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玉米甜菜夜蛾
释义

玉米甜菜夜蛾

学名:Spodoptera exigua Huner 属鳞翅目,夜蛾科。

又名:甜菜夜蛾、玉米叶夜蛾。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寄主:玉米、棉花、甜菜、芝麻、花生、烟草、大豆、白菜、番茄等170多种植物。

发生特点

1、蛹和成虫(蛾)。一年可发生4~6代。蛹体长1厘米左右,黄褐色。成虫体长1~1.4厘米,翅展2.5~3.3厘米,体色灰褐色。白天潜伏在杂草、枯叶和土缝等阴暗处,受惊吓后可短距离飞行。多在夜间20时至23时取食、交尾和产卵,活动最为猖獗。

2、卵。卵粒呈圆馒头型,多产于叶背面或叶柄处,初产的卵为浅绿

色,接近孵化时为浅灰色,卵块平铺一层或多层重叠,上面覆盖有灰白色绒毛。每雌蛾一般产卵100~600粒,卵期3~5天,温度低时约在7天左右孵化成幼虫。

3、幼虫。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陆续从绒毛中爬出,1~2龄常群集在叶背面为害,吐丝、结网,在叶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而形成“烂窗纸状”破叶。

3龄以后的幼虫分散为害,严重发生时可将叶肉吃光,仅残留叶脉,甚至可将嫩叶吃光。幼虫体色多变,但以绿色为主,兼有灰褐色或黑褐色,5~6龄的老熟幼虫体长2厘米左右。幼虫有假死性,稍受惊吓即卷成“C”状,滚落到地面。幼虫怕强光,多在早、晚为害,阴天可全天为害。

4、与其它害虫的典型区别。甜菜夜蛾与棉铃虫、二点委夜蛾和玉米螟的典型区别是:该虫幼虫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每节气门上方各有一个明显的“白点”,且虫体表面光滑锃亮、蜡质层较厚,对一般常用农药的抗药性极强。

发生规律

1.寄主植物多。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棚式蔬菜的发展,为甜菜夜蛾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越冬场所。此外,少(免)耕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间作或套作作物品种增多、面积扩大,这些不仅为甜菜夜蛾提供了比过去更为丰富的食料条件,而且减轻了农事操作对甜菜夜蛾的控制作用,因而更有利于甜菜夜蛾在不同寄主间进行迁徙为害和种群繁衍增殖。

2.迁飞性强。甜菜夜蛾虽然可以在本地越冬,但也可以远距离迁飞,这使局部地区发生甜菜夜蛾成为可能。

3.繁殖率高。甜菜夜蛾蛹期6天左右,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为104.8粒,卵孵化率为82%,卵历期为2天左右,夏季完成一个完整世代仅需28天。因此甜菜夜蛾可以在短期内普遍发生。

应对措施

甜菜夜蛾对常用的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抗性极强,而且夏玉米幼苗耐药性不强,盲目加大用药量是不可取的(一是会增加用药成本,二是会对玉米苗产生药害)。对此,笔者建议大家应掌握在其抗药性较弱的孵化盛期或幼虫3龄之前施药。如果已经虫龄较大、抗药性增强,需要选用新型成分农药、适当加大用药量和多元复配而喷药防治。经各地对比试验,选用红与兰15毫升,或红与兰1+1组合的红瓶、蓝瓶各用10毫升,或农喜1号、2号、3号各用18毫升,一般10分钟左右可杀灭5龄以上的大虫。为避免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注意交替使用。另外,还有一点提醒大家注意:辛硫磷、敌敌畏两种农药及其复配制剂容易对玉米造成药害,应避免使用(感谢本报读者刘金顺、谢建峰、陈宝军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特别提醒

1、辛硫磷、敌敌畏两种农药及其复配制剂容易对玉米造成药害,应避免使用。

2、玉米田间使用过或者计划使用烟嘧磺隆苗后除草剂的,使用烟嘧磺隆前后7天左右应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避免造成药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