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禹殿鳌
释义

禹殿鳌,字大川,号谦斋,河南成皋县人。举乡试第一,清雍正十一年(1733)任沔阳知州。他为官清正廉洁,精强能干,谦和谨慎,纯朴厚道。

乾隆元年(1736年)将全州划为5乡、20图、100里,并推行田亩清丈法,委官员40余人,清丈全州田亩。三年完成,清出瞒田11000多顷。

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江堤溃,全州尽淹,庄稼无收。冬,知州禹殿鳌劝谕殷实富户按田亩捐款,得银1650余两,资助民工,堵口复堤。旋求湖广总督减免税赋20000两,白米2000石,发放救济粮170600石,百姓连呼“禹青天”。后升任黄州知府,沔城人建“禹公祠”,以资纪念。

大清国就是怪事多,眼看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官府却还在大兴楼堂馆所,提倡消费。尤其是马车,一辆比一辆高级,一辆比一辆气派。每逢开会,车位空前紧张,奔驰宝马奥迪法拉利鱼贯而入,美人香车,把会场装点得花团锦簇。你是总结会也好,报告会也罢,全都开成了赛车会。从劳斯莱斯上走下来的无比牛逼,握手都不正眼看人。开破桑塔拉的特别没面子,尽量往角落里钻,四周没人了才敢出来。

禹殿鳌却连破桑塔拉都没有,一直靠两条腿走路。车友们都奚落他:“堂堂沔阳知州,居然没车坐,不至于穷成这样吧?”禹殿鳌笑着说:“让您说中了,还真没钱买这号玩意。”

这话谁信啊?虽说“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不是还有下句吗?“要是收一年,狗子不吃糯米粥”啊!有人给他出点子:“穷不能穷衙门,苦不能苦马车,政府出面,还怕借不到钱?”禹殿鳌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是啊是啊,我们沔阳可是鱼米之乡啊,借几个钱太容易了。问题是将来拿什么还呢?”大家都骂他死脑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得快活时且快活吧,完了自然有人揩屁股。”

禹殿鳌不干,照样坐他的11号。

禹殿鳌上任,也是走着来的。接轿那天,沔阳城比过年还热闹,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城里城外有头有脸的都到齐了。例行公事,都是来拍马屁的。新官上任,你来了他不一定知道,你没来他没准就知道了,这种事千万不能图侥幸。

大伙儿聚集在仁风门外,手拿鲜花彩带,眼巴巴地望着官道。可是日上三篙,不见一辆马车过来。倒是有个很不起眼的老头进了城,穿着长衫,夹着纸伞,像毛泽东去安源的模样。太阳落土了,还是没影,干部们只好怏怏地打道回府。一进衙门,却见那个很不起眼的老头正在大堂上换鞋呢!不用问了,老头就是禹殿鳌。

禹殿鳌出行,还是不坐马车,还是穿着长衫,夹着纸伞。一把手不坐马车,班子成员以下,谁还敢生这个念头?有这样的知州老爷,衙门上下都觉得掉底子,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一万个不高兴。

可是老百姓一万个高兴!

禹殿鳌此行,主要是奉旨查田。沔阳自古以来是一片泽国,每次大水过后,田埂都变成了淤泥。长此以往,田界不清,肥瘦不均,老百姓的税赋乱成了一锅粥,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禹殿鳌一双铁脚,把百里沔阳走了个遍,交了不少泥腿子朋友,也摸清了欠税的症结。没别的,负担不合理嘛。老实人田少税多,奸猾之徒田多税少,更有土豪劣绅强占良田分文不交,历届州官都搞怕了。

禹殿鳌不怕。他张贴告示,推行“土地清丈法”,重新丈量四境田亩。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积重难返,禹殿鳌要是在马车上办公,走马观花,一准要泡汤。穿破了多少双草鞋,禹殿鳌已经记不清了,哪里有疑难,他就出现在哪里。禹殿鳌是个天才数学家,平面几何尤其拿手,不规则的地形,别人没辙,他拿树枝在地上乱划一气,ABCD,加减乘除,数据就出来了。他还是个天才木匠,后脑壳一抓,就发明了一种丈量工具,状如圆规,轻便灵活,用起来特顺手,沔阳人都叫它“禹弓”。

禹弓一出,谁与争锋?不到三年,查出瞒田11000顷,清丈工作圆满完成。他把田分为上、中、下、水乡四等,税赋也相应分为四等。沔阳人民心服口服,都成了照章纳税的先进积极分子。禹殿鳌对官样文章也不反感,抓了几个正面典型,叫秘书写了个总结报告,顺带把康乾盛世吹嘘了一番,皇帝老爷子一高兴,历年欠税一风吹了。

乾隆四年(1739年),皇宫举行了大清劳模专题报告会,皇帝老爷子亲自主持,禹殿鳌发言的题目是《政绩是怎样走出来的》。禹殿鳌语重心长说:“我们当干部的,一定要牢记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勤走路,走正路。步行办公,更能接近群众,跟群众打成一片,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民情,理民事,解民忧,顺民意。”台下掌声如雷,演讲不得不多次中断。乾隆龙颜大悦,亲笔书写“铁脚知州”四字牌匾,颁给了禹爱卿。

《皇家体育报》也采访了他:“禹大人养身有道啊!年过花甲,还是这么硬朗,满面红光,精神百倍,是喝了脑白金,还是中华鳖精?”禹殿鳌深有感触地说:“都不是,还是走路。有些同志天天早锻炼,晚健身,按理身体应该棒极了,可是他们不好好工作,打麻将喝酒跳舞泡妞,反而累垮了。所以我借此机会,郑重推荐走路健身法,多走路,多吃老玉米,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禹殿鳌在沔阳呆了十年,也走了十年,把老百姓的疾苦看了个遍。除了工作,他还写诗。平时总是带着纸笔,灵光一现,就把所思所想记载下来,闲暇时整理成册。

比如某年防汛,禹殿鳌站在汉水河边,面对满目疮痍,即兴来了一首好诗:“经过四野沉灾处,泪洒西风落几行,早稻漂沉插秧晚,田家妇子色凄凉!”听者无不落泪。有人想排挤他,趁机告状:“汛期临近,水火无情,不好好干事,却附庸风雅,成何体统?”禹殿鳌说:“请问我这里溃口了吗?”

