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树麝香 |
释义 | 玉树麝香是中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也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长期以来,中国产量居世界首位,麝香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深享盛誉。玉树麝香全靠猎野麝取得,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祁连山区,东部黄河和湟水流域以及东南部长江和澜沧江流域,主产地有玉树、囊谦、扎多、门源等县,历史最高年收购量曾达到150公斤,是青海省外销名贵中药材之一。为了麝香的资源不致枯竭,除人工饲养、驯化采用活麝取香外,国家已将麝列为禁猎动物。 历史追溯麝香始见于周·《尔雍》,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魏晋时期《名医别录》记载:"麝生中台山谷,及益州、雍州山中"。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载:"麝形似獐而小。其香正在阴茎前皮内,别有膜袋裹之。今出羌夷者多真好,出随郡、义阳、晋溪诸蛮中者亚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多伪"。宋代《本草图经》载:其香"春分取之,生者益良。今陕西、益、利、河东诸路山中皆有,而秦州、文州诸蛮中尤多。蕲州、光州或时亦有,其香绝小,一子才若弹丸,往往是真"。明·《本草纲目》将麝列入兽部,并对其形态、食性、产地、取香季节、方法、用途及伪品等均做了较详细的描述,有的内容至今仍在沿用。 形态特征林麝体小似山羊,身长70-80厘米,肩高45-50厘米,体重6-11公斤。无角。耳长直立,上缘圆形。眼圆大,无眶下腺。吻较短、裸露。全身臀部高于肩部,呈拱状,前肢直立,后肢弯曲。尾短,隐没于臀毛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雄体麝尾变得秃短肥胖,雌体无太大变化。 全身被毛色暗,呈深棕色并染有桔红色。体后部色较深,棕黑色。幼体背及体侧部位有白色或黄白色斑点,成体消失。耳上部及边缘棕黑色,耳基和耳内白色或黄白,有的耳基部有土黄色斑纹。胸腹间及四肢内侧上部色淡,呈淡黄或白色;四肢下部前面灰棕,后面浅褐。臀部毛长5厘米左右,毛色从基部到毛尖,由白色→浅灰→浅棕→棕色→棕黑色渐变,近毛尖处有一桔黄或黄白色圆环,腹部毛较为纤细,毛基白色,毛尖略呈淡黄色。全身被毛极易脱落,脱毛处20天后可逐渐长出黑色新毛。雄麝2岁左右,上犬齿长出唇外,向下弯曲,细而尖,长约3-4厘米。雌麝上犬齿细小,不露出唇外。第一前臼齿较小,侧偏,第二、三前臼齿内外缘各具一月形齿突。每个臼齿均有两对月形齿突。下颌门齿较小,齿面椭圆。雄麝的麝香腺位于脐与睾丸间,囊状,外部隆起,被以稀疏短毛,皮肤外裸,中央有一开口,为麝香囊口。后部另有一开口,为阴茎口,带有一束较长的淡黄色毛。后肢发达,比前肢长约1/3。蹄具四趾(第一趾退化,第三、四趾组成主蹄,二、五趾为侧蹄,悬空),细长而狭尖,活动自如、稳健,善于攀岩爬树。 生态环境麝多栖息于海拔1000-4000米的高寒山区。其中马麝在2600-4000米,原麝在1500米左右,林麝在2400-3800米。历史上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也曾发现有林麝的分布。但目前已很难找到它们的踪迹。 麝多活动在由变质岩或石灰岩构成的山地,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上或嶙峋多石的地方。土壤多为酸性或中性。栖息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森林草原等环境。灌丛密集,草木生长茂盛,天然树洞和岩洞较多,僻静,敌害少的地方。 从气侯特点来看,麝多生活在光照较差(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100-2100小时),太阳辐射量较少(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418 680焦耳/厘米2左右),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0.5 -12.8 ℃左右),湿度较小(平均相对湿度52-57%)的环境中。 