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余庆县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
释义 | ——2006年2月8日在县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余庆县财政局局长 田洪明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十五”工作简要回顾“十五”以来,我县财政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财政的大力关心帮助下,在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下,在各级各部门的理解支持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余庆财政无“银牌”(即余庆不是贫困县、不是以奖代补县、不是少数民族县、不是边远山区县)的实际,紧紧围绕“发展兴财源、争取增财力、节支保平衡、和谐共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抓住构皮滩电站建设和中央财政“三奖一补”机遇期,努力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严格执行“消化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字方针;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围绕“大农业+小工业+穷财政=余庆经济”的特色,做好“服务+学习+创新=财政发展”与“基础好+机遇好+状态好=余庆发展”两篇文章,建立健全财政“六大机制”(即财源建设培育机制、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支出控管机制、财政资金运筹机制、财政债务偿还机制、县乡财政调节机制),全力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四项改革,做大做强财政经济蛋糕;加大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着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金牌”目标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我县获14项全国性先进和10余项省级先进,做出了较大的、积极的贡献,实现了财政“用财有效”的最终工作目标,推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共发展”的进程。 (一)立足“生财有道”,加强财源建设,增加收入总量,稳定收入质量。 200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13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7813万元,分别比2000年(“九五”时期最后一年下同)增加4521万元、3751万元,年均增加904万元、750万元,同比年均增长11.6%、14%。税收收入比重为85.8%;非税收入比重为14.2%,远低于省定合理水平20%近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优化,收入质量稳定提高。 (二)立足“聚财有方”,争取财力补助,增加财力总量,化解收支矛盾。2005年争取上级财力补助11422万元、比2000年1734万元、增加9688万元、年均增加1938万元,年均增长45.8%;预算外收入3890万元,比2000年2103万元、增加1787万元、年均增加357万元,年均增长13.1%;财政综合财力26570万元,比2000年9801万元、增加16769万元、年均增加3354万元,年均增长22.1%;累计财政收支结余48万元,比2000年-285万元、增加结余333万元。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三)立足“管财有法”,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实现了会计委派制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跨越,推进了综合预算到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化,完成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到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的过渡,全面实施和深化政府采购和农村税费改革,县乡财政体制不断完善。 (四)立足“用财有效”,优化支出结构,增加支出总量,促进改革发展。2005年完成一般预算总支出24106万元、个人工资性支出13412万元,事业发展性支出10694万元,分别比2000年8340万元、4595万元、3745万元,增加支出15766万元、8817万元、6949万元,年均增加3153万元、1763万元、1390万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3.6%、23.9%、23.3%。实现个人工资性支出与事业发展性支出均衡高增长,既保证重点,又兼顾一般,促进了全县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一、2005年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一)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2005年全县财政预算总收入(含所得税60%上划中央部分)完成10130万元,占调整预算10073万元的100.6%,比上年实绩增长13.6%,其中上划中央、省级增消两税收入完成1459万元,占调整预算1453万元的100.4%,上划中央所得税60%完成858万元,占调整预算840万元的10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813万元,占调整预算7780万元的100.4%,比上年实绩增长13.5%(扣除免征农业税减收586万元后,同比增长24.1%)。 分部门执行情况:国税部门地方收入完成642万元,占调整预算655万元的98%,其中增值税15%部分完成256万元,占调整预算255万元的100.4%;企业所得税40%部分完成386万元,占调整预算400万元的96.5%。地税部门完成4279万元,占调整预算4200万元的101.9%,比上年实绩增长28.3%。财政部门完成2892万元,占调整预算2925万元的98.9%,比上年实绩下降4.7%,扣除免征农业税因素后实际增长18%。 (二)一般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2005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106万元(含上级专项补助支出3445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实绩增加支出5628万元,增长30.5%,主要是刚性支出增长较快。扣除上级专项3445万元后本级完成20661万元,同比增加支出5726万元,同比增长38.3%,其中人员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完成13412万元,占64.9%,增加支出3882万元,增长40.7%;公用及项目经费支出完成7249万元,占35.1%,增加支出1844万元,增长34.1%。 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严格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增加了对干部职工的待遇支出,兑现职务岗位津贴同比增加3000余万元、兑现交通费增加180万元、兑现高原津贴增加280余万元;二是04年和05年考核调资提前兑现、5年一次调资、年终一次性奖励工资、取消农业税后村干部工资等项目共计增加支出420余万元;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农业支出比上年增长56%,其中:“四在农家”活动300万元,农业产业化建设财政贴息100万元、县乡公路建设投入185万元、村级办公阵地建设130万元、烤烟生产奖励60万元;四是按照省委省政府6月份会议要求,加大对贫困学生、贫困农民的补助支出力度同比增加支出300余万元;四是招商引资增加支出470万元;五是电子政务、政务中心、办公楼维修增加支出350余万元。 (三)2005年地方财力及预算平衡情况 2005年我县当年地方可用财力为22745万元,其组成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13万元,上级专项补助收入3445万元,调整预算安排上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8952万元(含增消两税返还补助757、所得税返还补助137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1172万元、中央增资补助3123万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补助148万元、取消农业税零星特产税停征补助75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2864万元),年终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535万元(增消两税返还补助2万元,年终一次性困难补助1915万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505万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补助25万元、天然林减收补助23万元、退耕还林减收补助32万元、投资方向调节税停征补助32万元、取消农业税零星特产税停征补助1万元)。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106万元,上解上级支出272万元,收支相抵当年财政结余-1633万元,加上上年财政结余收入1501万元,市决算批复增加2004年补助收入180万元(两保一挂等补助),全县财政滚存结余48万元。 二、2005年全县综合财政收支总体执行情况(一)收入执行情况:2005年全县行政事业类收入完成29575万元,同比增加6001万元,增长25.4%,其中:财政拨款收入(含基金)24332万元,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3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25万元(直接拨到单位)、事业收入4494万元、事业单位经营收入39万元、其他收入553万元。 (二)支出执行情况:行政事业类支出完成29428万元,同比增加6033万元,增长25.8%,其中:基本支出24680万元、项目支出4638万元、上缴上级支出29万元、事业单位经营支出38万元、结转自筹基建43万元。其中:人员方面支出15503万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52.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增加支出4075万元,增长35.7%;公用及项目经费支出13925万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48.3%,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增加支出2046万元,增长17.2%,支出金额较大的项目有:办公费1050万元、交通费783万元、培训费405万元、招待费808万元、维修费1945万元(含上级各种办公楼、教学楼专项补助)、专用材料费1712万元、设备购置费1148万元等。 三、2005年财政主要工作2005年,为全面完成财政各项工作任务,结合中央、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形势,及时调整思路,将“十六字”方针细化为“123456”方针目标, 即:坚持一个中心(加强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抓好二个重点(专项资金和非税收入监管);贯彻三项政策(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特产税,兑现粮食直补和优质稻补助);推进四项改革(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完成五大任务(财源建设、财政改革、债务清偿、财政平衡、廉政建设);建立六大机制(即财源建设培育机制、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支出控管机制、财政资金运筹机制、财政债务偿还机制、县乡财政调节机制)。认真开展增收节支工作,促进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完善,确保全县干部职工工资、津贴及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机构的正常运转,为全县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推进和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一)以推进改革为重点,促进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完善。 1、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围绕《余庆县部门预算实施方案》(余府发[2004]63号文件),严格按照日常公用经费压缩30%、政府非税收入集中30-40%的要求在县直单位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制定了初步定额标准和初步方案。从执行情况看,除刚性支出和重点项目增加支出外,公业务费与上年基本持平。 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成功启动。围绕《余庆县县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余庆县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余庆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等改革相关配套文件,开展了集中收付业务培训,确定了三家代理银行,10月8日,我县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正式启动运行,通过3个多月的操作运行,网络系统运行正常,操作流程规范有序,资金清算方便快捷,收支行为更加规范,资金使用合理有效,财政收支公开透明,初步实现了改革预期目标。截至12月31日止,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总额1088万元,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资金总额5574万元,占全年县级支出的35%。 3、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稳步推进。围绕《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与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机结合,制定了《余庆县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启动了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到11月30日止,全县共完成政府非税收入3512万元,占年初计划3518万元的99.82%。全县财政专户核拨支出 2991万元,占年初计划3517万元的85.04%。 4、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县共计审批政府采购项目70个,项目计划审批1149万元,通过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实际支付采购资金1095万元,节约采购资金54万元,节约率为4.69%。 5、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入,“三农”投入显著增加。