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与生命相约 |
释义 | 这本书是由一行禅师的三本著作《初恋三摩地》、《般若之心》、《与生命相约》集结而成。在《初恋三摩地》,你可以看到在一般大师身上绝对听不到的「一行禅师说自己的初恋故事」,而由此来了解大乘佛教经典《金刚经》、《华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般若之心》谈《心经》,《与生命相约》则是谈小乘佛教的《上座比丘经》,告诉人们如何活在当下。在他的深入浅出的阐释下,不仅易懂,而且容易在生活中实践。 与生命相约基本信息著者:一行禅师译者:明洁 明尧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1 字数:10千 页码:294 开本:16开 书号:9789867884022 编辑推荐“他的教导,对于我们的繁忙的生活以及人类本位主义的理解方式来说,是一剂至关重要的解毒药。”这是一行禅师著作的英文编辑对其的评价。一行禅师的书一向都在关注人类的存在状态,关注人类心灵的苦难和疗愈。他将对佛法的深刻体验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透过这些文字,你很快就会发现世界可以简单,生命可以很透彻,就如著名学者梁文道先生所言,在都市里修行一行禅师,我不想过分强调他的宗教身份,而是更愿意把他当作一位诗人、一位哲学家、一位心灵导师。他的文字如果抛开浸染着的佛教气息,就像一首生命绽放的诗。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人、动物、植物组成的大千世界,变成纸上的立体雕塑。何其简单的感悟,何其生动的说明。生命还可以在简单一些吗?当然,透过一行禅师的文字中,你可以将复杂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将所有的心看得明明白白,将自己的生命领悟得透透彻彻。你可以将这位可爱的禅师看成自己心灵的好朋友,因为你将从他那里得到爱的卫护和智慧的启迪,你将会因为靠近他而忘却烦恼和忧伤。 爱、微笑、和平、快乐、喜悦,这就是一行禅师文集全部的文字语言,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在诉说爱和理解,每一句话都在传递快乐和喜悦。在这个无数心灵已经干涸、窒息的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比雨滴还要滋润的东西来唤醒生命的激情,这个时候我们与一行禅师相逢,或者这是无数缘分中的一种。 作者简介一行禅师 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伟大的心灵导师、当今社会最具宗教影响力的僧人之一,以禅师、诗人、人道主义者闻名。 1926年出生于越南,16岁出家,后创立青年社会服务学派、梵汉佛教大学和Tiep Hanh团体。1966年在法国南部建立“梅村”(Plum Village)禅修道场,推广正念的禅修并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难民及儿童,毕生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与正念生活之道。1967年,被美国民权领袖马丁o路德o金提名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一行禅师通晓越、英、法及中文,著作有一百多种,身兼诗人、作家与学者,除了佛学论述外,还有诗集、小说、戏剧、传记等。他对佛法的独特领悟和诗意表达,使人们得以了解佛法,掌握净化身体和解脱心灵的艺术。 他的书关注人类的存在状况,关注人类心灵的苦难与疗救,加之他对佛法的深刻体验和深入浅出的诗意表达,其著作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的文字,在欧美畅销书排行榜中曾两度进入前十名,长期畅销不衰,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代表作有:《与生命相约》、《你可以不生气》、《你可以,爱》、《体味和平》、《一行走路》等。 媒体评价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温良的越南僧人更堪当诺贝尔和平奖。 ——马丁o路德o金 美国黑人民权领袖 他的教导,对于我们的繁忙的生活以及人类本位主义的理解方式来说,是一剂至关重要的解毒药。 ——阿诺德o卡特勒 一行禅师著作英文版编辑 回过头来看看本书的《初恋三摩地》,也许领受的就自然不同,一个二十四岁的比丘与二十岁比丘尼的爱,就再也不一定是惊世骇俗、难以接受之事。它只不过像我们生命中许多的所爱所恶般,攀缘的是如此自然,如此不自觉地就来到。但可贵的是人有观照的能力,真正的行者所浮现与凡夫的不同就在于此。于是,这无名之爱由何而生?它是常或无常?有没有可能完全紧闭?它的出现是纯然?是考验?还是堕落?…… ——林谷芳 佛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 他不说佛法中一些深奥的理论,反而是透过个人的体悟,将佛法深入浅出的阐释出来,在他的说明中,佛法是简单而易行的,没有高妙深奥难解处,一切只在生活日用中,只在当下的觉念中。 ——陈琴富 原《中时晚报》执行副总编辑、《当下最美好》作者 书评书评1 生命只有当下,修行就在眼前 时隔多年,我非常高兴看到自己更多的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并且这次出版的选集中有许多作品都是第一次以中文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我的书也是首次这么大规模地在中国出版发行。这对我个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在 2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佛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佛教文化对世界文明有着非常大的贡献。在我的祖国越南,早期我所受到的佛陀教育,就是从中国的文言文开始的,我的第一个佛教课本也是用这种语言写成。自从受戒之后,我从未停止阅读中文经籍。这些年,我坚持做一些翻译的工作,把许多中文经籍翻译成越南文。在我讲课的时候,也常常用到中文。我喜欢中文的优美流畅,意蕴深远,并终生难忘从中国历代宗师那儿受到的启迪和教诲。因此,在这里我要向给予我无限恩惠的中国先师们表达永远的感恩之情。 我从16岁出家,至今算来已有70年,在经历战争与无数的苦难之后,更加相信自己年轻时的选择,是佛法给予我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时间抗衡,佛法让我变成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它让我能够时刻保持清醒,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生命。在我还是一个沙弥的时候,就受到中国近代佛教大德太虚法师人间佛教之理念的激发。那个时期的越南,和太虚法师所处的中国时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的祖国被卷入战争、暴力、贫困之境地,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作为一名出家人,如果仅仅是安静地修习禅法或者研究律典,而对于周围其他一切无动于衷,那一定不是佛法的真正精神。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开始积极加入到维系和平的活动之中。我和我的师兄们当时要做的,就是把佛教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引导我们的社会朝向正义、自由和慈悲的方向转变。因为心存这样的信念,所以尽管那个时候困难超乎想象,但我们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我告诫自己:你必须帮助他们提出一套能够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佛教教法和修行方法,它能够与现代科学、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生态学以及社会正义之理念相并而行。 1982年,我在法国南部建立禅修基地——梅村( Village Des Pruniers),它是信念的一种延续,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即使在没有战火的年代,人们依然摆脱不了痛苦与悲伤的困扰,人类习惯陷于内心的争斗。这种精神的挣扎远比肉体的磨难要痛苦得多。而只有透彻地理解痛苦的本质,才能真正找到出离痛苦的方法。这些,在佛陀的教义中早已有了答案。我要做的,就是像年轻时一样:提供一套能够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佛法教法和修行方法,转化内心的痛苦,疗愈心灵的创伤,让人们真正安享当下的美好。 在此之后的30年间,我写了很多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习佛法的书籍,像《与生命相约》、《你可以,爱》、《你可以不生气》、《一心走路》等,它们在欧美世界受到普遍的认可,事实上,这也印证了人类精神的困境,是多么迫切地需要通过佛法来完成对心灵苦难的疗救。 与此同时,我游走于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国家举办正念禅修活动,人们通过禅修活动接受有关修行的教导,练习观察和拥抱他们的内心,把痛苦的情绪转化掉,恢复身心内部的平静与和谐。无论是坐禅、行禅还是正念呼吸、行走,这些都是祛除烦恼,让内心获得平静的基本练习,通过拥抱、转化的过程,最终达到解脱,回归到真实而安详的生命状态当中。 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与中国的朋友们交流和学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静修活动中。非常感谢北京紫图图书公司对这次出版事宜的协助与支持,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佛法,我想,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令人欣喜的事情。十几年前,我曾经朝拜过中国的一些佛教圣地,拜访过许多德高望重的佛教宗师,他们的智慧和学识给了我很宝贵的启示。未来,也希望与中国的法师们有更多的对话机会。 一行禅师 2010年 8月于法国梅村 书评2 当下最美好 陈琴富 曲指算来,从我第一次得缘翻译一行禅师的著作《步步安乐行》(Peace Is Every Step),至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了。