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雨花台大战 |
释义 | 1862年11月26日,太平军停止44日的雨花台大战,无功而退。 9月14日,太平军东自方山、西自板桥镇合围湘军营寨。曾国荃所率湘军约三万人,且营中瘟疫流行,战斗力大受影响。太平军兵力及武器装备均超过湘军。10月13日,太平军分别攻打湘军的雨花台大营和西路的大胜关、江东桥及三汊河大营,湘军凭其深沟高垒,缩营自保。15日,西路在江心洲接仗,湘军连夜筑营垒十余座,死保水路粮道。太平军18日猛攻方山湘军,22日击毙湘军副将倪桂节等人,曾国荃左颊受枪伤。27日,湘军偷袭防御薄弱的太平军西线,烧毁营垒13座。 11月3日,太平军炸塌湘军雨花台大营营墙两处,反复冲杀,湘军拚死堵击,太平军未能得手。4日,太平军决长江之水,力图切断湘军运输线,湘军水军出动舢板,固守双闸,保护水道。双方相持到本日,李秀成下令撤围,李秀成率部绕道南门入南京,战斗停止。44天的雨花台大战,太平军未能战胜湘军。 外籍太平军上校的描述太平军的洋上校呤唎(A.F.Lindley)著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书,对太平军多有美化与神圣化的描写,甚至不惜笔墨虚构太平军战绩,诸如所谓的“鄱阳湖大战”。但是,他对忠王李秀成,这位太平天国的最后支柱的直觉和描述倒是非常客观: 他看起来约有三十五岁,由于精神、身体方面的烦劳,使他的外貌显得更憔悴、更苍老些。他的体态轻快、活泼、强健,有种特别优美的姿态,虽然他的身体似乎够不上普通中国人的中等高度。他的举止尊严而高贵,他的行动迅速而庄严。 呤唎曾在李秀成手下任职,他的描述来自亲眼所见。从他的记述中,我们可以推想出李秀成的个子和面孔,很有高贵俊爽之气。陈玉成的牺牲和庐州的失陷,使太平军在皖北的防务瓦解。太平天国的形势急转直下,只能依靠李秀成等新开辟的苏浙根据地支撑危局了。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即设大营于此。1862年1月30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仍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征南京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南京;曾贞干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清军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5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天京处在湘军直接威胁之下。江南战场的主动权落入清军手中。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天天醉迷于美女、洋经的洪秀全如梦方醒,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前线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进攻上海,退回苏州,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仍留苏州。 1862年7月,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宁国府被清军攻破。杨辅清、洪仁玕从皖南回援天京,夜袭湘军,也被湘军击退。8月6日,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无奈,只得集结堂弟侍王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十三个王爷,领兵十余万,由苏州出发,在东坝会齐,回援天京。 李秀成带领的太平军声势浩大,号称六十万。他们从苏州分三路出发,过溧阳,下溧水,越秣陵关,直杀雨花台,连营数百,层层排列,枪立如林,与天京城内的太平军把湘军夹在中间。但是,由于太平军回援速度不够快,围城的湘军已经建筑了防御阵地。 相比之下,湘军在人数上少得可怜。担任攻城主力的曾国荃部队只有三万多人把守在雨花台,曾贞干手下只有五千多人守大胜关、江东桥一带,彭玉麟的水师不到一万人,主要任务是保护粮道不失。更糟糕的是,湘军中疫病流行,病死兵士近三分之一。面对太平军的兵力优势,曾国荃等人只能强撑,拼死一战了。 1862年10月13日,李秀成指挥大军对湘军展开进攻。曾国荃深知硬拼不行,要求湘军上下严遵深沟高垒的“缩营自保”策略,只在太平军进攻时发炮还击,不得主动进攻。太平军使用人海战术,上去一批,被杀一批,均倒毙于湘军枪炮之下。就这样,太平军打了近十天,伤亡数万人,不见一丝战果。李秀成心里很着急,就集中洋枪洋炮,对雨花台的曾国荃部队展开交战以来最猛烈的攻势。 太平军将士人人头顶门板木片,蛇行而进,冒着枪林弹雨死冲湘军营垒。但刚刚接近,大多数人就丧命于枪炮之下。未死的太平军把战友尸体推入濠沟,塞填草束,准备踏尸踩草冲过去。曾国荃左腮中弹,一脸鲜血,仍旧骑马在营垒中四下驰骋,指挥湘军拼死顶住了太平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双方交战正酣,太平军又添生力军。侍王李世贤率三万大军从浙江赶到,立即投入对雨花台湘军的围攻。太平军上用枪炮,下挖地道,迫使曾国荃不得不从西路抽出曾贞干手下的四千人来援,全力抵御太平军的明攻暗掘。 11月3日,李秀成、李世贤指挥军队猛攻,并用火药炸塌湘军两处营墙,排炮排枪与箭弩齐发。眼见数千呐喊的太平军已经杀入营垒,湘军上下急红了眼,深知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没有一个逃跑的,而是全体呐喊迎上前去。双方都杀红了眼。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终不得入。太平军又用地道向敌进攻,敌人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堵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连连失效。 最后,太平军势竭了,英勇顽强的湘军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成功地守住了大营。血战四十六天后,李秀成只得在11月26日下令撤围,率军自南门进入天京。李世贤率部退到秣陵关。至此,十三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雨花台上,仍旧高高飘扬着清军的旗帜。 此次雨花台大战,太平军无论在人数、兵器、地势等方面均占绝对优势,湘军只是苦苦地被动死守而已。然而,昔日的太平军数千可敌数万,如今的太平军数十万却不能胜数万,完全是将骄兵疲的结果,终于导致了雨花台大战的失败。如果李秀成以优势兵力稳扎稳打,先断湘军粮道,在外围战场上稳固推进,最后再以优势兵力死攻曾国荃,湘军不败也难了。但李秀成过于急切,一上来把人往枪炮下面送,在湘军各垒前死伤无数,使士气大衰。等他想到要断敌粮道时,为时已晚。天京之围不解,他想早日返回苏南的愿望也落空了。 另外,李秀成等人在苏浙带来的这支数十万大军,战斗力也远不如从前的太平军,因为大多数士兵从未真刀真枪打过硬仗和恶仗。在过去几年间,这些军队常常靠避实就虚取胜。遇见湘军这种不要命的对手时,几个回合下来,除少数太平军骨干分子仍旧敢战以外,即使手里有洋枪洋炮,很多人殊死拼搏的斗志就消失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