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禹王亭史话 |
释义 |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大禹治水千古颂扬。传当年大禹治水,疏九河,曾率众来到现禹城境内,在具氏部落筑一土丘平台察水情,定徒骇、马颊、鬲津等九河流向。后人把此土丘定名具丘山。唐天宝元年,此地设县邑,为念大禹功德,定名禹城县,沿袭至公元1993年,撤县设市,更名禹城市。 禹城建县不久,史思明叛乱,唐大将李铣掘开黄河,以洪水挡史思明叛军,刚建不久的禹城县城被洪水冲毁。退水后,县城迁至善村建起新城。县令登西门眺望,见徒骇河西一山丘郁郁葱葱,绿树间有一草亭紫气缭绕,遂问当地老者:“此是何处?”老者遂将禹在具丘山察水疏河之事告知县令,并言道:“千多年来,当地百姓为感大禹治水为民造福之德,几经向具丘填土,栽树种草,并在丘上扎草亭,供奉禹王灵位,祈禹王护佑一方百姓平安。”县令又问:“具丘离县城多远?”老者答曰:“离城十里。”县令将具丘所在村庄,定名十里望。是日,县令召县内豪绅三老,商在城西门内建禹王庙,同时在具丘山上建禹迹亭,让世人永记大禹功德。百姓闻讯,奔走相告,富者自愿捐粮捐款,贫者自愿出工建庙修亭。当年即成。禹迹亭内供禹王神像,设香案。县令亲率官员与万民众携香纸供品,到具丘山禹迹亭祭祀禹王。后各朝历任县令都在春节和重阳节两次亲赴禹迹亭拜祭。 自唐至元,曾因战乱灾荒,禹迹亭几经被毁重建。明天启四年,十里望乡绅吴以逵、吴以暹倡乡民在禹迹亭旧址建禹王阁,此比原禹迹亭有所扩大。康熙五十年,广东人曾九白皋任禹城县令,施改有方,逢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民安居乐业。曾九皋称此为禹王护佑之功,募捐重建禹迹亭,更名禹王亭。交置祭田四十亩,招僧人数名入住。亭建成,刻碑以记,曾县令亲撰碑文,书“神功千古”匾额。后曾离任,百姓感其在禹业绩,遂捐资制“功德碑”立于禹王亭内。 雍正二年,禹王亭又一次扩建重修,更加宏伟壮观。从具丘山东侧沿阶而上,坐西面东二层楼阁,即禹王亭:灰墙,绿顶琉璃瓦,飞椽出厦,红木梁柱,顶部雕有飞禽走兽。亭内全部木质雕梁画柱。正中供禹王金身塑像,高1.89米,两侧塑有金童玉女。亭两侧建有东西配殿。 道光七年二月,民族英雄林则徐北上,曾在禹王亭逗留一夜,并将观感记入《丁玄日记》。 明清时期,禹王亭香火大盛,前来拜祭禹王者络绎不绝。不少骚人墨客来此朝拜观光留下不少诗词墨宝,有的被刻碑留存,有的载入县志。清末及民国初期,禹王亭香火尚盛,春秋两季在此举办祭禹庙会。民国时,亦曾整修。 日寇侵华,禹王亭东西配殿被炸毁,禹王亭前厦遭炸拆除,从此逐渐荒凉。 解放后,禹王亭经简单修补,当做学校。后学校迁出,打井运动时又被拆去不少砖瓦。1966年,“文革”初,被当做“四旧”彻底拆除,仅存杂草丛生、荒凉具丘。1977年2月,禹王亭遗址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于具丘山下,由文化、公安部门和十里望回族乡政府成立“禹王亭遗址”保护小组,具丘得以保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禹城经济繁荣,社会事业发展进步,禹王大殿和禹王亭于1997年建成。现禹王亭博物馆建有禹王殿正厅,进厅是“禹王亭题记”碑和为建禹王亭捐资的“功德碑”,左右两侧是“大禹世纪钟”钟楼和鼓楼,再往里走中间是享殿,享殿内塑禹治水像和九鼎模型,享殿两边建有碑廊,安放着遗存和当代名士颂大禹功德的碑刻。穿过享殿,是禹王大殿正殿,大殿上方悬挂着曾九皋县令亲书的“神功千古”匾额,门两边是取自大禹陵清乾隆皇帝撰写的楹联。进大殿,正中塑禹王神像,左右两边还塑有曾协助大禹治水的四位功臣:皋陶、伯益、后稷、启。因围墙上配以有关大禹治水的木刻壁画。正殿两边为东西配殿,分别辟为“禹城出土文物展室和禹城回顾展室”。出后门,便是山东省重点保护龙山文化古遗址——具丘山,具丘山上新建六楞形禹王亭。具丘山后右侧,是打于唐代的神井。禹王亭博物馆园区内,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景色怡人,此乃大禹文化之圣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