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桥民间艺术巡游 |
释义 | 玉桥民间艺术巡游,即玉桥飘色,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举行。巡游当天,广东鹤山沙坪街道办事处玉桥片区的村民结队外出,有女饰队、武术队、八音锣鼓队、金龙醒狮队,其间锣鼓声、音乐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场面壮观。这一民间传统已在玉桥片区一代又一代村民中传承了700多年。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这一民间艺术最具特色的内容保存下来,并发扬光大。 巡游的由来玉桥飘色最早的由来,是源于公元1300年,玉桥开村之时,村民为了纪念汉朝开国功臣、太尉陈平造福乡梓的庆祝活动。据玉桥族谱记载,汉高祖登基后封开国功臣陈平为曲逆侯,后辅惠帝为左丞相(但何时称太尉则没有记录)。至于庆太尉的由来,众说不一,一说是易族本姓韩,是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后代。高祖一统天下后,多疑的刘邦以韩信有谋反罪而杀之,并诛灭三族。这时太尉陈平派义仆冒险潜入韩府,将韩信之孤儿救出,逃往易水避难,为掩官兵耳目改为易姓,后其子孙为表陈平相救之恩而立像供奉之。一说是入鹤始祖顺之易公原配刘氏夫人,是肇庆府招逾使刘桓之女,聪敏过人,少与父避难挈家而走,因西河遇贼来不及躲藏,只有跳入河中,幸有渔夫撑船相救。登岸后不见相救之人,就以为是神仙所救,于是跪谢求姓。忽然听见有人在云中告之:“我乃汉丞相曲逆侯陈平也,怜汝无辜死,他日汝当为开族之母,故化渔夫撑舟相救,汝从西路去可无恙也”。刘氏听命,渔夫不见,于是刻像奉之。 刘氏行至现今的鹤山玉桥片区,定居下来,尊陈侯为恩人,将其刻像供奉在庙中。从此,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二日,玉桥村人都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来感恩纪念陈平。由此,玉桥的传统民间艺术节,由公元1300年、年逾80的刘氏夫人携子易元伯迁居玉桥开村之年算起,至今有700年的历史了。 历史上的玉桥民间艺术巡游参与了玉桥民间艺术巡游数十年的易兆棠老人介绍,听前辈和族老们讲,历史上的玉桥民间艺术巡游,每一次都要经历22天,从四月初一至二十二日。每年三月尾后几天,太尉庙理事会就发贴到各房的值士或族老,召集到太尉庙开会,商议庆神事宜。到会的值士、族老先到神像前拈阄,决定当年谁先庆祝。每个村都要庆两三天,不管轮到那个村开头,那个村在四月初一就要组织村民敲锣打鼓,举旗舞狮,燃烧鞭炮到太尉庙恭迎陈平神像,把陈平塑像抬回村,这叫做“菩萨下庙”。过两三日后,到另一个村,另一个村的村民也要像先前那个村一样去接神回村庆祝。一村轮一村,轮完为止。最后的那个村,庆完神,就要负责把神像抬回太尉庙,这叫做“菩萨返庙”。同时,初一至二十日,各村要做好庆祝的准备工作,如各村在自己范围的地方进行搭神棚、做大戏的准备工作。那时,各村的村貌便焕然一新。到活动的最后两天,全乡村民就大集中去太尉庙拜神,有的村就“烧炮头”,晚上做大戏。那时已乡亲云集,外嫁女也拖儿带女回来庆祝了,场面盛况空前。 讲到搭棚和打扮的地方特色,各村都不同,但全玉桥片区,一向都是数仓边坊和龙潭里最有特色。特别是仓边坊,因为仓边的戏棚搭得最大,神棚最高,地方环境打扮最突出,神棚搭得高达数十米,且异常美丽:神棚正中安放陈平的神像,神前放着神香宝烛及果饼祭品,棚内四周挂着上前盏七色洋灯垂的彩灯。神棚四边挂上一幅幅形象十分生动的历史彩色绘图给人们欣赏。神棚东侧则摆着各式盆景和花木,配上嶙峋怪石、假山,把大自然的景致浓缩在一起,美丽至极。 节日期间,仓边河上还停泊着多艘货船,是供各炮会成员节日欢饮及开展活动用的,当时炮会一般由九人组成,是长长久久的意思。货船上竖起一根10多米高的桅杆,杆顶挂上一面绣有““堂”的三角锦旗,以及红、蓝、绿、紫、橙色的小彩灯,分别从桅顶牵垂到船头。船上彩灯闪烁,与河岸上的千百盏神灯互相辉映,给仓边的节日大地披上了艳丽的盛装。 