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破图 |
释义 | 名称含义: 八破图又名锦灰堆,也叫“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八破其中的八是虚数,代表内容丰富,又是“发达”“发财”的意思。破是破碎残缺不全,破家值万贯,碎碎平安的意思。 起源: “锦灰堆”起于元代,最早出现在清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锦灰堆”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看去像是字纸篓打翻了,所以又叫"打翻字纸篓"。创作"锦灰堆",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形状不拘、然后就中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诸如旧书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甚至门券邮票等等,只要上面有书有画即可,而且大多还是破烂的面貌,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这就是"锦灰堆"名称的由来。锦灰堆必须是精心绘制而成。粘贴、版画、或用现代科技等方式制作的锦灰堆便失去了锦灰堆的传统绘画意义,因而价值上便远远逊于绘制作品。 现状: 由于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熟知古代当票、邮票等事物样式等等绝活。制作难度大,耗时之长,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终成绝响。解放前后极少善画者因年事已高难以胜任,使“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走向失传。 历代画家: 由于“锦灰堆”绘制难度大,要求技术含量高,所以绘制“锦灰堆”的画家极少。有文献记载的更寥寥无几,通过现存的作品中和有关资料显示,“锦灰堆”画家有: 吴华 宋山 韩英 钮传礼字小川(1921-2005年), 弘法深 李铸青 朱敬五 郑左辰 李成华 陈二指 杨谓泉(杨谓泉款均为郑达甫所做) (以上画家及作品照片由美国皮博迪博物馆提供) 胡善述(无相关资料,南京民间藏有其“锦灰堆“画作)。 袁少甫 郑达甫(1891~1956年),据新编《镇海县志》“人物传”记载,镇海浦镇十七房郑氏人,他“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20余岁时到慈溪一店铺司账,后来到了上海,靠卖画为生。 当时上海有个福建商人杨渭泉,好笔墨而不善画。他结识了郑达甫后,便使了个移花接木的歪招,干脆延留郑达甫在家,专门为其代笔作画。而郑达甫此时生活窘迫,有人邀他代笔,自是欣喜。 有了稳定的代笔人,精于谋划的杨渭泉,便以自己的名义大登广告,吹嘘自己工于绘制“锦灰堆”。每幅画出售所得利润,杨郑二人六四分账,郑达甫还要自费购买笔墨颜料等。这种奇怪的合伙生意一直做了20来年,杨渭泉一直坐享名利。后来战乱一起,失去了绘画生意的客源,郑达甫成了“废角料”,杨渭泉便毫不留情地把他赶了出去。 因此,目前在古玩市场中流通的工笔绘制“残画”,凡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皆是郑达甫的旧作。 郑达甫被迫回家后,不得已只好以打柴、卖烧饼讨生活,此时他仍坚持画画。解放后,这段隐秘被人捅破,他所绘“锦灰堆”被邀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首次回归主人名下。郑达甫也随即被上海市文史馆聘为馆员,受到人们的尊敬。 姚华(1876---1930) 字重光、号茫夫。贵州省贵阳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卒于民国19年(1930年)。一生主要活动在北京,他在诗文、词、曲、碑、版及古器的考据和音韵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上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涉足,在近代美术史上做出了丰富的理论方面的贡献。姚茫夫先生取“泰山二十九字”残碑做颖拓,郭沫若赞为:“茫夫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郑振铎称为:“大胆的创造性的艺术劳动”。茫夫先生博览多识,他曾为陈师曾先生拟汉画像题词曰:师曾善为汉画像石刻而变化于己,能以不美为美,尽纳妍妙于高古之中。先生的画作曾被鲁迅先生收入《北平笺谱》,并赞为:“大盛则师曾、茫夫......之时代。”这无疑是对先生创造的劳动高度赞扬。 刘保筠(1901---1951)刘保筠:字竹斋。1901年生于河北涿州,1951年卒于北京。受姚茫父先生影响,精于“锦灰堆”。于齐白石、胡佩衡、王梦白、肖谦中、陈半丁等均为画友。民国后期先生任职县委党部和省委党部,后被选为国大代表,有清正廉洁之政名。1944年以后居北京,住宅在新街口附近,于齐白石铁栅老屋为近邻,故于白石先生交游较多 宋翼青(1918---2007) 锦灰堆宋翼青,字云程,又名亦卿,1918年生于涿州城西南茂田庄。早年就学于男高小、育才中学,文学、书法、篆刻受业于周葆生、徐幼宗、刘葆筠,绘画受教于柳汀先生,为王先生早年弟子。六十年代,经民国名医吴彩臣先生介绍,得识齐璜大弟子两石翁王铸九先生,并与之交游。宋氏先后从业于小学教师、县政府秘书、县文化馆职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于商业机械厂退休。空有绝世绘画天才,而困守小城,郁郁不得志。先生早年受柳汀先生画风影响,以花卉、鸟虫为主,后得两石翁心授,笔墨拙朴、典雅而有富贵气。先生尤擅画“锦灰堆”(又名八破),受张海若画风影响,得刘竹斋真传,其“八破”冠绝当代画坛而无雁行者。翼青涿州画友有张曾扬、郭笃民、焦润之、王恨庚、王自兴等,皆涿州画界俊彦。已故。 锦灰堆传承人: 耿玉洲,1945年生于山东淄博市周村区,自幼酷爱书画,长期临摹芥子园画传,曾先后拜画家陈伯鸣、徐金堤为师,习画花鸟山水。1966年任周家小学民办教师,在此期间一边教学一边研习书画艺术,几十年勤学不辍。1992年在周村地区创办第一所周村业余书画学校。1993年初去中国美术学院专修花鸟专业,从师卢坤峰、叶尚青、朱颖人、闵学林等名家。毕业后专攻海派吴昌硕先师画风十几载。1999年拜画家宋翼青为师学习“锦灰堆”得到先生真传。 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锦灰堆”这一优秀的传统技艺,近几年来专攻“锦灰堆”的创作技法,并在不断学习前人绘画技法中不断研发出自己特有的创作技法。成为新中国建立后“锦灰堆”艺术第一位传人,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已成为当今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珍品。 耿学知,耿玉洲之子,1973年生于山东淄博,号桃源居士、桃花源斋主人。幼时贪玩不愿以书画为伍,青年时得父亲友人们相劝始随父习画。师法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文人画家。94年冬随父迁住秦皇岛,结识李壮阁、李英、丁宝栋、宋宝顺等书画名家并得其精心指教,并与乔海光、刘宏等青年画家为友整日研讨书画。2006年随父耿玉洲学习锦灰堆创作至今。现为中国锦灰堆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锦灰堆现状与耿氏父子锦灰堆艺术: “锦灰堆”艺术在第三代传人耿玉洲和第四代传人耿学知的传承和多年的探索研究下,增加了新的技法,加入了新的主题,使“锦灰堆”这一古老艺术有了新的活力。2010年至2011年耿学知创作的《玉兔迎春》、《残破美的艺术锦灰堆》、《光辉历程》等作品多次被新华社发布为全国通稿。《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科技日报》等多家报刊及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省市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耿氏父子的“锦灰堆”艺术。 2009年耿氏父子开始着手整理和书写有关“锦灰堆”的历史渊源、现状、发展及绘制等多个方面的文字资料,并将“锦灰堆”这一古老艺术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5月,美国皮博迪博物馆“锦灰堆”研究专家南希女士和耿氏父子在北京会面,在对耿氏父子“锦灰堆”艺术的传承和发扬的肯定下,还给予了大量的“锦灰堆”资料和作品照片,并邀请耿氏父子参加即将举办的“锦灰堆’150年世界巡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