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鱼丽阵
释义

鱼丽阵有两种解释,一是称作古代战阵名,属于进攻阵形,攻击力高,防御偏弱。二是称作古代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杀伤力强。

中文名:鱼丽阵

基本概念

鱼丽阵是古代战阵名,也指古代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

解释1

古代战阵名。《左传·桓公五年》“为鱼丽之陈” 晋·杜预注:“《司马法》:‘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陈法。” 南朝·梁·吴均《战城南》诗:“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文苑英华》卷一九六引作“鱼丽陈”。 唐·贺朝《从军行》:“鱼丽阵接塞云平,雁翼营通海月明。”《东周列国志》第九回:“ 庄公(郑庄公)曰:‘鱼丽阵如何?’ 高渠弥曰:‘甲车二十五乘为偏,甲士五人为伍。每车一偏在前,别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随后,塞其阙漏。车伤一人,伍即补之,有进无退。此阵法极坚极密,难败易胜。’”亦省称“ 鱼丽 ”。《文选·张衡》:“鹅鹳鱼丽,箕张翼舒。” 薛综 注:“鹅鹳、鱼丽,并阵名也。” 唐·张巡《守睢阳作》诗:“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清 顾炎武 《江上》诗:“黄旗既隼张,戈船亦鱼丽。”

特点: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攻击力高,防御偏弱。

解释2

古代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左传·桓公五年》载:郑国以“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儒葛。”杜预注:“《司马法》:‘车站二十五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阵法。”也就是说,郑国的军队一军五偏,一偏五队,一队五车,五偏五方为一方阵,以偏师居前,让伍队在后跟随,弥补空隙。这样的编队如鱼队,故名鱼丽之阵。这是先秦战争史上,最早在具体战役中使用阵法的记载。这种鱼丽阵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车站中尽量发挥步兵的作用,即先以战车冲阵,步兵环绕战车疏散对形,可以弥补战车的缝隙,有效地杀伤敌人。

解释3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左军,陈人属焉。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曼伯为右拒,祭仲为左拒,原繁、高弥渠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方会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 鱼丽之阵是一个倒“品”字形战阵,左、右两个小方阵居前,担任第一次打击任务,中军居后,承担第二次打击任务。《司马法》载:“二十五乘为偏,二十五乘为偏”。左右各二十乘兵力,比较弱小,一百二十五乘居后,比较强大。先以弱小之军犯敌,既可击溃其左右翼,又能麻痹敌人,后面强大的兵力一旦投入战斗,便使敌人惊慌失措,首先便从心理上瓦解丁敌方的斗志。

鱼丽阵的作用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

攻击力高,防御偏弱

鱼丽阵的两大特殊点

1、对方士兵包围之中

实战:郑椿 vs 共工

郑椿:军师技 逼近敌军,阵型 锥形之阵,武将后列

共工:军师技 混沌护体,阵型 鱼丽之阵,武将前列

共工出现在对方士兵包围之中,与某一士兵重叠;只要共工不前进,对方士兵以及敌将武将计均无法伤害到共工;共工可直接砍对方士兵,使用武将计对对方士兵、武将伤害均正常(这位与公共重叠的士兵除外,他也是安全的)。

2、我方底线之后

实例:土行孙 vs 共工

土行孙:军师技 偷袭敌军;阵型 圆形之阵,武将后列

共 工:军师技 混沌护体;阵型 鱼丽之阵,武将前列

此战土行孙体技均未满,是因为他刚被我打退,又不怕死的来了,且白费过两次武将计...共工体技均未满,是因为刚经过一场战役,升级之后未完全恢复。

共工被偷袭,位置变到了我方底线之后,完全不受对方士兵、主讲的伤害;共工无法前进,前期任何武将计都无法伤害土行孙,只能消灭对方士兵;清兵完毕之后,貌似土行孙必须前进到我方底线的时候,寒冰神斩才能打到土行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