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螺 |
释义 | 玉螺:螺类的一种,海水生活。俗名,潮汕:肚脐螺、蚶虎。 科属,软体动物、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中腹足目 中文学名:玉螺 别称:潮汕、肚脐螺、蚶虎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亚纲:前鳃亚纲 目:中腹足目 科:玉螺科 分布区域分布很广,热、温、寒带均有其踪迹,大多在潮间带中、下区及基准面的附近的泥、沙底栖息。 形态特征玉螺外表呈球状,壳口为半月形。内唇滑层厚,有时呈肋状,几乎把脐孔遮盖住。它们的斧足极为发达,可包被贝壳,其作用和锄头差不多,可用来挖掘泥沙,使身体埋于沙中。玉螺的触角呈三角形而扁平,前端尖,眼和视觉已退化,吻长能伸缩。这种动物均为肉食性动物,以双壳类软体动物或者其它动物为食。它的吻的腹面有穿孔腺,能溶解双壳类动物的贝壳,然后用齿舌锉食其肉。通常在潮间带看到许多双壳类动物的空壳,在顶部有一圆孔,这一杰作的始作俑者,十有七八是玉螺穿凿而成。 生活习性玉螺在沙上爬行后,由于前足锄沙的作用,常留下一条清晰的痕迹,退潮后采集者可以跟踪这行"脚印"找到它。玉螺的贝壳呈球形或陀螺形,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壳面平滑或有纤细的旋形刻纹。斑玉螺的壳面布有紫褐色或黄褐色的斑点,其肉大多可食用,但因其自身是肉食性动物,为海涂养殖贝类的敌害之一。 主要种类1. 方斑玉螺(Naticarius onca) 贝类动物、腹足纲、玉螺科 产地: 东北海域 栖地: 泥底、沙底 尺寸: 2.5 cm 深度: 中 2. 扁玉螺(Neverita albumen) 英文名: Neverita didyma 俗名: 无 产地及产期: 为我国沿海常见的种类,北方多于南方。此外,在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鲜半岛、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的阿曼湾等地也有分布。肉供佐膳,青岛菜市经常有出售。贝壳可供观赏,并可作工艺品。因其为肉食性种类,故为滩涂养殖贝类之敌害,但同时也是底栖鱼类的饵料,如马面鲸的胃内发现扁玉螺的贝壳和庸。 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壳顶低小,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明显。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基部为白色。在每一螺层的缝合线下方有一条彩虹样的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外唇薄,呈弧形;内唇滑层较厚,中部形成与脐相连接的深褐色胼胝,其上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孔大而深。厣角质,黄褐色。生态、利用和地理分布: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m的沙和泥沙质的海底,通常在低潮区至10m左右水深处生活。常潜入底内猎取其他贝类为食。约在8一9月产卵,卵群和细沙粘成围领状 3. 星光玉螺(Natica stellata) 4. 欧洲斑玉螺(Natica maculata) 贝类动物、腹足纲、玉螺超科、玉螺科 分布:地中海 数量:常见 尺寸:4厘米 壳厚重坚实,螺塔扁平,螺层少,体层大。螺层凸圆,但在浅缝合线下较平。脐孔大而身,有纤细的纵沟,局部被肋状内唇滑层遮掩。螺轴直而平滑。壳表乳白色,有红褐色大小斑纹;壳口紫色或褐色。 5. 乳头玉螺 (Eunaticina papilla) 产地: 东北海域 栖地: 泥底、沙底 尺寸: 2.5 cm 深度: 深 词典解释1. 海螺的美称。常用作吹奏的乐器。 唐 白居易 《骠国乐》诗:“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 清 汪懋麟 《铜鼓歌为树百给事作》:“龙师惨澹直千镒,骠国不得跨玉螺。”自注:“ 贞元 中, 骠国 进乐有玉螺铜鼓。” 2. 指女子螺髻。 元 王举之 《水仙子·春日即事》曲:“兔毫香墨闲工课。饮琼浆,卷玉螺。柳丝长,忙煞莺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