生物学特性1、活动规律 麝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活动规律。夏季炎热时多迁移到高山凉爽地带,秋季渐凉时,便向较低处转移,冬季寒冷时常迁至河谷地带。每只麝有一定的领地范围,领域性行为较明显。在受到人为干扰惊吓或敌害侵犯而逃离后,大多不久又会回到原处。白天多静卧休息或反刍,仅在阴雨天或雨过初晴才白昼出来活动。其采食、饮水、休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时间、路线和地点。一般冬、春季多在早上七时,夏秋季多在早上六点半、太阳即将升起时,开始活动、觅食,九点半左右活动渐少。下午四点半到六点左右太阳落山前又出来活动。 麝喜凉爽,怕曝晒。遇大雨、大风则躲避静待。麝生性怯懦,听觉和视觉敏锐,行动灵敏,孤僻好斗,在野外,除繁殖季节都是单独生活。遭遇敌害后,常以快速奔跑进行躲避,也有较强的麝与天敌抗衡的现象;母麝在哺育期,对威胁仔麝的天敌或人也有进攻性。 2、食性 麝为草食性反刍动物,食物范围很广,可采食多种植物及菌类、苔藓等,偶尔也吃蛇、蜥等动物性食物,尤其喜食新长出的嫩芽、嫩叶、蕈类、苔藓等。在家养情况下,也很喜食一些块茎、块根等青绿多汁饲料。另外,也采食某些药用植物, 如羌活、掌叶大黄、紫花地丁、光慈姑、远志等。成麝每昼夜食草1公斤左右。夏季,麝常到山沟中的小河、溪流处饮水,冬季有时舐食冰雪。 3、繁殖 麝一岁半左右性成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有的母麝性成熟较早,约在半岁多就有发情表现。麝为季节性发情动物。在野外,交配期为10-11月间,有的可延长至1月上旬,孕期6个月左右,翌年春末夏初产仔。在发情期,雄麝性情凶猛、好斗,睾丸水肿,时常发出特有的叫声,很少觅食。此时,常见到追逐雌麝或争偶现象。母麝也表现不安,到处嗅闻、淋尿。每次发情持续36-60小时,性周期19-25天。妊娠期,活动隐蔽。初产及年老雌麝多为每胎一仔,壮年雌麝一般为一胎二仔,多者每胎三仔。雌麝产仔数与食物丰盛度有密切关系。在祁连山马麝调查中发现,生活在干扰少、食源丰富多样地区的麝,多为一胎二仔,食物条件较差时,大部分为一胎一仔。6月左右临产前,选择浓密、安静的灌丛或天然洞穴做好产仔准备。仔麝出生后,20天以内喜憨睡。清晨和黄昏哺乳。哺乳3个月左右,即离开雌麝营独立生活。 4、换毛 幼麝12日龄左右,开始全身长出粗硬的夏毛,16-25日龄左右生长完毕,夏毛遮盖住胎毛。4月龄左右,逐渐脱去胎毛(夏毛不脱换),又15天左右开始长冬毛,1个月左右冬毛长好。成麝隔年脱换毛1次,一般在5月左右开始,约9月换好新毛。 5、泌香规律 雄麝泌香与雄性腺体变化密切相关,是性激素规律性调节的外部表现之一。雄麝半岁左右,麝香腺囊仅有少量白色豆渣样物质存在。1岁左右开始出现泌香生理反应。表现为:初期2-3天时,食量减少,睾丸、阴囊首先发生水肿,在接近盛期,变得红润发亮,体积可增大1倍左右,随之腺囊开始肿胀;盛期约3-5天。此期间,拒食,饮水大减,阴囊和麝香腺囊(香囊)更为红肿,香囊内充液、流香水、遗香粒,淋尿,香囊还出现节律性收缩,麝表现为兴奋好斗;末期3-4天,有的可达10天左右。麝拒食,经1天即恢复正常食量,阴囊、香囊的水肿逐步恢复正常。同时,香囊内香液逐渐变稠,二三天后,香液即转化为白色豆渣状未成熟麝香,再经一个多月则成为成熟麝香。以后每年的5-7月(有些地区稍有变化)都周期性地出现1次泌香反应,分泌麝香。人工饲养条件下,1周岁的麝即可在麝香成熟时取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3-13岁是雄麝的壮年期,泌香量最高,产量也较稳定,13岁以后泌香量减少。 生长习性麝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活动规律。夏季炎热时多迁移到高山凉爽地带,秋季渐凉时,便向较低处转移,冬季寒冷时常迁至河谷地带。每只麝有一定的领地范围,领域性行为较明显。麝喜凉爽,怕曝晒。遇大雨、大风则躲避静待。麝生性怯懦,听觉和视觉敏锐,行动灵敏,孤僻好斗,在野外,除繁殖季节都是单独生活。 采收及加工1、采收 采收的季节和时间:根据国内养麝的经验,公麝从1岁以后开始泌香,香呈乳白色无香味,为不成熟麝香;3岁以上公麝分泌的麝香呈深咖啡色或黑褐色,香气浓烈,量多质好;5-13岁左右是麝的产香盛期;每年5-7月的泌香盛期,一般历时3-9天,有的可达14天以上。盛期后2-3个月,香囊内的麝香结晶香浓、质好、产量最大。因此,每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3岁左右的公麝即可以进行正常的人工取香,每年每只公麝可取香1-2次。