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玉米圆斑病
释义

玉米圆斑病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均发生,主要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

中文学名:炭色长蠕孢

拉丁学名: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

界:真菌界

亚门:半知菌亚门

分布区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

危害作物:玉米

为害部位: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

为害症状

中国发现玉米圆斑病主要为害吉63自交系。果穗染病从果穗尖端向下侵染,果穗籽粒呈煤污状,籽粒表面和籽粒间长有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呈干腐状,用手捻动籽粒即成粉状。苞叶染病现不整形纹枯斑,有的斑深褐色,一般不形成黑色霉层,病菌从苞叶伸至果穗内部,为害籽粒和穗轴。叶片染病初生水浸状浅绿色至黄色小斑点,散生,后扩展为圆形至卵圆形轮纹斑。病斑中部浅褐色,边缘褐色,外围生黄绿色晕圈5大小5~15×3~5(mm)。有时形成长条状线形斑,病斑表面也生黑色霉层。叶鞘染病时初生褐色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大斑,也具同心轮纹,表面产生黑色霉层。圆斑病穗腐病侵染自交系478时,果穗尖端黑腐的长度为5.3~9.3cm,占果穗长的2/5~3/5,果穗基部则不被侵染。在吉63自交系果穗上的症状与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侵染T型不育系果穗上的症状相似,应注意区别。玉米圆斑病在自交系478及吉63上症状不同,可能是不同的反应型。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暗褐色,顶端色浅,单生或2~6根丛生,正直或有膝状弯曲,两端钝圆,基部细胞膨大,有隔膜3~5个,大小64.4~99×7.3~9.9(um)。分生孢子深橄榄色,长椭圆形,中央宽,两端渐窄,孢壁较厚,顶细胞和基细胞钝圆形,多数正直,脐点小,不明显,具隔膜4~10个,多为5~7个,大小33~105×12~17(um)。该菌有小种分化。

传播途径

玉米圆斑病传播途径与大小斑病相似。由于穗部发病重,病菌可在果穗上潜伏越冬。翌年带菌种子的传病作用很大,有些染病的种子不能发芽而腐烂在土壤中,引起幼苗发病或枯死。此外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也可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经1~2天潜育萌发侵入。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叶斑或穗腐,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玉米吐丝至灌浆期,是该病侵入的关键时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抗圆斑病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二黄、铁丹8号、英55、辽1311、吉69、武105、武206、齐31、获白、H84、017、吉单107、春单34等。

(2)严禁从病区调种,在玉米出苗前彻底处理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3)在玉米吐丝盛期,即50%~80%果穗已吐丝时,向果穗上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次。

(3)对感病品种也可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

(4)对感病的自交系或品种,于果穗青尖期喷洒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隔10~15天一次,防治2~3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