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雨南洞小学
释义

西式六年制(宇)雨南洞小学位于广东梅州--兴宁市、石马镇--柳塘,始创于1885年(清光绪11年)初,同年6月正式开学上课,由时任兴宁县督学何子渊创办,并自任校长(监督),亲自给学生授课,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滥觞。

1937年全民抗战爆发后,停止招生,与1888年何子渊创办的另一所小学——同仁学校合并,历时52年。

曾先后培养同盟会早期领导人何天炯(会计)、何天翰(司法部判事)、何贯中(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义士)、陈文友(黄花岗72烈士之一)、何尚文(陆军少将,原十九路军61师上校军需处长)等学生。

雨南洞小学创始人——何子渊大事年表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辛亥革命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实业家、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广东梅州光裕庐开基祖。

1865年 1岁

同治3年,农历12月28日子时,诞生于名门望族: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星窝子--顺裕庐。

1870年 6岁

3月,在何初桂创设的培兰书室(私塾)接受启蒙;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过目成诵,试辄冠军”。

1876年 12岁

10月,师从梅州大儒罗斧月,为入室弟子, 收为“头徒”。

1880年 16岁

参加嘉应州院试,获甲等第一名,录为廪缮生员(廪生),随即赴兴宁县衙履职。与恩师辞行时,罗斧月感慨寄语:“东汉啊,东汉!知(智)而寡言,言必有中,可为吾师也!”。

1882年 18岁

“少年老成,办事公道,文章·道德俱佳”升任督学,专职督导兴宁全县的教育工作。

1884年 20岁

3月,从广州出发,自费随货轮赴美游历、考察美欧基础教育及茶叶贸易,同年归国,矢志“教育革新,强我中华”。携回西洋挂钟一座,历久弥新。

1885年 21岁

6月,在培兰书室的基础上,创办第一所西式6年制“雨南洞小学”(位于:石马柳塘),自任校长(监督),并亲自给学生授课,正式开始“教育革新”的全面探索。

1888年 24岁

3月,由父亲何晖吉(文秀才)出资创办第二所西式六年制小学同仁学校,礼聘何赉卿(秀才)担任校长,校门对联“同人于野,仁者乐也”则由罗斧月亲自“操刀”( 罗斧月书法入木三分,有刀笔之称)。

1896年 32岁

1894年,清朝在“甲午海战”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何子渊深感国力衰微,吏治腐败。不久便委托萧惠长等人跟惠、潮等地的反清组织“洪门会”取得联系,并率先秘密加入洪门,拥戴为洪门会嘉应州大佬,被洪门中人尊为“渊公”。

在鼓吹新学的同时,加强在进步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壮大反清革命组织。

1898年 34岁

先后发展萧惠长、何天炯、陈文友、何贯中等人加入洪门会。历史学家罗师扬曾高度赞扬革命“同志”何子渊“积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

1901年 37岁

与丘逢甲等人开始筹办兴民中学,并开展前期舆论宣传发动工作。

1903年 39岁

经两年多的筹划,与丘逢甲、萧惠长等人创办的梅州第一间中学“兴民学堂”便于是年正式挂牌招生,丘逢甲被聘为首任校长,何子渊亲担首任学监(督学),“聚百里之人士,开风气于一方”。

同年,慷慨解囊,奔走全县发动族人凑会集资,全力支持学生何天炯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1904年 40岁

与陈少岳在石马原乡创办“石马两等小学”(石马中心小学),任董事会主席。

同年与丘逢甲、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等人在石马箭竹顶茶寮草堂筹划潮州黄冈起义,次年以修筑铁路为名聚众千余,约期“举事”,因主要领导人许雪秋内部管理不严,疏于防范,消息泄漏而招致失败。(史称第一次黄冈起义)

1905年41岁

送六弟何贯中到“广东陆军小学”深造,为革命培养、储备人才。是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经何天炯介绍与同邑何天炯、何天翰等14人入盟。

1906年 42岁

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县立中学(兴宁一中),亲担首任学监(督学),任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谢逸桥为代理主盟人)。是年初,主盟萧惠长、张花谷等8人加入同盟会,龙川主盟人则由萧惠长担任。

自此,兴宁一中便成为同盟会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首要阵地,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摇篮。

同年春节,将回家探亲,正在“广东陆军小学”念书的六弟何贯中吸纳进同盟会,并亲自主盟,在兴宁学宫举行隆重庄严的入盟仪式;渊公“切肉连皮,兄弟同盟”的义举在嘉属同盟会员中一时传为佳话。原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上将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中,跟孙中山副官张猛(少将)闲聊时仍念念不忘这段陈年往事,感慨系之。

