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 |
释义 | 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是一种针对玉米发作的真菌性病害。病发时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引起穗腐,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导致玉米减产。为害的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属于半知菌亚门。该病害可以通过田间管理和药剂喷洒等方式防治。 中文学名: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 病原中文名:玉蜀黍平脐蠕孢T小种 病原拉丁学名:Bolaris maydis Shoem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主要为害部位:穗 病害症状T型雄性不育系被小斑病菌T小种侵染果穗后,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引起穗腐,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别于小斑病菌O小种。T小种还可侵染叶片、叶鞘及苞叶,病斑较大,叶片上的病斑大小为10~20×5~10(mm),苞叶上产生直径2cm的大型中央黄褐色、边缘红褐色的圆形斑,四周具明显中毒圈,病斑上有霉层。 病原特征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Nisikado et Miyake)Shoem.异名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Drechslera maydis(Nisikado et Miyake)Subram.&Jai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Drechsler)Drechsler,异名:Oph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 子囊座黑色,近球形,大小357~642×276~443微米,子囊顶端钝圆,基部具短柄,大小124.6~183.3×22.9~28.5微米。每个子囊内有4个或3个或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线形,彼此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大小146.6~327.3×6.3~8.8微米,萌发时每个细胞均长出芽管。无性态的分生孢子梗散生在病叶病斑两面,从叶上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伸出,2~3根束生或单生,榄褐色至褐色,伸直或呈膝状曲折,基部细胞大,顶端略细色较浅,下部色深较粗,孢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具隔膜3~18个,一般6~8个,大小80~156×5~10微米。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或侧方长出,长椭圆形,多弯向一方,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1~15个,一般6~8个,大小14~129×5~17微米,脐点明显。该菌在玉米上已发现O、T两个生理小种。T小种对有T型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有专化型,O小种无这种专化性。 传播途径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田间管理(1)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掖单4号、掖单2号和3号、沈单7号、丹玉16号、农大60、农大3138、农单5号、华玉2号、冀单17号、成单9号和10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号、冀单30号、冀单31号、冀单33号、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l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鲁玉16号、鄂甜玉11号、鄂玉笋1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陕玉911、西农11号等。 (2)加强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