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渔溪
释义

渔溪镇简介

渔溪古称虞阳,位于福清市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1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591亩,林地104588亩。现辖2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493户,总人口48926人。全镇共有35个基层党支部,党员1214名。渔溪是一个古老集镇。晚唐置镇,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050多年历史,是福清的“老五镇”之一。渔溪是一个商贸旺镇。宋朝以来一直以她特有的区位优势,对周边发挥着辐射和带动作用,是上迳、新厝、江阴的商品集散中心,至今仍保持着强盛活力。目前中心镇区商场、市场、超市等商业网点遍布,市场购销两旺。06年全镇商品零售总额达8.5亿元,年末居民存款达13.88亿元。渔溪是一个著名侨乡。旅外乡亲有36000多人,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乡亲在当地和商界事业有成。旅居印尼的郑年锦先生、林财兴先生等在印尼商界极负盛名,郑先生被称为纺织大王,现为印尼龙佳集团董事长、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常务副主席。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后,海外乡亲捐资公益事业近亿元,惠及家乡教育、卫生、水电、道路交通、老人福利等各项事业。渔溪人文荟萃。渔溪素以“文化乡”著称,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积淀。位于该镇境内的黄檗山万福寺,是福清最早的佛寺之一,是隐元禅师开创中日黄檗文化交流的圣地,是日本滋贺县黄檗寺的祖庭。如今,修建一新的黄檗寺,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宾客。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渔溪物产丰富。农业、林业、果蔬、畜牧、水产五业兴旺,是福州市“菜蓝子”基地之一。淡水鳗养殖形成规模,形成产业;禽畜产品量多质优,供应福泉;特别是渔溪龙眼名闻海内外,尤得市民青睐。渔溪交通便捷。当年的“郎官古渡”,直通厦门码头,是二、三十年代福清华侨出国的主要渡口之一,曾繁荣一时。如今324国道和福泉高速公路、正在动建的福厦高速铁路和即将动建的京台高速公路都贯穿全境。渔溪距福州新港仅20公里,距长乐国际机场60公里。镇村公路也四通八达。

同时渔溪的教育、卫生事业也比较完善。现有一所完全中学、两所初级中学,共14所小学,在校生7467人;虞阳中心卫生院,属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143人,床位90床,设备良好。

此外,渔溪还有一个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平方公里,区内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工业集中区的水电路等配套都比较齐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北承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受其辐射带动;南与江阴工业区毗邻,作为其腹地,商机无限。区内有两座库容分别为4300万立方米和275万立方米的建新、香城水库,一个日供水二万吨的自来水厂,还有一座110千伏安变电站。

渔溪作为传统的商贸古镇,各项事业发展基础较好,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辉煌,也走过曲折。90年代初期,由于养鳗业的崛起,渔溪工业经济开始萌芽,镇里规划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渔溪村建设的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但随着90年代中期养鳗业的滑坡和农村基金会的倒闭,社会经济受到重创,工业发展近于停滞,镇财政背上沉重包袱,负债3000多万元。面对沉甸甸的历史包袱和重重的现实困难,从2002年开始全镇上下不畏艰辛,凝心聚力,奋力爬坡,以盘活闲置土地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工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这几年共偿还各类债务2300万元,消除赤字850万元,从而一举摘掉负债大镇和赤字大镇的帽子,基本上能做到轻装上阵。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8.7亿元,财政收入达4365.4万元。连续四年被评为福州市“经济强镇”,进入“福建省百强乡镇”序列。

渔溪历史

晚唐至建国前

渔溪自晚唐置镇,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郎官村原是镇的前身,又称乌屿。后因现镇址一带乃福建沿海中部的交通要道,于是将处于海滨地区的乌屿小镇向西北迁移4公里,成为现集镇发展的基础。

唐末,闽王牙将虞雄将军奉命驻守渔溪时,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决策,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后虞将军去世,百姓感他的功绩,立祠纪念,并以虞将军之姓“虞”字,与镇北溪流的“溪”字连在一起,改称“虞溪镇”,后因“渔”与“虞”同音,改为“渔溪镇”,沿用至今。