不久, 何贯中又将志同道合的同学韩锋等介绍加入同盟会。

1907年 43岁

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起义军解散后,嘉属同盟会骨干全部安全转移至兴梅交界的箭竹顶茶场避难。

1908年 44岁

07年5月第二次黄冈起义失败后,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张花谷、姚雨平等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

同年夏初,丘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同志多次来到“箭竹顶”茶场商讨营救对策和下一步行动方案,后遇难党人在何子渊、丘逢甲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1909年 45岁

任兴民学堂董事长兼学监(督学),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工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课程总表,并在《兴民师生操行规范》里面首次将学生对先生的称谓改称为“老师”,老师对学生的称谓改称为“同学”。

同年6月,时任平远县小学教员姚竹英为筹措革命活动经费系狱,株及兴民学堂监督萧惠长、何子渊、教员张花谷(均为同盟会员)及嘉应教育界人士多人,全州震动,州属七八十座学校师生联合罢课。

事息,何子渊亲自组织兴宁绅学界人士在县城举行欢迎萧惠长归来的盛大集会。

同年底,为迎接革命高潮到来,何子渊与邑贤萧惠长张花谷及梅县江柏坚等10余人商定向外侨借枪,准备在梅县揭旗起义。后因泄密而遭至失败,撤退时何子渊冒险殿后掩护,险遭不测;未几,安全转入“地下活动”。

1910年 46岁

何子渊、萧惠长、江柏坚、姚雨平等人不甘心“黄冈起义”之失败,不久又与广东兴宁石马人氏:同盟会领导人何天翰、何天炯等同志积极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筹划惠州和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 47岁

3月上旬,嘉属同盟会领导人何子渊、萧惠长特指示石马刁田村的革命党人陈文友(洪门兄弟、同盟会员、印尼华侨)负责和罗炽扬、严德明等人从香港运带驳壳枪18支、无烟枪17支,还有九响枪和弹药一批回惠州,拟在惠城起义,商船在大亚湾澳头靠岸时,遭巡逻清兵搜查,陈文友等人当场被捕,罗炽扬乘机逃脱。身份爆露后,严德明用革命大义说服士兵,兵勇们都尊称他们叫“革命先生”,戒备随之松懈,严德明乘夜色逃脱,陈文友被严密递解惠州。

案发后,同党严确廷偕惠州中学学生杨瑞廷驰往营救未遂。驻惠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凭直觉发现革命党人起事在即,遂密令捕获严确廷,随后专船押解陈文友、严确廷到广州,密囚于南海监狱。

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等革命同志围攻督署事败,文友闻之,在狱中连声哀叹“同胞可怜、同胞可怜……”,狱卒闻之应曰“是诚可谓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斩于监狱门外。

烈士陈文友、严确廷遗骸和“三·二九”死难烈士遗骸一同堆放于咨议局门前,后由潘达微收葬于黄花岗。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为56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为16人,1932年,审定陈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为胡汉民所书。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 48岁

年初,何子渊被兴宁县刚成立的议会政府举为代议长,同年底议会正式选举时被公推为议会长,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重大方案,并得以实施。

同年4月中旬,携两箱上等箭竹顶茶赶赴南京,在北伐军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六弟何贯中陪同下晋见已卸任临时大总统职位,正在筹划实业建国的孙中山,宾主相见,感慨良多,合影留念。

并以签名照片赠与何贯中,勉励“贯中老弟”回军校后(保定军校)练好杀敌本领,继续为国效力。

1914年 50岁

10月,何子渊、萧惠长、张花谷等人响应孙中山的讨袁号召,组织讨袁军;事泄,萧、张被迫出走南洋,何子渊则继续留守兴宁与袁氏爪牙周旋。

1917年 53岁

9月,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后,奉孙中山电召赴穗,临危受命回梅州筹组“琯坑钨矿”,经兴梅两县县长保举,担任琯坑钨矿董事长,凭自己在当地的崇高威望,解除了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

1918年 54岁

2月初,由何子渊担任董事长的第一家地方国营股份制大型企业——琯坑钨矿正式挂牌营业;自此,矿产开发的盈余便源源不断地输进国民政府的财政系统。

1920年 56岁

广州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成立援闽粤军,何子渊被任命为粤军总司令部咨议;因桂系军阀多方制肘,军政府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不久,孙中山便授意援闽粤军回师平叛,在何子渊、姚雨平等党国元老多方斡旋下,独立营营长何贯中、参谋长邓仲元等将领便挥师回粤,一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先后拿下潮州、汕头等战略要地;不料在惠州淡水与桂军莫荣新部激战时,被桂军重重包围,何贯中身负重伤牺牲,邓仲元只身脱险。孙中山随即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随后桂军将何贯中烈士薄葬广州北郊。