还记得当时被他文中叙述的禅法所吸引,尤其是在翻译《正念的钟声》和《儿时的甜饼》两篇时,好像被带到一个祥和而宁静的世界,那个世界不是遥不可及的西方净土,而是我们熟悉且近在眼前的娑婆世界。 就在我翻译完《步步安乐行》的次年春天,一行禅师到台湾来弘法,期间在中坜宝莲寺主持禅七法会,我有幸担任他的翻译,七天下来,不仅从他宣说的法义中得到受用,更从他行住坐卧间瞻仰了一个禅者的风范,他无时无刻不轻声细语,无时无刻不是面带发自内心的笑容。 一行禅师离开台湾以后,我开始用他教导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他的教法是以观呼吸入手,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提起正念,让身心如一,行住坐卧之间都能念念分明,日久功深,烦恼慢慢剥落,而能活在当下,身心平静自在。 此外,他教导我们如何深观事物的本质,透过谛观,我们会发觉到一切事物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包括人都一样,没有阳光、雨露、大地的温润滋养,没有其他众生的帮助,人不可能存活于世间,这就是他所强调的“互即互入”、《华严经》中所谓圆融无碍的道理,也正是佛法中所谓的“空性”。 他不说佛法中一些深奥的理论,反而是透过个人的体悟,将佛法深入浅出地阐释出来,在他的说明中,佛法是简单而易行的,没有高妙深奥难解处,一切只在生活日用中,只在当下的觉念中。 一行禅师于 1926年生于越南中部, 16岁时在归原寺当见习僧,后来赴美研究并教学。越战期间返国从事和平运动,对于越南的年轻僧众起了重大的启发作用,战争结束,因代表参加巴黎和谈时被放逐,长期不能回到他的祖国。但他一直积极从事救援难民的工作, 1967年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提名他角逐诺贝尔和平奖,金深为他的和平精神所感动,金在提名的推荐文中说道:“没有一个人比这位来自越南的慈悲和尚更有资格获得这个奖。”他把佛法中慈悲与和平的法义在人间实践。 虽然一行禅师来自小乘的南传佛教国度,但他却地地道道地奉行大乘佛法,他在做沙弥的时候就受到人间佛教理念的激发,他说:“假如我们能够把佛教落实到现实生活中,那么我们将可以引导社会朝向慈悲、正义、自由的方向。” 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卷入战争的境地,发觉所学的禅和净土并不能解决周遭人的痛苦,于是他努力研究佛法的基本教义,特别是四圣谛和八正道,他在佛陀所教示“安般守意”和“四念处”的法教中找到了现法乐住的教义,他说:“佛法的一个基本特质就是现证涅盘,当下得解脱,不必等到死后或来生。”通过对于四圣谛的了悟,他也教导人们如何拥抱痛苦、转化痛苦、解脱痛苦。 他在教导我们如何从观呼吸入手让身心合一的时候,举了他自己的例子:“在我第一次读到《阿含经》中的《安般守意品》时,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也告诉我们如何安住当下的方法,我一直没有忘记他举过佛陀启悟央崛摩罗尊者的故事。 “央崛摩罗在没出家以前,皈依外道,一心想要登上王位,以为用千人的拇指做成花冠即可遂其愿,已经得到九百九十九个,尚差一指,于是想杀他母亲取指头。 “这时佛在灵鹫山用天眼观察到,就化作一个沙门走在鸯崛摩罗的前面,央崛摩罗于是放下母亲转而追杀这个沙门。但无论怎么追就是追不上,便喊道:‘瞿昙,停!停!’佛陀说:‘我早就停下来了,是你停不下来啊。’央崛摩罗听了这句话,心中忽然开解,于是放下屠刀,跟着佛陀出家去了。” 一行禅师根据这则公案,教导我们在行禅时可以默念:“我已到了,已到家了!”不是吗?我们总是在期待着,即使是修行,也在等待有一天能够出现什么消息,甚至等待死后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等什么呢?当下就已经到家了,就已经证入涅盘,就已经到西方净土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 在这本书中,一行禅师同样以最简单的文字阐释了佛经中最奥妙的道理,《心经》、《金刚经》这两部禅宗最深奥的宝典,在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下,不仅易懂,而且很容易在生活中实践;最后他再阐释《上座比丘经》,告诉我们如何活在当下。可以说,以小乘佛教的修行做基础,以大乘佛教的法义为依归。不仅可补小乘之不足,亦可救大乘之时弊。 我有幸亲炙一行禅师的法教,使我初入佛门没有走过冤枉路,1995年一行禅师离台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但是他洒脱自在的身影、轻声曼妙的法语时时在我无助的时候出现。只要忆念及他,身心即时平静,脸上自然流露出微笑。直到今天,我才能粗略地领悟到一点“当下最美好”的法乐。 对一个无法一窥佛法堂奥的我而言,是没有能力替一行禅师的文章作序的,只因为一行禅师的法教简单明了,可以免去学人许多的冤枉路,并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每一个境时,当下转化烦恼,当下自在。因此,不揣浅陋,以对一行禅师粗浅的了解做个介绍。谨愿有缘看到此书的人能安住当下,现证涅盘。 本文作者为原《中时晚报》执行副总编辑/《当下最美好》作者 书评3 又逢禅师 明洁(本书译者) 很高兴看到一行禅师的书能够再次出版。