取香时间要避开5-7月的泌香盛期和麝香成熟期(即初香分沁后到成熟所需的45天左右)。同时,还要根据麝的体质适时适量地采集麝香,不可过频地取香。如果进行野外取香,也可参考上述时间,合理利用资源。 2、人工取香 首先准确迅速地抓住公麝的后肢并提起,再抓住两前腿,将麝腹面向外横放于保定者的两大腿之上(保定人坐于矮凳上),另一人则保定住麝的头部,以防其犬齿划伤操作者。取香前,香囊口需用酒精消毒,然后,挤压囊体,使囊口外露,用取香小勺,慢慢插入香囊内(最深不得超过2.5厘米)。缓缓向外挖取,掉到接香盘中。一般3-5分钟即可操作完毕。取香后在囊口涂少许油剂青霉素或其它消炎软膏,防止感染。 取出的麝香应立即剔除其中的毛和皮膜,称量湿重。然后,用吸湿纸或干燥器干燥,称取干重并记录,放入棕色瓶中,密封保存。 3、加工 麝香商品通常分为毛壳麝香(或称整麝香)和麝香仁(或称散香)两类。毛壳麝香是原香囊毛皮包裹着的干燥麝香。加工方法是将麝香囊连皮割下,除去周围多余的肉和皮膜,用短竹片或树枝将内侧囊皮绷紧,用纸条插入囊孔,引流吸湿,或插入导管通气。然后,将香囊装入小竹笼内,外加纱罩悬空阴干。如果空气过于潮湿,可用热草木灰慢慢煨干,但不能烧着皮毛,干燥后,将毛剪短即成麝香商品。 麝香仁为剖开香囊、除去囊壳和内层皮膜(即银皮)的内含物。人工挖取的麝香及野麝自身踢扒或磨挤逸出的麝香,都称作"麝香仁"。加工时,只需检净毛和皮膜,用吸湿纸除去多余水分阴干或用干燥器干燥即可。因本品含有挥发性成份,所以不宜在太阳下曝晒或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过久进行干燥。 储藏养护毛壳麝香用油纸或塑料袋包装。置于铁盒或瓷坛内密封;麝香仁一般置磨口玻璃瓶内密封盛放。两者均置于干燥、通风、避光处贮藏。切忌与薄荷、冰片等芳香类药物混放或相邻存放,以防串味。贮存温度应低于15℃,相对湿度70%左右,商品安全水分25%。 本品易挥发、霉变。毛壳麝香囊皮无弹力或囊内软绵不实,表明商品已潮湿;用探针取样嗅闻有霉腐味的,应切开囊壳检查处理。麝香仁霉变初期出现白点,严重时结块发热质变。如果贮存环境过于干燥,挥发油及水分易散失,使商品失润、干硬,减重损失。 储存期间,应定期检查,加强养护,专人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商品经-10℃以下的低温处理10-15天后贮藏。 药材性状1、毛壳麝香 为扁圆形或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厘米,厚2-4厘米。开口面为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深棕色或灰棕色中层皮膜,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或粉末状麝香仁及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 2、麝香仁 野生麝香仁质柔,油润,疏松,其中颗粒者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为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黄棕色或棕褐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人工挖取的麝香,呈颗粒状、短条状或不规则团块状等;表面不平,紫黑或深棕色,显湿性,微有光泽,有少量的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规格标准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麝香分毛壳和净香两种规格,不分等级。 毛壳(统货):干货。呈球形或扁圆形,囊壳完整,剪净革质盖皮,周围的边皮和面皮为灰褐色,囊口周围有灰白色及棕褐色短毛。内囊皮膜质,无毛,棕褐色,内有饱满柔软的麝香仁和粉末,质油润。囊内间有少许细柔毛及彩色膜皮,香气特异、浓厚,味微苦辛,无杂质、霉变。 净香(统货):干货。为去净外壳的净麝香,呈颗粒状香仁和粉末状。香仁表面光滑、油润。黑褐色。断面黑红色。粉末呈棕黄、紫红或棕褐色,间有薄膜(银皮)碎片。香气浓郁,味微苦辛。无杂质、霉变。 性味功效麝香性温,味辛。归心、脾经。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等功能。