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余嘉锡
释义

余嘉锡先生(1883-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当代著名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生前曾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文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等职。博览群书,著作等身。

中文名:余嘉锡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商丘

出生日期:1884年2月9日

逝世日期:1955年1月23日

职业:语言学家、目录学家

代表作品:《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

生平简介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今鼎城区长茅岭乡人。父嵩庆,字子激,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于河南商丘。嘉锡出生于父亲任所,自幼禀受庭训,立志著述,十四岁作《孔子弟子年表》,十五岁注《吴越春秋》。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乡试举人。后人京,选为吏部文选司主事,丁父丧回籍。清末停科举,立学校,应常德官立中学、西路师范学堂之聘,教授文史。辛亥以后,乡榜同年谭延闓督湘,电请出山,共济时艰,嘉锡竟辞不往。于是取“有所不为”之义,自号狷庵。1927年到北京,馆于赵尔巽家,教授赵氏弟子,同时审阅《清史稿》,得以清史馆总纂柯劭忞为师。期间,夫人陈福彩竟以三十九岁猝逝,遭受切肤之痛。亲撰墓表,称夫人“清闲贞静,出于天生。恕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尽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绝,功在宗祀。生叹薄祜,殁有遗恨”。情辞悱恻缠绵,衷怀眷恋,誓不再娶,鳏居凡三十年。

生平年表

1884年 1岁 夏历正月十三日生于河南商丘县。父嵩庆,1876年进士,时任商丘县县令。先生即生于其父任所。

约1889年 6月 启蒙受书,父亲自督课,始读五经、《楚辞》、《文选》、四史、《通鉴》等书。学为诗古文,不习时艺。

1897年 14岁 作《孔子弟子年表》。阅《郁离子》,喜其言,仿其体著书数万言。

1899年 16岁 注《吴越春秋》。阅张之洞《书目答问》及《*轩语》,以为做学问应从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入手。1900年 17岁 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始从事对《提要》的辨证工作。

1901年 18岁 乡试中举,后入京为吏部文选司主事。不久因父丧而返回湖南常德。

1919年 36岁 赴北平,馆于清史馆总裁赵尔巽教授赵氏子弟,同时审阅《清史稿》,得以清史馆馆长柯绍*为师。年余返回常德,仍以教授生徒自给。

1927年 44岁 夫人陈福彩去世。先生亲作墓表,盛称夫人懿德,此后一直鳏居。

1928年 45岁 携子至北平,结识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被聘为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主讲目录学。后又兼在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目录学。《聚乐堂艺文目录考》发表于此年,并撰有《新续古名家杂剧跋》等文。

1929年 46岁 撰《书仪顾堂题跋后》等文。

1930年 47岁 发表《目录要籍解题》、《古籍解题》等文。

1931年 48岁 被聘为辅仁大学教授,兼任国文系主任。《北周毁佛主谋者卫元嵩》发表于此年。1932年 49岁 撰《王西庄先生窥园图记卷子跋》,发表《晋辟雍碑考证》、《水浒传宋江平方腊考》等文。

1933年 50岁 日本自侵占东北后,不断向华北渗透,北平岌岌可危。5月,先生举家迁回湖南常德,然故乡附近无人可与论学,精神无所慰藉。7月,返回北平,重新在辅仁大学等校执教。本年撰有《跋施愚山试鸿博后家书》等文。

1934年 51岁 发表《汉池阴令张君残碑跋》、《巴陵方氏藏书志序》等文。

1935年 52岁 撰《跋王石*父子手稿》,发表《书册制度补考》等文。

1936年 53岁 撰《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发表《牟子理惑论检讨》等文。

1937年 54岁 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先生与友人信中自署“钟仪”,以春秋时楚囚身比。取《四库提要辨证》史、子两部定稿220余篇排印数百册,以当录副。延聘滞留在京的众多知名学者来系任教,辅大国文系一时号称阵容最强。先生自己开设古籍校读法、汉魏六朝文学、《世说新语》研究等课,始从事《世说新语》的笺疏工作。本年发表《小说家出于稗官说》、《论校勘学之起源》等文。