在这次出版的一行禅师选集中,收录了我与明尧同修十多年前翻译的部分书稿。在得知再版的消息后,我们对这些书稿重新做了审校,使之更加精准。 一行禅师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法籍越南裔禅师,他的著作大部分是由其本人的演讲稿合成的,因此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读他的书,你不会觉得佛法深奥晦涩,相反,是浅白、亲切的。 他的书另一个让人心仪的特点是诗意盎然。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禅师眼中诗化而美好的世界:蓝天、白云、青草、碧溪、路边的玫瑰、孩子的眼睛?他教我们学会当下去欣赏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美,去感受这些美的事物带给我们的清新和灵动,令我们远离热恼,身心清凉。 除了这些诗意的部分,他还有一些讲法内容,是贴近现实、朴素平实的。他坚持禅师的本色,很少谈及神秘化的东西,只教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凸现出来的问题时,如何去思惟,如何去应对。例如,他不但教我们怎样坐禅、行禅,怎样对待父母、师长,怎样对待配偶,怎样处理其他的人际关系,甚至还教我们怎样吃饭、洗澡、如厕,怎样接电话、开车、使用电脑等。 还记得当时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深为这些细微之处的谆谆教导而感动,多年之后再次读这些文字,感动依旧。因此,读他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你或许会觉得平淡无奇,但是假如你真地能把他的教导融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那么,你必会得到一个美丽而智慧的人生。 在2010年这个炎热的夏天,又逢禅师及其佳作,在我的想象中,禅师书中的那种诗意之美飘逸出来,如拂面清风,为每一位读者的心,送上了一缕清凉……? 2010年 8月于东篱 内文摘录初恋滋味 我喝到了世界上最甜美的水 我遇到她的时候,她 20岁。那时我们在坐落于越南高地上的彻悟寺(Temple of Complete Awakening)。我刚讲完一门基础佛教课程,庙里的住持邀请我说:“法师,你干嘛不休息一下,跟我们待几天再回西贡呢?”我说:“好哇,有什么不可以呢!” 那天我在村子里帮一群年轻人排演一出戏,他们准备在“泰特”(Têt)节——越南的农历新年上演。更主要的是我想帮助改革我们国家的佛教,以使它能够适应年轻人的需要。那时我 24岁,是一个充满了创造活力的艺术家和诗人。当时正是越法战争期间,很多人处于垂死的边缘。当时我的一位师兄 Thây Tam Thuong刚刚遇难。当我踏着台阶回寺院的时候,我看到一位比丘尼独自站在那儿,凝望着附近的山峰。看到她那样静静地站在那儿,我感到彷佛有一股清凉的风拂过我的面颊。以前我也见过很多比丘尼,但却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为使你们好理解,我必须讲述一些我早年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九岁时,我在一本杂志的封面上看到一张佛像,佛安详地盘坐在草上。我立即明白,我也希望能像他那样安详和喜悦。两年后,当我们五个人讨论长大后想做什么时,我哥哥诺(Nho)说:“我想成为一位比丘。”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但我清楚自己也想成为一位比丘。这至少部分起因于我看到杂志上的佛像。年轻人是很开放的,可塑性很强,我希望电影电视制作者们记住这一点。 又过了六个月,我们班级到那桑山(Na Son Mountain)郊游。我听说有一位隐修者住在那儿。我不知道隐修者是什么,但我感到我渴望见到他。我听人们说,隐修者就是这样一种类型的人,他们献身于终生修行,以便使自己变得像佛一样安详喜悦。我们步行走了六里路,到达那桑山,接着又爬了一个小时的山。可是当我们到达的时候,老师却告诉我们说隐修者不在那儿,我失望极了。我当时不懂得隐修者是不愿意见到那么多人的。于是当班上的其他人停下来吃午饭时,我继续往上爬,希望能单独碰上他。忽然间,我听到水滴落的声音,循着声音我发现一汪清泉安卧于山石中间。当我垂视泉水时,我能够看到泉底的每个鹅卵石和每片落叶。我跪下来,饮那冒泡的、清澈的泉水,感到是那样地心满意足,就彷佛我面对面地遇上了那位隐修者似的。然后我躺下来睡着了。 几分钟后,当我醒过来时,我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同学们。当我起身往山下去找他们的时候,一个句子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不是越南语,而是法语: “J'ai goûte I'eau la plus delicieuse du moude.”(我喝到了世界上最甜美的水)。我的朋友们看到我回来了,心里释然了。而我却还一味地在想着那位隐修者和那口泉。他们又重新玩起来了,我开始静静地吃午饭。 我哥哥是最先成为比丘的,家里人都担心出家生活比较苦,所以我没有告诉他们我的愿望是走同一条路。但我内心的种子却在继续生长。四年后,我的梦想实现了。我在越南中部的大城市顺化附近的归原寺(Tu Hieû Pagoda)当一名沙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