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症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痛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 主要成分麝香酮、麝香吡啶(生物碱)、甾体化合物(包括胆甾醇、胆甾-4-烯-3-酮和雄甾烷衍生物)、蛋白质、多肽、脂肪酸、酯、蜡、粗纤维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 主要药理作用小剂量对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具有抑制作用;对子宫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妊娠子宫更为敏感;麝香酊的稀释液,在试管内能抑制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2%乙醇浸液对猪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由分枝杆菌抗原注射液引起的大鼠关节炎,具有消炎作用。近期研究表明,麝香的不同制剂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小鼠肉瘤S37及S180细胞的呼吸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常用中药材) 混淆品种1、植物类 主要有荔枝核、青杠子、糌粑、淀粉、儿茶、树脂、桂皮、锁阳、朽木、大豆、大黄等粉末。鉴别方法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掺伪者粉末中有植物组织碎片,烧灼时有火星。 2、动物类 常见的是肝脏、血块、奶渣、油脂、蛋黄、羊粪、虫骸等粉末。鉴别方法是用火烧灼,掺伪者产生毛、肉焦臭味,有时伴有火焰、火星等。 3、矿物类 一般为铁、铅、朱砂、砂土、玻璃等细粉。掺伪者镜检无麝香颗粒的结晶体,灼烧时无油珠和香气,灰分含量较大。也可用其它方法鉴别。 饲养技术(一)选场建场 1、选场 养麝场应在气候湿润、凉爽、温差较小的山区、半山区,选地势高、干燥、平坦宽敞,便于排水、坡度较小、土壤较为坚硬的地方;附近要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供麝食用,或有良好的人工饲料基地保证饲料供应;有充足良好的水源供应;交通方便,保证养麝场与外界的良好联系。为了减少疫情发生和保证养麝场的安静,养麝场距居民区、牧场、矿山、工厂、学校要求2公里以上,不要利用各类旧养殖场建立养麝场,尽量避开可能的污染源。 2、圈舍建筑 目前,养麝有圈养和笼养两种方式。麝圈,要求座北朝南、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每栋圈内,可用铁丝网(或木板、竹板)隔成若干个4-5米2的单个小圈,小圈墙上正中距地面80厘米左右处开一个长宽各80厘米的窗口(安上木窗),窗台宽35厘米左右,可供麝躺卧之用。小圈各设三种门:通向运动场的门、饲养员进出的门和各小圈间的门。运动场可以几个小圈共用,也可为每个小圈单设。运动场内距围墙(或围网)适当的位置上最好植树并埋设一根斜撑(与地面成45度左右夹角)的长木杆,为麝提供荫凉场地。 单养笼的规格通常是:长2米、宽1米、高1米。笼中间有隔门,正面有小门便于给饲。笼子可用竹、木制作。笼养适用于初捕麝、育成麝、病麝的饲养。 因麝窜跳能力较强,在修筑全场围墙和圈舍围网时,一定要力求笔直,一般高2.8-3米,可用砖砌或铁丝网围。砖墙顶部须用砖瓦覆盖,向内突出约30厘米左右,以防麝窜越逃跑。 (二)麝种来源及其驯化 1、种麝的猎捕 长期以来,人类为获取麝香,不惜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大量猎杀公麝,甚至秧及母麝和仔麝,使我国麝资源遭到很大破坏。为保护我国珍贵的野生麝源,合理解决利用与保护的矛盾,我们提倡活捕野麝以供取香和人工饲养。捕麝应在得到有关部门许可后,有计划合理地捕捉。 目前,我国家养麝的种源大部分仍以野麝为主。在家养过程中,为了防止种群退化,开发新的优良性状,仍需野麝不断维持。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野麝的活捕办法。现在民间活捕办法有许多,主要采用设套法、猎狗迫追法、网捕法和陷阱法等。其中以猎狗迫追法和网捕法适用性广、安全性高、对麝损害性小。根据经验,一般活捕成麝成活率较低,产仔期活捕仔麝成活率较高,为了方便家养,应注意之。 近年来,我国已研制出多用途的新式麻醉注射枪,应用到活捕野麝,以供养殖,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办法。