1938年 55岁 《寒食散考》发表于该年。

1939年 56岁 发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等文。

1940年 57岁 撰《述也园旧藏古今杂剧序》,发表《汉武伐大宛为改良马政考》、《驳萧敬孚记皇甫持正集旧钞本》、《书章实斋遗书后》等文。

1942年 59岁 兼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本年发表《疑年录稽疑》等文。

1945年 62岁 发表《杨家将故事考信录》等文。

1946年 63岁 发表《谢承后汉书传本之有无》、《洪亮吉之地理学》、《水浒传之俗语》、《跋李文公集》、《楚辞释文考》、《书晋书桓玄传后》、《荀子性恶篇“伪”字解》等文。

1947年 64岁 发表《太公亡篇考》、《黄顾遗书序》、《跋旧抄本中兴馆阁录》、《张籍之里贯及其病眼之时间》、《藏园群书题记序》等文。

1948年 65岁 3月,以《四库提要辨证》一书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 6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先生被聘为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冬,考证《东林点将录》及《天鉴录》,因用思过度而患病。及病愈而考索愈力,未及完稿,忽转为风痹,卧床数月始愈。

1952年 69岁 写成《元和姓纂提要辨证》,忽摔伤右股,因脑溢血而瘫痪。

1954年 71岁 《四库提要辨证序》作于本年。

1955年 72岁 旧历甲午除夕去世。

学术贡献

余嘉锡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学与目录学家,他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就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鈅,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一生读书涉猎极广,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见《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他的书斋名“读已见书斋”,主要以明清精刻本为主,但他对传世典籍阅读之广,钻研之深,分析之细微,考辨之切当,都是超越前人的。,尤其是一部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八十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被誉为“是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我国古籍的著”。

余嘉锡先生主要的学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几本重要著述中:

《四库提要辨证》

余嘉锡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文献学与目录学家之一,他的学术代表作《四库提要辩证》,是他积50余年而纂成,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余嘉锡先生曾在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是因为这部著作的巨大成就。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纂修的一部空前庞大丛书。纂修期间,馆臣为每部书撰写提要,然后由总纂官纪昀等汇编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要》凡二百卷,一万余篇,囊括乾隆以前历代典籍,不特目录体制完备,而且于每书能详述其原委,条别其内容,论述其篇旨,明了其成书,实与学者莫大之便利,裨学者由书目而寻提要,由提要而得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四库全书》的解题目录,阐明学术,考镜源流,“足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问世以来,一时洛阳纸贵,佳评如潮。

不过道咸以来,学术界就对此书多有批评了。《四库提要辨证》即是这样一部订正“提要”讹误的专著,对“一书作者之归属、成书之始末、内容之分合、流传之完残、传本之真伪”,均有独到之见。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的代表性著作。

余氏十七岁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日夜读之不厌”,有所疑即引书考证,有所得则写于书端,三十年间,所积渐多,乃辑而为书。1937年印行过史部和子部十二卷。《四库提要辨证》原有七百余篇,余嘉锡去世前三个月,写定为四百九十篇,其中史部一百零七篇、子部二百十七篇,这是余氏所治的重点,与清人偏重经学小学不同。最终写定《辨证》廿四卷,蔚成中国目录学空前巨构。

《目录学发微》

目录学对于学者治学有重要的辅导作用,余嘉锡先生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这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目录学发微》与《古书通例》互相呼应,最好合读,故将《古书通例》附于后,以资参阅。

《目录学发微》是著一九三二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辨章学术”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

《古书通例》

《古书通例》亦是余嘉锡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

关于阅读古书,前人大都从文句和词语的解释着眼,余先生则注意到古书的体例问题,以为“一时有一时之文体,一代有一代之通例。参互考校,可以得其情;排比钩稽,可以知其意”。“当知古书著作之体,然后可以读古书”,故对汉魏以前古书通例详加诠释。书中对古书的认识已有不少为出土简帛书籍所证实。周祖谟先生以为此书虽篇章不多,“而探微索隐,足以解疑释惑。读者据此举一反三,所知自多”。

著作目录

《四库提要辩证》

1937年7月自刊本(十二卷)

1958年10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0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

2004年1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印数3000套 定价:82.00元,分上,下册 书前由陈尚君先生作序,全书共二十四卷,四百九十篇,1365页,其中:一经部两卷六十一篇;二史部七卷一百七篇;三子部十卷二百十七篇;四集部五卷一百三篇。这一版印刷质量不错,不输中华书局四册本。

