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俞升寿 |
释义 | 俞升寿,镶嵌漆器工艺师。祖籍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漆器之乡江苏邗县杨庙乡,父亲俞庆荣是一位漆器镶嵌民间艺人。1949年他16岁时读完小学,就跟着父亲学上了手艺。1952年父亲将他带到上海,在业主谢大忠处作帮工。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父子俩一起加入了上海漆雕屏风生产合作社。入社时他参加了技术考核,结果不论工时定额、质量标准均远远超过了要求,由此受到了镶嵌漆器大师乔松林的赞赏。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他的技艺水平迅速提高,除了骨石镶嵌、平磨螺甸外,还学会了开纹。俞升寿是继乔之后又一位两道工序一手的技艺全面的镶嵌艺人。不久,厂里为了发展生产以机器代替人工开纹,俞升寿又率先掌握了机器开纹技术,还将一批刚进厂的妇女培养成技术力量。他的刻苦好学精神感动了乔大师,遂下决心收他为徒。 俞升寿跟他学艺后,老先生经常让他帮着干些镶嵌、磨光之类的活,而每一次俞升寿都使出浑身解数把活干得无可挑剔。有一天,乔大师将一个开好面相的仕女头像交给他帮着做头发。俞升寿充分利用机器开纹的特性将仕女头上缕缕青丝做得又细又挺,乔大师看了大吃一惊:这样细腻的东西靠手工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呀。从此以后,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头发几乎都由他包了。后来,他又对做衣饰飘带的开槽工艺作了改进,采用阴阳销子新工艺,不仅增加了牢度,而且使飘带能腾空“飘”起来。乔大师对徒弟在漆艺上所显示出来的才能极为赏识,于是俞升寿经常能看到大师的制作过程,学到了许多别人看都没有看到过的独家绝招。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使他如虎添翼,在镶嵌漆器这个古老的专业里自由翱翔。 从五十年代末起,俞升寿的创作生涯进入了黄金时代。1958年,年仅25岁的他以年画为蓝本.首次制作高档镶嵌大挂屏《寿星》,该作被选送莫斯科,作为献给世界青年大会的礼物,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好评。1959年他制作的象牙浮雕挂屏《八仙过海》,被选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1960年他制作的镶嵌大型地屏《松鹤图》突破了传统工艺的格调,大胆采用高浮雕的手法,使松、鹤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该作也被选送到人民大会堂,当时的《解放日报》曾予以介绍。同年他制作的镶嵌红木台屏《木兰从军》在全厂产、质大比武中获得第一名。1962年他制作的横式高档挂屏《荀灌娘突围救父》,其中部分人物的面部仅绿豆大小,但五官清晰,镶嵌精致,在广交会上被日本客商以高价购去并要求订货。外贸部门曾安排扬州漆器厂复制,结果因质量达不到要求而与日商取消了合同。由此,他的高档镶嵌屏风在外贸部门有较高的信誉。 文革期间,由于传统题材遭到禁锢,他带头组织了“五人创新小组”,探索表现现代题材的镶嵌漆器作品。经过对传统工艺的改进,他先后试制出《北京有个金太阳》、《太阳出来了》、《套鹿》等三件高档镶嵌大挂屏。这些作品在尚未完工时就被前来参观的香港“德兴行”经理一眼看中,全部订购。上海出口的第一件反映现代京剧内容的漆器也是由他制作的。 1974年,俞升寿被调至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主持漆器专业的研究和创作。其时,他刚步入不惑之年,精力充沛、技艺经验丰富,又适逢研究所倡导研究创作之良机,俞升寿雄心勃勃,在镶嵌漆器的专业领域里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入所不久,他就成功地制作出高档镶嵌挂屏《春香闹学》。这件作品在刻划人物面部表情上有很大突破,画面上的三个人物:丫头春香的大胆泼辣、敢作敢为,教书先生的惊恐万状、手足失措,小姐的沉稳含羞、若有所思等情态,都表现得生动传神,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改变了传统漆器千人一面、表情呆板的状况。 1975年他制作的彩色螺甸大型挂屏《庆丰收》则在镶嵌漆器多种工艺的综合运用上作了尝试。这件反映新疆少数民族喜庆丰收场面的作品由三个层次组成:背景采用天蓝色底漆,以平磨螺甸镶嵌的乐队人物为一层次;中间一层舞蹈人物用彩色螺甸镶嵌成浮雕效果;最前面的两个主要人物再用各种彩色螺甸和鲍鱼壳包镶在木胎上,形成银光闪烁、五彩缤纷的高浮雕镶嵌。作品场面壮观,层次分明,制作精致,完成后即被全国对外友协选赴美国等地展出,受到国外观众的盛誉。 1976年他制作的中档屏风《夸父追日》也是一件没有先例的作品。在传统镶嵌屏风中,每一扇屏风上至少有一个人物,而这四扇屏风中只有一个人物,背景又很简单,另外以往镶嵌漆器人物基本上只露脸和手,而此作中的夸父几乎赤身裸体。当时漆器厂的一些老艺人都劝他别搞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作品,说是做出来也难以销售。然而俞升寿凭着扎实的基本功,把人物的骨骼肌肉做得结构准确,比例适当,质感优美,并运用仿古断纹工艺解决了作品空档较大的缺陷。该作在广交会上被日本客商以高出同类屏风两倍的价格收购。1979年他再次制作高档挂屏《老寿星》时,不仅在刻划寿星面相时更强调慈祥的神态,而且在百花篮和服饰花纹的制作上采用了极为细腻的镶嵌工艺。该作赴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时,被编印入《全国工艺美术选集》。同年他被任命为“文革”后首批工艺师。1980年他制作高档挂屏《麻姑献寿》时,在服饰图案及边框花纹上采用八宝沙工艺,取得很好的效果,作品选送上海工艺品展销会第一天就被外国游客购去。 1989年他制作的镶嵌屏风《仿唐仕女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二等奖。1992年他运用汉白玉、寿山石、珊瑚、绿松石、螺甸、牛角等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制作的挂屏《玉佛》又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主办,日本玛尔杜赞助的“新视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赛”中获技术金奖。 除了创作上收获颇丰外,俞升寿在从事漆器科研攻关、理论探讨等方面也卓有成效。1983年他着手漆器镶嵌新材料开发的项目研究,通过包括彩色漆板、大理石等新材料运用、景泰蓝边框、雕刻工具改革等一系列试验,成功地试制出《四大诗人》、《簪花仕女》两件作品。经市二轻局鉴定,确认该项目对降低成本、提高艺术质量、加快产品更新换代起了推动作用。1988年他受命编写镶嵌漆器应知应会教材和考核标准,从理论上对镶嵌技艺作了较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此外,他还先后带教出六名镶嵌技艺人员,其中有三位后来成为技术骨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