1921年 57岁

奉孙中山命,何子渊将六弟何贯中棺椁迁至广州东门外牛眠冈陆军忠烈祠(即现在粤军第一师陵园)安葬。原粤军总司令部秘书、兴宁县县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罗师扬特为民主革命先驱何贯中作传并题写碑文。

同年,何子渊在广州向孙中山非常大总统汇报工作,先生有感于渊公母亲陈太夫人财丁兴旺(7子11女),兰桂齐芳,口占一联,即席挥毫:“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以助雅兴,并授意于佑任作成条幅相赠。

1925年 61岁

是年春,为平息陈炯明残部的串扰,东征军光复兴宁之时,与罗师扬县长带粮、带物和款项慰问张发奎、蒋光鼐等东征军全体将士,并短期内为东征军筹募到大批军饷、物资;并陪同蒋介石、周恩来四处演讲,宣传革命。

1926年 62岁

因何子渊在兴梅地区德高望重,是处理重大民事纠纷的不二人选。所以,但凡重大族姓“斗杀”,当事双方均指名道姓要子渊公调停。

例如:1926年春,兴宁岗背钟刘两姓大规模“斗杀”,获何子渊、罗幼山摆平。下半年,永和何罗“斗杀”,死了3人,何子渊冒险前往,事件终获平息,不幸被扶棍误伤,成了瘸腿。

1927年 63岁

9月3日,在中共广东兴宁特支的组织领导下,兴宁县湖尾乡等地义勇军100多人,在兴宁县城县立中学(兴宁一中)校领导何子渊、陈少岳以及进步学生的支持配合下,成功举行了攻城起义,史称“兴宁起义”。此次起义,促进了兴宁各区乡武装斗争的发展,建立了工农红军队伍,为尔后建立的五兴龙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28年 64岁

兴宁人民为了纪念、表彰何子渊的功绩,由张英、罗幼山等人牵头,群众自发集资,在县城小笔门、沙前宫附近,即现在“和山岩”前面,兴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梁,并勒石命名为“东汉桥”,以资纪念。直至上世纪60年代末,“农业学大寨”时,这座坚固的水泥桥仍在发挥它无可替代的作用,整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后因扩路需要而拆毁。

1931年 67岁

自筹资金,在兴城至石马的必经之路:即石马“八仙亭”前面转弯,靠“角罗径”的小河上修筑了一座三合土、砖石混合结构的桥梁,当地人将它命名为“东汉桥”,并勒石纪念。

1936年 72岁

开始撰写《宋元明史概论》《中华教育史》,并整理自己的诗词文稿合六卷,拟定名《东汉文存》。

1938年 74岁

《宋元明史概论》《中华教育史》《东汉文存》定稿,无奈世事难料,被经年战乱所阻,一直未能付梓,迁延耽宕至1950年代初,被“土改”时焚毁,空留余憾,徒叹奈何。

1939年 75岁

是年冬,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特以“五代同堂” 花梨原木大匾相赠,并亲派副官押送至兴宁石马光裕庐,“面呈子渊公,收执后归队复命”。

1940年 76岁

因何子渊与时任兴宁县县长温克威交厚,遂力促温县长多方筹款,修缮被日寇炸毁的兴民中学南院北楼、大成殿、尊经阁等多处古建筑,同年恢复臻美。

1941年(中华民国30年) 77岁

退休乡居,于农历6月26日辰时逝世,享年77岁。兴宁县政府特增发两年薪奉8·6两白银作为抚恤金;温克威县长亲自主持葬礼,盛况空前。

参考资料:

1、《兴宁县志》

2、兴宁市政协《兴宁文史》

3、《梅州民革》

4、《兴宁先贤丛书》“先贤事迹之21”

5、《兴宁风采》

6、《南方日报》

8、《天津日报》

9、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

10、《今日兴宁》

12、馆藏《民清档案》

13、罗师扬著《何贯中传》等

14、《兴民中学校志》

15、《兴宁一中校史》

16、《石马中心小学校史》

17、全国政协—辛亥革命网:

《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革命史略》

《辛亥革命策源地——箭竹顶》《何贯中年表》等

18、《石马区志》

19、《文化石马》

20、《百度百科》词典“中国历史”“何子渊”等词条

21、中国《何氏族谱总谱》等文献。

22、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核实: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入盟的兴宁籍会员有14人,其中石马马石村一位何东汉(子渊);新群村五位:何天翰、何天炯、何铁群、何坤华、何厚如。

23、《同盟会梅州人物志》

(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何子渊大事年表》《何贯中年表》得以顺利完成,特此鸣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