一是全部免征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900万元;二是兑现各项补贴政策1275万元(粮食直补86.6万元,杂交水稻补贴83.6万元,退耕还林补贴911万元,农业产业化和“四在农家”活动财政贴息83.7万元,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110万元);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共计投入资金600万元,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即将启动。2005年10月25日组织有关人员对安徽省无为县推行的“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学习,充分结合我县当前财政状况草拟我县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初步方案,待认真修改完善后于2006年正式推行。 (二)以增收节支为主线,狠抓财政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是围绕财源建设培育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新增财源建设税收返还补助办法》和《全县产业化建设项目贴息资金补助办法》,2005年兑现乡镇新增财源建设补助527万元,促进了乡镇发展财源建设的积极性,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后劲,财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围绕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考核办法》、认真贯彻落实《税收征管法》,严格兑现奖惩,做到应收尽收,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2005年全面实现了均衡入库,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市下达财政收入任务,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省定上台阶目标任务8950万元超收118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比省定上台阶目标任务6850万元超收963万元。 三是围绕财政支出控管机制,认真开展增收节支工作,确保2005年全县增发第二轮50%的岗位津贴和兑现高原津贴政策的落实和到位,并实现财政滚存结余48万元。 四是围绕财政资金运筹机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余庆县县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支出监管,增强调控能力,争取上级财政资金调度支持15000余万元,确保了全县人员经费的正常发放、机构的正常运转,确保了“三农”、社会保障、救灾救济、 “四在农家”、计划生育、教育、县乡公路、村级阵地建设等重点支出的需要。 五是围绕财政债务偿还机制,建立和完善《余庆县财政债务管理办法》,在今年的预算编制原则中充分体现了偿债支出原则,县乡财政和有债务的单位,在保运转的前提下,都安排了一定财力用于偿还债务,减轻政府偿债压力和防范财政风险。全年县乡财政及各单位已偿还债务逾千万元(农发280万元、国债转贷及世行贷款100万元、银行贷款400万元、工程建设清欠600万元)。 六是围绕县乡财政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制定了《乡镇人均财力困难补助办法》,完善《乡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办法》,细化了《乡镇财政预算平衡和消赤减负激励办法》,加大对乡镇转移支付补助的力度,2005年十个乡镇全面实收支平衡并结余700余万元,六个乡镇实现消赤减负300万元的目标任务。 (三)以财政监督为突破,有效推进财政职能的完善和发挥。 一是加强对专项资金的追踪问效,确保救灾救济、社会保障、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和及时到位。二是严格基建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强化基建项目的决算审查,全年审核28个项目,决算金额1489万元,审减节约金额29.28万元。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认真开展“三清”工作,摸清家底,全县资产总额为21968万元;强化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督,参与处置国有资产30件,总计价值1640万元,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积极参与企业改革改制,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管理体制创新,完成企业改制任务6户。 各位代表: “十五”期间,我县财政工作已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实现了“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管财有法、用财有效”的四大工作目标,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但仍有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摆在我们面前,还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2006年财政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围绕“发展兴财源、争取增财力、节支保平衡、和谐共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完善财政“六大机制”;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努力增加干部职工待遇;继续巩固和完善财政“四大”改革,稳步推进“乡财县管乡用”体制改革;着力应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政策,提高财政工作整体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一、2006年财政一般预算收支编制情况(一)预算收入草案编制情况 2006年全县一般预算总收入(含上划中央所得税60%部分)1136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下同)10130万元增长12.1%。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2460万元,比上年增长6.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900万元,增长13.9%。分部门计划为:国税部门地方收入700万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增值税15%部分320万元,与上年增长25%,企业所得税38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地税部门收入4980万元,比上年增长16.4%;财政部门收入3220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项目情况是: 1.工商税收(含增值税15%部分)预算5123万元,增长20.5%,其增长重点放在营业税上,安排预算4228万元,增长18.2%。 2.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收入预算分别为397万元和30万元,分别下降8.1%、78.6%,个人所得税下降的主要元因为起征点调高。 3.农业三税收入预算2045万元,增长8.8%。其中烟叶特产税预算1749万元(按16.5万担,均价5.3元计算),下降3.4%;耕地占用税预算236万元,增长11.4倍;契税60万元,增长17.6%。 4.非税收入预算1305万元,增长17.5%。其中:国有资产经营收益345万元,增长12.4%;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分别安排预算350万元和380万元,分别增长9%和14.5%;专项收入预算200万元(其中:城市教育附加收入130万元),增长72.4%;其他收入预算30万元,下降14.3%。 (二)一般预算支出草案编制情况 按照上级关于增加干部职工个人待遇的有关要求,2006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安排21223万元,其构成情况是:人员支出14694万元(含在职人员经费10610万元、离退休费3784万元、预留调资支出300万元),比上年实绩13412万元增加支出1282万元,增长9.5%,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9.2%,与上年基本持平;公用及专项支出安排5964万元,比上年实绩7249万元减少支出1286万元,减少17.8%,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0.8%,与上年基本持平;总预备费200万元,占0.9%;上解上级支出安排365万元,占1.7%。 从整个支出看,人员支出增加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兑现高原津贴,比上年增加900余万元;二是新分大中专毕业生增支100余万元;三是正常晋升工资增支250万元。公用及专项支出严格围绕2005年增收节支工作意见进行编制,在上年实绩的基础上减少1286万元。 2006年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编报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不含上解支出)具体项目是:科技三项费用25万元;农业支出2063万元;林业支出379万元;水利和气象支出284万元;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496万元;流通部门事业费103万元;文体广播事业费978万元;教育支出625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744万元;其他部门的事业费510万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307万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33万元;行政管理费4649万元;公检法司支出1182万元;城市维护费126万元;政策性补贴支出50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12万元;债务利息支出50万元;专项支出140万元;其他支出870万元(主要是村组干部工资225万元、村级运转50万元、各种考核兑现530万元,招商引资50万元);总预备费500万元(含预留人员调资300万元)。 (三)地方可用财力及预算平衡情况 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9624万元(其中:增消两税返还收入759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37万元、中央增资补助收入3123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172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2864万元、取消农业税及零星特产税减收补助1140万元、边区补贴市级补助131万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补助148万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150万元),当年全县地方可安排总财力为18524万元,全年财政总支出安排21223万元,收支相抵当年财政结余-2699万元,加上年结余48万元,财政滚存结余-2651万元。 二、2006年工作意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发展兴财源、争取增财力、节支保平衡、和谐共发展”工作思路,进一步促进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完善,确保全县干部职工工资、津贴及补贴的足额发放,机构的正常运转,全县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推进和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狠抓措施落实和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完成。 从今年的任务分析,目标任务是在上年剔除政策性减收因素高增长的情况下下达的高指标,再加上个人所得税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任务非常艰巨。要加强协调配合,尽力克服困难,细化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做到应收尽收,确保第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即:同比增长20%)。一抓烤烟支柱产业不放,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抓重点工程项目不放,力争工商税收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抓财税法规宣不放,杜绝先征后返、包税、买税、卖税和乱开减免口子。四抓税收专项整治不放,严厉打击偷、逃、抗、骗税等违法活动,做到应收尽收。五抓收入调度不放,确保财政收入实现均衡入库和稳定增长。 (二)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增加干部职工待遇。 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县增收节支工作意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人员工资、津贴补贴正常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重点支出的必须投入。从严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确保干部职工待遇得到逐步增加。 (三)继续深化和推进财政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的步伐。 继续完善和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政资金透明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继续完善政府债务偿债机制,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偿债准备制度,促进政府债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筹备和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规范乡镇支出管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四)认真研究和吃透上级政策,争取更多转移支付补助。 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是我们最大的财源,2005年我县得到上级各项转移支付补助14867万元,是我县财政总收入的1.5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近2倍。今后中央还将加大对西部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为此我们要更加吃透政策,重点把握好转移支付政策要素,即:财政供养人员(年均增长比例3%核定)、人均财力、税收收入比重、财政收入结构等因素;积极加大协调力度,努力争取更多的资金补助,促进我县改革发展和稳定。 各位代表:今年我县的财税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财政预算综合平衡的压力继续增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一如既往地在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今年的财税工作任务,为实现“兴余富民”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