《余嘉锡论学杂著》

1963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

增补改名为《余嘉锡文史论集》,1997年岳麓书社出版,印数3000册,682页,定价:32.00元,书前有陈垣先生,周祖谟先生序,在《余嘉锡文史论集》的基础上,增加《读已见书斋随笔》,《庚戌都门客感诗》,《亡室陈恭人墓表》;另附《余嘉锡论学杂著》后叙,《余嘉锡先生传略》两篇。印刷质量不佳。

《目录学发微》

1963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

1991年5月巴蜀书社出版

《古书通例》

1985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以上两书出版,收于《国学基础文库》之《目录学发微(含《古书通例》)》,定价:17.80元,277页,印刷较佳,字大清晰,颇便阅读。

《世说新语笺疏》

1983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1993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8月第三次印刷,印数8000册,定价:37.60元,934页,索引138页,此书可与徐震堮先生《世说新语校笺》对读。大体余书详,徐书简,各有特点,不可偏废。

《古书通例》与《目录学发微》合刊收入《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专著,论文,序跋

(甲) 专 著

1、《四库提要辨证》有1937年7月自印本(仅史、子两部提要)。1958年10月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80年5月中华书局有标点本。

2、《目录学发微》1963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5月巴蜀书社重印。

3、《古书通例》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4、《世说新语笺疏》1983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5、《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下)1963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

(乙)论文

1、《聚乐堂艺文目录考》《图书馆学季刊》2卷第3期。1928年9月。

2、《目录要籍解题》《北平图书馆月刊》4卷2期,1930年1月。

3、《古籍解题》《师大国学丛刊》1卷1期,1930年11月。

4、《北周毁佛主谋者卫元嵩》《辅仁学志》2卷2期,1931年9月。

5、《晋辟雍碑考证》《辅仁学志》3卷1期,1932年1月。

6、《水浒传宋江平方腊考》《清华周刊》37卷9、10期,1932年5月。

7、《书册制度补考》《文献特刊》,1935年10月。

8、《牟子理惑论检讨》《燕京学报》20期,1936年12月。

9、《小说家出于稗官说》《辅仁学志》6卷1、2期,1937年6月。

10、《论校勘学之起源》天津《益世报》人文周刊3期,1937年7月15日。

11、《寒食散考》《辅仁学志》7卷1、2期,1938年12月。

12、《宋江三十六人考实》《辅仁学志》8卷2期,1939年12月。

13、《汉武伐大宛为改良马政考》《辅仁学志》9卷1期,1940年6月。

14、《驳萧敬孚记皇甫持正集旧钞本》《图书季刊》新2卷2期,1940年6月。

15、《殷芸小说辑证》写于1942年,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16、《疑年录稽疑》,《辅仁学志》10卷1、2期,1942年12月。

17、《杨家将故事考信录》《辅仁学志》13卷1、2期,1945年12月。

18、《谢承后汉书传本之有无》《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5期,1946年9月11日。

19、《洪亮吉之地理学》《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7 期,1946年9月25日。

20、《水浒传之俗语》《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9期,1946年10月9日。

21、《楚辞释文考》《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

22、《荀子性恶篇“伪”字解》《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18期,1946年12月11日。

23、《张籍之里贯及其病眼之时间》《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53期,1947年8月20日。

24、《太史公书亡篇考》《辅仁学志》15卷1、2期,1947年12月。25、《释伧楚》《史语所集刊》20本下册,1949年12月。

(丙)序跋

1、《新续古名家杂剧跋》写于1928年12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2、《书仪顾堂题跋后》写于1929年4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3、《王西庄先生窥园图记卷子跋》写于1932年6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4、《跋施愚山试鸿博后家书》写于1933年11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5、《汉池阳令张君残碑跋》《辅仁学志》4卷2期,1934年6月。

6、《巴陵方氏藏书志序》《北平图书馆馆刊》8卷6期,1934年12月。

7、《跋王石*父子手稿》写于1935年5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8、《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见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商务印书馆,1937年。

