技培训中心,30%的村及骨干企业建起了教育培训学校,12年来先后培训1.36万人次。成人教育形成了镇、村、企业三级网络。1982年率先成立了镇科学技术委员会。2000年全镇共有科研机构12家。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七五”以来,完善了镇、村、企业三级科技管理网络,科技进步工作列入各级各部门的任务目标。不断加强科技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内支出,并逐年提高,2000年达到了6%。着重培养科技人才,截止2000年底,234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技术职称。 “七五”计划以来,累计引进、开发新成果、新技术302项,组织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136项,其中15项达到国际、国家先进水平,23项填补国家空白;建立了星火密集小区,培植科技先导型企业、高新技术生长点、星火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共25家,建成万杰集团民营高科技园。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推广成果显著,推广塑料大棚,果园微喷、种植等先进使用技术15项。 至2000年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达到了58%。1995年被山东省科委命名为“星火示范乡镇”,1996年被授予“八五期间科教兴博先进单位”。 域城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1958年建立了文化站;1960年建立了广播站。80年代以来,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建设逐步扩大,至2000年,全镇拥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85处,千人以上影剧院两座。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创作、摄影书画、盆景、彩灯、扮玩等各项活动精彩纷呈。 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3%以上,1996~1997年连续两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特色文化镇”和“社会文化先进乡镇”。桃花泉村多次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特色文化村” 。1997年通过了省级社会文化先进镇复评验收。全镇50%以上的村和企业建立了图书室、游艺室、农民夜校、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比较齐全。 建国前,全镇医疗卫生基础十分薄弱,全镇仅有几名中医。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人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辖区内有中美合资淄博万杰医院、域城医院,80%的村设有卫生室。淄博万杰医院是国内第一家中美合资医院,总投资3.5亿元, 现有400张床位。该院先后从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引进核磁共振、全身CT、彩色多普勒、伽玛刀、X刀、派特、心脏激光机等一大批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诊断设备,是一所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域城镇医院始建于1961年,现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是一所各科齐全,有50张床位的辖区综合型医院,并设分院两处。全镇各村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分别建有卫生室,采用不同的措施实行合作医疗。现已有5000余人实行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有7000余职工实行劳保医疗,有4000余名中小学生实行了医疗保险。 体育工作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经常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镇共有标准足球场2处, 篮球场11处。多年来,镇、村、企业、学校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1997年顺利通过了省级社会文化和体育先进镇的复评工作。 人民生活建国前,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年人均粮食90公斤。建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1092元,年人均粮食320公斤。200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3718元,年人均粮食410公斤,人均年末存款余额8200元。 全镇拥有电话5210部,电视机1.1万台,闭路电视普及率达到97%以上。机动车辆820辆,其中个人拥有140辆。全镇拥有摩托车5130辆。 镇村建设1986年前,全镇人均居住面积21.4平方米,镇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1 990年以来, 全镇的城镇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2000年城镇建设已形成两处:一处是以东域城、北域城村为中心,向周围扩展。建成了长1700米、宽20米的商业街。其中办公楼三栋1500平方米,商业楼一栋3000平方米,蓝宫大酒店3000平方米,农行信用社、域城供销社9000平方米,玉成大酒店3000平方米,住宅楼16栋14万平方米,商业门头50余家,环保绿地6600平方米。另一处是以岜山村和镇政府驻地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建有50米宽的岜山路,30米宽的纬六路和西环路。小区内建有域城镇办公大楼7000平方米,万杰集团公司坐落期间;建有淄博万杰医院、淄博万杰医学院,建有1.5万平方米的综合贸易市场, 有集住宿、就餐、购物、娱乐、业务洽谈于一体的岜山大酒店, 有2万平方米的三星级宾馆。建有商住楼3栋1.2万平方米、住宅楼20栋10万平方米、 生产性建筑20万平方米。整个小区服务设施齐全,环保绿地1万平方米。 组织建设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1年10月,和尚房村孙迎琪,由孙可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域城镇第一个中共党员,其组织生活在博山特支岭北乡总支。1943年2月,和尚房村在岭北乡总支的领导下,成立了域城镇第一个党小组,孙迎琪任组长。1945年4月,和尚房村成立了全镇第一个党支部,孙迎琪任支部书记,支部有党员5人。至1 945年8月,全镇共有党支部2个,党员11人。1949年9月,全镇共有党支部11个,党员67名。 1976年,全镇党员发展到528人,建支部37个。近几年来,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新建了30个党支部,调整充实了12个党支部,岜山村成立全省第一个村级党委。2000年底,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2197人。 基层政权建设1945年8月,原山区人民政府成立,后区政府驻地迁至南域城村。1958年10月成立钢铁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域城人民公社,行政机构为人民委员会。1984年建立域城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本地区有3个村成立了村公所,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又有23个村成立了村公所。