如果能与人工取香结合起来,这样既可提高野生资源利用率,也可缓解麝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矛盾。 麝捕住后,要迅速放入运输笼中,并用树叶盖好,放在静蔽处,让麝休息2小时后,再运走。如果运输路途遥远,可在当地建立临时圈舍,暂养几天。运输时要防止大的振动,使麝免受过度惊吓;天气炎热时,应在早晚赶路,中午休息,勿使麝受热;汽车运输时,应搭上棚布。如果发现麝受伤,要及时处理,不可拖延。一般外伤可用碘酒、消炎粉、油质青霉素等涂于患处,不用包扎。对追捕过久或曾落水的麝可注射青霉素,喂服一些黄连须根熬的水。对外伤严重的要进行缝合或截肢等。 2、麝的驯化 因麝种来源于野生资源猎捕及人工饲养的初生仔麝。饲养时都需逐步驯化。一般初生仔麝较易驯化。饲养员可在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中多和仔麝接触,找机会为仔麝理毛、抓痒,和它们逐步亲近。喂饲时,可用食物引诱,让其在饲养员手中取食,使它们逐步消除对人类的恐惧感,听从饲养员的指挥。 初捕成年麝驯化难度较大。这种麝野性较强,性怯而孤僻,驯化方法不当,容易造成损伤乃至死亡。可采用的方法为:首先放进小而黑暗的笼圈中暂养,尽量减少干扰,多给一些饲料,任其选食。当麝对新环境基本熟悉,采食正常后,方可逐步增加接触。当麝基本不怕人时,转入圈舍饲养。有的养麝场还进行了群体驯化尝试。例如:给饲时,先发信号(如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给麝戴上笼头,进行牵引驯化,培养听从人类指挥的习性,为野外放牧奠定基础;将驯化程度相近的幼麝放在一个圈中喂养,改变麝的孤僻习性,提高合群性,为群养创造条件。 初捕成年麝驯化难度较大。这种麝野性较强,性怯而孤僻,驯化方法不当,容易造成损伤乃至死亡。可采用的方法为:首先放进小而黑暗的笼圈中暂养,尽量减少干扰,多给一些饲料,任其选食。当麝对新环境基本熟悉,采食正常后,方可逐步增加接触。当麝基本不怕人时,转入圈舍饲养。有的养麝场还进行了群体驯化尝试。例如:给饲时,先发信号(如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给麝戴上笼头,进行牵引驯化,培养听从人类指挥的习性,为野外放牧奠定基础;将驯化程度相近的幼麝放在一个圈中喂养,改变麝的孤僻习性,提高合群性,为群养创造条件。 (三)饲养管理 1、饲料种类 据国内有关文献报导,麝的可食性植物有37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290多种。各种枝叶、野果、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多为麝的食物。一般来说,麝喜食新鲜、多汁、味苦、性凉的饲料。在野外,麝的饲料种类因季节、栖息环境和植被类型不同而有所变化,麝的饲料大致可分5类。草类:紫花地丁、远志、野苜蓿、车前草、独活、光慈菇、三叶草、蒲公英等。树叶类:杨树叶、柳树叶、枸树叶、桑树叶、榆树叶、落叶松叶、苹果树叶等。作物类:大豆叶、荞麦叶、甘薯藤叶、萝卜(包括叶)、黄瓜、菠菜、白菜、莴苣等。精料:主要为蛋白质、淀粉等营养丰富的饲料,如豆饼、黄豆、玉米、高粱等。添加料:骨粉、贝壳粉、石灰石粉等,喂饲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作适当调整。 在麝的可食性饲料中,具有防治疾病的植物较多,如蒲公英、鸭跖草、千里光、桑叶、贯众、穿心莲、山莴苣、金银花、鱼腥草、九里光、紫花地丁、车前草和松萝(山挂面)等,大约有220种,占可食种类的61%以上。所以,在人工喂饲时,可根据这一特点,适时调整药用植物的饲料种类,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投料方法 一般每日喂料2次,早晨6-7点钟1次,傍晚5点左右1次;投料以能够吃完,不剩不缺为原则。投放饲料的方法一般是先精后粗,精料吃完后再投粗料。精料定量供给,一般成麝每日精料100-150克,粗料650-1000克左右为好。饲喂量随季节变化而有增减,6-8月最高,可在1000克以上。喂饲的时间和饲料组成一但确定,就不要轻易变动,否则容易影响麝的食欲、消化乃至体质。当季节变更时,改变饲料品种也要循序渐进。麝的饮水要新鲜清洁。干净的地下水、井水及江、河、湖、溪水都可。每天要更换饮水,定期清洁饮具。冬季,放入麝圈的饮水要注意保温,防止冻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