清初,镇里设有三山馆,为文武官员集会之所,并建造土围墙,驻守500官兵。通过建城增员,镇的范围有所扩大,但街道十分狭小,直至民国21年,镇的市区仍是檐檐相接的阴暗街道。民国22年一场火灾,集镇焚毁大半。当地旅外侨胞热爱桑梓,筹集巨款,重建家园。

1949建国后

共和国成立后,渔溪镇换了新颜。

1988年,镇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镇10373户,426553人,其中农业户9124户,农业人口37038人。本镇居民语言较为复杂,主要有福清话、兴化话、闽南话3种。全镇有耕地23360亩,其中水田20490亩,旱地2870亩。另有3万多人旅居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归侨、侨眷2万多人,占总人数40%多,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之一。

渔溪镇素称“龙眼”之乡。清光绪十年至二十年之间(1884~1894年),将兴化一带的良种与本地品种进行嫁接,效果很好。30多年来,渔溪的龙眼加工品运销国内外各地。1988年,全镇龙眼树栽种面积达2078亩,年总产量达200吨。

198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40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工业总产值3771.92万元,农业产值1631.08万元,人均收入1266元。乡镇企业488家,从业人员4738人,年总收入为3610万元。其中镇办企业17家,从业人员1692人,年总收入722万元。

福厦公路纵贯镇境,交通发达,商业繁荣。镇内3条旧街道已全面整修和拓宽,总长达2039米,宽为4~9米,为混凝土路面。此外,还建有隆华路,长107米,宽6~9米,混凝土路面;新建渔宝街,于1989年竣工,长210米,宽18米;两条生活性道路:福医路和育才路,分别通往渔溪医院和渔溪中学,共长870米,宽4~9米,为砂砾路面。镇内只有一条排水沟,污水和雨水合流排放,雨季时,集水多,排水不畅,致大部分道路烂泥淤积,行人不便,影响环境卫生。

1987年,文教卫生、商业服务和行政经济管理机构等公共建筑,总用地为20.64万平方米,占镇区面积的19.25%。由侨胞集资兴建的侨联大厦,建筑面积达8240.66平方米。此外,在街头、街尾和中街,建有经营粮食、柴草、小商品和副食品的4个农贸市场,总占地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

居民住宅多为砖木或土木结构,也有一些为砖混结构,一般为2层建筑,3层以上的较少。据1985年调查,人均用地面积为23.6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为18.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9.6平方米。最高的人均居住面积达21.5平方米,低的仅4.7平方米。

为改变建房布局混乱的状况,1988年初,制定南小区、西小区的详细规划。在渔宝新街两旁建起民房,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民房建筑逐步走上统一规划的轨道。

90年代初期,由于养鳗业的崛起,渔溪工业经济开始萌芽,镇里规划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渔溪村建设的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但随着90年代中期养鳗业的滑坡和农村基金会的倒闭,社会经济受到重创,工业发展近于停滞,镇财政背上沉重包袱,负债3000多万元。面对沉甸甸的历史包袱和重重的现实困难,从2002年开始全镇上下不畏艰辛,凝心聚力,奋力爬坡,以盘活闲置土地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工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这几年共偿还各类债务2300万元,消除赤字850万元,从而一举摘掉负债大镇和赤字大镇的帽子,基本上能做到轻装上阵。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8.7亿元,财政收入达4365.4万元。连续四年被评为福州市“经济强镇”,进入“福建省百强乡镇”序列。

目前中心镇区商场、市场、超市等商业网点遍布,市场购销两旺。06年全镇商品零售总额达8.5亿元,年末居民存款达13.88亿元。

渔溪(河流)

渔溪位于福清西南,长25公里,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是福清第二大河。发源于大帽山西麓,向南流入建新水库,出水库向东流经渔溪镇的建新、步上、双墩(王厝)、上张、南前亭及上迳镇的南湾、县圃,至北屿附近入迳港。上游水流急,河床比降大,河道弯曲,多礁石。中游纳入黄檗山来的小支流,河道宽,水量丰富。下游进入渔溪平原,水流缓慢,河道平直,河床浅,多卵石,出口处沙洲分布其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