新中国成立后玉桥民间艺术巡游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玉桥民间艺术巡游因包含了迷信成份,从1951年开始就全部停止举行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水平、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1982年,玉桥片区的人们开始对玉桥民间艺术巡游进行一系列的革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如把抬菩萨这项迷信活动去掉,带刀枪剑戟的内容也不要。同时,把“庆神”改为“玉桥乡民间传统艺术节”。经过一系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革新,这项民间艺术特色的精华内容在传承中被发扬光大。从这一年开始,玉桥民间艺术巡游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活动又开始恢复了。 演变玉桥民间艺术巡游经过演变,现在各村庆祝活动已逐渐淡化,活动举行的时间也主要是集中在一天,就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这天一大早,玉桥片区各村锣鼓暄天,鞭炮齐鸣,万人空巷。村民们先到太尉庙上香、酬神,接着由仓边、玉桥、莺朗、乔新里、大有坊等9条自然村组成的巡游表演队伍,在罗伞、旗海开路下,浩浩荡荡汇集到玉桥小学操场举行庆典。此时9头醒狮、8条金龙来了,依次是锣鼓八音、宫女挑花、戎装武士、八仙过海、古装“飘色”等,五彩纷呈的队伍络绎不绝,连绵几里路,数千人龙见首不见尾,使人目不暇给。 活动当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款待亲朋,并在村前球场搭起舞台,请粤剧团一连几晚演大戏,村民扶老携幼及邻近四乡群众、外来务工者等前往观看,将节日推向高潮。 近年来,该活动还邀请了同宗的高要、新兴、开平等地的飘色、八音、曲艺乐队前来助庆,成千上万群众包括来自广州、佛山、香港、新加坡的乡亲,以及各地嘉宾夹道观看,场面壮观。 玉桥民间艺术巡游的传承提起玉桥民间艺术巡游,很多人都要说,这项活动得以延续传承下来,必须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故去的“六叔”。“六叔”名叫易润门,仓边村人,因排行第六,人称“六叔”。1958年,易润门任鹤山县工商联主委、广东省工商联执委,并先后任鹤山县l至3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县人民代表。在玉桥民间艺术巡游活动停滞30年之后,为了继续传承这一历史文化,易润门积极倡议恢复这项民间节日。在筹组期间,身为组委的易润门多方奔走,还兼对外联络、财务主管等职,处理具体事务。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特下,最终恢复了这项传统活动。 巡游服饰和道具在鹤山沙坪街道办事处玉桥片的仓边里,记者看到了玉桥民间艺术巡游时需要的服饰和各种道具。有巨大的罗伞,有8米长的双面大旗,有长达60多米的舞龙,有各种兵勇的服饰等等。这些服饰和道具的制作需要大量的经费,很多造价都比较高,比如一把罗伞就需要3000元。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每次组织活动前,活动小组只能是到村里挨家挨户去募集经费。“我们没有规定每家每户一定要出多少钱,完全是自愿的,出5元、50元、500元都可以。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把这项民间艺术活动传承下去。”易兆棠告诉记者。除了在村里筹集经费之外,还积极与海外宗亲和港澳同胞联系,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让这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