9、《书章实斋遗书后》《图书季刊》新2卷3期,1940年9月。

10、《述也园旧藏古今杂剧序》写于1940年12月,后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

11、《跋李文公集》《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

12、《书晋书桓玄传后》《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第6期,1946年11月20日。

13、《黄顾遗书序》《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22期,1947年1月8日。14、《跋旧抄本中兴馆阁录》《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26期,1947年2月12日。

15、《藏园群书题记序》《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35期,1947年4月16日。

16、《四库提要辨证序》见《四库提要辨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

另:余先生《内阁大库碎金跋》及《王觉斯题丁野鹤陆舫斋诗卷子跋》二文的写作时间及最初发表刊物未详。

治学精神

余嘉锡先生把 毕生精力用在教学和着 述上,治学严谨、博览群书,既是文 献目录 学家,又是史学家,最精于考证。季豫先生的治学精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特点之一,就是读书博,经史子集无不浏览,从提要辨证一书就可以证明。子部图书众多,内容复杂,他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他从医书里找出资料,从小说中发现问 题,如寒食散考、杨 家将故事考信录、宋江三 十 六人考实等文章,都是证据充足,实事求是,有许多新的论断。他记忆力很强,读书又多,并且能运用目录学的知识.善于辨别书籍的好坏真伪。他曾自题书斋名为——“读已见书斋”,因为有些人专以读人间未见书相标榜,人间未见之书虽然有些是珍贵的,但这样的书究竟是极少数,如果专以垄断奇书相夸耀,而对普通常见常用的书反不读不知,这是无根之学。他针对这个情况,所以用“读已见书”为自己的书斋名。但是读已见书又谈何容易,汗牛充栋的书,既要多读善记,又要懂得读书的门径,如果不知门径乱读,或读过便忘,虽博何用!季豫先生能博学约取,这是他成功的一个方面。

其次,他用功勤。数十年间手不释卷,有些书是他很熟的,但他还是经常阅读。他在提要辨证 序录里引用董遇“读书百徧,而义自见”的话,说“百徧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这话也正是他自己的诺言。凡读书博的人,常常不能深入;凡记忆力强的人, 往往不肯动查书。季豫先生读书博,而又能用功动。看他每天在书斋中搬书查书,不厌其烦,因甲书而牵涉乙书,因一句话而检查大部头的 书,他总是乐此不疲,持之以恒。他还有一种很好的习惯,凡是读过查过的书,马上归还书架,因 此他的案头从不见有零乱堆积的现象,进入他的书斋,一架一架的书籍都是整整齐齐,而且都是他手写的书根,这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此外,他作学问下笔不苟,这也是他的一种严格的锻炼。他引用史料一定要穷源竟委,找到可靠的根据,才写在论文里。引书一定注明卷数,校对文字,凡是他所引用的材料,总是比较精确的。他平生不 作草书,无论是著作手稿,友朋函札,一律楷 书。我曾看见过他 手录的各家批校本书目 答问,用四五种颜色的墨,密密麻麻,写满了书头,每个字都是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尽管我们今天并不一定要提倡人人写楷书,可是他这种丝毫不苟的认真精神,还是值得学习。

藏书

余嘉锡先生的藏书,由其子余逊的夫人徐孝婉女士捐赠给北大历史系,现藏中古史研究中心图书馆,约有18000余册。这些书中保留了大量余嘉锡先生的批注,极具收藏与研究价值。

轶事

其一、1927年,夫人陈福彩竟以三十九岁猝逝,遭受切肤之痛。亲撰墓表,称夫人“清闲贞静,出于天生。恕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尽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绝,功在宗祀。生叹薄祜,殁有遗恨”。情辞悱恻缠绵,衷怀眷恋,誓不再娶,鳏居凡三十年。

其二、“九·一八”事变爆发,回乡索居,国事日艰,忧心无已。后辅仁大学多次电催返校主事,才又回京任教。日军攻占北京后,各国立大学相继南迁。辅仁大学因系罗马教廷天主教会新创办,当时德国神甫主持校务,所以为敌伪所顾虑,成为不受敌伪支配的独特学府。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正气,余嘉锡特意开设《楚辞》课,教育青年识别香花毒草,以抨击当时卖国求荣者。开设《世说新语》课,对魏晋之尚清谈误国,反复推论,评论古人而讽喻时事,皆寓意深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22:11