禹殿鳌的诗相当不错,有杜工部遗风。都是些绝妙好辞,可惜买不起书号,传世不多。

初到沔阳任知州时,经常布衣打扮,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倾听民众呼声。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沔阳农田不实,百姓反应强烈。有600平方米一亩的,有1500平方米一亩田,加之账册税赋混乱,老实人额征赋重,奸滑者有田无税,湖区边缘地方豪强抢淤新垦的农田,土地肥沃,无账无税。官豪勾结,狼狈为奸,民不聊生,百姓叫苦不迭。禹殿鳌掌握一手资料后,与沔阳州内其他官员统一思想,委官四十多人,组成强有力的专班,对沔阳境内的所有土地、台籍进行彻底清丈。不论朝廷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在清丈前,州府发布告示,对沔阳四境土地,按标准亩计算税赋,谁敢违抗,严惩不贷。

在清丈土地中,禹知州率先垂范,顶风冒雨,披霜戴雪,深入边陲田野,悉心咨访,严稽六役隐漏栽害之弊。弓尺账表,册籍书算,官役所有支付,皆由禹殿鳌一人亲自督办。清丈官役顶烈日,战酷暑,斗严寒,傲冰雪,经过两年的春夏秋冬,共丈出农田四万一千余顷,比原来多丈量一万一千余顷。然后再按土地上中下进行评估,确定税赋,尤其是对土质差的土地,按五折定赋,按旧额沔阳州每年上缴五万一千余两税赋。按赋准田,田归里,里隶乡,业户给以单,载田亩、等级、银米细数,成册上报。自此,从里到乡,官役不敢加码,百姓踊跃缴纳田税。

在没清丈土地前,加修堤防,疏浚河道,负担不均。乡里豪强、地霸巧脱负担,转嫁贫弱。所修堤防,掩耳盗铃,土不严实,敷衍塞责,造成洪水一来,不挖自溃。自从土地清丈后,民垸堤防,河道疏浚,皆按丈量之册籍合理负担,并实行责任连带,各里各乡,所修堤防,镌刻石碑记载。如防洪期间因工程质量造成溃口的,追查当时负责堤防修筑的官役责任。自此,在每年修筑堤防中,从百姓到官役,不敢怠慢敷衍,人人尽心尽力。

为了发展农业,鼓励耕作,禹殿鳌每年入春后,经常深入乡间田野,了解百姓农作情况,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和优良品种,一度在沔阳境内称为“禹青天”。

清丈土地后,禹知州积极倡导修筑堤防,鼓励耕作,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禹殿鳌任沔阳知州时做得第一件大事。

禹殿鳌到沔阳任知州时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他积极倡导各乡各里要兴办学馆,并在沔阳州城内改玉带书院为义学馆,也就是州府拿钱让那些有培养前途的贫困子弟读书。现有他亲赋《玉带书院课士志喜》一诗为证:

东南一水抱州城,玉带蟠回淑气盈。凸岸虎蹲增磊落,层楼翚焕倍峥嵘。

凭高极目嵩云远,把酒联吟夜月生。

新辟讲堂敷圣化,书声嘹亮乐群英。

1744年夏天,长江上游地区连降暴雨,造成长江、襄江中下游洪水猛涨,禹殿鳌带领百姓日夜抗洪,但最终因洪水太大,普遍漫堤进水,致使沔阳境内全部受灾。光绪志上清楚地记载:禹殿鳌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面对特大的洪灾,他上下奔波,多方抚辑,招徕商赈。总督孙嘉淦轻舟巡历,禹殿鳌恳报十分灾情,惊动朝野,皇帝御批赈额二万有余,大米二千多担,发赈谷十七万六百担,还倡募绅士捐资制棉被数百领,救活沔阳众生。这是他任沔阳知州做的第三件大事。禹殿鳌并在《癸丑夏寓鄂邸大水归沔》一诗中写道:

江城五月雨连朝,客舍炎蒸又湿潮。

移到精蓝覆绪爽,丹霞缥渺鹤飞高。

闻道荆江水势横,心伤昏垫旅魂惊。

西来有客频相问,仙市遥传两岸平。

急挂归帆入沔疆,鱼龙悲啸水苍茫。

经过四野沉灾处,泪洒西风落几行。

早稻漂沉插晚秧,田家妇子色凄凉。

奔潮又是襄江水,浩莽平添三尺强。

平生经济竟如何,拯弱无能负咎多。

全楚有年灾独沔,绘图真愧郑公歌。

从以上诗中可见禹殿鳌一片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证实他是一名为官廉正,不负众望的清官。

次年沔阳大丰收,乾隆八年(1743年),禹殿鳌升任黄州知府,沔阳人民高举万民伞,在仁风门外依依惜别,沔阳百姓深感其恩,在沔阳州城仁风门外刻石颂德,立位纪恩书院,并建禹公祠,以示千秋万代,永颂恩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