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鱼肚痈
释义

鱼肚痈是指小腿肚部位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又称腓脯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腿腓肠肌部位的急性化脓性蜂窝组织炎。

鱼肚痈的诊断要点

初起腓脯部胀痛不舒,不能着力,影响活动,继而皮肤掀红,边界不清,高肿疼痛。伴有怕冷发热,纳呆,便秘,尿赤等全身症状。 约1周左右成脓,局部疼痛加剧,按之有波动感。 溃后脓出黄稠,全身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若疮色紫暗漫肿,溃脓迟缓,脓水清稀,则疮口难敛。 本病需与附骨疽相鉴别。附骨疽起病较急,伴高热寒战,疼痛彻骨,惧动。后皮红肿胀,疼痛可变轻,溃出脓液初稠后薄,疮口不易愈合,形成窦道,可探到死骨。

鱼肚痈的辨证分析

本病主要由肝脾、膀胱湿热下注与气血凝结而成,或因劳伤筋脉,外伤瘀血,感染邪毒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局部红肿疼痛,肿势易聚,脓出黄稠,疮口容易愈合,预后一般多顺。

本病之因由湿热火毒所致,然证有虚实,毒有轻重,位有浅深之分。实火之证,湿热火毒虽盛,然正气尚属不虚,气血充足,束拘毒邪,则肿势易聚,易脓易溃易敛,病较轻浅;虚火之证,毒盛而正气虚,气血不能束拘毒邪,则肿势难聚,难脓难溃难敛,病较深重。治疗以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为原则。

鱼肚痈的辨证论治

实火型【证见】 局部红肿掀痛,肿势易聚,脓成易溃,出脓黄稠。身伴寒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利湿。

方药一

1.主方 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12克,生栀子9克,黄柏9克,泽兰9克,赤芍9克,丹参12克,苍术9克,萆薢30克,土茯苓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脓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去紫花地丁、生栀子。溃后一般不需内服药,体虚者宜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处方参照一般痈)。

2.中成药 四妙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地蜈蚣草方(江苏省高邮县人民医院验方)

处方:鲜地蜈蚣草30~60克,捣烂冲服,每日1剂。外用以鲜地蜈蚣草60~120克,洗净捣烂,加少许干面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虚火型【证见】 局部结肿胀痛,身热口干,溃脓较难,脓出黄稠;或脓毒伤筋,足趾践地而行;或见疮色紫暗,漫肿难聚,溃脓迟缓,脓水清稀,疮口难敛。

【治法】 初期标实,宜清热利湿,和营解毒;后期本虚,宜气血双补。

方药二

1.主方

(1)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30克,当归尾9克,牡丹皮9克,防己12克,薏苡仁15克,牛膝9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木瓜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不消者宜托毒透脓,方用 托里消毒散(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9克,川芎6克,当归9克,金银花12克,茯苓15克,白芷9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黄芪15克,桔梗9克,薏苡仁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3)溃后宜用 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熟地黄15克,人参9克(另炖),茯苓15克,白术9克,甘草3克,黄芪15克,肉桂2克(煽服),生姜9克,大枣9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四妙丸,用法参照实火证。适用于初起。

(2)一粒珠,每次l丸,每日2—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3)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4)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适用于溃后。

3.单方验方参照实火证单方验方。

鱼肚痈的外治法

实火型初期 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脓成切开排脓,掺八二丹,外敷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虚火型初期 外敷冲和膏。脓成切开,脓水稠者参照实火型处理,脓水清者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脓尽用生肌白玉膏外贴收口。

鱼肚痈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患病后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疮口愈合后,逐日适当锻炼活动,以利筋骨。 腓脯部有外伤者,应积极治疗,以免染毒为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