抗日战争时期,原山区成立了民兵区中队,有四个村建立了民兵队,坚持游击战。自1943年起,姚家峪、和尚房村先后成立了农民自卫团。原山区农民成立了原山区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会,1964年成立了域城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青年团体在抗战时期称原山青年抗日救国会,解放后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原山区委员会。妇女组织在抗战时期有博山第二区妇女抗日救国会,建国后,改称为淄博市原山区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改为钢铁人民公社妇女联合会。1956年3月成立了域城工商联合会,1982年1月成立域城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984年5月成立了域城个体劳动者协会,1987年3月成立计划生育协会,1998年9月成立了域城镇工人联合会,1998年10月成立了域城镇残疾人联合会。 现任镇党委书记:田旭东 现任镇长:芦韶祥 主要村落北域城北域城位于博山区西北部,距博山城三公里。现为域城镇政府驻地。地处丘陵。 北临石臼河。设一村民委员会。共596户,1,977人。耕地1,55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兼植树造林。经济树有苹果等。工副业有耐火材料厂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投资八万元,组建了安装队、建筑队、油漆组等。年产值75万元。 《般阳胡氏族谱》载:“始祖讳克忠公,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隶枣强迁居于淄邑明水店,长门次支居博山西北胡城。”又据《李氏世谱》载:“吾李氏始祖讳彦明,明洪武元年自冀州枣强县迁居山东淄川县城西北台头庄入籍。十五世高才,迁居北域城。”据此,胡、李两姓分别于明初、清初在此定居。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观音堂碑记》镌有“济南府淄川县九图域城庄”字样。“图”是明代乡、村的政体名称,“九图”,即第九图。 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 载村名为“胡城三庄” 。清乾隆八年(1743年)《续修淄川县志》载:“北湖城,旧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碑记》载村名为“北胡城”。本村因处于三个域城以北,故名“北域城”。 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公元420—422年)侨置绎幕县。《续山东考古录》载:“博山县西北路有三域城村,疑侨绎幕县。”域城一名可能由此而出。 胡城乃域城的别名。因南朝宋所侨置的绎幕县治,为北魏道武帝(鲜卑族,古代泛称胡)所赐崔恬食邑,故也名胡城。 东域城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域城以东0.5公里。设一村民委员会。共576户,1,943人。耕地972亩。 以种蔬菜为主,是博山区蔬菜基地之一。工副业有减速机厂、砖厂等。l983年总收入174万元。 《崔氏族谱》载:“先世祖居莱芜城北石马庄。始祖讳汝正,为避金兵之乱,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开固,始复旧居。……十二世光告,由张庄迁居博山东域城。”《宋氏族谱》载:“宋氏明初从枣强迁居博山县西冶街香亭后,又迁居东域城。”据此,宋、崔两姓分别于明朝初期、中期到此定居。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观音堂碑记》镌有“济南府淄川县九图域城庄”宇样。“图”是明代乡、村的政体名称,“九图”,即第九图。 清康熙九年(1670年) 《颜神镇志》载村名为“胡城庄”。清乾隆八年(1743年) 《续修淄川县志》载:“北湖城,旧名域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村名为“域城”。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白石洞碑记》载村名为“东胡城”。因位处三个域城之东,故名“东域城” 。 人物简介郇振民(?~1942) 又名郇心伟、郇慎民,域城镇西域城人,汉族,中共党员。1 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8月参加共产党。1942年11月12日为掩护泰山军分区指挥机关转移,与日伪军激战时光荣牺牲。 高秉坊(1890~1970) 字寿如,号纯愚,李家村人,191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森林科。所著《中国森林学概论》由商务书局出版。1924年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秘书,1 927年任工商部总务司司长, 后兼任直接税署署长,成为中国直接税的创办人。后因国民党派系斗争被倾轧入狱。 1950年6月,中南财委委派他为中南税务专员,1954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兼任湖南税务专员。 阎瑜(1919.7~1979.10) 男,汉族,字伯瑶,又名乃琨,昃家庄人,著名烈士。1937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39年参加抗日部队,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历任太行第一军分区政治部敌工科副科长等职,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中野战军九纵七旅政治部教育科长,曾立三等功、二等功各1次,战功2次。解放后,历任昆明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党委办公室主任,炮兵副政委等职,荣获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二级勋章。 李庆章字雪如,1907年出生,域城镇辛庄村人,自幼家境贫寒,15岁跟艺人王瑞三为徒,为商号绘制玻璃铺丝工艺画。18岁囊笔远涉,客居津门,为“通利”商号画铺丝画,建国后在淄博瓷厂、博山陶瓷厂工作,一生为淄博陶瓷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一生作品甚多,代表作有《深山送货》《聊斋图》《山村霁雪》等。他用釉下彩和新彩颜料绘制的大花瓶、大瓷板、大挂盘名扬海内外,1980年在日本陶瓷展览会上,其作品深受日本友人赞赏,很快被抢购一空。 王方泉徐雅村人, 194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原任域城镇司法所所长,在基层司法工作中作出了优异成绩。1997年6月被司法部授予“全国优秀司法所长”称号。 孙兆群域城镇南域城村人,1961年10月出生,1979年入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副参谋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中,担任突击队长,身负17处伤,荣立一等功。14年来,他有功不自傲,无私做奉献,以自己的赤诚之心,照顾16位烈士的父母和9个伤残战友。 14年来,孙兆群给烈士父母和伤残战友写信1000余封,利用节假日跋山涉水,行程3万余公里登门拜访为他们送医送药,资助钱物2万余元,成为烈士父母离不开的“亲儿子”,伤残战友的“好大哥”,被群众称为“军中孺子牛”。济南军区授予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好干部”荣誉称号,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词:“孙兆群同志照顾烈士亲属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要向社会宣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